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一、欢迎词
欢迎您来到昆明动物博物馆参观,我是您的解说员XXX。昆明动物博物馆直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是目前为止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动物专题博物馆。在这里,您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到达生物进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感受不同地域的和谐生态!
进入馆内,请不要吃零食并保持安静;如果您要照相,请不要使用三脚架和闪光灯;由于馆内标本都经过化学药品处理,为了您的健康,请不要触摸标本!
一楼:生物进化图
进入序厅,您看到的是一幅生物进化图,它诉说着生物进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生物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在37亿年前,地球上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形式——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蓝藻,它们曾独占地球20多亿年。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真核生物。大约5—6亿年前,在寒武纪之初,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大量涌现,这个奇异的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形成距今约有46亿年,而恐龙就统治了这个星球1亿6千5百万年。从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而在白垩纪末期,恐龙突然灭绝,这正为哺乳动物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哺乳动物在新生代迅速发展,并在新生代末期出现了真正的人类。
一楼:人类进化展柜
在了解了动物进化之后请大家看人类进化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与猿存在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原猴类中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灵长类进化为人类的过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晚中新世时古猿进化为南方古猿,晚中新世古猿生活在距今约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1980年我国云南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较完整的禄丰古猿头骨,禄丰古猿比其他古猿在形态上已经接近于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则被称之为早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前,其头骨要比人类的短,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后来进化到了直立猿人,直立猿人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化石,由此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生存年代为170万年到20万年前。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再后来就进化为了早期智人,1856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算是最早被发现的早期智人,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在亚、非、欧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在我国将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等都归属于早期智人。最后进化到了晚期智人,他们是生活在距今5万至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农的一个山洞中发现,所以称为克罗马农人。中国的山顶洞人、柳江人都属于现代人的祖先,这就是早期灵长类进化到人类的过程。灵长类在进化成为人类的过程中脑容量也产生变化,研究表明,猕猴脑容量约为300毫升,黑猩猩则为400毫升,其中黑猩猩中的一支进化为了南方古猿脑容量达到440毫升,发展到直立人脑容量就达到了780毫升,发展成为现代人后,现代人的脑容量约1450毫升,这也是现代人成为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最高级的生命体的主要原因。 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在人类进化的科学研究领域,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人类的遗传与进化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验证了东亚人群的起源和进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究表明现成的中国人并不是北京猿人的直接后代,(北京猿人在进化过程中已经消亡),全世界的人都源于非洲的直立人。
一楼:云南珍稀动物概览”墙
