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本书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对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几件事进行了手术般的解构。用最严谨的逻辑视角洞察人生那些终极问题,给你最好的武器库,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第一章主题】
你是谁
【第一章内容】
1关于人的记忆
人的记忆是很难把一些细节保存太久。要想记得多,就要不断用模糊词语去归纳,从而腾出空间记住更多别的事。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不像录音带和录音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在生活之中记忆不停的被过滤和改造。如果人们不能简化抽象事物,将很难提取出来,若是将一些事情转化某种规律进行记忆可能会更持久。因此人的自由意志被强化,更愿意看到愿意看到的现实,这个现实就包括我们自己。
2 千万别装懂
苏格拉底曾今说“我唯一所知道的是自己一无所知”。知识肯定有边界的,人的寿命有限,注定不管如何都只能沧海一粟,而且时代不断向前推进,新的知识出现频繁,因此人们不可能全知全能,“不懂”是实,“懂”才是虚。这个不懂也还分两种,一种刻意不懂,这是一件好事,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种就是非刻意不懂,就是装得什么都懂,隐瞒事实,因重视外界反馈,一直不能正视真正的自己,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态度,也是最要不得的。
3 如何认清自己
看清自己大概是世界最难的事,是人就会产生出来各种情绪,情绪喜欢遮蔽真实的意图,感受快乐就想持续感受,尝过痛苦就想立刻逃跑,大脑就会创造一些虚假的指令,久而久之你会当成真实存在的,所以人必然不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
大脑很顽固,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简单来说脑子里形成的预先的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偏离实际。寻找立场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技能,因为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己创造的那个我。例如新闻里,同样的杀人犯,媒体预设前提为行凶杀人作恶多端,于是所有人痛恨得咬牙切齿,要求法院立即执行,可这样的案子十年之后既然翻出来是冤案;然而有时媒体预设另一个犯人,罪犯是个吃苦耐劳的大学生,于是所有人都同情怜悯,认为只是个孩子而已,要求法院轻判,可是法院不管民众的意志,最后还是枪毙。从这个预设立场可以看出来,人们有时候完完全全就是被欺骗了,明明都是罪犯,因此得出结论,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自己。
每个人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的倾向,这种动机创造一个虚幻的自己。因此时不时的装就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偶尔心里会骗自己得到一种虚无的满足感,多数会遇见自取其辱的事情。当你装出来的价值高于自己的真实价值时会出现一种均值回归现象,出丑的可能性同比增大,因为长期维持装的状态,你就偏离现实的幅度越大,就越在不经意间暴露真实。例如过度整容的人群,你觉得他整过,他们还不会承认的。不装有利于认清自己,综上所述结论就出来了吧,千万别装。
4 如何摆脱懒惰
以懒惰为借口的人就是认知的不足体现,懒惰、放纵都是认知能力受限。
如何摆脱呢?当然要提高认知,很多事想做又不愿意动手去做,它可能并没有我们心中想的那么重要。每个人都会有一点懒惰,但如果你对一些具体的事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了,也不会有懒惰的说法了,例如有重要的生意要谈,你不会懒惰把,你会拿出全部精力准备文案,准备思路,计算利益吧?所以还是一个阈值的问题,某些的阈值达到你心目中的优先级了,你就不会懒。
如书里的4个步骤来摆脱懒惰
① 学会分解任务
如果任务很大,可以提取一个阶段性的任务,阶段性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可以立刻行动的事情,每做成一件事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提供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②计算不去做的后果
如果你计划中阶段性的任务每件事如果没有完成,尽量去想它后果是多么的严重,例如不坚持锻炼,一个月后就会毁掉半年练的八块腹肌,多搜索一些胖子看一下,然后再看看那些围在肌肉旁边的美女。
③养成慢慢做事的习惯
一开始喜欢玩乐,自己控制不住不要紧,每次对玩的时间减少一点,慢慢分配给做事的时间,尽可能慢慢把做事的时间扩大,玩的时间缩小。
④奖励
