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八章 上善若水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和地是永恒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久远存在,因为它不为自己索取什么,故能长久。所以有道的人效仿天之道,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后面,结果别人都来成就他;保持自身处于利益之外,就可以保全自身。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放下私心吗?然后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这一章,老子在阐述《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无我利他。

老子通过观照天地长久的原理,来引申出圣人之道:人要放下自己的私利,去为众生做事。忘记自己的利益,用心服务大众,只有这样做,大众才会反过来成就他。

再说,私利一旦在我们心中出现,我们的内心就会患得患失,因为想拥有,就会怕失去,在患得患失之间,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产生。会出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获得东西会喜,失去好处会怒,想要获取会忧,处心积虑会思,所爱分离会悲,利益突然受损会恐惊。所以这些情绪都和自己的利益的患得患失有关,所以在意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你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复杂,最后把自己深陷围困在里面,你还能去成就别人成就自己吗?

老子的圣人和孔子的圣人是不同的,老子的圣人,是能洞察天地,淡泊名利的人,牺牲精神,成全他人成全了自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成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为自己的国家、民族、人类,像天地日月一样光明无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渊:深沉宁静

善分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心善渊,予善仁,正善治,事善能意思是偏向,选择,重视

形容词居善地,动善时意思是正确的,顺其自然的

道家这个和儒家当仁不让差不多,就是叫大家没能力就别到处争抢,学会能力好处顺其自然就会到来,不要患得患失,心急没有用!安心做好眼前事,提升能力,在条件不错的时候,你就叫当仁不让,顺其自然。如果还不成,就不要患得患失,顺其自然。时间点很重要,有的事再这个时间点就是不可能实现,牛人都是历史的选择,对方只是顺着发展!

圣人最佳的行为规范就像水一样,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核战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意处的卑下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讲的是水的柔、静、处下。

圣人居处择下而居,心胸保持幽深明澈宁静,与人相交真诚以待,言而有信,处理正事公务能和谐治理,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行为选择时机顺势而为,圣人有了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的品质,所以他就没什么过失。

曾国藩年少得志,40来岁就做到五个部的副部长(侍郎)。后来以书生身份带兵打仗,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的中兴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缺少、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非常受毛泽东、蒋介石的推崇。

因为少年得志,早年的曾国藩是一个愤怒青年,单线思维、唯我独尊、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他刚开始带兵办团练(杂牌民兵)时,完全看不惯湖南官场的老旧腐败作风,与长沙官场格格不入,与绿营军(国防军)矛盾重重,差点发生火并。

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他病了。那是咸丰七年,曾国藩在江西瑞州围剿太平天国的部队,但面临的是“江西长毛气焰仍旧嚣张,军事毫无进展,银钱陷于困境”的局面;又有朝中的对手暗放冷箭诬陷;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父在家乡去世。

在回家奔丧的途中,望着枯浅的河水,想起自己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为了收复皇上的江山、捍卫孔孟名教的尊严,却落得个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几乎陷于举国不容的境地。

曾国藩回想这几年,除了痛苦,又得到了什么呢?论官职依旧只是个侍郎,那些相处较好的同僚们各有升迁,一些才质庸劣、心地又坏的小人更是一个个加官进爵、手握重权,天下的事真是太不公平了。想想自己,他不禁心灰意冷。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处境,有过这样的迷惑和愤怒。

这还没完,曾国藩居丧家中,咸丰皇帝又开了他兵部侍郎的缺,命他在籍守制。第二年夏天,湘勇捷报频传,胜利已现曙光,而他却像一个弃妇被朝廷冷落。想向皇上请缨,又怕上头怪罪其出尔反尔,思前想后,左右为难。于是他脾气越来越坏,病情愈来愈严重,心情愈来愈烦躁,尽做噩梦……

这段时间,他又从头至尾读了《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但这些前史并没有给予他解开郁结的钥匙,反而使他更加痛苦不堪:前人循法度而动成就辉煌,偏偏我曾国藩就不能成功!

