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此文赠予“初晴”茶师与ASVA MANDARAVA 花道的修习者,愿以此有所悟,有所得。
文摘《禅艺插花》此书是插花者结缘禅花所著的禅花培训教材,有一定量的历史考据,重点是能在浩瀚历史中把佛法禅密中花与禅的这份缘由总结于此,很庆幸有如此用心之人做了这样的工作与贡献,顶礼!
因此书总结花与禅的缘由甚好。并阐述了禅花插花是一门独树一帜的插花类别与茶花(茶席插花)等做了区分和对比,简单总结了禅花的美学特质和原则等,此书中禅花和茶花的特点加在一起,正好契合了 ASVA MANDARAVA 花道的部分特质与原则,ASVA MANDARAVA 花道其意在禅道,甚深微妙,不可说,不可说,插花去,去插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买来学习(大部分理论都摘录在此,其它部分为技法图片)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禅与花,是两者,又是一体;

禅花,是一体,又是两者。

禅中有花,花中有禅,禅花一如;

道是:禅是一枝花!


一、拈花一笑

宋代释普济著《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中有言: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被认为是禅宗的起源,摩诃迦叶就此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在这段话中,世尊释迦牟尼拈花,拈的是什么花呢?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是这样说的:

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原来世尊拈的是金色婆罗华(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在中国古代“华"为“花”的通假字,如今的日本仍有称“花道”为“华道”的,以表传承清明,不折不扣。

婆罗花有称即是优昙婆罗花,是传说中的仙界极品之花,因其花“青白无俗艳”被尊为佛家花,花形浑圆,犹如满月,远远看去, 白色的花朵像是卷了干堆,有瑞祥之气缭绕。据《法华文句·四上》: “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

婆罗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位于印度中南部的德干高原,这一带正是世尊释迦牟尼出生、生活与弘法的地区,大梵天王以本地最常见又最珍贵的金婆罗华献于世尊,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大梵天王如何献花,史料没有更多记载,是花团锦簇般地整束敬献,还是插作好瓶花或盆花之后的供奉?不管怎样,金婆罗华送到世尊跟前时,释边牟尼只是轻轻地摘了一枝花,然后“拈花示众”,之后便开启了禅的序幕。

真可谓:禅是一枝花,尽在不言中。这一枝花是离了土的木本之花,恰如插花师手中等待绽放第二次美丽生命的花材,准备述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念想。

婆罗花开,三千年一回。世尊释迦牟尼涅槃于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按佛历计,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六十年。如果释迦牟尼在世时曾经见过婆罗花开,那么下次婆罗花开离我们大约还有四百四十年。

经过几世轮回,那时的你还会在插花吗?


二、一花一世界

沿着拈花一笑的思路,在佛教中就有了另外一句重要的话:一花一世界。

佛教大乘戒律经典《梵网经》,系祖籍天竺(今印度)的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其卷上谓:

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文中内涵已有一花一世界的意味。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也是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华严经》,系佛驮跋陀罗(359-429年)所译,根据经中表达的思想,后人又归纳出“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美句,但因不是经文直译,并不能成为“一花一世界”提法的来源依据。每一朵花都是一个世界,每一片叶都是一处法性,处处是佛性,处处有菩提,这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华严经》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些思想后来也被中国古代禅师所吸收,转化为一种枯寂审美情趣,并影响到后世的茶道、花道与香道之中,日本雅道中更是把“佬寂”美学发展到了极致。

唐代时大珠慧海禅师说:“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比喻佛法无边,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所有的青青翠竹都是佛的法身,郁郁黄花皆是无上般若。这里的黄花主要指菊花,那是秋天的美景,从一朵黄花中就可以看到轮回因果与世界之奥。

清代的唐蜗寄(唐英,1682-1756年)为庐山东林寺三笑庭题联,则直接表达了“一花一世界”的思想: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从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成为佛家常用偈语,也为众人所熟知,更常常在插花师口中吐出。古代文人禅师通过插花这种方式,把自然美景迁到起居厅室之中,不仅有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意,更有开启般若智慧之愿,从一花中看世界之冷暖,于一叶中悟如来之妙谛。