云南野生、珍稀和濒危动物占全国物种总数的50%以上,素有“动物王国”的美誉。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上辛勤耕耘了50年,为丰富和发展动物学理论做出了贡献。昆明动物博物馆收藏及呈献的各种动物标本集中展示了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近期,在一楼“生物多样性”图片展附近,一张带有云南珍稀动物图谱的云南地图跃然出现在一堵灰蓝色墙面上,将这具有深度与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呈现在博物馆内。这个灵动的展示突破了教科书的抽象性与主观性,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知识。观众步入跟前,探寻各种动物生活的地方,仿佛与动物们一起栖身于云南美丽富饶的生态环境,“目睹”它们变化多样的生存方式,了解它们的发展变化与规律。这堵有趣的“云南珍稀动物概览”墙不仅可以成为研究者的象牙塔,还能成为各种知识层次的普通观众了解云南动物资源的精神家园,更好地显示出其所蕴含的科普性和趣味性。
一楼:亚洲象展区
大象有两个种,即非洲象与亚洲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沧源县和盈江县的亚洲象。
(当地的少数民族一直视大象为吉祥的象征,对大象爱护备至)。
大象是现存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刚出生的小象,其体重就有130多公斤,成年大象体重为4—5吨,身长可达 5米。
大象的鼻子是由4万多块肌肉组成的“万能”鼻子,可以攫取食物、吸水喷水、攻击敌人,还可以用于同其它大象交流情感、传递信息。
雄性亚洲象有两根长而弯曲的门齿,即通常所说的象牙。除了是雄象强而有力的武器外,象牙还可以用来挖掘地下水。
在大象那柱子般的腿下,长着柔软的肉垫,承重时,肉垫即伸展开来,所以大象在各种物体的表面上都能静悄悄地行走。
大象是社群性很强的哺乳动物,通常由最年老的母象率领群体。行进时,小象行走在中间,以便得到保护,使其免于被大型猫科动物捕杀。
大家知道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区别吗?非洲象的耳廓和个体都较大,鼻子最前端有两个肉突,而亚洲象鼻子最前端只有一个肉突。
一楼:恐龙化石展区
恐龙是三叠纪到白垩纪时期的霸主。这里最高的是马门溪龙,它的得名来源于它的发掘地——四川马门溪。同时,它也是我国发掘到的最大的恐龙。它全长22米,其中11米是它的脖子。它是目前为止曾经生活在地球上脖子最长的动物。它也是潜水栖息者,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深约20米的湖泊中度过。
体型中等的这两具是云南楚雄禄丰恐龙化石。禄丰龙生活的时代较早,代表性强,它的骨骼化石是阐明恐龙起源、衍生和发展的珍贵证据。今天禄丰盆地已经举世文明,被人们誉为“恐龙之乡”。它们是植食性动物,所以体形庞大。
最小的这只是双脊龙,它是肉食性恐龙,头比较大,牙齿也比较锋利,这都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在这里需要给大家特别介绍的是骨架的制作,它没有采用传统的钢架支撑,而是采用了世界上领先的技术,用钢筋穿过骨骼,以支撑整个骨架,是国内首次使用中空技术并由我国独立制作完成的。
到了中生代末期,这些曾盛极一时的恐龙却突然灭绝了。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星球碰撞,有的说是火山爆发,有的说是流行病,也有的说是性别失调,但至今也没有定论。最近有学者对禄丰及其周围地区的地质进行调查后认为,禄丰一线,似有天体撞击的痕迹,而这一带正是恐龙化石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如果此说法成立,恐龙灭绝之谜就有可能在云南禄丰得到破译。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大的恐龙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埋藏在地下的呢?”您现在看到的就是马门溪龙化石挖掘现场的复原。它将告诉您恐龙在地下的埋藏状况。
您知道化石有哪些种类吗?化石有三个种类,分别是实体化石、遗物化石和痕迹化石。刚才我们看到的恐龙是实体化石,现在看到的恐龙脚印则属于痕迹化石,它是根据美国蒙大拿发现的恐龙脚印复制而成的。
看过了陆地上的霸主,那您知道恐龙时代的“空中霸主”是谁吗?它叫翼龙,既不是恐龙也不是鸟,而是一种居于恐龙和鸟之间的爬行动物。虽然它有翅膀,但是只能借助气流在空中滑翔,而不能像鸟类一样自由的飞翔,在当时它占据了整个广袤的天空,因此它也被称为恐龙时代的“空中霸主”。
我们请看这本书,它在述说着史前的故事。而这只正从书里走出来的是剑龙,又被称为最笨的恐龙,虽然身躯庞大,但脑容量只相当于猫的二倍。它的头较小,符合植食性恐龙的特征。最奇特的是它的外生膜,具有吸热和散热的功能;而尾巴上的四根刺的功能则是用于攻击敌人。
现在您看到的是根据澄江帽天山古生物的痕迹化石,利用光学原理而制作出的幻象仪。澄江动物化石群中的多项发现震惊了世界,它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座化石宝库。加上动物的名称。
(什么是鸟?这原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许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身披羽毛、长着双翼、会飞的动物是鸟,但是,随着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了众多的有毛恐龙以来,科学家反而不知如何为鸟定义了。因为根据对带羽毛恐龙的研究,鸟类与恐龙很有可能同属于一类动物。)
(在地球上四类会飞的动物中:昆虫依靠膜质翅飞行、一些哺乳动物如蝙蝠依靠皮质膜构成的皮质翼飞行、爬行动物翼龙凭皮质翼滑翔、鸟类则依靠羽翼飞行。)
