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地人,比孔子小9岁,生于公元前542年,死于公元前480年。
《史记·孔尼弟子列传》把仲由(子路)列在第6位,除了采用《论语》的相关记载外,还有3段重要的记载,可以作为学习《论语》的参考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以上记载,记录了仲由(子路)年少时的轻狂到拜孔子为师,任蒲地的大夫时孔子的教诲,以及卫国内乱时杀身成仁的详细经过。
《孔子家语》各篇对仲由(子路)的记载较多,而且单设《子路初见》一篇。《七十二弟子解》篇对仲由(子路)记载相对简单一些:
仲由,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仕卫为大夫,蒯聩与其子辄争国,子路遂死辄难。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
仲由(子路)成为孔子的弟子后,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几乎一生都跟随着孔子,“孔子容而爱之”。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仲由(子路)任季孙氏的宰,是孔子堕三都的主力。孔子周游列国快结束时,出任卫国蒲邑宰,后来还当过卫国大夫孔悝的宰。
仲由(子路)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五主角,有《为亲负米》故事。仲由(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在《论语》中,记载仲由(子路)的有41章,占512章的8%。
一、“政治系”高材生
仲由(子路)是“孔子学院”“政治系”高材生,冉求(子有)第一,仲由(子路)第二。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11·3)
二、跋扈的仲由
仲由(子路)为人耿直、率真,好勇力,有点跋扈。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11·18)
喭(yàn),鲁莽、粗鲁、刚猛的意思。
三、优秀的从政人才
孔子对仲由(子路)是喜爱有加,别人问仲由(子路)的情况时,孔子也都是给予良好评价。季康子、孟武伯、季子然都曾问过仲由(子路)的情况。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6.8)
孔子回答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5·8)
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兵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先进》11·24)
仲由(子路)只是个普通的臣子,但弑父与君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四、暴虎冯河
有一次闲聊,孔子对颜回(子渊)说:“国家用我呢,我就去干,推行自己的治国理政方略;不用我,我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做学问。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7·11)
仲由(子路)很不服,有点嫉妒,冲冲地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把仲由(子路)弄了个大窝脖。
周朝的制度,一军有12500人,三军合37500人。周王可以拥有6军,诸侯大国3军、次国2军、小国1军(《周礼·夏官·司马》)。这里的“与”是“和……一起”的意思,不是赞同的意思了。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临事不惧是指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暴虎是指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冯河,冯读píng,指无船而徒步过河。暴虎冯河是现存《诗经·小雅·小旻》最后一章里的语词。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旻》最后一章以暴虎冯河、临渊履冰为喻,说不敬则有危险。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去过河。人们只知这很危险,却不知其他灾祸也要降临。面对政局,战战兢兢,就像面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
五、敝缊袍与狐貉同立而不耻
仲由(子路)有时也大大咧咧,不太在乎形象,跟谁在一起都一样。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9·27)
有一次,孔子笑话仲由(子路):“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也只有仲由了吧?《诗》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会好?’”
仲由(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
孔子又敲打仲由(子路)了:“只做到这样,仅把这当成修身之道,怎样足以成就大善?”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现存《诗经·邶风·雄雉》里的句子,全诗是: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zhì)是忌恨,一说“贪求”。求就是贪求的意思。何用,何以,为何。不臧(zāng),不善,不好。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贫富贵贱不过是人生的际遇,没有什么可耻不可耻的,自己有自己的操守和追求,不羡慕也不嫉妒别人,到哪里都能保持自己善良的品质。
但是仲由(子路)大概当成修身的信条了,孔子于是警告他只做到这样还是不够的。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推进一步再推进一步,不要骄傲。只有不断地督促,才能有更好的进步。
六、登堂入室
仲由(子路)算个粗人,弹琴鼓瑟之事就差了些,不太着调。有一次,仲由(子路)在孔子家里鼓瑟,孔子笑话他。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11·15)
孔子说:“仲由啊,就你这臭水平,为什么在我这里鼓瑟呢?”
