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银运营资讯第十五期

运营前沿

打造“轻运营”模式 破解网点转型难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客户交易习惯的快速变迁,国内外银行纷纷创新求变,推动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同时线下网点由交易交付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原柜台业务向线上及自助设备的转移替代率已超过90%,但在目前的运营模式下,网点仍需保留大量的人员从事专业运营工作,难以全面投入到客户服务中,这造成网点专业服务供给与客户综合服务需求的不匹配,制约了网点的转型升级。

  在困局中,民生银行提出网点“轻运营”模式,通过对网点运营模式的体系性重塑,依托标准化、集中化、数据化、智能化的运营后台建设,弱化网点运营专业性,推动网点由运营主导向经营导向转型。在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同时,共享网点人力资源,压降操作风险敞口,有效破解网点转型难题。

“轻运营”撬动网点转型

  为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破解网点转型难题,民生银行于2019年3月启动网点“轻运营”模式试点,通过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对网点的运营模式开展统筹优化再造,从客户、服务、风控、管理多个维度得到共赢提升,实现了网点由“业务管理驱动”向“营销服务驱动”的整体变革,为新一轮网点转型升级探索出一个崭新的突破口。

  一是银行服务变得更易获得。

  受制于传统高柜服务客户沟通交流不畅、机具自助服务客户操作辅助不足以及线下办理业务所需时间、业务要求、办理结果的不确定性,线下网点逐步成为客户无奈之下才会选择的业务办理渠道。

  网点“轻运营”首先要实现的转变是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银行服务,真正实现将银行从“不得不去的场所”转变为“随时可用的服务”。为此,民生银行提出打破阻隔、人机互动、强化连接,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惠民银行服务。

  交流“无阻隔”。将传统高柜服务转化为低柜服务、移动服务、机具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的有机结合,用简洁的客户动线与亲切的人员引导,兑现“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服务承诺。

  服务“无边界”。整合网点服务模式和交付模式,打造网点服务、交易交付、财富管理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验,以解决由于机具功能限制、交易交付分离、人员专业分工引起的客户多点服务问题,切实提升客户体验。

  渠道“无断层”。在线下网点和线上电子渠道之间,搭建起“有温度的”远程银行服务,为客户提供触手可及、足不出户的远程业务办理和“管家式”金融服务,弥补线上线下服务渠道衔接空白。客户在网点可轻松体验远程银行服务,只要下载民生银行APP,就可一键体验“口袋里的网点”,远程银行、线下网点、物流体系三位一体,空地对接,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渠道服务需求。

  二是组织管理变得更加轻量。

  当前线下网点服务大多包括运营柜员、服务经理、理财经理等专业岗位,内部岗位的专业化分工与客户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供需不等的错配,同时造成网点人员分布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的结构性失衡。为此,民生银行打破传统运营岗位组织,推动全员资质化管理,充分共享网点人力资源池,实现岗位互通、一体服务的轻型化网点服务组织模式。

  厅堂管理“一体化”。结合新型业务流程设计,通过专业业务集中化、标准业务流程化、实物交付机具化、业务管控系统化、服务痕迹电子化等一系列改革,民生银行降低网点运营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从而切实推动网点各类岗位的交叉持证上岗。网点全员均可参与到客户服务过程中,辅助客户达成业务诉求,并进一步发掘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真正实现网点全员服务客户。

  服务体验“一致化”。为进一步发挥集约化运营优势,建立过程化管控机制,民生银行引入“坐席制”服务模式,客户可通过厅堂机具、手机银行等渠道,便捷接入网点、分行、总行三级坐席,通过共享坐席资源池的建设,配套灵活调度的任务分配机制,可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便捷一致、无缝衔接的服务体验。

  三是风险管控变得更加智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等技术在银行服务场景应用上得以扩展。为支持网点“轻运营”模式的风险管控要求,民生银行汇聚智能语音、动态人脸识别、电子印章等技术,全面升级网点运营风险管控体系。

