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宋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刺勒歌》
一曲敇勒歌,勾勒岀一副水草肥美的草原远景,一群牧人,手拿长鞭挥赶牛群,远处传来雄浑的歌声,羊儿欢快地在青草中出没,时隐时现,像珍珠嵌入绿色的绣毯。一派详和,优美的草原风光。
正如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所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如果古人同今人一样酷爱旅游,敕勒川一定是绝美的风景胜地。仲春时节,草高花旺,碧茵似锦,再开上一辆房车,家外面是风景,风景里面是家,岂不美哉!
与《敇勒歌》截然不同的是,范副使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更以一幅立体的画面呈现:当年塞下人烟稀少;秋色中,山峰退去新绿,光秃秃,重重叠叠,连绵起伏似千沟万壑的躯体,映衬着落日金色的余晖;四角台上狼烟飘散去,帐中号角的悲壮声在空谷回荡;一座孤城万仞山的孤单和凄凉的景色跃入眼帘。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画卷唯美而悠长。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孤城一座已是非常的凄凉了,而时时盘旋于空中的大雁,以此为祭的鸿雁,在天空上,对对排成行,也要离此而去,长江之水绵延流长,秋天塞下青草枝叶已枯黄,弧城山中传来忧伤笛声,一曲忧怨的歌声唱响山谷⋯⋯被那悠长绵惗的歌声感动到长泪双流。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我家乡。
鸿雁,向远方,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笛声颤,塞下孤城秋意凉。
军营帐中,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
秋去冬将来、大雁已南飞,军营帐中,一袭盔甲,虎目炯炯的将军,端坐案前,一个人,一壶酒,在昏黄的灯光下,席地而座。
案上的烛光,被冷涩的秋风,吹的忽明忽暗,将军抬手挑了一下灯花,光亮中照出将军的一行清泪。
自上次偷袭西夏军取得胜利,将士们又马不停蹄受命来到塞下,荒凉的土地上没有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将军率众士兵就动工筑城。
十天的时间,一座坚固的新城一一大顺城,拔地而起,这座城像楚河汉界一般,形成两军对垒之势。
城池从天而降,吓坏了西夏的首领元昊,调齐人马立即攻城,宋军将士虽受思乡之苦,但作战还是非常的神勇,几次打退了西夏的进攻,损兵折将,无奈元昊只能帅兵退回。
往事历历在目,将军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想起戍边数年,已是霜染鬓发,家中妻儿,盼君盼爹,终不回,可叹发妻已驾鹤。
那个中军帐中,寄情与国家安危的男人,泪眼朦胧中,看见一座记载胜利的石碑。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这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窦宪刻碑记功,而将军我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何时才能像窦将军一样,平叛西夏,凯旋而归,回到家乡。范将军默默想着,灯光残谈,一昏一喑,晨曦透入帐中,秋霜满地,将军的白发越发显眼。
举杯向苍天,情邀天地人,天空不管有多遥远,那些同我一起饮酒的人,把酒喝干,杯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东而乐
曾记何时,范将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具有时代的烙印,至今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将军想起皇帝送他出京时,因国为衰弱,遭强邻欺凌的无奈,作为一国之君,那期待的眼神,使范将军深感责任沉重,现在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思念家乡亲人。
久座的将军,再次将灯火挑亮,将酒一饮而尽,相看泪眼,提笔提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完最后一字,他的泪也正好滴落在那个字上,他轻轻地放下笔,抖擞身上的铠甲,走出中军帐,立于霜色映衬的深秋,望向家乡的方向。
千愁万绪,忧国忧民,报国丹心,儿女情长,聚集在老将军心上,孤独、平静、听着羌笛的哀怨悠伤,眼前的山峦染上一层薄薄的银色霜花。
将军在漫漫长夜中黑发熬白,士兵思乡难归,滴尽乡思泪,苍凉悲壮。在边塞,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塞下苍茫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有你的功绩,于是家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
同时,这个寄情于边城的男人,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那却是壮志丹心夜难寐……
两年后,西夏与宋朝议和,纷纷的战乱结束了,将士们将重返故土。而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将永远留在边塞,一堆黄土淹埋了忠骨。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种浩然之气,这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将名垂千史,同样对后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范将军一生所拥有的这种浩然之气,像历史的丰碑一样,激励着无数志士坦然面对苍凉的时局,同时此篇高远的意境,悲壮的风格,也开创了苏辛豪放派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