(最简单的动物是身体没有明显左右之分的无脊椎动物。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拥有一副由联锁的骨骼组成的骨架,其骨架的进化意义是在陆地上支撑其体重,这个结构使其能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在您看到的就是遗物化石——恐龙蛋!恐龙蛋有圆形和长形两种,圆形恐龙蛋的分布是没有规则的,长形恐龙蛋则是呈辐射状分布的。(恐龙自己不孵蛋,)恐龙蛋需要借助阳光来孵化,这样的分布便于每个蛋都能够吸收到更多的阳光。
(霸王龙是我馆的一个教具展品,这里除了展示霸王龙的形态特点头大、牙利外,还展示了霸王龙的皮肤、肌肉和骨骼。)
(我们这里展出的这具剑龙是一具教具性展品,它主要展示剑龙的皮肤,骨骼和内脏。这里展示的内脏是根据在美国出土的一具剑龙的内脏复制的。)
(另外,这书上展示的两组标本化石,一组化石和模型代表的是爬行动物,另一组化石和模型代表的是哺乳动物。这组动物模型表现的是爬行动物的四肢是横向连接的,所以它的四肢相对应就不够灵活,爬行速度也受到限制,典型的例子如乌龟的爬行;而哺乳动物的四肢是前向连接的,它的四肢转动灵活,奔跑的速度也就很快,典型的例子如狼、豹等。)
一楼: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展区
生物的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将进入的是鱼类展区。云南不仅有丰富的陆地动物资源,而且还具有多样的水生动物资源。中国的淡水鱼类大约有1000多种,而云南就有545种,占了我国鱼类种数的一半。
现在大家看到的鱼,也许你会觉得很丑,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那我要告诉大家,这些鱼类多为上世纪60年代由昆明动物所的老专家们走扁云南的山山水水采集到的.为了不让他们变质变坏,将他们长期保存在药水中,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漂亮体色,虽然他们看起来比较丑,但他们却非常的珍贵,多数为我们云南特有的鱼类,也就是说只有在昆明动物博物馆才可以看到它。
有人知道云南的四大名鱼都是哪四个吗?当然不是青、草、鲢、鳙。它们是滇池金线巴、大理裂腹鱼、抗浪白鱼和大头鲤。大家可以对着标牌把它们在什么位置上找出来。这四大名鱼本为云南高原湖泊中常见的鱼类,味道极其鲜美,但由于湖泊水质污染,现在这些鱼类基本在野外已经消失了。滇池金线巴是生活在滇池中,为什么叫做金线巴,是因为他体色为金色,并在体侧有一列圆斑,当它在水中游动的时候,你会看到如同一丝金线,从而得名。那么大家有发现裂腹鱼是哪里裂开了吗?大家仔细观察它的鳞片,体鳞比较细小,但在肛门和臀鳍两侧的鳞片却比较大,由此形成了腹部中线上有一条裂缝,故称为裂腹鱼。大家来看这条头很大的鱼,它叫大头鲤,老百姓也叫它大头鱼。它是我们云南江川、通海等地的吉祥物。
(说起星云湖的大头鱼,您可能会想到抚仙湖的抗浪白鱼。在星云湖和抚仙湖相通的“海门桥”河岸石壁上,有“鱼界石”三个字,据说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星云湖的大头鲤至石而返,抚仙湖的抗浪白鱼抵石而回,彼此不越界往来。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因其生活在水深浪狂的抚仙湖中,故得名“抗浪鱼”,又因康熙皇帝年代作为宫廷贡品,便赐给它“鱇浪鱼”的大名。您听过“来三去七”吗?抗浪鱼产卵时,进入产卵场,产卵3天后离去,前后两批之间大约相隔7天后又进入产卵场产卵。)
人们都说鱼离不开水,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鱼离开水以后就不能生存。这里就有一种“会爬树的鱼”,学名叫做攀鲈。它之所以能离开水,在陆地上生活,是因为它拥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褶腮。褶腮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所以离开水一段时间后也不会死亡。它的腮盖上还长有一对钩刺,这使它可以固定在陆地上。
(说它会爬树,是根据200年前的一位英国海军军官记录的一段传奇故事流传下来的,说是他在池边的一棵椰子树上采到这种鱼。后来博物学家证明,海军军官在椰树上采到的攀鲈是被食鱼鸟类带到树上吞食时,不慎落入树缝里的。但现实中它确实能够从池塘沿着树根或枯木爬到陆地,在潮湿的地上爬行数日。)
和攀鲈相比,旁边的这条鳜拥有更高的本领。在云南晋宁一带的湖里,有一种鳜鱼,会翻着肚皮浮在水面上装死。当水蛇游过来,把它缠住准备拖走食用时,它就“活”过来,将身体胀大,背上的棘同时竖起,随后向外一用力,把水蛇的关节胀散或把其躯体胀断成几节,然后美食一餐。所以,这种鳜鱼被称作“会诱捕水蛇的鱼”。
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知道了离开水还能继续生存的鱼和会诱捕水蛇的鱼后,那么大家见过“猪嘴鱼”吗?它就是这条宜良墨头鱼。因为它头长,颌被发达的吻皮厚厚覆盖着,吻皮向腹面扩张,从正面看,它的头部就像猪嘴。
刚才我们看到的鱼体型都较小,现在我们来看一条体型较大的鱼,它叫中国结鱼,俗称“红鱼”,因为它性成熟后身体呈现鲜艳的桔红色而得名。
(大家听说过“七上、八下、九归塘”吗?这句鱼谚讲的就是它。红鱼在七月份产卵盛期之时,成群逆水而上,背鳍露出水面,在惊涛骇浪中红光一片。八月份就顺水而下,九月份回到澜沧江干流。)
和中国结鱼一样,旁边的这条卵形白甲鱼也是桔红色的身体,因为它体侧扁,较高,略呈菱形,像一块砧板,所以被称为“砧板鱼”。
大家见过的鱼都是有眼睛的,那你们见过没有眼睛的鱼吗?在这里你们就能见到这样的鱼,这种鱼叫做无眼金线鲃。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看不见阳光的溶洞里,所以眼睛完全退化了,对光线也没有任何反应。但是无眼金线鲃对震动反应却相当敏感,一旦有物体触及水面,它就会立即沉入水底。它的体肉呈红色,全身呈半透明状,内脏隐约可见。它是我国特有的鱼种,现在仅分布于云南省宜良县九乡溶洞里。不知去过九乡的朋友见过它了吗?
