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和绣圣的秘密4(沈寿:从北京到天津到南通)

状元和绣圣的秘密4(沈寿:从北京到天津到南通)_第1张图片

1904年得到慈禧赏识后,余、沈夫妇获赐四品商勋双龙宝星正副两件, 随后农工商部奏准筹设绣工科,由余、沈具体负责,并派余、沈夫妇去日本考察刺绣教学情况,以便回国在京筹办绣工科。

状元和绣圣的秘密4(沈寿:从北京到天津到南通)_第2张图片

1906年4月,余、沈夫妇入京,5月农工商部绣工科招生,沈寿任总教习,余觉任总办。

1906年8月沈寿余觉夫妇回苏州,在马医科巷(今属海红坊)购置花园住宅一幢,创办“福寿夫妇绣品公司”,内设“同立绣校”,对外招生,11月停办。

1907年重返北京绣工科。【此一建筑,原为清末词人郑火焯的寓所,称讴园。余觉沈寿购入后,将主厅题名为“墨绣堂”。

余觉晚年时,卖与庞氏,庞氏改名为“庞氏居思义庄”。1994年,经抢救修复,易名绣园。(据苏州政协资料汇编)】

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都绣工科停办,余、沈公务员生涯也结束。自谋前程。沈寿任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所长。余觉则南下投奔张謇,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余觉来南通精确时间、是否和沈寿一起在1914年,待更考)。


几乎就在此时间前后,南通女子师范附设的女工传习所建造期间,张謇曾多次或直接、或间接盛邀时任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所长的沈寿来南通执教。


1914年10月,沈寿终于来到南通,出任南通女子师范附设女工传习所所长兼绣科主任。后兼绣织局局长。自此直至1921年6月辞世。

沈寿是从天津直接来到南通,还是从苏州来到南通?

海门张謇研究会有文称,1913年10月,张謇路过天津,拜访沈寿不遇,原因是沈寿已经回到苏州,开办“同立绣校”云云。

查张謇日记,1913年无此记录。

1912年有天津之行,9月7日日记,“访沈雪君,闻其避兵出京,借种植园设传习所,至竭蹶”。竭蹶,经济困难。

1914年6月12日,张謇有一封回复余觉的信,信的内容是,余觉为张謇购买的刺绣原材料已经收到,并请余觉慎重物色缂丝艺人。张謇还批评余觉夫妻办事要有耐心、要受得了气,“贤夫妇果觉胸中块垒难消,不妨发之诗文,犹胜于动公牍也”( 复余觉函,1914年6月。新版全集第二册:函电(上),第450页)。

(啬翁在为余沈夫妇争取1911年意大利获奖的本国政府奖励。但前朝已无,新朝不理。啬翁延揽人才之心迫切,力所不能及仍勉力为之,能不安排余、沈住房吗?)

(啬翁又哪里料到,10年后此君要和自己大动公牍的?20年后又卖了墨绣堂,和修建上方山下招魂之所的建筑工人也要动动公牍的?此先记之一笑)


据上三条推测,1913年沈寿已回苏州可能较大,且已为南通就任作准备。因在天津经济拮据,而缂丝艺人也只有江南能觅,尤其苏州;且张謇以“贤夫妇”相称,说明余、沈当在一处。

【所谓开办同立绣校之事,海门张謇研究会网站之说(1913年)不同于苏州政协网站(1906年),余取后者。(而墨绣堂建筑之产权关系之变更,尚有另外说法,待更考)】


故说沈寿贡献,自创一派、誉满中外、培养传人,固自苏州、北京、天津均已开始,至南通后,延续并发扬光大。

独《雪宧绣谱》成书于1918年、出版于1920年,若非张状元之助力,病榻之雪君岂能独成?后人又安睹雪君心法?由实践而升华为理论,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

全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是沈寿数十年刺绣经验和天分的积累,也是对包括明代“顾绣”在内的民间刺绣经验的总结,内容全面,层次丰富,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张謇所创)出版。而后《雪宧绣谱》还请人译成英文版《中国刺绣术》(Principles and Stitching of Chinese Embroidery),流传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英译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印刷发行)

1986年,沈寿的《耶稣像》和《女优贝克像》由张謇孙辈捐赠南京博物院,从海外回到了祖国,引起了刺绣界和美术界的轰动。人们没有想到中国传统刺绣,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可以绣出完全是西方绘画风格的绣品了。人们能清晰的感受到绣品所表现出的油画般的光影效果。这是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刺绣从未出现过的改变。一直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影响的中国刺绣,从没有用绣针和丝线这样去描绘一个人物。而《女优贝克像》还有了一些西方素描的意味。刘海粟的感叹:“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是沈寿,不是我刘海粟。她是用针画出来的素描。 ”(据网络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状元和绣圣的秘密4(沈寿:从北京到天津到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