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明朝是一代清官,出来做官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仕途的第一站是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相当于官办学校的校长。他看到学校教学状况很不理想,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南平县的教育质量明显改观。延平府知府听说后,便下来视察。知府大人来了,作为下级是要行跪拜之礼的。所以,当知府等人出现在县学里时,所有人都呼拉拉的跪下了,只有海瑞直挺挺地站着,只是作了个揖便没下文了。陪同知府的南平府同知,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哪来这么一个山笔架站在那里啊?”此言一出,全场人顿时哄笑一片。山笔架是写字是用来搁毛笔的,现状类似“山”字。而当时,海瑞身边的两个副校长都跪着,只有海瑞站着,看上去活像一个笔架,加上海瑞的“瑞”字中恰好也有一个“山”字,两相联系,更为形象。海瑞不跪,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明朝规定,官办教学场所,孔子最大,老师无论见了多大的官,都可以不跪。其他人不是不知道这个规定,而是久在官场,不知不觉骨头早已软了而已。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里的左丘明,是不是写《左传》那个左丘明,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孔子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写《左传》的左丘明生卒年代是约公元前502年至约公元前422年。也就是说孔子去世的时候,这个左丘明是23岁,是不是同一个左丘明,确实不好说。
朱子集注:足,过也。谢氏曰:“二者之可耻,有甚于穿窬也。左丘明耻之,其所养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耻之’,盖窃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学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巧言、令色、足恭”,其中的巧言令色,在前文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花言巧语,只顾着说漂亮话的取悦人的,满脸堆笑,成天低眉顺眼、低声下气讨好别人的,这样的人是没有太多仁可言的。这里加了一个“足恭”,是表面看上去十分恭敬。恭和敬不一样,恭是自己恭,见于辞色,敬是敬人敬事,特别是敬上。而且恭更多的是外表,敬则侧重于内心。
这六个字三个词十分形象,也十分有画面感。读《论语》的时候,看到这些话,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浮现出一两个熟悉的人,十分传神,也十分神奇。仿佛看见了那个在领导面前满嘴都是好话、一副讨好的容颜,手脚都不知道搁哪里好的手足无措的样子。虽然说敬上是应该的,但过犹不及,做的太过了就是巴结、逢迎,让人看不起。所以,孔老师直言不讳说,左丘明不看上,俺也看不上。
君子坦荡荡,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真心真意、正大光明,不搞口是心非、口蜜腹剑那一套。但是,看到这些是不是就认为孔老师在领导面前就那么一副赳赳然的样子呢?其实不是的,他十分讲究规矩,在后文第十章中,我们会看到孔子在官场之上是怎样的行为举止,完全按照礼仪来做,很充分表达对上级的尊敬,恰当表现自己的谦逊。这也是孔子所倡导的,以适当的方式把感情表达够,但不要过于表现,把尊敬变成了巴结。见到领导说几句漂亮话、表现得恭敬一些,是不是拍马屁,你说是恐怕也算,但为了讨好领导而显得过于放低自己,那就变味了,要有原则规矩和底线,不骄不傲,也不卑不亢,如此才显得大方得体。反过来,作为领导,最那些成天在自己面前巧言令色足恭的,从来不说半句不同意见的,恐怕也要提防提防了。
接下来是“匿怨而友其人”,孔安国注说,“匿怨而友,心内相怨”,跟人有怨恨,还想跟他表面上做朋友。“心内相怨,而外诈亲也”,外现诈相,你看不出他心里对你想什么。人与人相交,恩怨亲疏都要发自内心,真心真诚真意。内心很认可,那就发自内心的亲近,如果内心不舒服,那就敬而远之。如果明明心里有怨恨,却深藏不露,压抑自己,假装和对方交好,那必是虚伪之人,也是奸险之人。这里孔子再次说了自己的观点,直言不讳,左丘明不喜欢,俺也看不上。
唐玄宗时代,李林甫就是这样,叫“口蜜腹剑”。他心里怨恨那个人,表面上说得非常的跟你友好,你在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他对你是怨恨,所以李林甫当时谋害了很多忠臣,他自己最后果报也不好。死了以后,还被拉出来鞭尸,不得好死。所以“与人结怨,小则解之”,小的问题要解,冤仇宜解不宜结。那如果是大的怨呢?“则以直报之可也”。所谓大怨,这是讲大是大非。这个小和大,小是对个人,个人的怨恨可以化解,不要记挂心上,这是前面讲的不念旧恶。大的怨是关系家国大义,比如那个没有看到祖国完全统一的李登辉,当然不值得悼念。对待这样的大怨,就要旗帜鲜明,绝对不会搞虚假那一套。
这里还有一个“为了谁”的问题,如果上面那些是基于自己考虑,想领导对自己好一些,想拉近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纯属拍领导马屁,谋自己私心,当然是要不得的,也是被人看不起的。但如果是为了团队的利益,为了长远的考虑,一时去委屈自己,那恐怕也要另当别论。比如,在某些时候,为了保全大局、保护人才,不得不与黑恶势力虚与委蛇,这反而值得尊敬,是大智慧。所以这个根本出发点十分重要,一公一私,泾渭分明。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祝每一个铁骨铮铮的革命军人,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