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有点不尊敬仲由(子路)。孔子便接着说:“仲由嘛,他鼓瑟的水平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这里,孔子是在用比喻。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古代的房子,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孔子在这里借指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这个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这样的。
七、害人子弟
仲由(子路)任季府宰的时候,让高柴(子羔)去当费宰。费是季氏的采邑。仲由(子路)是总管,可能有权任用干部。孔子有点不高兴。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先进》11·25)
孔子说:“仲由你这简直是害人子弟!”
仲由(子路)不服气地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
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强嘴利舌的人!”
孔子批评的是,你自己读书不怎么样,还要找出那么多理由。
但是,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确实是一条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现成的理论,为什么不先学好呢?
当然,理论的学习确实是枯燥的,但是,仲由(子路)不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吗?(《论语·公冶长》5·14)因此,仲由(子路)在这里的意思,是受到了孔子的批评而不服气,找一个借口罢了。
八、公伯寮不是老天爷
仲由(子路)当季氏宰,估计不知因为什么事得罪了一个叫公伯寮的人,然后这个人就向季孙氏告发了。鲁国大夫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
公伯寮愬(诉)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14·36)
“愬”通“诉”,有投诉、告发甚至诽谤的意思。
子服景伯看不下去,对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
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他不是老天爷,他能怎么样呢?”
这里的“夫子”是指季孙氏。
公伯寮不知是不是孔子的弟子,争论较大。
九、乘桴浮于海
仲由(子路)经常陪侍孔子,因此,孔子也经常跟仲由(子路)聊天。有一天,孔子可能心情不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5·7)
孔子说:“唉,如果我的思想行不通,理想实现不了,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仲由(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又敲打他,给了他当头一小棒:“仲由啊,你别太高兴!你除了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不要一表扬尾巴就翘上天!
桴(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木排。从,跟随、随从。材,有很多解释法,有的解释为“材料、木材”,有的解释为通“哉”。这里还是解释为“裁”较好。《论语·公冶长》5·22 有“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之语,这里的裁即裁剪之意,也可以解释为取用。
估计当时仲由(子路)听了孔子的话,肯定闹个大红脸。
钱穆说,此章孔子既无心于逃世,而其无所凭籍以行道之感,则曲折而更显。此章辞旨深隐,寄慨甚遥,欢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两千五百年前圣门师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论语中别成一格调,当作一首散文诗玩味。
十、不得其死
孔子的弟子每个人性格不同,表现也不同。有这么大弟子陪在身边,孔子其实是很高兴的。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11·13)
仲由(子路)即使在孔子身边,也是一副刚强的样子。
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果不其然,后来仲由(子路)卫国父子争位的事件中,被人家砍成肉酱,孔子从此不再吃肉糜。
行行(hàng),是刚强,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十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仲由(子路)刚强,有时可能做一些不懂装懂的事,以显示其有能力。孔子可能看到了这一点,就教育仲由(子路)。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17)
《论语》里讲的一些道理,虽然已经历两千多年,其实很简单易懂,有一些甚至跟现在大白话差不多。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说:由啊,我教给你的道理,你都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的懂了。
在本章里,孔子教给仲由(子路)的,不仅仅是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对于道理或者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而肯去学习,便是真知道了。总之,要实事求是。
关于本章的内容,《荀子·子道》进行了扩展式描述: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由!”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仲由(子路)穿着盛服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这样衣冠楚楚的,为什么呢?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开始流出来的时候,源头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长江的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横渡过去。这不是因为下游水大的缘故么?现在你衣服穿得很庄重,脸上又神气十足,那么天下将有谁肯规劝你呢?仲由啊!”仲由(子路)小步快走而出,换了衣服再进去,显得舒适和顺。孔子说:“记住!我告诉你。争着说话的人浮夸,争着做事的人炫耀。从脸色上就能看出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做的就说能做,不能做就说不能做,这是行为的最高准则。说话合乎这要领就是明智,行为合乎这准则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里还有不足之处了呢?”