  业务运营“电子化”。网点业务运营涉及品类繁杂的运营要素、管理细致的业务流程、管控严密的制约机制。为全面强化网点业务管控,民生银行以业务历史数据分析为基础,重新检视再造网点运营业务流程,按照“交易可追溯、要素严控制、业务可核验”的要求,推动业务无纸化、凭证电子化、印章电子化、回单电子化等改革,实现业务运营的电子化管理,在减少一线工作负担的同时,切实降低网点运营操作风险敞口。

  风险管理“模型化”。民生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设覆盖银行业务运营、客户账户资金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核查、风险干预、核查质检、监测评价的闭环管控机制建设,切实提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网点运营的智能风控,推动运营由“管人”向“管事”的转变。

  四是客群经营变得更加智能。

  网点服务“定制化”。为实现客户服务升级、网点运营管理强化的双重目标,民生银行根据网点客群和业务特征,开展差异化的运营模式适配,匹配不同的柜台设置、服务模式、机具配置、岗位设置、要素支持、风控机制,实现客户需求与网点服务的无缝对接。

  客户经营“智能化”。引入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打造实时推荐引擎,实现实时、精准产品推荐。针对普惠客群,推出定制化的理财规划书、保险规划书、小微财务规划书等产品,赋能线下网点,不断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努力成为“懂你的”银行,提供“懂你的”综合金融服务。

“大运营”创造全新价值

  网点“轻运营”模式的落地实施和有效运行,需要高度垂直化、扁平化、集约化的运营管理体系作为支撑。民生银行自2004年启动总行集中运营体系建设,十余年来,集中运营已扩展到包括零售信贷、票据业务、财务报账等在内的“大运营”范畴,管理手段已包括资质化的人员管理、集中化的权限管理、模型化的风险管控、工厂化的监督质检,总行于2016年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8年建立SLA管理体系。经过十余年的革新积淀,“集中运营”已经为网点的轻量化、数据化、模型化管理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后台支撑基础,并将根据客户需求变化持续迭代优化,为客户提供体验优质、安全可靠、价值卓越的银行运营服务。

  网点“轻运营”模式是突破网点转型瓶颈的全新尝试。民生银行将以“客户体验最优化”为目标,不断创新运营服务模式、整合全行服务资源、连接线上线下渠道、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以“轻运营”作为撬动网点转型的杠杆和支点,有力推动网点营销服务转型,全力打造“懂你的”银行服务,全面践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林云山系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龙平系中国民生银行运营部总经理)

同业动态

潘卫东:浦发银行在5G金融领域的思考与实践

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在华为全球金融峰会上的演讲全文

5G引领,开启万物智联时代

回首4G刚诞生的时候,我们只是认识到它提升了网速,未曾预见到它彻底改变了大众的娱乐、社交、购物方式。移动支付、网上购物、网络直播、网约车等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银行服务的主要渠道也从物理网点、网银迁移到了手机银行。

2019年,5G已正式在中国商用。5G是当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制高点,叠加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和大数据等技术,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数字与物理世界融合的“万物智联”时代。

盛银运营资讯第十五期_第1张图片

泛在连接,激发巨大网络效应

在5G的推动下,将极大释放物联网发展动能,并解锁原来难以数字化连接的现实场景,消除数字孤岛。流水线上的机械设备、港口装运的集装箱、游乐场的每一位游客都可以被连接。

根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个人领域以及公用事业、制造、医疗、农业等行业,泛在接入将达到1000亿级规模。那时,“离线”将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互联网的价值来自于网络上不断增加的事物。当我们通过5G将越来越多的人、事物和数据联系起来时,互联网的力量呈指数级增长。泛在连接带来巨大的网络效应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机遇。

