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2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2:有效教学框架

一、概念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

我的理解:这个框架是具有综合性、理想性和基础性的课堂教学模型,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框架,适用于所有学科,但是它是保底模型,犹如地基,是一种基本要求,不是局限,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基础框架进行变式设计,凸显学科特点和年段特点,目标都指向一处,就是要追求课堂的理想状态: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

二、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左手栏)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右手栏)

6.课堂反思。

与其说这个框架的六个板块是新教育的创新,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回归。日常的课堂教学,也离不开对这六个板块的思考和研究。这里将教什么与学到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在理解中分开,在实践中整合。

三、作用

1.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

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2.提醒上课者关注重要的课堂元素,确保有效教学。

3.提供给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以发现并能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一堂课的优劣得失之处。

四、具体实施

(一)怎样解读教材

1.教材是法定课程标准所凭借的指定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自然科学类的学科中,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比较高,人文类学科,譬如语文学科,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非常低。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何种程度并不清晰。就如日常所讲“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

2.语文教材需要进行再读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为一个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这个二度创造的起点是文本解读,终点是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

3.文本解读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细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价值:思想、主题、内容、形式……

4.教材解读要站在编者、教者和学生的角度解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年段的目标,单元的目标,文体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背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5.《春日偶成》的文本解读,抓住“乐”,引出儒家的“孔颜之乐”,再到中国哲学的“觉悟”与“无明”的对比,引出中国人的境界四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再引出理学家的诗作特点,分析本诗。这样的教材解读,其广度和深度非常人能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查阅相关文献,专业阅读修炼等方式进行经典文本解读。我也曾反问:小学四年级,有必要讲这么深。书中的回答很有启发:到底教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取舍。但是,作为教师,最好能够理解得这么深,甚至更深。只要教师理解正确了,才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臆测式的胡乱解读和教学,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力,依据课堂的机缘、并在不失去这些诗基本意蕴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教学,为孩子播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札记2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2:有效教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