钱穆《论语新解》对本章的翻译也不错,抄录在此,作参考:
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但是,荀子的论述和钱穆的翻译,似乎最后都落到了“智”上,与原意的做人老实和实事求是,多多少少是有一点差别的。
十二、知德者鲜矣
孔子除了教育他的弟子,有些时也是没人可讲的。弟子们都是晚辈,有些话不好讲,虽然表面上是跟弟子们讲的,其实只能算自言自语。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15·4)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仲由(子路)懂这话的意思吗?
十三、祸起萧墙
冉求(子有)、仲由(子路)同时在季府任职的时间还真不好确定。反正是冉有在季府任职的时候,季氏要讨伐颛臾。然后,他们两人就去跟孔子报告了。在报告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冉求(子有)是向着季氏的。结果,两个人都被孔子骂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16·1)
十四、对孔子想加入叛军不满
孔子两次想加入叛军行列,都遭到了仲由(子路)的强烈反对和不满。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17·5)
仲由(子路)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17·7)
仲由(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
仲由(子路)两次反对,孔子都找出了理由。无论如何,孔子的理由确实有点牵强。参见本书上篇《孔子篇》第一章《简历》之《孔子两次想加入叛军行列》。
十五、师自孔氏
孔子之儒道,时人都不认可,但孔子一直坚持推行。一天,也许是天晚了,仲由(子路)没进得了城,就睡在城门外。早晨起来,看守城门的人看见了仲由(子路),就问他了。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14·38)
仲由(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仲由(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这一章记载的是仲由(子路)与晨门的对话,却从侧面描写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成为孔子一生的写照。
十六、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孔子不得已去见了她。南子的名声当时是不好的。仲由(子路)很不高兴。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6·28)
孔子奉南子之召去见南子,仲由(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十七、不知如何评论自己的老师
也是在周游列国路上,在叶这个地方,叶公问仲由(子路)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仲由(子路)答不出来。仲由(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7·19)
孔子对仲由(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十八、鸟兽不可同群
孔子在周游列国路上,碰到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让仲由(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18·6)
几天后,仲由(子路)跟孔子走散了,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18·7 )
十九、六言六蔽
也许是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孔子单独给仲由(子路)开了个小灶。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17·8)
这一篇对话,是孔子对仲由(子路)讲的,却集中反映了孔子关于仁、知、信、直、勇、刚这六种品德的对立面的观点。
孔子在这一章里系统论述了学习与仁、智、信、直、勇、刚这些品德的关系。
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
仲由(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来,坐下,我告诉你。”
第一,爱好仁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愚昧无知、受人愚弄。不学习,不知仁之本义。自以为自己有仁德之心,但没有正确的仁之观念,甚至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不学习,不明白更多的整理,也容易被人利用,甚至受人愚弄。有人告诉你,“井有仁”,真正的仁者就不会跳进里去求仁,而自以为仁的人,就有可能真的跳下去了。这是孔子所禁止的。(《论语·雍也》6·26)
第二,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说空话、大话,行为放荡。就是典型的自以为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荡”就是空荡,智慧没有基础,说空话、大话。
第三,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造成贼害。“贼”是贼害、伤害。仲由(子路)让子羔去当费地的宰,孔子很生气,说:“你这是害了人家的孩子。”(《论语·先进》11·25)
圣人说,要讲“信”,但真正的信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说话算数吗?肯定不是。不明事理之是非,就言必信,行必果,那就是“硁硁然之小人”。(《论语·仲由(子路)》13·20)孔子认为,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孔子有个观点,“要盟也,神不听”,被胁迫签订的盟约,应承的事,也神也不相信,你又何必去履行呢?
第四,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容易逼迫人。“绞”是紧,说话尖刻,逼迫人。这种人真是多了去了,表面上是说这个人说话直、性子直,说实话,但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受众是很难受的。直而不好学的人,也容易变得偏执。人们都微生高这个人直率,但是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孔子很看不上这种人。(《论语·公冶长》5·24)
第五,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犯上作乱。好勇不好学,就是有勇而无谋,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是一个莽夫,容易被人利用。
第六,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简单地说,就是“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不愿意讨论,十分固执。
孔子认为,仁、智、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当具有的六种品德。但是,这六种品德的养成,也必须通过不断地学而时习之,才能达到完美。
二十、未知生,焉知死
仲由(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祭祀鬼神,被孔子撅了一顿。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11·12)
孔子说:“连做人的事还没搞明白,你去事奉鬼神干嘛?”
