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灰原哀原创,首发于合作公众号“Queen主义”
前几年朋友向我安利《锵锵三人行》时,还迷恋偶像剧的我是拒绝的。拜托,让我看窦文涛、梁文道、马家辉、许子东几位大叔聊天(朋友称他们是中年F4,什么鬼),还不如舔屏长腿小鲜肉呢~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我发现沉迷过的小鲜肉逐渐油腻,满腹经纶的大叔反倒熠熠生辉—脸上的每一道褶子都浸润着人生智慧,张口即来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茅塞顿开。当《锵锵》停播后,我便迅速入坑原班人马打造的新综艺—《圆桌派》。
《圆桌派》最让我心水的地方就是“接地气”,嘉宾是一水的专家学者、明星大V,聊的却是年轻人最关心的话题,为什么越跳槽越迷茫,知识付费到底有没有用,如何识别渣男,满足于一碗面一朵花的幸福是不是不思进取…
我觉得,《圆桌派》就像我特喜欢的那种长辈:博学不自傲,温暖不世故,总能为踌躇不前的我指点迷津。
3年跳槽8次,我为啥在职场越混越惨?
在《圆桌派》的4月专题《跳槽:跳槽季 越跳越迷茫》里,嘉宾张立宪(《读库》主编)提到1名3年跳槽8次的候选人A,出于好奇他面试了A—张立宪发现A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A用跳槽来试错,以此缓解内心的不确定感。
《圆桌派》认为,在北上广深打拼的我们爱跳槽,多数是因为没户口也买不起房,索性在工作中把“钱”放第1位—主动跳一次槽就能加薪20%~50%,比在公司等老板虚无缥缈画大饼式的加薪,划算多了。
再加上产业日新月异,在一家公司埋头苦干反不如及时抽身来得“安全”—即使是行业顶尖的企业,也可能遭受降维打击,比如轰然倒塌的诺基亚。在不确定的年代,跳槽加薪、落袋为安反而是我们唯一能确定的。
当然跳槽也有副作用,对前东家不满怒而跳槽的,也许是“刚出狼窝,又入虎穴”;频繁跳槽的,会被HR嫌弃性格、职业路径太不稳定。跳还是不跳,总让我们愁肠百结、骚动不已。
针对跳槽这道难解的题,《圆桌派》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与其纠结是否跳槽,不如专注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在任何一个时代,做事靠谱的人永远是佼佼者,总能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很好。
关于“靠谱”,主持人窦文涛说了一件小事,爱出汗的他怕影响拍摄效果,让摄影师告诉他摄影棚温度;摄影师给他看了棚内温度计的温度,并提醒他如果在棚内煮茶喝茶,会感觉再热一些。
窦文涛感慨,像摄影师这样观察细致、思考周全的人太少,更多人满足于应付工作了事;却不知在老板眼中,你说了不等于别人听到了,你做了不等于你做到了,那些懂换位思考、为结果负责的靠谱员工,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曾把“拥抱变化”挂在嘴边,却慢慢发觉如果你掌握了比单一技能更底层的东西,比如行业盈利的逻辑、待人接物的准则,你就永远不会被时代抛弃。
正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所说:比起未来10年有哪些改变,我更关心有什么不变。
《圆桌派》告诉我,不焦虑、不盲从,把手上的每一件事都踏实细致的做好,就足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和风险。
和马云听同一堂课,我会更成功嘛?
