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面

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粮油由国家专营,每家每户按人口配给,凭本供应。各地都设有粮站,人们一般每月去一次,拿着粮油本去登记,交钱开票后,排队取粮。

我们小时候在西北,主食多半是玉米高梁黄米等粗杂粮,85白面粉细粮平时都是母亲做给上班的父亲吃,我们逢年过节时才会有。

钢丝面_第1张图片

平日,我们吃的最多的是玉米面做的发糕。做发糕要把玉米面掺上自家备存白发酵用的面起子,和好了,捂严保温,静置上二三个小时来发面。有时会往玉米面里掺上两把白面,这样吃起来口感更细腻。发好的玉米面摊在笼笹上用大火蒸二十分钟,出锅后切成菱角形,这就做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日常主食中大名鼎鼎的发糕!这样做,玉米面比较软糯,不划嗓子眼,好下咽。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和面时放点白糖调味,但那时白糖很稀有,大多数人家是放用几粒糖精勾兑的水,来替代白糖。这样做出来的发糕有甜味,小孩们喜欢吃。可这就有了一个隐患。糖精是化学添加剂,和鸡蛋相克,不能混合吃。有一次,老娘做饭忘了相克这档子事,蒸了甜发糕,打了鸡蛋汤。这下子一家四口人可团结一心了,集体便了秘。我反应最强烈,肚子堵的难受,熬了三四天后终于拉了堆一粒粒象羊屎蛋蛋样的巴巴,这才脱离了苦海!

有一种用玉米面做的东西,让我很着迷,非常爱吃,它就是那个在当时很著名的"钢丝面"!人们之所以把玉米面条夸张称为"钢丝面″,就是因为它硬!"钢丝面″我吃的次数也有限,不到十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父亲胃口不太好,难消化。二是要有专门工具,自家不好做。我们家吃的"钢丝面″都是用饭票上单位食堂打来的。回到家准备好葱蒜辣椒用热油一泼,再按口味加入适量酱油、醋和盐,就弄好了,很简单,这就是南方人说的浇头。用浇头绊好面,就可以开动了!那"钢丝面"入口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咬着硬,再狠咬,硬中有韧,接着咬,韧里有劲,还回弹牙,再配上酸辣香各色味一挥发,那可真叫好吃!我们这帮十几岁孩子,正长身体,胃口又好,碰上对了口的美食,希哩哗啦,风卷残云就两大碗下了肚,抹抹嘴巴,拍拍肚皮,一付意犹未尽的神态!

金黄色还透亮的"钢丝面"吃起来简单,可听说做起来还有点费劲。我后来在河北参加工作,成了家,但对儿时的"钢丝面"仍记忆犹新,曾几次问老娘做面的工艺。据说,做"钢丝面"第一步是用少许的温水和玉米面,然后用专门的筒状铁制装置,用很大的力气把玉米面挤压成细圆形面条,再上锅蒸透,等放凉后就能吃了。在那个艰难年代,"钢丝面″也算是人们粗粮细做的一项创新,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我在西北和河北先后生活了近五十年,养成了爱吃面条的习惯。可惜,自从离开宁夏后,就再也无缘与"钢丝面″相会,有时还真想它。擦!我要找个时机,亲自操刀,做一次"钢丝面″,找回那儿时的味道……

钢丝面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钢丝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