技术融合,实现社会智能化

5G发展不是一个单独的技术或一个单一的网络,它更像一个催化剂,加速各种信息技术与垂直产业融合创新。比如在智慧城市中,设备上的物联网传感器像神经元,实时收集多样、海量的数据,5G则是加速了数据的流动,为“城市大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将数据流转化为智能流,成为社会运行的智能引导力。此外,超高清视频和AR/VR因为5G而激活,工业互联网因为5G突破传输瓶颈,车联网会因为5G而加速发展……

5G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产生乘法效应,加快各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人与物、物与物、数字与物理世界高效协同。

产业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能级

智能互联是数字社会建设的加速器。5G引领的技术变革将加速产业端创新发展,除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更多基于5G广覆盖、低时延、可定制的智能电网、远程医疗、智慧港口、智慧文旅等新模式将应运而生。疫情进一步加速消费端的线上化,人们的习惯从线下强行切换到线上,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线上签约等等,让我们在一种极端状态下看到了数字世界的巨大价值。在双向因素推动下,产业升级、产业互联网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新焦点,提升经济发展能级。

可以说,5G引领的“万物智联”时代,正推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变革,用数字世界的逻辑引导物理世界的资源、流程和模式重组,也有人称之为“比特引导原子”。我们银行业,也必须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重新构想未来新金融服务模式。

万物智联,加速金融服务创新

浦发银行从2018年开始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领域。围绕“以客户为中心”核心理念,运用5G等技术不断创新客户体验、业务模式与开放生态,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宽度。

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客户始终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金融服务、焕新用户体验。5G给了我们新方案:

盛银运营资讯第十五期_第2张图片

1、让服务无界延伸

未来,银行服务不仅在银行里,而且是无处不在的。透过泛在连接的5G网络,可以更高效地将服务延伸到客户经营和生活场景中,并且能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交互服务、AR、MR沉浸式体验。

2、让服务更普惠

浦发银行打造了AI驱动的虚拟员工——“数字人”小浦,她是基于“HUI”的下一代服务模式,是物理与数字世界之间的人性化服务连接器。

经过专业训练,小浦能在线提供风险评估、财务顾问、投资建议、新闻播报等服务。在5G网络环境下,她可以更完美地呈现在手机、智能手表、汽车等各类设备上,让高品质、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更便民、更普惠。

3、让服务更精准

在万物智联空间中,可以实现客户需求的实时感知、智能响应。根据客户可穿戴设备的定位和反馈信息,提供最合适的理财投资、零售消费等服务建议。

例如在网点中,无感识别到店客户身份,联动后台智能引擎提示该客户潜在需求和服务偏好,将信息推送到厅堂服务人员的手持PAD上,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打造极致的服务体验,沟通零距离、供需零错配。

创新业务管理模式

“万物智联”推动银行演进业务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在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方面,5G可以帮助分行实现异地网点的远程管控、灵活部署;通过虚拟现实、音视频双录等,实现个贷、理财咨询等客户服务场景线上化、云化。

在加强风险管控模式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一体化匹配,精准刻画客户、业务、货品等业务主体的立体风险视图,为银行风控提供新手段。去年,我们与华为联合研发了4S店库存汽车监控平台,实现对质押车辆的远程监管,以及交接流程线上闭环管理,可以对各4S店车辆进行自动盘点、帐物核对。同时,结合质押企业经营情况数据,及时发现业务异常并预警。有效克服了传统抵质押物监管模式下,地域分散、信息不对称、风险可控性差、服务成本高等问题。

共铸跨界产业生态

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银行应成为释放整个社会经济潜力的赋能者。5G为银行业打开一个面向垂直行业、跨界创新的全新领域。浦发银行将把握产业数字化的契机,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业务经营嵌入实体经济场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共铸产业新生态。

