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

起风了突然火起来是在2018的夏天,那时我们的班级正处于纪律混乱时期八年级,每天用于教学的多媒体电子白板都会被用来看游戏直播或听歌。那时常放的歌只有一首,就是起风了。

  当时的我自诩清高,对于大众的流行音乐很是不屑,但这首歌着实惊艳到了我,它的前奏很轻快,很洒脱,最重要的是,和夏天的气息像极了,总能让我想起绿树、蓝天、烈日、青春,在那个没有升学压力的夏天奏起,是我们所有人都最喜欢的歌。

    每周五上午第四节是音乐课,音乐老师年轻,比其他老师都更能融入学生。上课基本不学那些老掉牙的歌,不在一到七每个数字和标点上周旋,音乐课要么唱KTV,要么就是放歌,后者当然居多。上课光明正大听歌的惊喜感很让我们兴奋,但作为全国少有的大班额,一百三十多个人七嘴八舌地争论着放什么歌,流行党、朋克党、古风党……争得不可开交,而当有人说了一句《起风了》时,附和的声音就会逐渐传遍整个班级,慢慢整齐,于是音乐老师就会放出来《起风了》。与下课时当作我们自由活动的背景音乐不同,上课时播放的《起风了》几乎所有人都会跟着唱,高潮部分有人放弃了,有人还在用假声唱,每当结束时总是不舍,而下一首是什么歌完全听天由命,音乐老师随便在众多嘈杂的声音中挑出一个播放,往往是有人得意有人落寞。第一次放的歌,总会是《起风了》。

2018年的夏天,那个夏天有很多很巧又很有意思的东西交融了。那是我最开始迷上阅读的夏天。我阅读的当然不是后排学生们看的都市言情之类的,但迫于资金和藏书的限制,我最早读的是同学的一本小说集,都是很美的文章;我又看完了《夏目友人帐》全集,心中涌起一股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温柔、孤独、多愁善感。我下课总爱趴在班门口的栏杆上,思考人生。在有一天我还在思考人生时,楼下那早已被看厌的两排树,突然变得异样,闪着金色的日光,树叶被风吹得哗啦哗啦响,蝉鸣声一阵一阵地从树叶里传来。而我身旁玩闹的同学们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那以后,我就总是在思考人生时满足地注视着树、天空、远方的高楼——树作亘古不变的轻缓的主旋律,天空当灵活的华丽的变奏,至于远处的高楼,用来在鲜明的自然色彩中中和一点深沉,如此一来我从没有审美疲劳过。我曾无数次几乎病态地看这这一切,哪怕大家都在班里学习,只要不是上课,我都会出去看看,或许他们看不到吧。

后来每当我提到那个学期,心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树、天空、远处的高楼,但总觉得模糊,虚幻,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音乐播放器上再次听到这首歌,仅仅只是前奏刚开始的一节,那幅画面便生了一个维度出现了,有那一年我和同学们一起做过的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有夏目友人帐中夏目贵志隐隐而清晰的惆怅与抑郁,有小说中的纵穿人文自然的情节,最重要的是有那个夏天的炎热但自由的日光或闷热难耐的阴天,那些感觉突然就涌上心头,回过神来,歌已经播了一半。

从此我神圣的满是纯音乐歌单里就有了一首带词的歌曲。

那一年的冬季如约而至,有一天我去听《起风了》时,突然感觉调不对,专辑的封面也换了,我在评论区一看,《起风了》改版了!新版的《起风了》突然就上了热搜,也带火了另一首吴青峰的《起风了》。听惯了旧版的调,新版的怎么听都有些别扭。

那年的回忆,就这样没了。

有一天我无聊翻看旧版《起风了》的评论数,44万!这着实震惊了我,要知道哪怕是一些十分著名的音乐也没那么多啊!如Two Steps From Hell的名气最大的Victory,也只有31万;一些只有外星人才没听过的音乐评论数都在5万到20万之间;新版《起风了》和吴青峰的《起风了》都是20万左右,加起来都没有早已无法评论的旧版《起风了》多!或许旧版《起风了》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承载了许多人的故事吧。

毕业的那一天,一个同学邀请了我和几个人去KTV,几首会唱的人的个人秀之后大家都不知道唱什么好,我提议说唱《起风了》,便去点歌软件上搜,没想到还真有,并且是旧版的。前奏响起的那一刻,我心底最深的地方那股温柔而滂沱的力量忽然翻涌起来,初中所有的回忆都在一刻交织,开始唱时,那些平日从不唱歌的羞涩少年们都深情地、大声地一起唱,由于没用话筒,即使吼出来也会被伴奏声和同样响的歌唱声盖过。歌曲结束时,也是开头时的那个轻轻的旋律,但不一样的是,有了架子鼓与和声,对主旋律稍加修饰,营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高昂、激进。我们都产生了极大的共鸣,还有人捶胸顿足,然后说,这首歌真的就是我们的青春啊。

起风了,但再也没让我想起那年夏天的热风、清风、晚风、青春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