三、枯的任他枯

禅中有花,花中有禅,禅师爱花,禅花一体。

在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中,有许多关于禅师爱花、惜花、种花、插花的内容,人们从中可以疏理出一些禅宗美学的思想,并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药山惟俨禅师有两个弟子,一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师徒在郊外参禅,看到一棵树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树却已枯死。药山惟俨禅师就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 ”云岩答:“枯的好!”这时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药山惟俨禅师对小沙弥的回答很满意,这位未经世俗侵扰过的徒弟,把药山惟俨禅师想说的法说了出来。

“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这是禅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荣盛是一种美,枯寂也是一种美,它们都是生命的存在形态,当荣盛给人喜悦与躁动时,枯寂却给人以启迪与静谧,皆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之一,也是人生必须面对的境遇。

禅宗五叶之一的曹洞宗门人说,他们的境界是“枯椿花烂漫”,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子规啼断后,花落布阶前”,一派春光明媚的气象,反映的是一种自然适意的审美心境。有时,相对于荣的繁花,禅师对于枯的寂静更为偏爱,与常人不同,他们往往可以在枯萎中看到孕育其中的新生命。

《五灯会元》中说“牛头山慧忠禅师”云:

“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谓之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言。”

慧忠禅师对于凌霄藤的偏爱,正是掌握了它的生长习性,看似凋零枯萎,实质气息犹在,过了夏天,经历寒冬后,它依然会更生出芽。《五灯会元》记载这位慧忠禅师的篇幅不多,却还是把他的圆寂与藤树联系到了一起,在禅师当年坐化之前,一挂衣藤先其枯死:

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身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

可见,枯、寂、萎,在禅师眼里有着特别的生命意义,没有涅槃,便没有新生。


四、见桃花悟道

禅宗公案中还有几则关于禅师见花开悟的事例,活泼泼地再现了了禅师从渐悟到顿悟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

《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有这样一则公案:

(志勤禅师)初在为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凝。”为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为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灵云志勤禅师“三十年来寻剑客”,表明出家悟道已有三十年,寻剑客就是指他自己,他在寻什么剑?寻佛教中指出的智慧之剑!寻到智慧之剑之后,就可以对内斩断烦恼,对外切除贪欲。“几回落叶又抽枝”,表明四季更替,春夏秋冬,直到如今,重新感悟桃花从花蕾、花蕊开始积累,在汲取天地之灵气与阳光雨露之后,终于展现花姿,完成生命的绽放。于是,花开见佛,灵云志勤禅师开悟了。对于他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年的渐悟,何来一见桃花后的顿悟?

灵云禅师见桃花悟道是禅宗著名公案,后人常常以此为话头参禅宋代的黄龙派和杨歧派弟子都有因参究这个公案而悟道的。如黄龙派弟子觉海法因在与师父讨论、参究灵云见桃花悟道公案时悟道,写下悟道诗云:

岩石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而杨歧派门人何山守珣在参此公案而悟之后,也写下了一首悟道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铙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使休。

可以看出,从禅悟的途径,到禅悟的传达,都是以一种艺术审美的方式来完成的,禅师对于美好事物的理解具有独立思想,禅宗美学的特性也由此而彰显出来,这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影响很大。许多文人墨客虽然没有出家,但不少人专心研习禅道思想,更有人纷纷饭依禅门,成为在艺术领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五、归来笑拈梅花嗅

灵云志勤禅师是一位唐末五代的比丘,他见桃花悟道,另外一位见花开悟的人则是比丘尼,她是看到了梅花后开悟的。宋代罗大经著《鹤林玉露》中记载,唐代有位比丘尼叫无尽藏,她看到梅花以后恍然觉得,春天就在枝头上,然后就写了这首诗:

终日寻春不见春,苦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终日寻春不见春”,跟灵云志勤禅师一样,无尽藏也是久久不能悟道。“芒鞋踏破岭头云”,草鞋踏破山岭上的云,即使一直站在高处,与开悟所能够呈现的艳阳天始终离得很近,却迟迟不能开悟。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等到她从山岭上回来,回到平常心的生活中时,却看到梅花开了,这时的她知道自己已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般自然开悟了。一个“笑”字,表现了无尽藏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末句“已十分”更是写出了梅花绽放,以及烂漫春色的浓烈。

自然妙道,原本就在人心之中,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因此,向外求只是枉然,向内求才是正道。只有善于变换思维角度,才能体悟到其中的禅机妙理。当人们面对美丽的花朵时,一定会有许多的启发同时进入大脑之中,花如在野,人如在外,当自然与自己如此靠近时,难道不能启迪自己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的种种善念吗?

