【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

字数:12197, 阅读时间:35分钟,点击阅读原文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1张图片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前端工程化】系列文章链接:

示例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BWrong/dev-tools

声明:本篇文章基于webpack v4.43.0,如按照文中代码执行报错,请检查依赖模块版本是否和示例代码仓库中一致。

温馨提示:本篇内容更偏实战,涉及大量代码,如有代码密集恐惧症的老爷,请速速离场。

在上一篇的内容中,介绍了webpack的核心概念以及常用的核心配置,并尝试着配置了一个项目脚手架。那么接下来,就进入飞升环节——性能优化和实现原理。

锦上添花-优化

使用分析工具

优化如果没有数据量化做支撑,而仅仅凭感觉,都是扯淡的,所以在做优化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构建结果分析工具,用来获取相关的量化指标,为优化工作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stats分析工具

stats分析工具是webpack官方提供的在线工具,使用方法如下:

  1. 生成stat.json文件。
webpack --profile --json > stats.json
  1. stat.json文件上传到stats分析工具页面中,即可得到分析结果。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2张图片

使用webpack-bundle-analyzer

除了官网提供的分析工具,社区还提供了一个更加好用的分析神器webpack-bundle-analyzer ,不仅界面美观,而且各个依赖包及其体积大小也更加直观。

npm install webpack-bundle-analyzer -D
// build/webpack.prod.conf.js
const merge = require('webpack-merge');
const BundleAnalyzerPlugin = require('webpack-bundle-analyzer').BundleAnalyzerPlugin;
const baseConfig = require('./webpack.base.conf.js');

 module.exports = merge(baseConfig, {
       mode: 'production',
    plugins: [
        new BundleAnalyzerPlugin(),
           // ...
    ],
   // ...
 });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3张图片

图里面我们可以查看Gzip和原始的打包结果,也可以看到每个chunk包含哪些包,以及它们的体积大小等信息。

速度分析

上面的两个工具均是侧重于打包结果的分析,重在优化打包品质。而通过 speed-measure-webpack-plugin 这个插件还可以实现对构建过程分析,从而优化构建效率,提升打包的体验。

npm i -D speed-measure-webpack-plugin
// build/webpack.prod.conf.js
const SpeedMeasurePlugin = require("speed-measure-webpack-plugin");
const smp = new SpeedMeasurePlugin();
const webpackConfig = {
    // ...
}
module.exports = smp.wrap(webpackConfig) // 需要包裹原来的配置

现在就可以看到每个loader和plugin耗费的时间,以便对其进行优化。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4张图片

优化包品质

webpack4.0在mode设置为production时,其实已经默认做了很多优化手段来提升输出成果品质,不过了解一下还是有助于我们做一些更加深层次的优化。毕竟这些内容是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的,非常重要。

Tree shaking

Tree shaking 这个术语起源于 rollup,在webpack2.0正式版开始内置,可以检测到未使用的模块,以便将其剔除。它依赖于 ESModule 模块系统(其他模块系统不支持)中的静态结构特性,可以移除 JavaScript 上下文中的未引用代码,删掉未使用的代码,能够有效减少 JS 代码文件的大小。

Tree shaking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摇树-摇掉树上多余的东西。
// src/math.js
export function square(x) {
  return x * x;
}

export function cube(x) {
  return x * x * x;
}

// src/index.js
import { cube } from './math.js' // 仅引用了 cube 这个方法

console.log(cube(3))

上面的代码其实只是使用了cube,一般我们会希望未使用的代码(dead code)最好能够不包含到成果中。在新版的webpack中,在production的mode下,它会自动帮我们移除没有用到的代码,减少输出成果的体积。

在development的mode下,我们可以添加如下配置:

// build/webpack.dev.conf.js
module.exports = {
  mode: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
    usedExports: true, // 不导出模块中未使用的代码
  },
}

在进行此配置后,webpack会标识未使用的代码,然后在TerserPlugin执行压缩的时候移除那部分代码(没有额外的副作用)。

如果开发者需要自己来指定哪些模块没有副作用,可以使用另外一种方式(side effect),它可以配置在package.json的"sideEffects" 属性(主要针对一些库),也可以在 module.rules 配置选项 中设置 "sideEffects"。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形:

  • 如果所有代码都不包含有side effect的代码,直接将该属性标记为false,来告知 webpack,它可以安全地删除未用到的 export。
//package.json
{
  "name": "your-project",
  "sideEffects": false
}
  • 如果代码中有部分文件有副作用,需标记
//package.json
{
  "name": "your-project",
  "sideEffects": [
    "./src/some-side-effectful-file.js",
    "*.css" // 一般css都是具有副作用的,需要在此声明
  ]
}
"side effect(副作用)" 的定义是,在导入时会执行特殊行为的代码,而不是仅仅暴露一个 export 或多个 export。举例说明,例如 polyfill,它影响全局作用域,并且通常不提供 export。

针对css也提供了相应的工具 PurgeCSS来去除未使用的代码,和tree shaking有异曲同工之妙。

代码分割

在单页应用(single-page application 简称为 SPA)当道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代码都打包在一个js文件中,也不可能在应用启动时一次性加载所有的js文件,否则长时间的白屏会让用户抓狂,大大影响用户体验。这时可以将代码进行分割,使其可以并行加载,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如不同路由)去加载所需的代码,这即是代码分割和按需加载。

webpack内置了非常强大的代码自动分割功能,也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性之一,如果合理使用,可以极大的提升应用加载时间。

常用的代码分离:

  • 入口chunk分割:使用entry配置多个chunk,手动分离代码。
  • 提取公用代码:SplitChunksPlugin 去重和分离 chunk。
  • 动态导入与按需加载:通过模块中的内联函数调用来分离代码,目前推荐使用import()语法。

入口chunk分割

最简单的分离方式就是在入口手动将代码分成不同的chunk。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module.exports = {
  entry: {
    app: '../src/index.js',
       another: '../src/another-module.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

