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抗癌感悟: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

2007年,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转移到了颅内。

当时多数医生认为是恶性肿瘤,不立即手术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时,他决定静养;

当肺内阴影变小被多数医生认为无关紧要时,他决定接受病灶切除手术。

两次他都“赌”对了。

他就是凌志军,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作家。作为时政记者,他曾记录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风云变迁。

当初医生认为他“活不过三个月”,但如今他却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现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在凌志军写的抗癌感悟的书《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中,总结了他五年抗癌康复之路上的经验,如实记录了犯过的错误,堪称一部“生病智慧书”。本文就根据其《重生手记》以及其接受媒体公开采访的内容,总结出其患癌后的8大感悟,可以说字字如金。

人民日报记者抗癌感悟: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_第1张图片

△ 凌志军

1

很多人不是死于肿瘤

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和恐惧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颠覆了中国人“癌症是绝症”的惯性思维,他说:

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应该理性对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凌志军认为:我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不了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实并非绝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肌体,很容易过低地估计自己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却过高估计药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谓“特效药”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杀手。

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我们就已经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

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

2

没想到做癌症病人那么没尊严

2007年2月,凌志军被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他活不过3个月。

在治疗期间,凌志军发现,病人们花了钱、排了长队、内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医院的“特级专家会诊”,才不足三分钟。

医生的一句“你等着吧”的“诊断”几乎就是一纸死亡判决书。

手术、化疗等高科技治疗和开“天价特效药”,是不同医生的相同手段。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排队就医甚至倾家荡产的那个弱势群体,就是中国癌症患者的群像。

3

我们要用脑子救命

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人民日报记者抗癌感悟: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_第2张图片

北京、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

开颅手术、化疗、放疗;观察肺部病灶,准备第二次手术,打开胸膛,切除肺叶;继续化疗,放疗……

因为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观察一阵。

两星期之后,医生的说法是脑部的肿瘤“应该是没有长大”!

凌志军倾听自己身体所发出的信号是,头痛、眩晕、视觉模糊、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

他感悟: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并非一味排斥手术,在可信的医生,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确认肺部的癌症,并建议他做手术开胸之后,他立即按照石木兰的推荐,选择医生为自己主刀。

肺部的恶性肿瘤被切除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他拒绝了化疗,因为化疗仅仅“将治愈率从60%提高到62%”,同时拒绝了很多昂贵的“特效药”。

他查阅了很多资讯,确认中国有很多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他的一个朋友,身体棒,腰包鼓,结果从发病到治疗仅三个多月就去世了。

他决定,做一个聪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体的力量而不是医生和药物,开始自我恢复。

4

向死而生

把身体交给自然

人民日报记者抗癌感悟: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_第3张图片

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凌志军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

每天,他重视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

在吃的方面,要足够杂,足够粗,足够素,足够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让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规律,同时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和多少,间隔时间;每天的睡眠不低于8小时。

春秋季节,盛夏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他会来到户外,裸露50%的皮肤晒太阳,就算不能补充维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生机和活力不知不觉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还去一些气候和空气好的地方疗养。去苏州的第二天,开胸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五个月后咳嗽就好了。

他还去了深圳东郊隐居,或漫步海边,或在山间拾级而上。

他终于又回到了滑雪场,重温了这种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运动。

2012年3月15日,经过新一轮的复查,凌志军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

5

中国有八成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

在治疗期间,他处处发挥自己的记者本能,细心观察自身所处的医疗环境,悉心搜集资料,对中国癌症治疗现状有很多惊人的发现。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误诊错诊,病人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让人很是无奈。

这些现象及其根源在本书中都有体现。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是200万,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符合规范用药者仅为20%。

“这些数字令我震惊,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不正确的治疗

看起来,我们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

这种医疗环境正在造就一个悖论:医学越是发达,越是剥夺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惧和错误。”

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我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从容地迎接死神降临,什么时候该坚定地寻找康复之路。因此,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6

不能盲目

你要会辨别哪些医生值得信任

凌志军说,病人通常有两种心理:

第一,我不懂医,不听医生听谁的;

第二,医生都是错的,不能听医生的。

我想这两种心理都有问题,都会导致自己犯错误。

作为病人,我们不懂医,但我们应当懂人,应当知道什么样的医生是可信的,什么样的医生是靠不住的。

的确有一些医生不怎么样,医生也会犯错误,所以对医生的话不能盲目。

但是,也的确有好医生,医术高明,道德水准也很高,这样的医生不难找到,我就碰到好几位。

癌症患者对医生的选择非常重要,其实我从医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医生不仅救了我的命,而且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引导着我的康复之路,甚至他们的错误也让我学到很多。

还有,犯了错误的医生不一定不是好医生。

实际上,那些有热情有办法去发现新证据,并且根据新证据迅速修正自己错误的医生,更值得信赖。

最后,相比国外医生,大多数国内医生并不大看重病人的症状变化,“都有过分依赖现代扫描仪器和黑白影像胶片的倾向,漠视病人的直觉和陈述。

凌志军说: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在美国,医生不仅仅依据影像诊断,还充分考虑病人的症状,认真倾听病人的感受。而对于中国式专家门诊,这一点很难做到。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人的生理状态千差万别,疾病也是五花八门。

千差万别的癌细胞发生在千差万别的人身上,结果必定是千差万别的。

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更没有任何一台机器,能够精确地分辨出每一种情况。

所以,当疾病猝然加之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康复之门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

其实,人体有你想象不到的强大自愈力。

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自愈力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异常信号,马上调整人体的各种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民日报记者抗癌感悟: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