古代禅师正是借助对花的理解,体情世间冷暖,感知轮回因果。他们对于花的热爱,可以从另一则公案中得到解读:

长沙鹿苑招资大师一日游山,归至山首,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山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这是爱花人的审美极境。南宋初年的宏智正觉禅师为此揭示说:“十成游践到个般田地,一切处稳,一切处闲”,“向其间游践,野云倚山,家风闲淡,秋水著月,境界澄明”,“一段光明,是自家真实游践处,著精神体取。”指明了真常境界的达到必须经过长期的“游践”工夫,达到“十成”程度这一阶段方可获得方能证悟到这一审美的人生极境;而这种修炼“游践”的过程,也是心的修养历练的过程。

寻花、赏花,插花,再赏花,正是心的修养历练的过程。


六、多多许不如少少许

唐代诗僧齐已,早年拜为仰宗仰山慧寂禅师为师。一天,他带着诗稿去拜见好友郑谷。郑谷读到齐已《早梅》一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郑谷对齐已说:“梅开数枝,不算早了。”又沉吟了一会,郑谷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切。”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好!”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后来,人们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由“数”改为“一”,减到了不能再减的程度。这“一”虽然是自然数中的最小数字,却又常常被演绎为最大,大有“芥子纳须弥”的意味。佛教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正是以小见大,大容于小的深刻含义。

《碧岩录》第十九则“俱胝只竖一指”中开首便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意思是说:“举一粒微小的细尘可以涵盖整个山河大地,凭一朵花开就可以现出整个世界。”弘一法师《山居诗句》中写道:“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他用一支梅来表达冬将去,春已来的枯寂时光。

所以,当事物一减再减,减到无法再减时,便有了升华,简约出新空间,让人有更多思索与想象的空间。简,在艺术创作中,就是要破除繁杂之物,颜色上要少而纯,材料上要少而简,线条上要少而显,以直指人心的方式,于刹那间捕获观赏者注意力,并停留在作品之前,产生深远的联想与玄妙的遐想。

禅花创作应该遵循“多多许不如少少许”的原则,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这本是清代扬州入怪之一郑板桥的名言,他认为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间有一二不尽之意,言外之意”,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后人将此话理解为在写作与创作活动时要尽可能做到精炼与简约。

在插花与赏花活动中,以往的文人也崇尚这种简洁的风格。《梅花百咏》是元代冯子振与释明本倡和诗集,其中《疏梅》两诗就直接点明了这样的审美要求:

《疏梅》

数個冰花三两枝,东风点缀特新奇。

黄昏照影临清浅,写出林逋一句诗。

依稀残雪浸寒波,桃李漫山奈俗何。

潇洒最宜三二点,好花清影不须多。

关于赏花的“三两枝”与“三二点”,后人又有不断演绎。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也写有一首《梅花》 :

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这与同时代的郑板桥思想如出一辙,后来丰子恺先生的一副漫画就以“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为名。


七、花开世界起

禅师与花草的缘分之深,恐怕非常人可以想象。“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不是一两个禅师的独爱,而几乎是崇尚自然质朴生活方式的禅师们的共同爱好。《碧岩录》作者圆悟克勤在上堂开启学人时说:

花开世界起,达者先知;