适当加一些奖励绑定在任务里,完成一件事,我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当你得到这种特定的小刺激后,就会慢慢靠近大目标,这样的过程把意志力替换成奖励,这样自己更会自发的去完成那些看似困难的大目标。
5 运气的开启
很多人觉得这一生运气不怎么样,而有些人常常被好运气砸到,为什么别人的好运气那么多呢?之所以普通和优秀的区别在于“运气”使然,运气也分为初始运气,就是你生在这个家庭是穷,是富,一出生就打败很多人,这也是运气,那么机会怎么开启呢?比如你去酒吧把妹,你去1000次,那么这个机会一直在这里放着,如果你去了就有机会找到美女不是吗?如果要增加机会,那么你就要在着装,自己外在的形象下功夫不是吗?又或许你本身就是高富帅,那么的机会的发生频次就会更高了,机会根本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每个人手上的资源不同,条件不同,因此如果你手上没有那么多的资源的时候,对不起,机会不会光顾你,资源是要自己去开发摄取的,比如我本人在做一些工程项目,有些零碎零散的资源你要去拼凑起来才能变成机会,首先你要找到给你项目的人,然后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技术和人员,这又是一部份资源,你只有把这两边拼接上了,你才能有做成这个事的机会,所以说不总怪老天没给你机会。
6 自私的基因
势力这个行为,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也是一样的,不势力就无法生存,所以人一出生就自带了“势力基因”以适应环境,因此可见我们都是“势力者”的后代,千万别洗脑自己变成更“干净”的自己,只会让你很多时候决策失误。勇于承认自己势力是件很重要的事,在关键的时候不被世俗的道德压力绑架做出有利自己的选择。
【第二章主题】
知识的奥秘
【第二章内容】
1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成果,判断是不是知识有三个条件:
①知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以共识人数多少为转移,相不相信它都不妨碍客观世界运行。
②知识不能被猜测的,能被验证的。
③相对正确的,能被证伪的。
知识定义很广,一个概念,一种技能,一个方法论符合以上条件的都能被称为知识。不少人在认知上面,认为知识就是高等学府的象征,这是有偏误的,也是狭隘的,任何知识在任何维度里只要有合适的路径,一切皆有可能。也因这种偏误,造成很多人求学也不是为了求知,而是得到更高薪的工作,这个想法未必就是他自己的,只是别人给他们画的由此及彼的路罢了。人生有个最基本的认知,就是人生有无穷的维度,学校和社会完全是两回事,学校都是同一时间出发,谁到终点谁赢,规则简单。而社会更像一种游戏《绝地求生》,学校里根本不会教道理,尤其研究生以上的老师更不会。
关于智慧,是知识表现形式的最高阶,这种形态的知识修行不是靠你拿什么学历能解决的,没人教,没法教。这么个角度看去知识是分几个层次的,最底层是信息知识,然后是加工过的知识,再之后是体系知识,最高层就是智慧。一种金字塔结构。智慧由大量体系知识互相起到作用,互相连接,搭建起来的,至于什么体系和什么体系,都有可能造就某一种智慧,这就要看你自己如何完成了。
2 如何摄取
上一小节就说了知识是分为四个层次的金字塔结构,获取现成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最多就是途径上的困难,接受和复刻只是时间问题,并非难事。知识分为外部接收和内部创造两种,当你体悟内部创造后,这个时候的知识是完整的,当你对别人推演或者复述时,别人接收到的东西必定不完整,也只能称为碎片信息,但当他利用自己的内在一些知识结构和认知系统来对你的碎片信息判断,结合内部加工以后,你所推演或者复述的知识在他那里就有价值。有些知识是孤立的,例如一个很难念的“罼”字,这些知识被称为“次级知识”,有效知识当然是知识与知识的连接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孕育出新的知识,“次级知识”根本就做不到嘛。因此摄入知识,你要分清楚什么是有效知识,什么是次级知识。
外部摄取当然方法很多,比如实践,听别人说,最有效便捷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只字不差”的阅读,刚开始阅读,一定要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只有这样,你才能锻炼阅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接收知识就会有问题,就不要谈得到知识了。阅读也分为两种,碎片化,和系统化,碎片化知识也许在微博里,或者微信公众号,或者电影,或者小说的某一段里,这种阅读不建议新手从这里摄取,新手应该先从系统化知识开始阅读,每一章节,每个小节点,都是互相联系的,就如本书,上节是什么是知识,这一小节说的是如何摄取,是有逻辑可寻,有相关联的,当然老手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因为大的体系你已经掌握了,只是来筛选一些体系内没有的,试着像拼积木一样,看能不能拼上去有用。
这里我作为拆书老师,也要补充一点,就是践行摄取到的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我在这里称为“隐性知识”,有些你刚摄入到的体系化知识,有些节点并没讲到的地方,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的知识,然后强化原有的体系知识架构。