构建结果:

...
            Asset     Size   Chunks             Chunk Names
another.bundle.js  550 KiB  another  [emitted]  another
  index.bundle.js  550 KiB    index  [emitted]  index
Entrypoint index = index.bundle.js
Entrypoint another = another.bundle.js
...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存在一些问题:

  • 依赖开发者自己手动配置,不够智能。
  • 如果每个入口chunk中均包含有某个模块,不会共享,而是会将该模块打包到各个 bundle 中。

模块去重

webpack内置了SplitChunksPlugin,可以很方便的把重复模块的提取成公共依赖,减少文件体积。而且将一些第三方依赖(一般不需要频繁变动)提取成公共依赖,也便于客户端做缓存,每次更新代码的时候,用户不需要重新下载这些没发生变化的模块。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module.exports = {
  // ...
  entry: {
    app: '../src/index.js',
       another: '../src/another-module.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 添加此配置
       chunks: 'all'
     }
   }
};

现在重新打包,app和another中共用的模块将会抽离到vender中,避免了产生重复的模块。

...
                          Asset      Size                 Chunks             Chunk Names
              another.bundle.js  5.95 KiB                another  [emitted]  another
                index.bundle.js  5.89 KiB                  index  [emitted]  index
vendors~another~index.bundle.js   547 KiB  vendors~another~index  [emitted]  vendors~another~index
Entrypoint index = vendors~another~index.bundle.js index.bundle.js
Entrypoint another = vendors~another~index.bundle.js another.bundle.js
...

chunk自动拆分是webpack4.0改进最大的功能,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条件,chunk 就会被拆分:

  • 新的 chunk 被复用,或者来自 node_modules 目录。
  • 新的 chunk 大于 30Kb(min+gzip前)。
  • 按需加载 chunk 的并发请求数量小于等于 5 个。
  • 页面初始加载时的并发请求数量小于等于 3 个。

    splitChunks 官方默认配置如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hunks: "async", // 对哪些模块优化,取值有"initial"(初始化值) | "all"(所有,推荐) | "async" (动态导入,默认) | 函数
      minSize: 30000,              // 最小尺寸,小于此值才会分割
      minChunks: 1,                // 最小 chunk ,包被引用几次以上才会分割
      maxAsyncRequests: 5,         // 按需加载的最大并行请求数, 默认5
      maxInitialRequests: 3,       // 最大的初始化加载次数,默认3
      automaticNameDelimiter: '~', // 打包分隔符
      name: true,       // 拆分出来块的名字,默认由块名和 hash 值自动生成,此选项可接收 function
      cacheGroups: {   // 这里开始设置缓存的 chunks ,缓存组
        vendors: {
          test: /[\\/]node_modules[\\/]/,
          priority: -10,
        },
        default: {
          minChunks: 2,
          priority: -20,
          reuseExistingChunk: true,
        }
      }
    }
  }
}

动态导入与按需加载

webpack提供了两种方式进行动态导入代码。

import()ECMAScript 提案中的一个动态导入模块(异步方式)的方法,webpack在遇到此语法,会以引入的文件为入口单独生成一个chunk,并输出一个单独的bundle。代码执行时,并不会加载全部bundle,而是执行到某个import的文件时,才会去加载该bundle,这即是按需加载的流程。

按需加载也称为“懒加载”,是一种非常好的优化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应用的初始加载速度,也可以大大缩小用户加载文件的体积。

比如一个应用,有9个页面是管理员可以访问的,而普通用户只能访问其中的两个页面,如果不采用按需加载,那普通用户虽然只能访问两个页面,但是还是会加载所有页面依赖的文件,这是不合理的。

类似,下面这个页面不需要一开始就加载module.js,而只需在按钮被点击时才加载并执行其中的代码,可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的network选项卡观察加载情况。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onclick = function() {
    import('./module.js').then(fn => {
        fn.default && fn.default();
    });
}

module.js和它内部依赖的文件就会单独生成一个bundle,并且是按需加载的。如果我们想控制输出bundle的名字,也可以指定chunk的名字,需要使用到webpack的魔法注释。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onclick = function() {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moduleA" */ './module.js').then(fn => { // 指定chunkName为moduleA
        fn.default && fn.default();
    });
}

提示:import()会返回一个promise,所以也可以使用async function优化链式写法。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onclick = async function() {
    const fn = await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moduleA" */ './module.js')
    fn.default && fn.default();
}

扩展:除了webpackChunkName外,webpack还有另外两种魔法注释用来做模块的prefetch和preload,具体使用方法可以查看官方文档

在实际项目中,代码分割也可以参考如下分离原则:

  • 业务代码和第三方依赖分离
  • 业务代码、业务公共代码和第三方依赖分离
  • 首次加载和访问后加载的代码分离

开启Gzip

如果部署服务器开启了gzip,那么可利用compression-webpack-plugin生成gzip包,来减少加载时间。

npm i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D
// build/webpack.prod.conf.js
const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 require('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const productionGzipExtensions = ['js', 'css', 'json', 'txt', 'html','ico','svg'];
module.exports = {
    plugins:[
        new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 开启gzip压缩
      algorithm: 'gzip', // 压缩算法
      test: new RegExp('\\.(' + productionGzipExtensions.join('|') + ')$'), 
      threshold: 10240, // 仅处理大于此大小的资源(以字节为单位)
      minRatio: 0.8 // 压缩比大于此值才处理
    })
    ]
}

使用CDN

将一些第三方依赖改用CDN引入,也是常用的优化手段,因为一般第三方模块不会像业务代码一般频繁更新,使用CDN后,客户端会缓存这些资源,提升应用加载速度。不仅如此,这些依赖也不会参与构建过程(不会被打包进输出文件中),也可以提升构建速度。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module.exports = {
    externals: {
        'vue': 'Vue', // 配置需要排除的包名称
        // ...
    }
}