叶落即惊秋,贤明早悟。

“花开世界起”,象征着佛法传承,当年世尊拈花,迦叶一笑,是谓“达者先知” ;“叶落即惊秋”,代表着因果轮回,经历花开叶落,明白事理,可谓“贤明早悟”。在禅师们的眼里,花不再是花,而是开启般若智慧的先因,但瓜熟叶落之时,正是获得开悟证果的时候。因此,禅宗中有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禅宗把反向指代自然现象来说明事理,称为“喻象”,如有“三冬花木秀,九夏雪霜飞",“石上栽花,空中挂剑",“无柴猛烧火”,“红炉焰上碧波流”,“黄河无滴水,华岳总平沉”, “雪埋夜月深三尺,陆地行舟万里程”等。这些成对的“喻象”,有违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科学原理,只有那种强调主观的思想学派才会打破自然秩序作这种组合。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有意消解人们习以为常的心理意象,肢解常规的时空观念,在中国其他思想学派中是没有的,然而这在看空的般若学中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三冬花木秀”与“石上栽花”,变不可能为可能,可见禅师对花的喜爱,有一种希望四季如春,处处有花的意念。在古代,这只能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想象,而在今天却可以变为现实。在暖棚里生长出来的花卉早已经可以做到反季节供应,对插花师来,得来全不费功夫。

利用插花的手段,“石上栽花”也不再是困难。在禅艺插花师眼中,石头不再是无法生根的大地,而是一件件独具禅意的花器,或是意境插花中重要的点缀,如同枯山水一样,石头象征着高山与岛屿,在斗室之间就可以再造出一个心目中的大自然。

花开世界起,感谢禅师教会了我们将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连接与沟通的方式。


八、禅是一枝花

胡兰成写过一本《禅是一枝花》的书,因为他曾经不光彩的仕送经历,两岸的书局都十分谨慎,很晚才分别出版了他的这本书。《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的解读,通过对一百则禅宗公案的悟解,表达自己对中国禅宗思想的独特看法。书一经公开出现,就被视为中国禅学的经典之作。

胡兰成说::“此书是北宋时奉化雪窦寺重显禅师的颂公案百则,晚他一辈的圆悟禅师加上垂示、着语、评唱。近年中国台湾的文坛忽流行言禅,虽初缘疏浅,亦是一机一会,我所以写此《禅是一枝花)》(碧岩录新语),于百则公案皆与以解明,庶几发昔人之智光,为今时思想方法之解放。

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有一千七百多则,重显禅师和圆悟禅师取其精华,以《碧岩录》概括后流传至今;胡兰成则又把《碧岩录》浓缩成《禅是一枝花》,精益求精,在他看来,或许没有什么比花来代表禅更为恰当了。禅是一枝花,就让开在心里最好,暖心暖肺。

胡兰成很欣赏一首寒暑清香的《咏梅诗》,这是一位不知名的僧人所写:

火虐风嚎水渍根,霜皱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案暑,又藥清香与返魂。

他为此评论道:“这是一首寓着禅理禅机的诗,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开花一样,要经过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方有机缘至道显露。”或许,在胡兰成看来,禅是一枝花,也就是禅是一枝梅。

还有一首《禅是一枝花》的歌中唱到:

禅是春和秋,禅是嫩绿的芽

神是你和我,禅是我和你

禅是冬和夏,神是一枝花

禅,可以有许多的诠释,你和我会有不同的见解与理解,但是,不必争论,不必计较,因为我们都已经相信:禅是一枝花。

对此,你和我没有太大的分歧,这已经足够。放下已见,让我们独自去完成一盆禅花,凝视着它,或许我们都会有新的领悟。

纯道 二零一七年元旦 于太湖禅艺舍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绪论

禅艺插花包括佛前供花、禅房插花、厅堂插花和书斋插花,历史记载佛前供花还是中国传统插花的主要起源之一。盘点历史,在唐代和宋代时期,上自宫廷、下至百姓,插花赏花成风,且规模很大,诗人杜牧在《杏园》诗中说:“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宋代和明代时期文人受尚自然、崇幽趣、养天年的生活哲学影响,极力主张插花、点茶、焚香、挂画的生活四艺,以丰富精神生活。故文人雅士的书房斋室、僧人的佛堂禅房无不有数枝鲜花插入花器供养案头的记载。随着各朝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涤荡,插花艺术的特征与规模在不断更迭。明朝插花以文人、禅师为主,风格日趋个性化,使禅花、茶花这类雅俗共赏的小众艺术得到完善与发展,自成一体,形成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独特的一脉。因其选材简约,寥寥数枝;取材方便,随意寻觅;造型简练,不拘一格;意境深邃,随意率性;不仅在当时广受迎合,而且如今同样深受现代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喜爱。
禅花应用较广,故有适合禅房、书斋的小品花,也有装饰佛堂、文人厅堂等体量较大的作品,现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用传统插花中简约率性的禅花点缀家居逐渐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断层了一百多年,文人、禅师所喜爱的禅艺插花究竟是何等模式、具有哪些特征已无法详细查考,但从相关历史资料以及文人雅士的禅文禅诗中让我们读到禅的韵味,感受禅与花的渊源,加深了对禅花的理解与想象,并在本书中进行归纳与阐述。如有更多的人参与研究探索,让尘封已久的禅花艺术得到传承、发扬和光大,可为中国传统插花正本清源提供更多的参考实例。