3 打造知识体系
“元认知”,简单点来说就是认知的认知,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包括所有对于认知的认知,以及认知的控制与调节。想要打造相对于比较正确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自己的元认知系统开始,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底层的不正确会导致上层的不正确,甚至错的更离谱。
如何完善元认知呢,首先要坚持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脑子加东西,同时,跟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剔除掉。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易。好比很多人特比相信命格和星座,一遇到什么人或什么事就去查星座,翻一些人脸算命的书。元认知要是出了问题,不管你用看起来很正确的方式,推导出来的结论百分百是有问题的,特别以此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知识大厦的建造和科学的积累是一样的,不能快,求稳。像手术一样一点点的把元认知变得更加正确。打造知识体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深度思考,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能力,深度思考是对元认知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元认知是决定知识大厦的有效性,若是元认知有误,那么往上面加东西越多,错的越离谱。当发现矛盾的时候,用最基础的学科,比如逻辑学,哲学,数学等学科去检验到底什么是正确,而不是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概念来判断。
4 学习的原动力
知道怎么学和有动力去学习也是两码事,学些很枯燥,系统性学习,更加枯燥。那么这种动力究竟是什么呢?大道致简,任何复杂的问题,答案往往是非常简单易懂的,学习一定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要明白如果不去践行,你划出的目标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行动和目标要一致。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学习是反人性的,自己要预设目标变成那种人的立场一定要强烈,那么动力就会越足。
学习跟有些像RPG角色扮演的游戏一样,游戏都是即时反馈的,例如做一个任务,任务里让你去杀死10个怪物跟NPC对话即完成。相同的是任务制,不同的是你啃完一本书,塞进脑子里的知识,看上去你并没有升级或者更厉害,但是这个升级和厉害是根据时间的,某个时候你可能不自觉的用上了这类知识,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的。因此由于收益反馈不即时,就很容易放弃学习,认为没有用处。
要让收益可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拆卸目标。持续学习的时间越久,收益就会加速度增长,刚开始你看不到任何收益,一旦到一个节点的时候,成几何的增长速度。为了不让自己半途而废,需要把大目标拆分各个小目标,并从小目标得到成就感,不管是不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一次的得到一些进步,就会刺激自己进一步往前。
光知道了拆解目标也不行,还要知道如何拆,首先把一个大目标分为短期,中期,远期,这个不难,然后把目标继续细分,例如中期目标分为几个短期目标,远期目标由几个中期目标组成的。然后再次缩小,把短期目变成那个远期目标,再细化出来一次,都是收益可见,可以立刻马上做的事情。当你清楚的知道收益量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努力能达到什么程度,达成阶段性的程度,这个时候你会更有动力。到时候你会觉得跟游戏一样有乐趣。
学习跟搬砖不一样,可以日结工资,学习是一次性给你,到时候你才后知后觉,因为它已经可能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了。这里有一个计算方式,比如3个月,你能确定瘦下30斤,那么90天瘦30斤,每3天瘦1斤。例如背单词,如果你当上新东方的高级英语老师,年薪100万,那么门槛是20000个单词,那么每个单词你记住了就是50块钱。什么事用什么方式去计算就行了。
5 知识无用论
到现在都还有人说知识无用论,我相信看完上面几个章节的读者,一定不会这么认为了吧,虽然很多人能举出很多没读书成功的案例,这都是对知识认识的一种偏差,也就是元认知是有偏差的,所以说特别在网络时代,知识获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不是没有用,看你学到的东西如何用。
【第三章主题】
钱的意义