在js中还是使用import Vue from 'vue'即可,不过别忘了在html做引入。





    
    app


    
root

提升构建效率

随着业务发展,我们的项目规模可能越来越大,代码也会越来越多,就会进入改代码十秒钟,build十分钟的尴尬境地,加班什么的都不在话下。所以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女神约会,提升webpack构建效率就势在必行了。

提升webpack的构建效率本质就是让它少干点活,应该尽量避免让它去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围绕这个方向,我们就可以动手搞事情了。

优化resolve解析规则

可以通过优化resolve下的解析规则来让webpack更加快速的定位到指定的模块,而不用做更多的匹配查询工作。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resolve: {
  modules: [
    path.resolve(__dirname, 'node_modules'), // 使用绝对路径明确指定 node_modules
  ],
  // 减少后缀自动补全类型,减少自动匹配工作,缩短文件路径查询的时间,其他类型的文件需要在引入时指定后缀名
  extensions: [".js"],
  // 避免使用默认文件,而是必须使用完整的路径
  mainFiles: ['index'],
},

缩小搜索范围

如,在loader规则配置时,使用一些规则(include,exclude等)来缩小模块的搜索范围,搜索和处理的文件少了,速度自然也就提升了。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 /\.js$/,
        include: path.resolve(__dirname, 'src'), // 仅仅搜索src下的文件,一般node_modules中的文件都已编译好,不需再处理,需要排除掉
        loader: 'babel-loader'
      }
    ]
  }
};

精简loader/plugin

每个loader/plugin都是需要消耗构建时间的,尽量减少冗余或者不必要的工具和配置,在选择这些工具时也尽量选择一些性能好一点的。

使用DLLPlugin

DLLPlugin 是 webpack 官方提供的一个插件,使用 DllPlugin 为更改不频繁的代码(如vue、react等第三方模块)生成单独编译结果缓存下来,后续构建直接使用这些文件,避免重复构建。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应用程序的编译速度。

需要先利用webpack内置插件DLLPlugin生成资源动态链接库,然后再使用DLLReferencePlugin将对应资源映射到这些动态链接库就可以了,不过这样配置还是比较复杂的。

我们可以选择 AutoDllPlugin,它整合了上述两个插件的功能,而配置比较简单。

npm install --save-dev autodll-webpack-plugin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plugins: [
  //...
  new AutoDllPlugin({
    inject: true, 
    filename: '[name].js',
    entry: {
      vendor: [
        'vue'
      ]
    }
  })
]

优化前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5张图片

可以看到两次打包时间差别还是挺大的,确实比较有效,目前示例项目模块较少,在大项目效果应该更加显著。

小即是快

使用数量更少/体积更小的 library,如将momentJS换成dayJS,减少编译结果的整体大小,以提高构建性能。尽量保持 chunk 体积小。

  • 使用数量更少/体积更小的 library。
  • 在多页面应用程序中使用 SplitChunksPlugin
  • 在多页面应用程序中使用 SplitChunksPlugin ,并开启 async 模式。
  • 移除未引用代码。
  • 只编译你当前正在开发的那些代码。

持久化缓存

使用 cache-loader为某些耗费性能的loader启用持久化缓存,可以减少重新构建文件的数量,能有效提升构建速度。

npm install cache-loader -D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test: /\.jsx?$/,
            use: ['cache-loader','babel-loader'] // 仅需将cache-loader放在需要缓存的loader前面就行了
        }]
    }
}

提示:某些loader本身是支持配置cache的,可选择使用loader自带的缓存功能。如给babel-loader的cacheDirectory配置缓存路径(true或者不设置路径则使用默认路径node_modules/.cache/babel-loader),即可开启缓存。

除了使用loader外,一些插件也可以提供缓存功能,如 HardSourceWebpackPlugin

因为缓存需要将文件写入到磁盘,而文件写入也是有开销的,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建议仅对比较耗费性能的loader开启。

webpack5.0已经内置了持久缓存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构建速度。

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环境选择合适的配置,如设置合适的devtool(source-map),开发环境不进行代码压缩优化等。

开启多进程

thread-loader 可以管理多个进程,可将非常消耗资源的 loader 分配给一个 worker进程,从而减少主进程的性能开销。

npm install thread-loader -D
// build/webpack.base.conf.js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 /\.jsx?$/,
                use: ['thread-loader', 'babel-loader'] // 仅需在对应的loader前面添加thread-loader即可
            }
        ]
    }
}
不要使用太多的 worker,因为 Node.js 的 runtime 和 loader 都有启动开销。要最小化 worker 和 main process(主进程) 之间的数据传输,因为进程间通讯(IPC, 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也是非常消耗资源的。

除了thread-loader,HappyPack也可以开启多进程,不过配置更加复杂一点,因为不再维护,固不推荐使用。

现在webpack内置JS压缩使用了TerserWebpackPlugin,本身已开启多进程,固不再需要手动开启。

除了以上手段,webpack和nodeJS每个版本迭代也会大幅提升性能,及时升级工具也是提升构建效率的有效手段。更多的性能优化手段可以查看官方文档-构建性能

修炼内功-原理

工作原理

运行流程

webpack运行流程是串行方式的,大致如下:

  1. 初始化参数:从配置文件和 Shell 语句中读取与合并参数配置,得出最终的参数配置;
  2. 开始编译:用上一步得到的参数配置初始化 Compiler 对象,加载所有配置的插件,执行对象的 run 方法开始执行编译;
  3. 确定入口:根据配置中的 entry 找出所有的入口文件;
  4. 编译模块:从入口文件出发,调用所有配置的 Loader 对模块进行翻译,再找出该模块依赖的模块,再递归本步骤。直到所有入口依赖的文件都经过了本步骤的处理;
  5. 完成模块编译:在经过第4步使用 Loader 翻译完所有模块后,得到了每个模块被翻译后的最终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6. 输出资源:根据入口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组装成一个个包含多个模块的 Chunk,再把每个 Chunk 转换成一个单独的文件加入到输出列表,这步是可以修改输出内容的最后机会;
  7. 输出完成:在确定好输出内容后,根据配置确定输出的路径和文件名,把文件内容写入到文件系统。