仲由(子路)又问:“那请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回答说:“还不懂得活着的道理,你了解死的事干什么?”
还是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吧!
二十一、知行不能随便合一
仲由(子路)“喭”,凡事爱激动,自作主张,孔子认为有必要改改他这个毛病。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11·22)
冉求(子有)总是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仲由(子路)好勇过人,所以孔子约束他。
孔子对仲由(子路)是教育,大概是最尽心的了。
二十二、子之愚与由之野
仲由(子路)对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仲由(子路)竟然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先生您太迂腐了吧?有这样做的吗?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13·3)
仲由(子路)说孔子太“迂”,孔子骂仲由(子路)太野。这一对师徒!真是很有意思了。
二十三、士是什么样的人
仲由(子路)请教“士”是什么样的人。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13·28)
偲偲(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怡怡(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仲由(子路)请教孔子:“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
孔子说:“互相切磋勉励,相处和乐,可以算是士了。具体而言,就是朋友之间互相切磋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二十四、如何才算一个完美的人
仲由(子路)被孔子批评多了,想做个完美的人。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14·12)
成人,就是人格完备的完人。臧武仲是鲁国大夫臧孙纥,为人聪明有智。卞庄子是鲁国卞邑的大夫,很勇敢。久要,是指长久处于穷困中。
仲由(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没有贪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所谓的完人,又哪能一定会这样呢?如果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认真想一下该不该得,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要”通“约”,简约,引申为穷困。
孔子认为,过去的完人,有智,有不欲,有勇,有艺,还有礼乐。这样的要求,现在很难达到了。孔子提出,如果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以算一个完美的人。但即使是这样的要求,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人或本其性情以达到礼,或改变其性情以达到礼,能如此的,就叫成人。
《孔子家语》记载颜回(子渊)问孔子成人: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孔子说,成人能够通晓人性人情的道理,知道事物变化的规律,知道天地、阴阳、有形无形等事物变化的缘故,可以看清空中云气变化的本源,这样主可以叫成人了。既达到了成人的地步,而又学到了仁义礼乐,这就是成人的智力品行。至于能够探索事物精微的道理,那就是具有了高深的德行。
二十五、仁者以天下大义为重
齐襄公死后,齐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斗争,最终公子小白上位,是为齐桓公。管仲本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后来非但没有死,居然还投靠了齐桓公。所以仲由(子路)就问,这个人算得上仁德吗?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14·16)
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在《论语·宪问》14·17里,端木赐(子贡)也问过这个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而在孔子看来,管仲虽然最终投靠了齐桓公,但这正说明他有知、有仁。真正有知、有仁的人,没有必要“自经于沟渎”,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做出一番事业。这其实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义之于比”。
二十六、以身作则不懈怠
仲由(子路)问怎样当好一个领导干部。孔子教他两招。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论语·子路》13·1)
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劳之,则是为其操劳的意思。益是请求增加一些。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仲由(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为百姓做榜样,为百姓多操劳。”仲由(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在《宪问》篇,孔子还说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14·7)孔子说:“爱自己的百姓,能不为他操劳吗?百姓们忠于你,能不对教诲他们吗?”这里的忠,则是百姓忠于长官的意思。
当初仲由(子路)、曾点(皙)、冉求(子有)、公西赤(子华)侍坐的时候,仲由(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现在,孔子亲自教导仲由(子路)如何为政。
对于自己的百姓,就是要当好他们的勤务员,自己努力工作,为他们做榜样,多为他们操劳一点,改善他们的生活,多教育他们。
那么,臣下该如何事奉国君呢?