一方面,深耕传统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万物智联”加速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数据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资产。银行依据从企业动态采集的生产经营数据,结合工商、税务等多维度的数据,可以建立企业的数字孪生,构建数字信用体系和评估模型,更全面、科学、动态地开展企业资产质量评级、数据资产评估、保险信用评级等。并可以基于企业的经营财务状态,提供财务分析、市场趋势、供需对接等服务,融入企业经营价值链,实施精准滴灌,赋能中小企业,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结合新兴技术,创新金融服务。5G的发展将催生智慧城市、超级农场、自动驾驶等等,在这些新领域中,蕴含着新的金融服务场景和需求。例如在车路协同的场景中,提供汽车电子钱包功能,建立智能汽车身份认证体系,提供安全的交易链路、实现便捷的无感支付,可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缴费等。再如基于智慧家居服务,可以为客户建立“家庭”大数据分析模型,提前洞察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专属的金融服务。

科技驱动,构建数字竞争力

在展望信息通信技术“代际升级”的新机遇的同时,我们看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挑战也不容低估。银行自身必须拥抱科技,打造数字竞争力。

浦发银行在今年初确立了新三年行动计划,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全行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为战略目标,进一步强化开放银行建设,“以客户体验、数字科技为双轮驱动”,积极推进全栈数字化,转换发展动能。从战略高度,全方位推动数据经营、技术升级、产融合作。

建立数据思维,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5G将加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类型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蕴含巨大的价值,是促进社会高效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

银行必须树立数据思维,即从过去传统的提供服务、销售产品方式,转向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经营思维和模式。一方面,打好数据基础,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数据布局规划,高效整合内、外部数据,加强数据治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切入客户生产和生活场景,实现客户需求的即时感知与响应、供应链全流程的跟踪、风险的主动性预测。运用“数据+智能”为客户服务、营销、风控、运营等赋能增效,甚至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成为数据驱动型银行。

锻造科技能力,加快推动创新发展

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浦发银行坚持锻造科技能力,用技术赋能客户服务、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和风险合规等各环节,延伸数字化服务半径,不断创新模式。“科技是唯一可以颠覆银行商业模式的力量”。

我们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定义了10大关键技术。强调对5G、AI、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研究,培育技术驱动业务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夯实云、大数据平台、分布式计算等平台,提供强大的数字化底座。同时,建设立体式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打造威胁实时感知、动态防御、多重保护的防护网,应对日益严峻的互联网安全态势。

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创新生态。在内部,打破部门竖井,构建跨部门的业务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团队。在外部,与华为、百度、IBM等业内领先科技企业组建9大联合创新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和金融场景对接,打造全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强化产业融合,深化服务实体经济

与4G相比,5G最重要的变化是从面向个人扩展到面向产业。5G商用的后期,将重点发力工业、医疗、运输、电力等垂直行业,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产业互联网将成为下一阶段互联网发展的新高地。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因此必须要加快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应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把握客户的痛点和诉求,打造“公司+零售+科技”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为客户赋能,提供“金融+非金融”的打包解决方案。例如在疫情期间,我们与西贝餐饮合作,不仅提供融资、代发工资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还发挥我行“浦惠到家”非银服务平台的渠道与客户资源优势,为西贝餐饮提供商品线上促销服务。未来,我们将加快面向B端、C端、G端的开放银行服务平台建设,融入产业互联网,构建产融结合的新生态。

政策建议

加强企业银行账户管控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公害。特别是近年来,不法分子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和资金转移方式花样翻新,呈现专业化、产业化、智能化趋势,一些典型案件让受害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企业银行账户开立及账户交易监测过程的全面梳理,深入分析银行账户经办和风险防控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及蓄意开立和非法买卖企业银行账户的具体措施。

涉案银行账户概况及主要特征

不法分子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一个重要环节是通过账户体系转移诈骗资金。自2020年年初以来,各地频繁出现不法分子蓄意注册空壳企业、开立企业银行账户,涉嫌买卖账户后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涉案账户大部分为取消企业账户许可后开立,也有少量取消许可前开立的账户。涉案账户既有企业基本账户,也有企业一般户。涉案企业类型既有个体工商户,也有少量公司法人。涉案账户大多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本人到银行柜面开户,少数为委托代理人开户。目前开户银行已对所有涉案账户采取只收不付、不收不付等交易限制措施。