提示:在以上的过程中,webpack会在特定的时机广播出对应的事件,方便触发插件中监听了这些事件的钩子运行。

看似流程较多,我们可以精简一下:

  1. 初始化:启动构建,读取与合并配置参数,加载 Plugin,实例化 Compiler。
  2. 编译:从 Entry 发出,针对每个 Module 串行调用对应的 Loader 去翻译文件内容,再找到该 Module 依赖的 Module,递归地进行编译处理。
  3. 输出:对编译后的 Module 组合成 Chunk,把 Chunk 转换成文件,输出到文件系统。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6张图片

参考资料:webpack工作原理概括)

实现一个简单的webpack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讲再多的原理都不如敲敲代码来得实在。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实现一个简单的打包器。

准备工作

创建一个项目,包含如下文件及文件夹: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7张图片

// /src/index.js
import a from './a.js';

console.log(a);
// /src/a.js
import b from './b.js';
const a = `b content: ${b}`;
export default a;
// /src/b.js
const b = 'Im B';
export default b;

现在这样的代码在不支持ESModule的浏览器是不能运行的,需要使用打包器进行转换才行,马上开撸。

实现模块打包

在开撸前,我们明确下打包的目标和流程:

  1. 找到项目入口(即/src/index.js),并读取其内容;
  2. 分析入口文件内容,递归寻找其依赖,生成依赖关系图;
  3. 根据生成的依赖关系图,编译并生成最终输出代码

/myBundle.js即为我们的打包器,所有相关的代码也将写在其中,下面开始吧!

1. 获取模块内容

读取入口文件的内容,这个很简单,我们创建一个方法getModuleInfo,使用fs来读取文件内容:

// myBundle.j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getModuleInfo = file => {
    const content = fs.readFileSync(file, 'utf-8')
    console.log(content)
}
getModuleInfo('./src/index.js')

毫无疑问,这里会输出index.js文件的内容,不过它是一堆字符串,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它依赖了哪些模块呢?有如下两种方式:

  • 正则:通过正则匹配'import'关键字来获取相应的文件路径,不过太麻烦了,还不可靠,万一代码里面有个字符串也有这些内容呢?
  • babel:可以通过@babel/parser来将代码转换成AST(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简称AST),再来分析AST查找依赖。看起来这种比较靠谱。

毫无疑问,使用第二种方式。

npm i @babel/parser ## 安装 @babel/parser
// myBundle.j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rser = require('@babel/parser')
const getModuleInfo = file => {
    const content = fs.readFileSync(file, 'utf-8')
    const ast = parser.parse(content, {
       sourceType: 'module' // 解析ESModule须配置
    })
    console.log(ast)
    console.log(ast.program.body)
}
getModuleInfo('./src/index.js')

转换结果如下,可以看到一共两个节点,type属性标识了节点的类型,ImportDeclaration即对应了import语句,而其source.value即是引入模块的相对路径。想要的数据都有,是不是很赞!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8张图片

2. 生成依赖关系表

有了上一步的数据,我们需要将它们生成一份结构化的依赖表,方便后续对代码处理。

其实就是遍历ast.program.body,将其中的ImportDeclaration类型的节点提取出来,并存入依赖表。

这里也不需要自己手动实现细节,直接使用@babel/traverse即可。

npm i  @babel/traverse ## 安装@babel/traverse

getModuleInfo方法做如下修改:

// myBundle.j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parser = require('@babel/parser')
const traverse = require('@babel/traverse').default
const getModuleInfo = (file) => {
    const content = fs.readFileSync(file, 'utf-8');
    const ast = parser.parse(content, {
        sourceType: 'module'
    });
      const dependencies = {}; // 用于存储依赖
    traverse(ast, {
        ImportDeclaration({ node }) { // 只处理ImportDeclaration类型的节点
            const dirname = path.dirname(file);
            const newFile = '.'+ path.sep + path.join(dirname, node.source.value); // 此处将相对路径转化为绝对路径,
            dependencies[node.source.value] = newFile;
        }
      });
      console.log(dependencies);
};
getModuleInfo('./src/index.js')

输出结果如下:

image-20200705230403954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返回一个完整的模块信息了。

在这里,我们顺便通过babel的工具(`@babel/core@babel/preset-env)将代码转换成ES5的语法。

npm i @babel/core @babel/preset-env ## 安装@babel/core @babel/preset-env
// myBundle.j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parser = require('@babel/parser');
const traverse = require('@babel/traverse').default;
const babel = require('@babel/core');

const getModuleInfo = (file) => {
    const content = fs.readFileSync(file, 'utf-8');
    const ast = parser.parse(content, {
        sourceType: 'module'
  });
  const dependencies = {};
    traverse(ast, {
        ImportDeclaration({ node }) {
            const dirname = path.dirname(file);
            const newFile = '.'+ path.sep + path.join(dirname, node.source.value);
            dependencies[node.source.value] = newFile; // 使用文件相对路径为key,绝对路径为value
        }
  });
  const { code } = babel.transformFromAst(ast, null, {
        presets: ['@babel/preset-env']
  });
  const moduleInfo = { file, dependencies, code };
  console.log(moduleInfo);
    return moduleInfo;
};

getModuleInfo('./src/index.js');

输出如下: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9张图片

现在,模块的代码就已经转换成了一个对象,包含模块的绝对路径、依赖以及被babel转换后的代码,不过上面只处理了index.js的依赖,a.js的依赖并没有进行处理,所以并不是一份完整的依赖表,我们需要进一步处理。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从入口开始,每个模块及其依赖都调用一下getModuleInfo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就会返回一个完整的依赖表(也有人叫依赖图,dependency graph)。

我们直接新写一个方法来处理:

// myBundle.js
const generDepsGraph = (entry) => {
    const entryModule = getModuleInfo(entry);
    const graphArray = [ entryModule ];
    for(let i = 0; i < graphArray.length; i++) {
        const item = graphArray[i];
        const { dependencies } = item;
        if(dependencies) {
            for(let j in dependencies) {
                graphArray.push(
                    getModuleInfo(dependencies[j])
                );
            }
        }
    }
    const graph = {};
    graphArray.forEach(item => {
        graph[item.file] = {
            dependencies: item.dependencies,
            code: item.code
        };
    });
    return graph;
};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10张图片

现在,我们就生成一份完整的依赖表了,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这份数据来生成最终的代码了。

3.生成输出代码

在生成代码前,我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代码,可以发现里面包含了exportrequire这样的commonjs的语法,而我们的运行环境(这里是浏览器)是不支持这种语法的,所以还需要自己来实现一下这两个方法。先贴上代码,再慢慢道来:

新建一个build方法,用来生成输出的代码。

// myBundle.js
const build = (entry) => {
    const graph = JSON.stringify(generDepsGraph(entry)); 
    return `
        (function(graph){
            function require(module) {                
                var exports = {};                
                return exports;
            };
            require('${entry}')
        })(${graph});
    `;
};

const code = build('./src/index.js');

说明:

  • 第三行JSON.stringify是将数据字符串化,否则在下面的立即执行函数中接收到的将是[object object],因为下面是在字符串模板中使用,会发生类型转换。
  • 返回的代码包裹在IIFE(立即执行函数)中是防止模块间作用域相互污染。
  • require函数需要定义在输出的内容中,而不是当前的运行环境中,因为它会在生成的代码中执行。

接下来,我们需要拿到入口文件的code,并使用eval函数来执行它:

// myBundle.js
const build = (entry) => {
    const graph = JSON.stringify(generDepsGraph(entry));
    return `
        (function(graph){
            function require(module) {                
                var exports = {};
                (function(require, exports, code){
                    eval(code)
                })(require, exports, graph[module].code);
                return exports;
            };
            require('${entry}')
        })(${graph});
    `;
};

const code = build('./src/index.js');
console.log(code);

说明:

  • 为了防止code中的代码和我们这里(return的字符串中)作用域有冲突,我们还是使用IIFE包裹,并将需要的参数传递进去。
  • graph[module].code可以从上面的依赖表中获取到入口的代码。

输出如下: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11张图片

这就是打包的成果了,不过先不要高兴过头了,这里还有一个大坑。

我们现在生成的代码中引入模块的方式都是基于'index.js'的相对路径,如果在其他模块引入的模块路径和相较于index.js不一致的时候,对应的模块就会找不到(路径不正确),所以我们还要处理一下模块的路径。好在前面依赖表的dependencies属性里面记录了模块的绝对路径,只需要拿出来使用即可。

添加一个localRequire函数,用来从dependencies中获取模块绝对路径。

// myBundle.js
const build = (entry) => {
    const graph = JSON.stringify(generDepsGraph(entry));
    return `
        (function(graph){
            function require(module) {
                function localRequire(relativePath) {
                    return require(graph[module].dependencies[relativePath]);
                }
                var exports = {};
                (function(require, exports, code){
                    eval(code)
                })(localRequire, exports, graph[module].code);
                return exports;
            };
            require('${entry}')
        })(${graph});
    `;
};

接下来,将输出的代码写入到文件就可以了。

// myBundle.js
const code = build('./src/index.js')
fs.mkdirSync('./dist')
fs.writeFileSync('./dist/bundle.js', code)

最后,在html中引入一下,测试一下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没有疑问,肯定是可以正常运行的。

image-20200706092931226

最后贴一下完整的代码:

// myBundle.j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parser = require('@babel/parser');
const traverse = require('@babel/traverse').default;
const babel = require('@babel/core');

const getModuleInfo = (file) => {
    const content = fs.readFileSync(file, 'utf-8');
    const ast = parser.parse(content, {
        sourceType: 'module'
  });
  const dependencies = {};
    traverse(ast, {
        ImportDeclaration({ node }) {
            const dirname = path.dirname(file);
            const newFile = '.'+ path.sep + path.join(dirname, node.source.value);
            dependencies[node.source.value] = newFile;
        }
  });
  const { code } = babel.transformFromAst(ast, null, {
        presets: ['@babel/preset-env']
  });
  const moduleInfo = { file, dependencies, code };
    return moduleInfo;
};

const generDepsGraph = (entry) => {
    const entryModule = getModuleInfo(entry);
    const graphArray = [ entryModule ];
    for(let i = 0; i < graphArray.length; i++) {
        const item = graphArray[i];
        const { dependencies } = item;
        if(dependencies) {
            for(let j in dependencies) {
                graphArray.push(
                    getModuleInfo(dependencies[j])
                );
            }
        }
    }
    const graph = {};
    graphArray.forEach(item => {
        graph[item.file] = {
            dependencies: item.dependencies,
            code: item.code
        };
    });
    return graph;
};
const build = (entry) => {
    const graph = JSON.stringify(generDepsGraph(entry));
    return `
        (function(graph){
            function require(module) {
                function localRequire(relativePath) {
                    return require(graph[module].dependencies[relativePath]);
                }
                var exports = {};
                (function(require, exports, code){
                    eval(code)
                })(localRequire, exports, graph[module].code);
                return exports;
            };
            require('${entry}')
        })(${graph});
    `;
};

const code = build('./src/index.js');
fs.mkdirSync('./dist');
fs.writeFileSync('./dist/bundle.js', code);

在完成这个案例之前,webpack就像一位高贵的美人,让人敬而远之。而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撕下了她神秘的外衣,发现里面原来如此美妙,是不是美不胜收。当然实际不能如此简单,要去处理各种边界情况,还要支持loader和plugin,美人还是有点东西的。