在无眼金线鲃旁的这条鱼是滇池金线鲃。它曾是滇池的常见鱼种之一,但由于人类的活动,滇池受到污染,致使滇池金线鲃一度面临绝境。
刚才我们看了卵形白甲鱼,那么它是甲鱼吗?其实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甲鱼,因为我们所说的甲鱼是指鳖,鳖不是鱼类,而是一种爬行动物。
大家知道鳖和乌龟有什么区别吗?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三点:首先,乌龟的外壳是硬的,而鳖的外壳是软的。其次,乌龟的头是较圆的,而鳖的头是尖的。还有就是乌龟可以把它的脚完全缩进壳里,但鳖却不能完全把脚收进壳里。
看完两只有壳的动物后,我们来看这只有翅膀的蜥蜴,它叫斑飞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密林,它的身体两侧有翼膜,凭借这翼膜,它可以在树林之间自由地滑翔飞行,因此被称为飞蜥。
大家请看这条蛇,它叫竹叶青蛇,因全身绿色而得名。它的头呈三角形,眼睛呈红色。云南人多称之为青竹标、绿牙蛇。它常出现在玉米地、果园、竹林中,使人防不胜防,因此被称为“林中杀手”,它所造成的蛇伤仅次于蝮蛇和五步蛇而居第三位。
除了毒性居第三的竹叶青蛇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毒性最强的眼镜王蛇。眼镜王蛇是我国体型最大、性情最凶猛的毒蛇,这种蛇以吃蛇为生。遇上眼镜王蛇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眼镜王蛇会主动攻击人。被它咬中后,若抢救不及时,不到1小时就会断气。我们知道,蛇是近视眼,耳朵里没有鼓膜,对声音没有什么反应。它识别天敌和寻找食物主要靠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舌头。如果你遇到眼镜王蛇,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就千万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使地面受到振动,最好等它离开,或者等人来救援。那么,眼镜王蛇和眼镜蛇有什么区别呢?大家看到在这个生境柜中就有一条眼镜蛇。眼镜王蛇和眼镜蛇除了体型大小不一样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眼镜王蛇的颈背没有眼镜状斑。
(眼镜王蛇也没有眼镜蛇那么常见。眼镜王蛇还有护卵习性。)
大家现在看到是生境柜。生境柜是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及状态模拟制造出来的,通过生境柜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生物生活的状态和环境。
在这里您还可以看到一条大鲵,因为它的叫声酷似孩子的啼哭声,所以一般又称它为“娃娃鱼”。 虽然它叫“娃娃鱼”,但并不是鱼,它属于两栖类,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在产卵之后,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便于孵化,所以大鲵也被称作是动物界的“模范爸爸”。由于过去人们不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对大鲵进行了无情地捕杀,导致大鲵濒于绝迹。现在,野生大鲵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看过娃娃鱼,您再看这里的两条娃娃蛇,娃娃蛇的学名叫红瘰疣螈。它是云南特有的品种,在云南的分布广泛。它也是是国家重点打击的伪药材之一:由于它的长相和蛤蚧相似,常被不法商人用作蛤蚧的替代品,并以“蛤蚧”的名称出售来谋取暴利。其实它并不是蛤蚧,真正的蛤蚧有细小鳞片、有牙、会咬人。)
在柱形柜中您看到的这条巨大的鱼,叫巨骨舌鱼,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也是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它以鱼、虾、蛙为食,体型笨重,行动缓慢,舌头上长有非常锋利的锯齿,晒干后可以用来当作锉具使用。
一楼:骨骼展区
现在您来到的是骨骼展区,这个展区的外形很独特,它是模仿哺乳动物的胸腔而设计的。首先您看到的灵长类动物的骨骼,那边最大的两具是大象的骨骼,它们前面的骨骼来自于一头心脏有缺陷的小象,它因为没有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在出生后一天就被象妈妈踩死了。小象的心脏在楼上的铸形标本展柜有展出,您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可以看到。