对涉案账户开户信息、交易流水的调查核实中发现,涉案账户呈现以下特征:注册企业的法人或负责人多为无固定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注册的企业不进行税务登记。企业经营场所和开户意愿存疑,开户银行上门核实经营场所多数为虚假地址,无正常营业迹象,开户预留的联系电话在开户完成后即长期处于无法接通状态。账户开立时间普遍较短,多数涉案账户为2019年下半年开立,至今未超过一年。企业开户当初就申请开通网银功能且要求将网银限额调整至最高,企业开户后很少到银行柜面办理业务,账户实际控制人大多通过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划转。

账户开立之初先进行小额测试性交易,账户休眠一段时间后频繁进行大额交易。账户使用时间较短,一般持续使用数月即弃用老账户,启用新账户。账户交易绝大多数为网银交易,也有少量第三方支付交易,账户交易对手多为异地特定的企业或个人账户。账户交易频繁,单日交易数百甚至上千笔,分散转入、集中转出、快进快出、几乎不留余额。账户交易流水多为单向资金划转交易,很少有双向往来交易,基本没有人员工资及税费支出交易。部分涉案账户交易发生在午夜和凌晨,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符。存在同一自然人多企多户和短时间内重复开户的情况。

企业开户和银行账户交易监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化,企业注册的便捷性显著提高。按现行规定,企业注册除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等申请资料外,仅需提供房屋产权证或房屋租赁合同,作为企业注册时经营场所的证明材料,市场监管部门无需事前对经营场所进行上门核验。中国人民银行在企业银行账户开立环节也未设立企业经营场所事前核验的强制性要求。简化经营场所现场核验环节,固然有助于提高企业注册和开户效率,但对不法分子借此以虚假经营场所注册企业、蓄意开立银行账户用于违法犯罪活的潜在风险也切不可掉以轻心。

从涉案账户的调查情况看,在企业银行账户开户环节,多数开户银行虽然能够依据法规制度,履行账户开立审核及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并留存开户资料,但开户银行对账户风险防控的主动性不强,客户尽职调查执行不到位。部分开户银行及账户从业人员往往片面地认为,能够整体上完成开户过程的各项规定动作即可尽职免责。

银行账户经办人员为企业开户时仅程序化地审核开户申请资料和开户证明文件,进行形式化的企业设立、企业经营状况和开户意愿问询,就在首次开户时轻易为企业开通网银,核定较高的网银限额。开户银行仅对少数企业进行上门核实调查,未实质性审核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开户的真实意图,甚至未对存在明显异常的开户申请人采取强化尽职调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未通过全面综合的核实调查审慎判断企业开户的合理性。部分开户银行和账户从业人员在业绩考核指标的驱动下人为降低开户标准,导致开户银行在账户营销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使银行账户风险防控流于形式,不仅难以及时发现和堵截企业异常开户行为,有效防控账户风险,也助长了蓄意开立和出售银行账户的非法牟利行为,为不法分子通过买卖银行账户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和转移诈骗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企业账户交易监测环节,开户银行主要通过反洗钱交易监测系统和采取人工识别的方式对银行账户进行日常交易监测,但部分开户银行对异常账户行为和账户可疑交易监测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且开户银行运营管理部门与承担反洗钱监测职责的合规部门间条线分割、信息传导不畅,大额交易及可疑交易监测系统提取的数据信息滞后,制约了账户风险交易识别能力,影响了整体监测效果,致使涉案账户大量频繁交易、非正常时间交易等明显异常交易行为未能通过系统监测预警和开户银行账户经办人员主动监测及时发现。部分开户银行没有根据监测情况,对可疑账户及时移送人民银行和公安机关,并采取重新识别客户身份、限制非柜面交易、终止账户服务直至撤销账户等相应控制措施。