【第三章内容】
1 什么是钱
金钱指的是货币,由一般等价物兑换而来,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说某个东西值钱,就是指这个东西可以换到较多的金钱数。对于金钱的作用,我想每个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知晓。金钱除了是国家信用来背书的一种媒介之外,它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买卖商品外,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好比,去哪里旅游,旅游的规格有高低,但如果很有钱,我就有选择更多,更好的方式旅游,所以钱还有个意义就是在于他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权,但是有的人,为什么一生节约,一生勤劳,但就是和钱无缘,说到底,就是元认知不够,对钱的认知不够正确。
2 钱与人性
金钱本就是一种死物,但只要接触到人后,就像活了一样,当点燃希望的时候,每一分钱都闪耀着光芒,当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获取它时,每一分都散发着臭味。不管人与钱的关系如何变化,只要离开了人就毫无意义,金钱只是一个媒介,而很多人把媒介当成目的。有些人被生活蹂躏,想当然的认为是钱的问题,是钱让他们不快乐,但事实钱自己没有改变任何事情,钱只是放大人性的放大镜,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人可以改变钱的颜色。
要挣钱首先要建立一种“挣钱就是帮人”的价值观,不必羞于谈钱,谈挣钱。我们大众说的道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种以主流价值观为原料形成的规范社会里人的行为共识,所谓的道德感,只是执行道德的主观意识。人往往高估自己的道德评判水准,道德感是可以量化的,影响这个量化标准高低除了自身所受的教育,另一个就是本身拥有财富。只有足够多的财富基础,人们才会更多的把心思放在礼节和荣辱上。在金钱因素以外,道德感并不一定会因为他是富人或穷人而发生变化,但在金钱因素以内,富人背弃道德感的阈值确实会更高一些。
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穷人看上去也缺钱、缺机会、缺技能、缺运气、但缺钱是外在表现,却不是内因。实际上富与穷之间的差距根本就不能用“钱”可以概括得了。要说缺机会,每个人一生有很多次机会,只是符合不符合开启条件而已。要说缺技能,人与人之间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伊龙马斯克还是马云。要说运气不好,富人都是运气好,穷人都是运气差,这种思维太过野蛮。
有些人看起来很努力,《异类》里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万小时理论,不是你真的花了10000小时理论你就是能进化变超人的,有的人天天在舒适区里假装努力一些事,看上去很努力,很快就见到天花板了,这一万小时的理论真正的含义就是你在不舒适区所努力的效果,这个过程磨炼了多久的总累计时间,这个过程你会恐慌,焦虑,甚至不堪重负,充满了挑战。
3 赚钱的姿势
首先要积累资金,在资产性收入上能有一定的积累。然后就是技能跟赚钱有很多联系,但技能可以多样组合在一起,即T型人才,一个专业顶尖,其余的百分之80%精通,这样的人大体上在任何维度都是比较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进入的人也不会有太多,赚钱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如果说你只会擦桌子,扫厕所,倒垃圾,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门槛很低吧?会做的人也很多吧?自然进入的人就很多,辛苦也赚得少。“让别人先赚钱”这种思维一定要有,基于人的理性,人是更倾向于合作的动物,合作本身就可以产生自愿双向交换价值,但有的人不一定了解如何合作,零和博弈的思维相当严重,合作当然是合作共赢的,你通过我挣钱,我通过你挣钱,然后一起挣到别人的钱,不管是直接合作还是间接合作,一定要想明白,如何让别人同时更好地挣到钱,甚至是如何先让别人通过你挣到钱。就好比你是资源掮客,肯定要想办法提供交易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让有能力提供价值的人在你这里获得足够多的收益,你在这里作为一个平台,路才可以越走越宽。
以下请读者牢记:之所以挣到钱,是因为让别人挣到比原来更多的钱,我们给别人的价值做了加法,那么这中间当然就产生了额外价值,而从别人因你而提升的价值差价中挣到钱就理所当然了。不管你是不是老板,通过风险和收益的博弈去赢利是可行的,不同于赌博,赌博的概率都是被算死了的,懂的人都是去碰碰运气而已。风险和收益的博弈指的是期望收益大于零的一种游戏,且这种风险是可控的,比如你多几个技能,或者多一些信息,风险自然就会少一点。其次风险也是不断变化的,就需要根据现有的情况去调整,维持一个较高的概率发生大于零的收益。当我们没有时间去研究、学习、分析、观察、总结的时候,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判断看上去没有能力去判断的风险呢?