图片发自App

正文

一、禅花起源与形式

禅花离不开“禅”字。禅是静虑的过程,虑后有得,得人心,得事物的本来面目,得精神的空灵玄妙。禅不神秘,到处存在,所见皆宜,俯拾即得。北宋苏东坡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明禅无处不在,溪声潺潺是佛陀在说法,山石青青是佛陀的法身。

“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禅就是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着意平常心,顺其自然,不讲究像与不像,工与不工,而在于是否称心,是否合意。禅定之后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至善至美,无疑与适性。佛家的“坐禅”,道家的“坐忘”,仅仅是修行的形式,并非禅的形式,禅本身不讲形式,重在修心,提升精神内涵,应该说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态度。

禅艺是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真谛的艺术品或行为艺术,是用自然界的花、草、石、木等自然材质进行重新组合,赋予美的新秩序,美的新生命,它的哲学基础离不开禅家道家以美为修心养性的这一法门。

古代文人禅师珍惜生命,爱花成癖,托花寄情。宋朝陆游诗作“胆样根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明代谭元春咏《瓶梅》诗“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他们以花喻人,用人的情感与花对话,爱之极、怜无限,生怕花卉落寞空山,备受风雨凌欺,请花入室供养于几案,或置于书斋以伴吟读,或置于禅室以佐清修。古代这种将采集的植物供养在盛水的器皿里,略加整理其姿态用来欣赏的活动,就是最早的插花,当时在斋室禅房中极为风行。

禅花与茶花有较多共同之处,表现为结构清疏、精致简约、讲究意境,教人崇幽尚静、清心寡欲。但他们也有不同之处,体现在创作旨趣与品味上各有取舍。禅花是禅家、道家以自然美为修心养性之法门的体现,故禅花摆件多用与禅有关,并接近自然的物品,如石头、枯木、玉器、原木几架与垫板等具有自然特色的东西。这里指的茶花,不是指作为一种植物的茶花,而特指在茶道和茶艺活动中出现的应景插花。茶花摆件多用与茶有关的物品,相对说比较精致典雅,如典雅怀古的茶具或用具、精细屏风、窗花、红木几架等,且在体比禅花更精简。台湾黄永川先生讲茶花时说,茶花是斋花与室花更加精简的文人插花,故从体量上说禅花一般大于茶花。

古代文人禅师都钟情插花,视插花为高雅精妙的活动,通过插作与欣赏的过程,怡情悦志、净化心灵。

1. 禅花起源

禅宗有个典故叫“拈花微笑”,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其意是讲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拈起一朵金色婆罗夷花示众,一言不发好像暗示什么,众人皆不解其意,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悟意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这一故事说明迦叶与佛祖面对这一朵花,心领神会、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仅只拈花微笑而已。在佛祖与迦叶眼里这花就是禅,禅就是花,可见用花表示禅情禅意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袁中道在《珂雪斋集》中说:“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花的形态无论大小,生命无论长短,都有过辉煌,有过奉献,最后挥洒净尽碾着尘。修禅也是悟透人生,生死过程皆顺其自然,成败荣辱皆过眼烟云,无欲无贪,从容面对就是禅意。

自东汉末年佛经被译成汉文传世后,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随着佛教的兴起,佛前供养三宝即香花、明灯、饮食也随之传入,原来深入人心、体现民间爱花情结的簪花、佩花等礼仪活动,很自然地与佛事活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式的佛前供花。

可见禅花最早形式是佛前供花,逐步发展为禅房、斋室、书房、厅堂里的禅花摆置。因此,我国插花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早期的佛前供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形式有散花、皿花与瓶花三种类型,最为成熟的当属瓶花,是我国古代插花形式由簪花、佩花到瓶插的重大飞跃。