(大象装备了六副臼齿,每副四颗,当一副臼齿被磨损时,它就慢慢前移,在下一副臼齿移到该位置时,原来的臼齿就自行脱落。一般说来,大象的第六副臼齿可以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您可以看出来旁边这两具骨骼是什么动物的吗?对,它们是熊猫的骨骼。右边这具正处于壮年时期的熊猫骨骼,而左边这具却是老年时期,可以明显地看到骨质疏松与增生的现象,它是2003年在昆明动物园死去的那只“珍珍”。为了纪念它,博物馆还专门为它设计了一个生境柜,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您将会看到。
二楼:昆虫展区
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昆虫展区。
眼前这个展区呈六边行,它是模仿蜂巢的结构,以及组成昆虫复眼的小眼的形状制成的,是我馆特有的形象化设计展厅。这个展厅一改整个博物馆灯光比较黑暗的特点而设计得非常亮丽,可以从容欣赏美丽的昆虫、漂亮的照片和有趣的生境。
昆虫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个体数量也最大的类群。从3.5亿年前出现到现在,它们不但已经成为自然界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而且也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全世界估计有150万-300万种昆虫,云南的昆虫种类估计在10万种左右,约占全国种类的40%-50%。)
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门,它们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复眼,有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分为三节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腹部也明显分节,外骨骼象盔甲一样包裹着肌肉与内脏。在节肢动物中除昆虫外还有虾、蟹、蜘蛛、蜈蚣等动物,它们虽然也会爬,却并不是昆虫,仔细数数它们的脚,已经超过了三对,因此它们不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只是昆虫的近亲罢了。
云南昆虫的特点:1、由于云南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种类繁多的植物,形成多种多样的昆虫种类,动物王国的美誉以昆虫为典型代表;2、丰富的昆虫资源体现为:大、多、艳、特、新、奇。
昆虫展区展出了最漂亮的蝴蝶和种类最多的甲虫。
根据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摆姿,从而使昆虫标本有了沉稳凝重、轻盈灵动、飘飘欲仙等不同的意境。
(昆虫在分类学上一般分为34个目,根据翅膀的有无分为有翅亚纲和无翅亚纲,根据其翅膀的质地再分为直翅类、鳞翅类、鞘翅类、膜翅类和半翅类等、
根据口器分为咀嚼式(蝗虫、天牛、鳞翅目幼虫等)、刺吸式(蚊类、蝉、蝽象等)、虹吸式(蝶蛾)、舔吸式(蝇)等类别。)
蝴蝶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昆虫,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因为它体态窈窕,艳丽多姿,被人们誉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者”。
这几只看似枯叶的蝴蝶叫枯叶蝶,它是一种典型的拟态昆虫。枯叶蝶数量不多,在森林中翻飞时,色泽艳丽,很容易发现它。但一旦它静止停息于树干、树枝时,就难觅踪影。其实是它静立时,翅竖立于背,看似一片枯叶,所以觉察不到它所在。枯叶蝶飞得高而且速度很快,再加上它高超的拟态本领,所以很难将它捕获。
枯叶蝶旁的这几只蝴蝶是闪蝶和猫头鹰蝶,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闪蝶不同的光泽。下面的几只因为外表像极了猫头鹰,所以被称为猫头鹰蝶,也是一种拟态昆虫。
红领鸟羽凤蝶,是马来西亚的国蝶。
您看,这两只蝴蝶后翅上的花纹是不是像两个小和尚在打坐?它们被戏称为佛蝶,有吉祥的意思,正式名称是红缘凤蝶。
橙拟斑纹蝶(红锯蛱蝶),你看它的花纹极似歌星唱歌时张大的嘴巴,被大家称为玛丽莲梦露蝶。
蝴蝶美丽的翅膀上有一个缺陷,那就是翅膀的结构非常脆弱,在陆地上很容易损坏。但是有一类昆虫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把前翅进化成坚硬的翅鞘,这就是我们俗称的甲虫。
甲虫属于昆虫纲鞘翅目,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目,共约35万种。甲虫是昆虫演化过程中最特殊的类群。它的前翅革质化变硬,身体表面也都完全变硬。由于其特殊的甲壳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它成为昆虫中最成功的类群。它的食性较为多样化,(有捕食、腐食、藻食、菌食等性能,)遍布地球各个角落,分布极为广泛。