在二弟曾国潢的陪同下,曾国藩来到碧云观拜访丑道长。丑道长对他说:“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并为他开了一纸治其心病的药方。这个药方,正是《道德经》。

曾国藩早已熟背《道德经》,但从未有特别感受。在丑道长的着力推荐下,他关起门来再次一遍一遍读《道德经》。果然,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读《道德经》,他觉得字字在心、句句入理,真有大彻大悟之感。

人总是要经历够了世事、到了一定时候,才能真正体悟一些高深的道理。在此之前,哪怕再熟也难解其中真意。曾国藩大悟《道德经》,自此开始了自己以及整个人生的脱胎换骨。

那么,他究竟从《道德经》中悟到了什么?

其中他深悟到的就有水的七善,打下深厚心性基础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则有七善:

第一“居善地”,一个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这是做人的智慧;

第二“心善渊”,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样深沉渊默有深度;

第三“与善仁”,待人要像水一样友爱仁善;

第四“言善信”,说话、承诺要像潮水那样准时而有信;

第五“政善治”,从政要像水一样保持平衡,治理、管理要保持一碗水端平;

第六“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七“动善时”,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

这七善带给曾国藩巨大的启迪。老子说“善战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发怒;“善胜敌者不与”,能够胜敌的人不会放弃;“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善用人的领导是谦下不争、以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

此后,曾国藩便一改过去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硬朗作风,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自己说: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退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意思是:上天久长永恒,而我所经历的只是很短的一瞬,所以当忧患、不幸、灾难到来的时候,应当容忍、隐忍,慢慢的等待这一切安定下来、结果清晰起来,而不要盲目冲动、鲁莽行事。

他还说: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意思是:大地广大厚重,我所处的仅仅是很小一块,所以当遇到荣辱、利益之争的时候,退让而主动处于下势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此则不受其害、受人爱戴,舍小利而谋大局。

此后,曾国藩甚至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还“啖之以厚利”。自古至今人的生存环境、遇到的各色人等都是差不多的,如何更好地身处其中以图成功是门大学问,这也是曾国藩的领悟对于今天的我们之价值。

反思过往,方明迂回之道、柔弱胜刚强曾国藩当时研悟《道德经》,终于懂得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法家崇尚以强制强。

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格格不合,在南昌与两位同僚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同僚、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同僚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办法有时行不通,迂回、间接、柔弱的方式却可以达到目的,能够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呢?

曾国藩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心中的困惑、胸中的郁结自此烟消云散,整个人完成了涅槃重生。

老庄深邃的哲理如一架梯子,使曾国藩从百思不解的委屈苦恼深渊中,爬了出来。而且这架梯子还是通天之梯,爬出深渊后,曾国藩更顺着爬上了中国几千年来少有人抵达的人生巅峰。

曾国藩从此之后展现给世人的已经不是当年桀骜不驯的“曾剃头”。他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地发挥才干,甚至愿意让出自己的位置;为了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他甚至愿意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

打败洪秀全之后,曾国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湘军,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利而不争”就是这种心态。凭借于此,曾国藩成就了一番伟业——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待遇。

同时,也很好地护佑和影响了家族后代。曾氏满门,平安度过了表面看似风光其实杀机四伏的政治险滩。“盛不过三代”是官宦显贵之家难以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长盛不衰。

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让后人看到了老子智慧的博大深邃,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间宝典。

关于水的哲学,老子还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老子的“上善若水”、“大国下流”、“百谷王”、“弱水胜坚”等学说,开启了中国古代“水哲学文化”的发端。

上善若水,这大概是很多中国人的处世信条。

“善”在古文中并不只是善恶里边的意思,有时仅仅是表示好的意思。

这儿的意思,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存在,就是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子的哲学,就是水的哲学。

水的物理形象,很符合老子的哲学观念,老子认为水几于道,所以老子也经常拿水的特性来说明自己的处世思想。为什么说几于而不是等于呢?老子认为道无水有,虽然水和道差不多,但道有个最大的特性“无”,水是“有”,故只能几于而不是等于。

是的,讲到这里,老子脱离了对道的一般性描述,进入了人类社会的规则领域。

若水,其实是一种在人类社会里处事做人的态度与原则。

古人对科学不了解,对物质世界的规律所知有限,所以古代的智者,一般也只思考人类社会的问题,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以前所有知识分子唯一关注的方向。

古人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智者们只要思考治人的学问就可以了。可以说古时候的一切学问,本质上都是统治术,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在孔子的儒家学说里面,对水哲学文化进行了升华

最早在《尸子》卷上称:“水有四德”:

1、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

2、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

3、柔而难犯,弱而难胜,勇也。

4、导江疏河,恶盈流谦,知也。

借水喻德,将中国古代水哲学文化升华到了人文内涵的高度。

在《荀子.宥坐篇》中,水有九德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

1、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无为:无所作为。在这里指顺应自然,排除故意的人为因素,不作强行的人为努力。古代各个学派常把“无为”作为自己的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但各人用此术语的政治涵义是有所不同的。孔子所谓的无为,是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加刑法。

2、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埤,通“卑”

裾qū拘[gōu 音勾]:通“倨qū句[gōu 音勾]”,曲折的意思。古代稍有曲折而呈钝角者称“倨”,曲折很大而呈锐角者称“句”,曲折成直角者则称“矩”。

3、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洸洸[huàng 音晃]:通“滉滉”、“潢潢”,水势浩大深广的样子。

淈[jué 音决]:通“屈”[jué 音决],竭尽,枯竭。

4、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佚[yì 音义]:通“逸”,奔跑。

5、主量必平,似法。

主:通“注”

6、盈不求概,似正。

概: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hú 音胡]的木板。概:古代的时候,量东西要用斗量,斗里盛的东西,想多加,上面就有个尖,想少加,中间就有个洼,那怎么样才能不多不少呢?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工具,像一个平板一样,多了把它刮下去,少了把它填平,这个刮平量斗的木板就叫概。我们今天说的一概而论就来源于此。

7、淖约微达,似察。

淖[chuò 音辍]:通“绰”。绰约:柔弱的样子。

8、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

絜[jié 音洁]:通“洁”

有人用油与水来形容小人与君子地性格:油地滑腻浓稠是小人,水地清白恬淡就是君子;水可以使不洁地成为清洁,油则使清洁地变成不洁

9、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译文:子贡问孔子道:“老先生,你见到大江大河,为什么一定要去看呢?孔子说,我看到大江大河,就像看到了有九种品德高尚的君子一样,遇高人而不能失之交臂,遇到了这样美好品质的大江大河,我一定要去观澜。

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啊,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它遍布天下,滋养万物,并没有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有如君子的高义;水在浅的地方缓缓流淌,遇到深渊就水平如镜,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敢;水能渗入到每个细微的地方,没有什么地方是它到达不了的,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一潭浑水,最后仍然能变得清澈透明,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里,一定能够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公平;遇满了就停止,多余的就溢出来,并不贪多,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万难险阻,它也一定要向东流入大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刘向的《说苑.杂言》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概括出水有十一德,将以“水”为核心的中国水哲学文化进一步具体化

对水的品德最全面概括的,是《大戴礼记.劝学》则说: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1、偏与之而无私,似德;

2、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

3、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

4、其赴百仞之谿不疑,似勇;

5、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

6、弱约危通,似察;

7、受恶不让,似贞;

8、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

9、必出,量必平,似正;

10、盈不求概,似厉;

11、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把水的四德、九德、十一德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最接近于道

在现代,人们也经常会对水哲学进行思考参悟,有一个故事:

说一个年轻的商人,做生意失败,又被同伙出卖,落得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河自杀。来到河边,见到河边坐着一位老人,静静的一动不动观看河水,年青人就走过去,跟老人说了他所遭遇的一切。

老人笑而不语,把年轻人带回他的家中,他让年青人从地窖里搬出一大块冰,老人说:“你帮我把冰块劈开。”年轻人找把斧头,用力劈下去,冰太硬了,劈了几斧头,只溅起了一点冰屑,他放下斧头,对老人说:“根本劈不开。”

老人不说话,将冰块搬到锅里,烧火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慢慢的化成了水。老人问他:“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年轻人说:“我对付冰的方法不对,不应该用斧头,应该用火烧。”老人摇了摇头,年轻人觉得很为难,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奥秘,于是就鞠躬求教,老人语重心长地说:“我想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的七种境界”:

1、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2、水化成气,看似无形,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聚力,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3、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有多么肮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4、水看似柔弱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有菱角的石头,即可把菱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5、水能上能下,上能化为云雾,下能化作雨露,涓涓细流聚积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能到达云端,低能流入大海,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6、水虽为寒物,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回报,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

7、似云似雾,虚无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为云为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讲完这两章,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七、八章 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