聊聊模块热替换

之所以在这里单独列出了模块热替换(HMR),是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酷的功能,犹如黑魔法一般的存在。

优势何在

模块热替换简称为 HMR(Hot Module Replacement),能大大提升开发体验,是非常实用的一个功能。在这之前,用得比较多的是live-reload,在编辑器和浏览器安装对应的插件后,当编辑器保存的时候,浏览器会进行页面刷新,其实相比手动F5也算比较方便了。不过它只能采用整页刷新,所以存在一些缺陷:

  • 效率低,整页刷新意味着所有资源将重新加载,速度可想而知。
  • 如果页面中的状态未采用持久化,刷新后状态将会重置丢失。

在gulp流行的时候,用得比较多的是一个叫BrowserSync的插件,可以同时在多个设备打开多个浏览器,点击和滚动操作在所有浏览器上都会同步,也算是比较好用的一个工具。这里它不是主角,不做介绍。

webpack的HMR是在应用运行时,尽量在重载整个页面的前提下动态替换、添加或删除模块,相比以往的工具,它有以下优势:

  • 更新页面内容的时候不会丢失应用的状态(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模块的影响范围)。
  • 只更新有变更的内容,而不是整页重载,快速和高效。

运行原理

前面已经介绍了如何使用模块热替换,所以这里不会再赘述用法,仅仅简单了解一下相关概念即可。

Manifest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Manifest,它是webpack维护的一份用于管理构建过程中所有模块及关联关系的数据表,包含了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模块内容等详细信息,是webpack解析和加载模块的重要依据。

更新流程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12张图片

上图是webpack 配合 webpack-dev-server 进行应用开发的模块热更新流程图,记录了完整的更新流程。

  • 上图底部红色框内是服务端,而上面的橙色框是浏览器端。
  • 绿色的方框是 webpack 代码控制的区域。蓝色方框是 webpack-dev-server 代码控制的区域,洋红色的方框是文件系统,文件修改后的变化就发生在这,而青色的方框是应用本身。

上图显示了修改代码到模块热更新完成的一个周期(步骤已使用序号标出),流程如下:

  1. webpack 对文件系统进行 watch 打包到内存中。在 webpack 的 watch 模式下,文件系统中某一个文件发生修改,webpack 监听到文件变化,根据配置文件对模块重新编译打包,并将打包后的代码通过简单的 JavaScript 对象保存在内存中(文件写在内存中,速度更快,性能更高,使用memory-fs工具完成)。
  2. webpack-dev-server 和 webpack 之间的接口交互。而在这一步,主要是 dev-server 的中间件 webpack-dev-middleware 和 webpack 之间的交互,webpack-dev-middleware 调用 webpack 暴露的 API对代码变化进行监控,并且告诉 webpack,将代码打包到内存中。
  3. webpack-dev-server 对文件变化的一个监控。这一步不同于第一步,并不是监控代码变化重新打包。当我们在配置文件中配置了devServer.watchContentBase 为 true 的时候,Server 会监听这些配置文件夹中静态文件的变化,变化后会通知浏览器端对应用进行 live reload。注意,这儿是浏览器刷新,和 HMR 是两个概念。
  4. webpack-dev-server 代码的工作。该步骤主要是通过 sockjs(webpack-dev-server 的依赖)在浏览器端和服务端之间建立一个 websocket 长连接,将 webpack 编译打包的各个阶段的状态信息告知浏览器端,同时也包括第三步中 Server 监听静态文件变化的信息。浏览器端根据这些 socket 消息进行不同的操作。当然服务端传递的最主要信息还是新模块的 hash 值,后面的步骤根据这一 hash 值来进行模块热替换。
  5. webpack-dev-server/client 端并不能够请求更新的代码,也不会执行热更模块操作,而把这些工作又交回给了 webpack,webpack/hot/dev-server 的工作就是根据 webpack-dev-server/client 传给它的信息以及 dev-server 的配置决定是刷新浏览器呢还是进行模块热更新。当然如果仅仅是刷新浏览器,也就没有后面那些步骤了。
  6. HotModuleReplacement.runtime 是客户端 HMR 的中枢,它接收到上一步传递给他的新模块的 hash 值,它通过 JsonpMainTemplate.runtime 向 server 端发送 Ajax 请求,服务端返回一个 json,该 json 包含了所有要更新的模块的 hash 值,获取到更新列表后,该模块再次通过 jsonp 请求,获取到最新的模块代码。这就是上图中 7、8、9 步骤。
  7. 而第 10 步是决定 HMR 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在该步骤中,HotModulePlugin 将会对新旧模块进行对比,决定是否更新模块,在决定更新模块后,检查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新模块的同时更新模块间的依赖引用。
  8. 最后一步,当 HMR 失败后,回退到 live reload 操作,也就是进行浏览器刷新来获取最新打包代码。

如上就是热更新的过程,当然这只是webpack所做的工作,此时业务代码中并不能知道代码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必须使用前面提到的accept方法来进行监听,并实现对应的变化相应操作。

if(module.hot) { // 先判断是否开启HMR
    module.hot.accept('./xxx.js', function() {
        // do something
    })
}

提示:accept方法内容一般不用自己实现,很多工具(如vue-loader,style-loader)内部已提供,直接使用即可。

参考资料:Webpack HMR 原理解析了不起的 Webpack HMR 学习指南

开发loader

webpack官方和社区已经提供了非常多的loader,正常来说,常用的文件解析都可以找到现成的loader。不过,来了解一下如何开发loader,有助于自己对loader工作原理的理解,而且在有需求的时候,也可以自己撸一个loader。

开发一个简单的loader

其实自定义一个loader非常简单,本质上loader即是一个函数,接收参数并对其进行处理,而后返回处理结果(须为buffer或string)。

  • 新建/loaders/replaceLoader.js
// /loaders/replaceLoader.js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source) {
  source = source.replace(/webpack/gi, 'world'); // 将源文件中的webpack替换成world
  return source;
};
  • 新建/src/index.js
// /src/index.js
console.log('hello webpack');
  • 配置webpack