在这个展区,我们还可以看到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竹节虫标本,这只庞大的竹节虫叫金平彪修(加虫旁)。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与枯叶蝶一样,是一种拟态。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传粉;2、清洁环境(清除动物的粪便和尸体);3、农林害虫的天敌;4、提供了自然界食物链网的丰富资源。没有了昆虫,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二楼:鸟类展区
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一类脊椎动物。在中国,有记录的鸟有1200多种,而我们云南就占了800多种,我们研究所库存约700种,我馆公开展出的有300种。
攀禽类中的双角犀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们常说的“爱情鸟”,这种鸟对伴侣是很专一的,如果雌鸟遭遇不幸,雄鸟就会郁郁寡欢而亡。双角犀鸟的雄鸟又被称为“模范丈夫”:当雌鸟在孵育后代时,雄鸟把洞口用泥土或树枝封起来,只留一个小口,雄鸟就通过这个口喂食给雌鸟,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雌鸟的全部食物都由雄鸟提供,这种现象在鸟类中是少有的。
在游禽类中与双角犀鸟刚好相反的是鸳鸯。鸳鸯在人们看来是爱情的象征,它们不论是觅食还是悠闲都是出双入对。而实际上它是一种很不专一的鸟,当雄性与雌性交配结束后,雄性就离开了,留下雌性独自抚养后代。
游禽类的脚都是全蹼的,而黑水鸡(骨顶鸡)就很特别,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脚是瓣蹼,既不像陆地上的鸡也不像水里游的鸭子。
接下来您看到的这一区域属于猛禽类。猛禽类的特点就是喙非常坚硬且带钩,爪锋利而有力,它们善于翱翔,视觉灵敏,能在高空看到猎物并快速锁定目标,随即俯冲下来捕食;即使在很黑的夜晚,它们也可以通过听觉寻找猎物。像这只褐渔鴞,它的头部有很明显的竖毛,就是用来感应声波的。
下面这排所展示的是涉禽类。涉禽类一般喙又细又长,但这只白琵鹭就很特别,它的喙长而宽,象琵琶一样,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云南罕见的冬候鸟。它们以鱼、虾、蟹为食,捕食的时候,把喙放在水里不停的扫,像用镰刀割草一样,捕到食物就迅速吃到嘴里。而这只白腰芍鹬又刚好相反,它的喙又细又长,捕食的时候,把喙放到水里,等鱼儿自动上钩,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捕食方式。
乌鸦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鸟,属于鸣禽类,它其实与象征吉祥的喜鹊属一个类别。据研究发现,乌鸦有可能是最聪明的鸟。
(它常常将自己无法咬开的坚果放在繁忙的十字路口上,等待经过的车辆替它们将坚果壳压烂。这些聪明的乌鸦居然也对交通规则无师自通,必要时,它们甚至会利用红灯以及人行横道,在繁忙的交通中保证自身的安全。)
(乌鸦反哺的故事:当成年乌鸦年老体衰之后,强壮的乌鸦就觅食来给成年乌鸦吃,像人类一样他们也是懂得尊老爱幼的。)
这两只体形虽小却很凶猛的棕背伯劳,又被人们称做雀老虎,当它们捉到老鼠后,会将老鼠穿插到尖树枝上,然后把老鼠剖开来吃里面最嫩的地方。
鸣禽类不仅个体小巧而且歌声动听,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复杂,也造就了它们形态各异,婀娜多姿的外表。这其中最漂亮的要数黄鹂了,在古诗中我们也可以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优美句子。它不仅羽毛漂亮,歌声也很好听,曾经被唐明皇称做“金衣公主”。
这几只大盘尾披着长长的燕尾服,戴着头冠笔挺地站在树枝上,很有绅士风度,所以又被称为“鸟中绅士”。而且它还有模仿其他鸟类叫声的本领。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其全身披着白色羽毛,唯有头顶是红色而得名,它又名仙鹤,是鸟类中的长寿鸟,可以活到25岁。
我们都知道一般雄性鸟的羽毛都很漂亮,用来吸引异性,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两只白鹇一样。
在树丛中还生活着雉类,如原鸡,它就是家鸡的祖先,跟家鸡比起来它们个体略小,而且脚没有家鸡长,但是它们的翅膀很有力度,可以飞行200米左右。
京剧中武将头上的羽翎,就是来自白冠长尾雉的尾羽。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对尾巴很长,头上布满白色羽毛的,就是白冠长尾雉。
黄腰太阳鸟是我馆展出最小的鸟,也是我国现在发现最小的鸟,它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此又被称为“会飞的宝石”。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在吃花蜜时,舌头尖会卷成吸管状,就像人们喝饮料一样。