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14·22)
仲由(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二十七、修身平天下
仲由(子路)问君子应该做什么,孔子针对仲由(子路)个人特点说了三条。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14·42)
仲由(子路)问怎么做才算君子。
孔子说:“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恭敬地对待别人,对待事业。”
仲由(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人安乐。”
仲由(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使百姓安乐。这一点,尧舜还恐怕做不到呢!”
孔子在这里谈如何做一个君子,与孔子给司马牛的答案不一样(《论语·颜渊》12·4)。
做君子有三个步骤,一是修己,二是安人,三是安天下。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在后来的《大学》中,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君子,谓在位者也。修己者,自身也;以敬者,礼无不敬也;安人者,齐家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
二十八、君子尚勇且合义
“勇”是儒家倡导的重要概念。仲由(子路)尚勇,因此请教孔子“勇”的问题。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17·23)
但是,孔子对勇给出了区别,说:“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君子无义,勇则反面。
二十九、为学要踏实
仲由(子路)是真的想做君子,每时每刻都愿意学习。仲由(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就怕还没做到,又学到新知识。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论语·公冶长》5·14)
仲由(子路)把孔子的教导记在心间,一步一步实践孔子的教诲,因此日有进步。仲由(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导致前面听到的道理来不及践行。仲由(子路)是想先把学到的道理实践了,再学新的道理。
这里的第二个“有”,通“又”。“唯恐”二字,体现了仲由(子路)的用心。
三十、有衣一起穿
孔子和颜回(子渊)、仲由(子路)一起谈理想。仲由(子路)总是“率尔”而谈。他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遗憾、抱怨。”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5·26)
而颜回(子渊)、孔子的志向就比仲由(子路)高远多了!人不同,格局、境界总是不同。
三十一、孔子看不起子路的志向
还有一次,孔子和仲由(子路)、曾点(皙)、冉求(子有)、公西赤(子华)一起谈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论语·先进》11·26)
仲由(子路)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没理他。
孔子主张以礼让治国,而仲由(子路)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微微一笑,没作评价。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又对仲由(子路)作了评价,也就是你还没有学到礼让之礼。
三十二、子路不是好法官
仲由(子路)判案,似乎总是只听一面之词。孔子没作肯定,也没作否定。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12·12)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仲由(子路)无宿诺”,一般认为与本章没有什么关系,不知道为什么编在这里了。
三十三、“三嗅而作”
《乡党》篇最后一章,跟仲由(子路)有关,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10·27)
朱熹《论语集注》对本章的注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朱熹说,本章“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共,九用反,又居勇反。嗅,许又反。”
这一章大概的意思是,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大学》说:“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理想不得实现,看到鸟儿,大概在感叹自己还不如鸟儿那样得其时。
也有曲解甚至乱解的。马恒君《论语正宗》根据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是这么翻译的:鸟见到人的脸色不善就飞起来了,在天上盘旋一阵然后落下。孔子说:“山梁上的野鸡,得时呵得时!”子路(误会了)逮到野鸡给孔子具食。孔子闻了三次,站起来没有吃。
三十四、仲由违规为孔子办理丧事
仲由(子路)自从跟了孔子后,对孔子忠心耿耿。孔子得了重病,仲由(子路)向鬼神祷告,孔子有点不满意。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7·35)
孔子说:“有这回事吗?”仲由(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算了吧,照你这么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后来,仲由(子路)怕孔子要不行了,竟然让自己的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办理孔子后事。根据周礼,诸侯之死才能有“臣”来办理,虽然一些大夫可能僭礼而如此,但毕竟是不合礼的,而仲由(子路)竟然给孔子组织了这样的“臣”,孔子生气了。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子罕》9·12)
孔子的病好了一些,听说了这件事,说:“仲由啊,仲由!你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后来,仲由(子路)当了孔文子的儿子孔悝的宰。鲁哀公十五年,蒯聩与姬辄争夺卫国国君之位的斗争发生后,有人告诉了仲由(子路),卫出公则逃到了鲁国。仲由(子路)准备到孔悝家里去救孔悝。高柴(子羔)时任卫国大夫,准备出逃卫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了记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是这样的: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