接下来,有必要先了解下如何来配置上面的loader。一般第三方的loader,安装了都在node_modules下面,webpack会从此处去找,但是现在loader在/loaders/testLoader.js,所以需要做些处理,有如下几种方式:

  1. 直接require对应的loader(适用于单个loader)
// webpack.config.js
module: {
  rules: [
    {
      test: /\.js$/,
      exclude: /node_modules/,
      loader: path.resolve('./loaders/replaceLoader.js')
    }
  ]
}
  1. 使用resolveLoader配置项(适用于多个loader)
// webpack.config.js
module: {
  rules: [
    {
      test: /\.js$/,
      exclude: /node_modules/,
      use:'replaceLoader'
    }
  ]
},
resolveLoader: {
  modules: ['node_modules', path.resolver(__dirname, 'loaders')] // 查找优先级从左到右
}
  1. 如果准备将loader发布到npm,也可以使用 npm-link

这里,采用第二种方式,完整配置如下:

// webpack.config.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mode:'development',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resolveLoader: {
    modules: ['node_modules', path.resolve(__dirname, 'loaders')]
  },
  module: {
    rules: [{
      test: /\.js$/,
      use:'replaceLoader'
    }]
  }
};

运行一下,打包命令npx webpack,可以看到输出文件中的webpack被替换成了world。

【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_第13张图片

一般loader都会提供配置项(options),方便用户做个性配置,可以通过this.query获取配置内容,不过一般使用官方推荐的loader-utils 工具更加便捷。

// webpack.config.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mode:'development',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resolveLoader: {
    modules: ['node_modules', path.resolve(__dirname, 'loaders')]
  },
  module: {
    rules: [{
      test: /\.js$/,
      use: {
        loader:'replaceLoader',
        options: {
          src: /webpack/ig, // 配置要替换的内容
          to: 'world!' // 配置替换的目标内容
        }
      }
    }]
  }
};

修改一下replaceLoader

// /loaders/replaceLoader.js
const loaderUtils = require('loader-utils');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source) {
  const options = loaderUtils.getOptions(this);
  source = source.replace(options.src, options.to);
  return source;
};

注意:这里使用了this,this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所以不能使用箭头函数(会改变this指向)。如果需要对options进行校验,可以使用schema-utils

复杂的情况

至此,一个简单的loader就实现了,当然有时候可能会更加复杂。

其实,loader函数会接收三个参数:content、map、meta

  • content:模块内容,可以是字符串或者buffer
  • map:sourcemap 对象
  • meta:一些元数据信息

如果仅仅是返回处理结果,直接返回content即可。但如果需要生成sourcemap 对象、meta元数据或者抛出异常,需要将return换成this.callback(err, content, map, meta)来传递数据。

this.callback(
    // 当无法转换原内容时,给 Webpack 返回一个 Error
    err: Error | null,
    // 原内容转换后的内容
    content: string | Buffer,
    // 用于把转换后的内容得出原内容的 Source Map,方便调试
    sourceMap?: SourceMap,
    // 如果本次转换为原内容生成了 AST 语法树,可以把这个 AST 返回,
    // 以方便之后需要 AST 的 Loader 复用该 AST,以避免重复生成 AST,提升性能
    abstractSyntaxTree?: AST
);

另外,loader也是支持异步任务处理的,可以借助this.async()实现。

// /loaders/replaceLoader.js
const loaderUtils = require('loader-utils');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source) {
  const options = loaderUtils.getOptions(this);
  const asyncfunc = this.async() // 调用异步func
  setTimeout(() => {
      source = source.replace(options.src, options.to);
    asyncfunc(null, source) // 传递结果
  }, 200)
};

关于loader的开发,官方提供了很多api,读者可以查阅 loader interface 了解。

注意事项

  • loader要遵循职责单一原则,一个loader只做一种转换,如果需要对源文件进行多次转换处理,则需要多个loader来实现。
  • 调用多个loader来处理一个文件时,默认情况下loader会从后到前链式顺序执行,最后一个loader将会拿到文件的原始内容,处理后会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loader继续处理,直到最前面的loader处理完成返回给webpack。

开发plugin

plugin是webpack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赋予了webpack强大的扩展能力。和loader不同的是loader主要是为了让webpack能够解析更多类型的文件,而plugin则可以参与打包过程中每个阶段。从使用方式我们可以看出plugin其实就是一个类,在调用构造函数的时候传入配置参数。

注意:下面使用的是webpack4.0版本,相比3.0的api是不一样的。

开发一个简单的plugin

自定义plugin的引入方式相比loader来说,非常简单:

// webpack.config.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TestWebpackPlugin = require('./test-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filename: '[name]_[hash].js'
    },
    plugins: [
        new TestWebpackPlugin({
            // ...options
        })
    ]
}
webpack的plugin命名需要遵循 插件名字-webpack-plugin的格式。

而plugin内部的实现也是比较简单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一个可以通过new调用的类函数
  • 在该函数的prototype上定义一个apply方法,参数为compiler
  • apply方法中注册要监听的钩子名称、插件名称、回调函数
  • 在回调函数中通过注入的参数,读取或操纵修改 Webpack 内部实例数据
  • 异步类型的事件钩子,插件处理完成需要调用callback或者返回promise
// test-webpack-plugin.js
class TestWebpackPlugin {
    constructor (options) {
        // 在这里获取插件配置
    }
    // Webpack 会调用此 apply 方法并传入 compiler 对象
    apply (compiler) {
              // 这里可以在compiler的钩子(hook)上注册一些方法,    当webpack执行到特定的钩子时就会执行该阶段注册的方法
        compiler.hooks.done.tap('TestWebpackPlugin', (stats) => {
          console.log('Hello TestWebpackPlugin!');
            // ...
        })
          // 在emit钩子上注册一个处理函数,因为该钩子为异步的,所以需要使用tapAsync
          // emit钩子执行时机在资源输出到output之前
        compiler.hooks.emit.tapAsync('TestWebpackPlugin', (compilation, cb) => {
            // 在输出文件中增加一个文件test.js
            compilation.assets['test.js'] = {
              source() { // 文件内容
                return 'console.log("hello world")'
              },
              size() { // 文件的长度
                return 27;
              }
            };
            cb();    // 处理完成调用cb
        })
    }
}
module.exports = TestWebpackPlugin