简单的一句话,风险的等价转化。以某些确定性的规律为杆杠,将无法判断的事通过条件式等价,转换为容易判断或自己更有把握判断的事,这就是利用逻辑进行风险的等价转化过程,熟练掌握这个办法就可以找出赢面较大的投资标的或生意项目,把时间拉进来再看,就必定挣钱。
【第四章主题】
时间的意义
【第四章内容】
1 正确理解时间
时间很抽象,它无处不在也几乎感知不到它的存在,无论是时间还有其他的,只有先拥有存在感,才能被珍视。在金钱上,用“赚”来表示流入的状态,时间也可以。这里有个一个非常好的类比,一个人被关在一个黑屋里,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自动供给营养系统,他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本能,几十年如一日,他活到100岁,那这个人的100岁和活在外界的那些100岁的人等同吗?如果,你觉得一样,那这么判断肯定对时间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物理角度了。如何理解赚取时间的过程呢?例如若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自己的经历,还是身边的环境都几乎没变化,我们就可以将其看作近似活了一日,而非几十年。仅有当不同的经历出现时,时间对他而言才产生新的意义,经历差距越大,赚到的时间就越多。
赚取时间分为两个维度,第一,单位时间做事的数量。第二单位时间做事的类型。前者,是在事情类型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后者是在做事的有效时间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将一生用格子来表示,一个月一格,也就900格,当格子被填黑,很多人就应该有直观的印象了。如果一个月你什么没干,那么浪费的不仅仅是物理角度的时间,格子每天都会被涂黑,你的命越活越短。有些人本就“生无可恋”,于是,哪怕是知道事实如此,还是照样从物理角度去看时间。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去,去浪费他人的时间则是一种谋杀。所以,请先让自己的时间变得值钱一些,然后记得为别人花在你身上的时间支付更合理的价格。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对身边的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2 注意力大于时间
注意力就是注意的能力、也是注意的表现,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用注意的方式。因此所谓的管理时间,根据客观的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物理的时间就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注意力是管理时间的关键,注意力用在哪,那部分的时间才是真实的属于你自己。例如你看书,然后注意力在抖音里的美女。事实上时间用在哪里不以表现为准,而是你的注意力为准。在时间的概念里,注意力是最为重要的概念,在之前就讲过有的人显得很努力,很多人觉得花时间在某件事上就可以了,而不注重有效时间,就是你注意力集中的那一部分时间。
那注意力究竟是什么?你可以理解为使用时间的方式,且非常重要的方式,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因为时间的稀缺本质,也就更加说明注意力是稀缺中的稀缺。很多人喜欢乱用注意力,通常表现为随意挥霍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经常无意识地切割大块注意力到碎片化的事情,且与自己毫无关联的那种事,俗话说操碎了闲心。记得有时候出门办事,有时候堵车不是真的因为车祸堵塞到路了,而是人们的开过去的时候,都要放慢速度慢慢看停在旁边被剐蹭的车,我就是觉得他们不赶时间吗?一个人没有找到什么值得关注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可替自己操心的,就只能把失去焦点的时间和注意力随意乱用,哪怕和它毫无关系,也产生不了任何收益,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抖音那个APP软件非常成功?会心一笑了吧。
3 时间大于金钱
这个主题争论已久,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能用钱搞定的事就别花时间,多数人是非常偏向于时间大于金钱这个观点,真的正确吗?除了核心价值和无法替代的事情自己花时间外,这里面还得分两个层次来说。钱多时间少的人的确适用,钱少时间多的人效仿就完蛋了。这其中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你钱少时间多,还拿钱去换时间,那么你换来的时间是否产出等量或者更大的效应呢?究竟是该花钱,还是花时间,这要看稀缺资源来定,而不是找到一个概念就往上面套,因人而异。正确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我打算拿出多少钱来换有多少产出的时间”,这些都是需要比较来的,而不是你一小时100元,结果自己一小时能搞定,花200元外包给别人,自己省一个小时,那你这个小时能不能产出超过100元的价值?尽量将闲置的时间拿去换钱,当累计到红利期,单位时间回报的钱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行为就可以自动调整了。
