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_第1张图片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01 一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

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而一个人的精神能量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_第2张图片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

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除了严重灾祸外,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事情,不论是好是坏,其重要性远不及人们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方式;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情的感受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才更为重要。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我们应该多加注意保持和改善这一类的好处,而不是一门心思只想着占有那些身外的财产,荣誉。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爱比克泰德说: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_第3张图片

02 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

反之亦然。

因为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对立关系。

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

另一重是内在的,属于主体。

外在一重对立关系其实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

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大小所决定的。

能够让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思想。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普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_第4张图片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不需要从自身以外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

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在过着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思想上的生活。

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而已。

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对于外在世界确实别无他求,除了这一否定特性的礼物——闲暇。

他需要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

他的要求只是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天每时都可以成为自己。

这样的生活免除了人生两个对立的痛苦根源:匮乏和无聊。

他们不再为生存而忧心忡忡地奔忙,也不会无力忍受闲暇(闲暇也就是自由的生存)。

正如索福克勒斯本人在这一问题上表达过两种互相矛盾的意见: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

但要过最轻松愉快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_第5张图片


本篇小结:

叔本华人生智慧书讲述了人要获得幸福最重要的在于自身的素质,从自己身上寻找幸福。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在独处中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素养。

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不需要再为物质奔忙劳累,也有闲暇时间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就是幸福。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