执行流程

plugin内部核心就是apply,使用插件的时候,webpack会自动调用插件实例的apply方法,并将compiler作为参数传入。在apply内部,我们可以在compiler的hooks中特定的钩子上注册各种监听函数(发布订阅模式),当webpack执行到这些钩子的时候,就会调用对应的监听函数,从而实现对构建流程的处理。

下面我们以前面例子来了解插件具体的执行流程:

  • 通过.hooks..('', callback )方式来进行hooks事件注册。

    • instancecompilercompilation 实例
    • hook name :挂载目标钩子的名称
    • 处理钩子可能是同步,也可能是异步的,需要使用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的tap APItap API 有三种:
    • tap 用于挂载一个同步回调,适合任何事件钩子类型,使用回调返回结果。

      • tapAsync 用于挂载一个异步回调,不能对同步类型钩子使用,回调中会注入 callback参数供插件处理完操作后调用,如果不调用 callback 交回流程控制权,将无法继续进行后续操作。
      • tapPromisetapAsync 的作用和限制类似,不同在于要求返回一个 Promise 实例,并且这个 Promise 一定会被决议(无论 resolve 或 reject )
// 同步
compiler.hooks.done.tap('MyPlugin', (stats, callback) => {
  // ...
  callback()
})
// 异步promise
compiler.hooks.emit.tapPromise('MyPlugin', (compilation)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
  })
})
// 异步async function
compiler.hooks.emit.tapPromise('MyPlugin', async (compilation) => {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
  })
})
// 异步回调
compiler.hooks.emit.tapAsync('MyPlugin', (compilation, callback) => {
    // ...
  callback()
})
  • 在钩子上注册的函数,接收两个参数,第一个为插件的名字,第二个为回调函数

    • 这个回调函数即为处理函数的主要内容,接收的参数由钩子决定,这里的emit钩子接收两个参数(分别是compilation, cb),compilation记录了本次打包的相关内容,cb回调函数在处理完成进行调用交回控制权。
  • compilation.assets保存了本次打包出来的所有的文件信息,上面的例子即往assets中新增了一个test.js文件(前提是添加之前,assets中没有与该文件同名的文件),source和size分别设置了文件的内容和长度。如果是对文件进行处理,直接对assets中的文件进行操作即可。
  • compilation上也可以注册钩子, 即存在Compiler HooksCompilation Hooks两种。
compiler.hooks.compilation.tap('MyPlugin', (compilation) => {
  compilation.hooks.optimizeChunkAssets.tapAsync(
      'MyPlugin',
      (chunks, callback) => {
           // 处理chunks
        // 结束调用callback方法
        callback();
      }
    );
})

hooks

除了上述的emit钩子,webpack还提供了许多其他的钩子,覆盖到打包的各个阶段。

entryOption

entry配置项处理完成后执行,同步钩子。

compiler.hooks.entryOption.tap('MyPlugin', (context, entry) => {
  // context保存了当前目录信息,entry保存了入口文件信息
});

afterEmit

生成资源到output后执行,异步钩子。

done

编译完成执行,同步钩子。

compiler.hooks.done.tap('TestWebpackPlugin', (stats) => {
  // stats保存了生成文件的内容
})

更多的hooks和用法可以查看Plugin-Compiler Hooks

这些hooks的实现是基于tapable这个库,这个库提供了大量的钩子。这些钩子大概分为如下几类:

  • 并行的:名称带有parallel,该类函数注册后会并行调用。
  • 顺序的:名称带有bail,该类函数注册后会顺序调用。
  • 流式的:名称带有waterfall,该类函数注册后,调用时会流式处理,将上一个函数的返回结果作为下一个函数的参数。
  • 组合的:也存在上述三种规则结合在一起的钩子。

通过这些钩子,插件开发者可以干预构建的整个流程,从而实现对构建过程和内容的控制,如依赖查找,文件监听、修改文件内容等,所以编写一个插件的关键就在于使用各种hooks钩子函数。

这里我们仅简单了解了loader和plugin,实际开发中可能要复杂得多,这里也不可能穷尽所有场景和用法,仅做抛砖引玉,在实际开发的时候还需要自行查阅相关文档,作深入了解。

参考文档:webpack官网-中文深入浅出webpack深入了解 Webpack

结语

webpack每个版本都有一个代号,4.0被命为Legato,意为“连奏”,寓意webpack在不断进化。webpack的进化点都是通过贡献者和用户投票来决定的。在3.0的时候,投票最多的用户体验、构建性能等都在weback4.0得到了巨大改善。

在当下,webpack是稳坐前端构建工具界扛把子之位,它确实是一款优秀的构建工具,它不仅拥有强大的扩展能力,还拥有一群优秀的开发者,拥有活跃的社区,给它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些都是webpack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未来,随着ESModule规范的普及,或许我们将不再需要工具来进行模块打包,webpack也有可能被替代,但是我相信构建工具不会退出舞台,而只会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因为工程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但是,学习webpack这类构建工具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为归根结底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是工具就会被更新被取代,而如何利用工具来解放生产力才应该是前端工程化的最终目的。前端工程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特指某个特定的工具,他们仅是手段而已。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将一些复杂或耗时的工作交给程序来做,并且可以将用到的工具和方法分享给其他人,如此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和团队的开发效率,还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 想想是不是觉得有点小心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端工程化】篇四 席卷八荒-Webpack(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