“散花”是用花瓣或花形纸片放在花答中,进行佛事活动时,手持花答,将其中的花瓣或花形纸片洒散于佛身或佛前的一种祭祀形式,表示信徒对佛祖的崇敬。

“皿花”是用剪短花梗的鲜花或花瓣放在盘里,也叫“堆花”。后来为了保鲜,用盛有清水的盆、碗等器皿放入短梗的鲜花或花瓣,供在佛案上,是初始佛前供养“三宝”的常用形式。

“瓶供”是将剪切的花枝插在盛有清水的花瓶里置于佛案当中或两端供在佛前。以上三种推瓶花为佛前供花的主要形式,也称“瓶插”。佛前瓶花供养形式是中国传统插花的滥觞。最早的佛前瓶花花材很少,花头硕大,品质高雅,深含意境。如二支荷叶一支荷花一个花苞,或高低二枝大朵牡丹,或是造型奇曲的梅花,等等,其特点是品种单一,简约清疏,不同于其他环境的花艺装饰。

2. 禅花概念

禅花属于中国传统插花中的文人插花,禅花的概念是以抱朴守真、空灵玄妙为宗旨,取自然界剪切的植物材料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表现禅情禅趣的造型艺术。其含意有三层。

(1)禅花以抱朴守真、空灵玄妙为宗旨。抱朴守真是老子天道自然观中的一种思维核心,源于《老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论,其思想是真实自然,不加任何修饰,启迪人们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在物质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本性而不失自我。所谓空灵玄妙大多反映在禅诗禅文中,通过对自然界景色的描写,把禅的体验糅合到诗文中,诗中一般不直接写到“禅”字,而是通过写景来悟道,暗示佛理禅机,反映禅宗的般若理趣以及清净空灵的意境。苏轼临终前给小儿子苏过手书过一道偈子《庐山烟雨》,写道: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其意是未到之前万般牵挂,非去不可,但到了那里一看原来烟就是烟,潮就是潮,只是本地自然风光原来面目而已。可见,不能以个人想象去推测事物的存在,正如老子所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自然界就是原有面目,不是人为想象可以改变的。

可见,制作禅花应提倡自然质朴,空灵玄妙,用自然界物质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组合,来反映禅的境界。

(2)禅花使用的是剪切的植物材料。禅花制作所用材料一般都是没有根的剪切植物,个别根系特别美的如蝴蝶兰也可不剪切,插作时同时展示花、根、叶的美。禅花制作所用材料既有鲜活植物,也有干枯的植物,在俗人眼里没有生命的枯木、古藤、顽石也可与鲜活植物一起运用,让人看到生命的全过程。

(3)禅花是一种造型艺术。禅花构筑是花与器皿有机组合的三维空间,是一种类似雕塑且又有生命的造型艺术,插好的禅花作品最好给它布置一个小环境,摆上与禅有关的配件,让花体与配件构筑成完美的整体,增强禅花的艺术感染力,形成可触可摸立体的画,可吟可诵无声的诗。


二.禅花的现状

1. 传统插花类型

古代佛前供花历经各朝各代的更迭,最终以瓶器插花为主。逐步在民间普及,因有文人参与,达官显贵推崇,使插花活动由佛前供花变为修心养性,以及日常礼仪礼节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从欣赏和用途上考量,插花活动可分为重实用性与非实用性两大类,禅花也深受影响。

一是重实用性,皇家宫廷的节日用花与贵族厅堂的插花都喜欢华丽,形体硕大丰满,花的品种多,常取十种花材,一半草本 一半木本,谓之十全十美,六种花材的组合谓之六合等。实用性的插花类型有宫廷里的隆盛理念花、院体花,民间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插花。这类插花的理念都偏重花的外形美,装饰性强,气氛热烈,用花材本身的色彩与姿态美来装饰环境,可以说是以花适应环境,人工造型比较明显。

二是非实用性,文人雅士、禅师居士的插花比较偏重花材本身的品质,注重用花材的生命表现创作者的心灵和意趣,以环境与花的默契来表现插花作品的深邃内涵。禅花是以禅的大环境或以与禅有关的器具配件营造的小环境,来突出作品独特的意趣,让人自然联想到禅宗、禅修,以及释、道、儒家的古意。