那么时间的价值如何定量?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书里还是有一个基础算法的,不能说很准确,但能接近。假定年收入10万,那么一算下来,每分钟的价值是2毛。有这个算法,就可以给你自己的时间单位一个初始估值,可是依然和真正的价值相距甚远,比如你利用时间学技能,学知识,这部分的红利期你只能在后期回报中动态计算这部分的价值,当前就不能模糊计算。金钱和时间价值十分接近,那么不管如何选择是花时间,还是花钱买时间,总不会错的离谱。
4 如何更加长寿
如果在工厂做流水线的事,哪怕你的时间利用率再高,也不会赚得更多,单纯从物理角度来说是在浪费生命。时间的确是一个非常玄的概念,时间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内容,我们花了多少时间赚到多少内容,所以赚时间就相当于赚内容,而在相同的内容被同类叠加之后,单项内容的厚度和内容的类型数量决定了时间的长度。
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有一个二八定律说,如果20%的精力做到80%的成绩,在多数领域是符合实际的,大多数领域并不存在多高的学习壁垒,一段时间后,游戏规则和小技巧都已经摸透了。如果硬是要100%的话,你就得把那80%的精力拿来用。道理很浅显,多数领域易学难精。当我们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个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放慢,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去跨学科专业甚至跨行业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并非对匠人思维不敬,从性价比来看,如果你花了4个20%的精力,在4个领域里做到80%,通常来说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比一个领域花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更加出色,也是更加划算的。从世俗的角度,通常到死了,就叫一辈子,每个人那显然就只能活一辈子,这就是为什么要赚时间呢,既然必死无疑那么赚时间就比别人多活那么多,这是对生命最原始的渴望---长寿。
【第五章主题】
真实的社交和人生
【第五章内容】
1 什么是社交
对于社交关系认识不清楚的人的确很多,于是在各种关系之中疲于奔命。本书拆卸的内容可能和大家头脑中的社交关系相悖,以逻辑来审视总是正确的,世俗的教育总是迷惑世人。人是功利的,无需回避,生活之中也到处充满算计和谎言。拆本书就是拆本质的东西,更有价值的东西让你受益。
有人觉得相处,就是尽量给他人提供帮助总不会错,只付出而不求回报,是最容易相处的方式了吧,这种想法是一种偏误,关心和帮助不是随便就能做的。关心和打扰是一对互相关联的词,后者看上去似乎不礼貌一些,很多时候两者并没有很大区别。行善是需要他人同意的,能理解到这个也是寥寥无几。因为他人未必需要你的善意,行善的行为其实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利益诉求,而非他人。不管你多么高尚,事实上是真心实意的让自己更快乐。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别人不领情的情况下,都会迸出“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仅仅想一想就不是行善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界限,并不是说要当一个独行侠,每个人都应该有界限,可大可小,但不能没有。有时候界限也可以是一种“原则”,高墙以内是警戒区,高墙以外是公共交流区域。一旦有人闯进来了你就要告诉别人谁是主人。
领地界限并非固定,随着时间和经历会有动态的调整。因此很多人也会不自觉的去试探别人的界限范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保持和平的前提下,替自己谋到更多利益。
从上面那个角度看去,尊重他人的界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维持交往最重要的因素。尊重他人看上去很容易,其实并非易事,陌生人之间,很容易,熟悉之后就不一定了,那个时候还能控制得住不踩过界么?高效交往都在高强外的公共区域,这种界限刚刚好,温暖而又安全感,独立而又负责。
2 社交的必要性
礼尚往来意味着等价交换,但很多人会把它包裹的很漂亮,“礼”必须对等。不信你试试婚礼送你1000,你下次回敬200,看将来对方怎么对待你的。所以高尚根本就改变不了等价交换的内核。因此很多人喜欢用“人情”老模糊等价交换,使对方不容易计算出价值,而是出于一种占便宜的心理,这是比较龌龊的心理,谁更狡猾,谁就能得利。
低价值一方总喜欢打人情牌,往来之中更容易“阴”到对方,高价值一方喜欢等价交换,更喜欢公平。在长期社交博弈之中,“一不小心”导致一方利益受损,就容易友尽,因此聪明人都学会了,只跟资源想近的人交往,无论是利益相交,还是人情相交,都是安全的,且相对公平的。不思提升自我交换能力,而单纯喝酒吃肉套近乎是一种愚蠢的决定,没有多少人是傻子,喝酒就是喝酒,吃肉就是吃肉,除此之外免谈。这种社交容易做无用功。哪怕是你长期积累,用酒肉换取到了一次利益的机会,下次基本失效,因为不对等的利益交换,谁喝不起酒,吃不起肉呢?切记,面子会耗尽的。