知识付费刚火的那一年,我报了大量课程来听,付费的一霎那,我自觉成了一名“乐于学习、谋求进步”的人,浑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甩出那些只顾买鞋买包的女生几条街!然而,买课如山倒,看课如抽丝,大半年过去,被我翻牌子的课还不到一半…
在专题《求知:眼花缭乱知识控》里,我发现窦文涛也有和我一样的苦恼,该看的书买来了就在那儿堆着,估计下辈子也轮不着看。
于是乎,嘉宾蒋方舟、马伯庸、史航轮番上阵,让我明白自己为啥难以抗拒知识付费,以及怎样用好知识。
蒋方舟调侃说时下的爆款课应该是“马云、比尔盖茨都在听的课”,贩卖的是我们对成功的渴望和焦虑,付费课程变成一张张与大佬0距离互动的入场券。
付费课和我爱的彩妆鞋子包包一样,也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应届生要钻研制表、提案等基础技能,职场老炮儿得学向上向下管理,贪多嚼不烂。
马伯庸、史航则告诉我付费课正确的打开方式。首先,书(课)不一定要逐字逐句读,像诸葛亮读书法强调观其大略,把书翻一遍,大概知道里面讲什么东西就放回书架,以后万一用着了,也知道去哪儿找这个东西。
其次,课程要“致用以学”,只有你在工作生活中用到这门课,才算真正学好课。
以我为例,去年我报名了写作课,学完课程只花了5小时,但我至少花了50小时来写文,并通过身边人的点评来不断调整写作方法。练习50小时后,我重看写作课又有了新的感悟。
我身边的大牛常说一句话:不以输出为目的的输入就是耍流氓。报PPT课要有做上百张PPT的觉悟,学管理要把理论方法应用到工作中,否则知识付费纯粹是心理安慰。
最后,知识的构成和来源很多元,除了付费课,微博、抖音也能学知识。我曾经觉得知识来源也有鄙视链,比如付费一对一课>免费公开课,精英扎堆知乎>网红聚集抖音。
但《圆桌派》的这些学者专家,并不觉得啃大部头的书才高级,他们也会用碎片化时间从微博汲取营养—只要你爱琢磨,知识俯拾即是,是不是付费真没那么重要。
时间是检验渣男最好的试金石
除了工作事业,《圆桌派》的婚恋专题也是我特别爱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期《渣男:如何一眼识别渣男》。
嘉宾分享的鉴渣指南都很实用。比如老江湖马未都表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看眼睛,眼神闪烁不定或阴郁的人得远离”。
年龄最小的蒋方舟认为:渣男分两种,一种是内心软弱、谁都喜欢、不拒绝不负责的渣(俗称“中央空调”);另一种则是欺骗女生感情、玩过即甩的“套路式渣”(所谓的PUA把妹达人)。知己知彼了解渣男惯用招式,就不容易被套路。
但最可怕的还是那种看似痴心、狂躁时像炸弹一样伤人伤己的渣男,比如江歌案里的陈世峰。
李玫瑾(中国公安大学教授)说,“好的时候特好,不好的时候说急就急”的陈世峰,属于极端的边缘型、爆发型人格,不幸遇到了只能先认怂,稳住情绪后再脱身。
我和闺蜜最爱聊的除了美食护肤,还有自己碰到的渣男。闺蜜B吐槽自己是渣男吸引体质,被跟踪、被劈腿之类的事层出不穷。和B聊得深入些就发现,B特别不会拒绝男生的邀请,不管和对方熟不熟,饭局、泡夜店来者不拒,自然容易被渣男钻空子。
李玫瑾告诉我们,想不被渣男盯上,就一定要有原则,哪怕在热恋期玩到9点半就回家,和男人保持适当距离;这样男人会觉得你是值得尊重、能放心娶回家的人,而不是略施小计就会被勾引的女生。如果刚见面就打得火热,男人会很快对你兴趣缺缺,达到目的就一脚踢开。
以及时间,是检验渣男最好的试金石。无论多隐蔽、多心机的渣男,在时间面前,都会无所遁形。
这样有趣又发人深省的专题还有许多,总有一款适合你:为情所伤的人,可以看《失恋:失恋是一种病?》;为idol疯狂打call的迷妹,能在《人设:粉丝时代人设属于谁》找到你idol的人设;拈花微笑的佛系青年,欢迎点播这期《低欲:小小的确定的幸福》...
除了话题都特别对我胃口,《圆桌派》里才华横溢的嘉宾也是我百看不厌的原因。性格直爽、做事老辣的文化杂家马未都,有自己的脱口秀《都嘟》;有信仰有韵味的道长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带我静下心来阅读各种好书。
年纪最小的蒋方舟,总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说出年轻人的困惑;我最喜欢的香港作家马家辉,节目上嘻嘻哈哈看着特不正经,却能让你在捧腹大笑后对人生有新的感悟。
这些睿智的嘉宾,和最会聊天的主持人窦文涛一起,把《圆桌派》料理成一碗营养丰富的浓汤。每周来上一碗,我顿觉口颊生香,原本辛苦的人生也轻盈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