2. 禅花的现状

插花艺术随着清朝的衰落,民国的战乱,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插花文化出现一百多年的断层。时隔数代人,如今对什么是传统插花的议题各有说法、各抒己见,禅花作为传统插花中的小众艺术,更是难逃噩运,甚至完全被忽视。现在寺庙里的佛前供花几乎都是商业插花,瓶中插上一大堆的各类花材,就理解为以花敬佛,全不知古代佛前供花的初心,以及初始的供奉形式与所用植物材料。因为大多采用的是商业插花,故谈不上也不懂得禅花的内涵意境,从商业盈利考虑用花越多越好,从世俗的观念出发,利用勿忘我、情人草等提示菩萨,为一已私利求得保佑。有些佛事场景用大量的红掌、洋兰、玫瑰做成各种图案,看似辉煌壮观、隆重非凡,其实完全不是禅宗本意。最早的禅花是以花的品性为重,取材不多,不讲技法,是敬佛者的一种心意。如今一些佛事活动的插花搞得铺天盖地,喧宾夺主,过于形式化,与商业性花卉装饰几乎无异。


三、民族文化的复兴

1. 千古文明的传承

插花艺术历史悠久,考古发现的资料,如洛阳八里台出土的西汉彩绘人物砖上有簪花的女士,又如成都羊子山出土的女陶俑发髻正中插着大菊花。折花簪于头、佩于身应该是现代人体饰花的滥觞,如从这种插花算起,插花活动应始于西汉。从用器皿插花算起应始于六朝(见《南史》的文字,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插花艺术历经各朝各代的沉浮,赏花、品茗、焚香、挂画已成为中国古代独到的审美境界,而不局限于直观。禅花作品,讲究的是愉悦人心的布施精神,宁静祥和的禅定境界;茶道插花,则讲究的是茶境、茶情与茶趣。

在古代,花不仅仅是给人类品与赏,也是文明礼仪的象征,历史上留下许多文字记载,如汉刘向《说苑》记载,越国使者以一枝梅花作为礼物送给梁王表示礼轻情义重;战国屈原《山鬼》中有“折芳馨兮遗所思”,是说采香花送给恋人;唐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以植物抒发情感、表示心意成为古代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后被文人禅师提升为一种文化并普及到百姓生活,使奉花敬佛成为百姓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礼仪,流传至今。

2.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世界艺术”的概念是各国特色文化的汇集。现代人对东方人含蓄内秀的品格、渊博聪慧的本质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文明淡薄了。有一种人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盲目乐观,认为中国各朝盛世都有文化输出,外域很多东西都是向我们学习的,盲目以老大自居;还有一种人认为古代的文明礼仪过时了,现代人用不着,再去学习古代的东西是思想落伍。对民族文化不屑一顾,认为世界流行的就是好东西,喜欢赶时髦跟在别人后面学这学那。事实证明,跟在别人后面学是很难超越的,你学了人家今天的,明天人家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类的创新活动,艺术是随着本民族的文化和地域习俗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在熟悉本土文化的土壤中,文明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花朵,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

3. 现代物质基础为神花兴起提供保障

断层一百多年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如今有了复苏繁茂的大气候与物质基础。随着商业礼仪插花商机的发展,花卉业的生产、销售、国际贸易形成良性循环,参加专业和非专业插花培训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市场上各种插花器皿、辅件、工具、固定材料等都形成了系统的产业链。特别是近两年,中国传统插花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容之一,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花市里木本枝条品种繁多,选择性很强,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传承弘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这种优化的市场环境中兴起并普及禅花艺术,是势在必行,行必有果。


禅在各类宗教活动中最具有艺术特征,以禅为主题的艺术涉及面很广,有诗书、绘画、音乐、园林、建筑、花道、茶道、香道等等,其中禅与花结缘最深,禅花有着独特的风格,归纳起来,一是“清”,即颜色清雅、结构清疏;二是“简”,即取材精简、构图简约;三是“寂”,即恬淡平和、安宁寂寥;四是“和”,即了悟宇宙,和谐幽邃。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