切实采取措施解决银行账户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涉案账户调查表明,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的银行账户,绝大部分存在以虚假经营场所注册企业、蓄意开立银行账户和非法买卖账户的情况。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行账户从业人员要切实提高安全风险意识,结合银行账户日常管理和涉案账户调查核实发现的问题,全面加强银行账户尽职调查、异常交易监测、交易控制和存量账户核实清理工作,切实采取措施,在增量账户管控和存量账户排查两个方面,认真查堵管理漏洞,着力提高企业账户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坚决阻断诈骗资金转移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存量账户风险,遏制新增账户风险。

1)一是落实账户实名制。按照“谁开户谁负责”“谁的客户谁负责”的管理原则,认真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进一步加强客户尽职调查,落实账户实名制。通过实行企业法定代表人面签和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核实、定期登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等方式,全面核验企业经营场所和注册地址的真实性、预留手机号码的可用性,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开立账户的真实意图,综合判断企业开户的合理性,切实做到“了解你的客户”。严禁为身份不明的企业提供开户服务,把好账户开立关,防止蓄意开立和买卖银行账户。加强科技研发,运用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指纹和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代替传统的U盾转账控制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账户“实名不实人”问题。同时,开户银行要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特征,对存量账户全面开展风险排查,并确定风险等级。运用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采取拨打企业开户时留存的电话、实地上门查访、定期对账等措施,进行企业信息核实比对,持续识别客户身份。对不同等级的风险账户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切实化解存量账户风险。

2)二是进一步加强银行账户异常交易监测。根据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的电信网络诈骗涉案企业、“黑名单”企业、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账户、企业注册登记地址和经营场所信息,认真开展查询监测和交易分析,全面核实关联账户交易状况,深入挖掘关联企业和关联账户,采取持续监测、限制账户交易、拒绝提供账户服务等必要控制措施,并依据法规制度规定和账户服务协议约定进行处置。

3)三是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内控管理考核机制。银行需健全企业银行账户业务管理、内部考核、风险控制等内控管理制度,落实银行账户自律机制相关要求,加强账户开立、使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银行内部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内控管理考核机制。开展涉案账户倒查问责,强化开户银行涉案账户责任追究,防止账户风险防控流于形式。对于主观上对账户风险隐患排查整改不力、集中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涉案银行账户风险、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银行机构,由人民银行依据法规制度,采取通报、约谈、暂停新开账户业务等处罚措施。

4)四是持续开展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买卖银行账户违法行为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广泛开展舆论宣传,确保账户从业人员熟练掌握电信网络诈骗识别常识和账户风险防控要领。认真履行客户告知义务,开户银行为开户申请人开立账户时,要在账户服务协议和开户申请资料中明确告知客户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相关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引导开户申请人和社会公众不断增强防范意识,认清买卖银行账户的危害和风险,切实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建立健全联合整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协作机制

为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成效,需要切实加强行业对接合作,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属地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之间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及买卖银行账户违法行为工作协调和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畅通重大案情通报、线索移交、调查取证和涉案信息共享渠道,以利于相关各方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及时分享典型案例、案件线索和风险信息。适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联合开展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同做好涉案线索移送和涉案账户止付、冻结、调查、取证工作。定期召开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参与机构联席会,就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买卖银行账户工作进行座谈讨论,深入分析电信网络诈骗面临的形势,动员银行业金融机构凝聚工作合力,强化风险管控,更好地发挥银行账户自律机制优势和开户银行账户风险防控责任主体作用,协同公安机关共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以及蓄意注册企业、开立和买卖银行账户案件高发势头。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协调合作机制建设,对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核实确认的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账户等协查事项,要主动配合、及时受理、妥善处置、快速反馈,认真做好涉案账户止付冻结、涉案信息和涉案资金查询处置工作。对本机构日常账户业务经办、账户风险监测和内控安全检查中发现的涉嫌电信网络诈骗等案件线索,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移交,向人民银行报告,并按法律法规规定协助做好后续调查取证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盛银运营资讯第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