大部分人分不清楚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为了社交而社交,看上去比较符合社会主流认知。例如选择资源掮客这条路,就要努力向平台靠拢,要理顺资源之间的交易价值和可应用范围。专注核心永远在创新的资源交换方式上,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将积木似的素材组合到一起产生价值,分配利益,这才是掮客们的核心。
在社交上先付出的人看起来风险很大,万一不回报怎么办,很多人会有这种想法。不过忽略了一个变量,那就是数量,单个社交来看,主动的一方是不占便宜的,但从总量来看,单个乘以数量才有意义。于是在巨大的数量的情况下,基数上,人只要不太离谱,那些不回报的人总是少数的,反着思考,这也是一种“提炼”。事实上只要你的社交对象跟你拥有资源基本匹配,多数都能获得等价回报。理由就是多次博弈的收益肯定比单次博弈,明显跟你博弈不太吃亏的情况下,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回报你,从而建立一种长期互利共赢的关系。反之,坚持不主动付出的人,也许在单次博弈不吃亏,但由于博弈数量的人并不多,因此他收益的总量也就并不大。
看到这里,就该知道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还要狠狠付出,让更多人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会有意向不到的好运来找你。在想想好运这个“好运”不是天给你的?以上分明是一种践行的方法论。
知恩图报,其实大多数人恩是没有报上的,但他们并不这么认为。图与报之间有时差,任何恩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打上折扣,时间越长,折扣率越高。当你求他人给你一个大恩情时,此时的恩情价值最高,因为事情还没搞定。下一大谎言是“下次请你吃饭啊”,不知道多少人说过,这也让别人内心知道自己是个不记恩的人。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下次有事找他的时候,才会请吃饭,这顿饭还不是自愿的,怕人家这次不帮忙才不得不请。没及时还上会造成认知不一致的状况,一方认为寡恩薄情,一方认为你小题大做。很少有人懂得即时交换的重要性。你为了我做了些什么,那我能即时提供你一些什么,这样看上去很功利,但是功利就对了。
即时回馈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因为时效性会慢慢递减你的回报,回报会为下一次合作打上牢固的基础,同时更加进一步提升人际关系。当你懂得即时回馈,你们又回到一个水平线,而不是在接下来的交往之中,你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状态。
3 人生的意义
出生以后的生活,肯定不是为了固定地从这里到那里,然后完成使命,人本就没有什么使命。我们永远都不停的试图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人生的全部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将客观事物反映在脑子里的那些思想、记忆和情感。这些跟别人无关,只跟自己有关,也就是我们活着的全部,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单的自己。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终点,终点只是你的终点。
4 努力坚持和概率机会
自己想要努力带来概率性的好处,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放弃“懒惰”作为认知不足和能力不足的借口。好运可以被创造,因智慧和努力让不属于你的世界跟你联结在一起,于是概率就会决定开启机会的次数。
5 拥有幸福
金钱不是唯一决定幸福的因素,但怎么都算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幸福是一个主观事物。幸福不幸福通常需要比较的力量,比较注定是有参照的,而参照没有固定之标准。
这其中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跟他人比较,很多人穷不穷都没办法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该没有的还是没有,希望人人一样穷的心理就是希望多一点幸福感。同情心,不过就是展示优越感的一种温柔的方式,别人也许会受益,但是首先你自己满足了。同情本身这个行为就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的回报,在同情他人时之前,你必定认为这个人是弱你很多的,这也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比较。
第二个维度就是跟自己比较,当你现有状况变得更好,摆脱了你以前不喜欢自己的种种毛病就会产生幸福感,如果再进入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积累更多的幸福感。
所以想拥有幸福,只源于跟他人和自己的比较。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摆正对幸福的认知即可。幸福取决于自身的主观状态,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