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背≠学会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频频出错。

        课上,“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能背出来。会背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掌握并能运用呢?No, No!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7题的情况,足以说明“会背≠学会”。

会背≠学会_第1张图片

      班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解答这道题出现了错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要想正确解答这道题,孩子们要有三个知识储备:

1.知道分针或时针走了几大格;

2.明白分针和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的时间;

3.熟练应用乘法口诀计算。

        事实上,学生拥有这三种知识储备也不行,他们还要有把这三种知识综合在一起思考、运用的能力。不着急,放慢脚步,找准出错原因,再次认识钟表。

一、数大格

      如果题中给的有图,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手指点着数来数大格,这样很容易把两端的两个数都数上,如“分针从12走到6”,会指着钟面上的12、1、2、3、4、5、6这几个数数,这样数出的大格数是7,比实际的大格数6多了1。了解错误原因后,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都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数大格,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条弧线表示1大格,一段接一段地画、数,准确数出走过的大格数量,再思考分针走一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所以分针从12走到6,走了5×6=30分。

      如果题中没有给出钟表,那就伸出手,说一说走过的路线,还以“分针从12走到6”为例,分针走过的路线有:12~1,1~2,2~3,3~4,4~5,5~6,清楚的数出分针一共走过了6个大格,一个大格5分钟,6和大格就是5×6=30分。

        身为老师,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和方法,更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够“跳一跳”“吃得饱”,那些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解答完这道题后,他还会有怎样的思考?我接着让学生找一找,钟表上,分针从(  )走到(  ),也是走了30分?

      当一个学生说出“分针从1走到7,从2走到8,从3走到9,从4走到10,从5走到11,从6走到12,都是走了30分”,教室里立刻响起掌声。

      那么,从这些答案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①用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所得的差就是走的大格数;②如果从12出发是不能这样减的,从12出发走到几就是走了几大格。

      一个小小的填空题,引申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收获。

二、对比理解

    第1小题和第2小题中,时针和分针都是从12走到6,走的时间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最有趣的回答:一个是分针从12走到6,一个是时针从12走到6。分针姓“分”,它走过的时间要用分作单位,时针姓“时”,它走过的时间要用时来做单位,所以,虽然分针和时针经过同样的距离,但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借助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都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既可以表示多少分,也可以表示多少时。

三、举一反三

      解决第4小题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时针从(  )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  ),也是走了12时?

2.时针从一个数开始绕了两圈又走回这个数,走了(  )时?

3.分针从一个数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这个数,走了(  )分?

        ......

    学生理解知识也需要一个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后,才逐步清晰领悟知识的本意。学以致用,学中悟,悟中用,学生的数学知识把控得才会更准确。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