这里有一种食腐鸟,就是猛禽中的兀鹫,兀鹫现存数量很少,我馆展出的兀鹫标本是世界上唯一的。这个生境柜展示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兀鹫善于翱翔,而且飞得很高,能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吃腐肉而不会生病,这是因为它的唾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能让吃进去的食物得以很好的消化。
二楼:兽类展区
现在我们要参观的是兽类展区。兽类于中生代末期由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历经漫长的进化过程,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已经发展为一个复杂多样的大类群。据统计,现存兽类约4000多种,中国约600种,云南就有300种。兽类是动物界中进化程度最高的自然类群,因这类动物幼崽获取营养的共同方式是吸取乳汁,故又被称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发达,脑颅容量大,用肺呼吸。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马来熊。它体型小,身高仅70厘米,体重65千克左右。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林,特别爱偷吃蜂蜜,凭借它浑身粗糙的短毛,可以免受蜂蛰,但有时也难逃蜂群围攻而受皮肉之苦。它也会将双手伸入蚁巢,等白蚁爬满,然后缩手舔食。马来熊是非常聪明的熊,常用来调驯,演马戏,或充当滑稽角色。
(曾经一只家养的年青马来熊,见主人用钥匙开碗柜门锁,待主人走后,它竟然用硬指甲捅进钥匙孔,开柜偷吃蜜糖;还会将食盆里的大米,撒于地上诱捕小麻雀吃!)
黑熊,因胸部有一新月形的白斑,所以又称为月熊。它的嗅觉和听觉灵敏,但视觉较差。一般独居,昼夜都能活动。有冬眠的习性。喜食蜂蜜,能上树采食野果,也吃昆虫及小型脊椎动物。寿命长达33年。
(黑熊是动物界中的大力士,它的身体魁梧雄壮,站起身来约有2米高,体重可达200千克,但4条腿很短,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看上去笨头笨脑。其实它善于游泳和奔跑,还是出色的爬树能手。但是黑熊天性胆小,遇敌害时首先是逃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反击。)
现在您看到的是灵长类展区。灵长类是最具有灵性高等哺乳动物,也是所有动物中最进步的一类,狐猴、猩猩等都是此类动物,人类也是其中的一员。
(灵长类的特点:第一指(趾)与其他四指(趾)对握,能够抓取东西,全部或部分的指(趾)上有扁平的指(趾)甲,上下肢可以弯曲,面部短,鼻子小,两眼靠后,视线朝前,能形成立体图像,牙齿发达,交流时能发出声音,有面部表情,大脑发达。)
现在您看到的是叶猴,它们曾经遭到人们的大肆捕杀,现在的数量非常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猕猴是亚洲广泛分布的猴子,因在恒河流域一带较多,又称“恒河猴”。
(在中国也是分布最广泛,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猴子,仅云南省就有数万只。通常数十只乃至百余只组成一群,过着组织严密的群体生活,原则是“对上俯首称臣,对下德威兼备,对同辈互相尊重”。)
白化猕猴,是由于遗传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白化体,像人类的白化病一样。但是白化个体在自然界中的淘汰率较高,所以数量稀少,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979年台湾发现一只雌性白猕猴,取名“美迪”。1980年7月台湾曾刊出一条惊人新闻——“美迪”向全世界“征婚”,期望能繁殖出纯白的下一代。无独有偶,云南此时也捕捉到一只雄性白化猕猴,取名“南南”,通过新闻媒体向“美迪”应征,愿与台湾白猕猴喜结良缘,共同繁衍后代。)
下面要给大家介绍两种非常珍贵的金丝猴,一个是川金丝猴,一个是滇金丝猴。云南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活动范围在2300米到4000米的高山。)与川金丝猴不同的是,毛较短,呈灰白色。又因其腹部到大腿都是白色,被称为“穿白短裤的猴子”。
(川金丝猴体形较大,毛较长,呈金黄色。头圆,耳短,眼睛为深褐色,嘴唇厚,吻部肥大,嘴角处有瘤状的突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和变硬。两颊和额的正中的毛都向脸的中央伸展,露出两个凹陷的天蓝色眼圈和一个突出的天蓝色吻圈,再加上鼻骨退化,没有鼻梁,形成了一个鼻孔上翘的朝天的鼻子,更显得格外有趣。)
兽类根据蹄是奇数还是偶数,被分为奇蹄目和偶蹄目。现在您看到的都是偶蹄目的动物。这是小溪鹿。它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丛林中,是世界上现存最小的偶蹄类动物,雄性成体肩高也仅有20厘米。现存数量极为稀少。它胆小怕事,行动机警,奔跑速度极快。昼伏夜出。
现在看到的是牙獐、赤麂和贡山麂。您注意到它们的牙齿了吗?这是雄性的性别特征,表明身体健壮,以此来吸引雌性。
长着漂亮犄角的是水鹿,因常在离水不远的地方活动而得名。它的鹿茸名贵,价值仅次于梅花鹿的鹿茸,因此遭到人类的大肆捕杀,现存数量稀少。
扭角羚,因弯弯曲曲的角而得名,通常生活在高寒山地。
林麝和黑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
(雌雄均无角。其独特处是雄性上犬齿特别发达,犹如獠牙,锋利异常,长达十厘米。也是雄麝唯一的武器,但也只能在同类中派上用场:在发情争偶季节,雄麝间争偶决斗,便以獠牙撕裂对手的皮肉。)
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早已闻名于世。既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可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的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大家知道麝香是从哪里来的吗?麝尾富有腺体,能分泌乳白色液体,就是麝香。
(麝虽缺乏“利器”防身,却另有自保“妙法”,善于“一走了之”。麝的后肢长度远远超过前肢,站立时后高前低,一幅怪相。这种姿势虽然不雅,但后腿发达,蹄尖坚实,能在山崖峭壁之间蹦跳自如,远离食肉兽的追捕。麝类还有一个特征是尾巴短,幼小的雄麝尾巴正常,到成体时却变成“秃尾”,裸露无毛。有人以为这是受蚊蝇虫类刺咬后,在树干上擦痒把尾毛擦掉了。)
大灵猫别名九节狸,属于灵猫科,目前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雌雄两性会阴部具发达的囊状腺体,其分泌物就是著名的灵猫香。它是香料工业上的一种定香剂,在调配高级香精过程中已广泛使用。
(雄性为梨形,雌性呈方形,香膏的分泌量在两性中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雄性要比雌性多3倍左右。从大灵猫香囊中括出的香膏呈奶油状或像没有颜色的菜油。灵猫的新鲜香膏倘若不加处理,一、两天后,就会变成黑褐色,发出极其难闻的奇臭味。香膏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久,便会逐渐干涸,散成颗粒状,失去油性、光泽和气味,香膏的利用价值也就随之丧失。)
一提到果子狸,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非典”。科研表明,威胁人类健康的SARS病毒不一定来自于它。但究竟是不是它,暂无定论。这也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不能滥捕、滥食野生动物。
(果子狸又叫花面狸,隶属灵猫科。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属于保护动物。目前民间繁殖饲养的数量颇多。果子狸属夜行性动物,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动物源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如狂犬病、猫抓热、鼠疫、疯牛病、禽流感等就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一些病毒对动物影响不大,但对人类却有很高的致病性,甚至出现很高的病死率。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在长期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自身已经产生了对病毒的免疫抵抗力。人类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对抗病毒的能力自然比动物要差一些。)
这个外形像松鼠的家伙是爪哇獴。它又叫蛇獴,是毒蛇的天敌。因为它体内有一种独特的酶可以分解毒液。它不但吃毒蛇,而且是捕捉鼠类的高手。
(有人做过试验:把蛇獴和眼镜蛇放在一起,开始时蛇獴全身的毛竖起来,眼镜蛇盯着蛇獴不敢乱动。蛇獴见蛇伏着不动,便向前去逗弄它。眼镜蛇发怒了,前半身竖起来,颈部膨大,发出“呼呼”的声音,一次一次地把头伸向蛇獴,想把蛇獴咬住。蛇獴很灵活,躲得很快,眼镜蛇总是咬不着它。等到眼镜蛇筋疲力尽,蛇獴才摸到它的身后,出其不意地一口咬住它的脖子,把它咬死,吃了它的肉。)
虎是世界上珍稀的兽类,仅产于亚洲,中国现尚有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但均处于高濒危状态,野生虎总数仅有百余只,处境岌岌可威。
(从化石资料得知:全世界的虎,在100多万年前,首先在中国华南出现。全世界的虎都是同一个种,现在公认的有八个地理亚种,即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中印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高加索虎、巴厘虎。在20世纪40年代,先后有3个亚种(巴厘虎、爪哇虎、高加索虎)已名存实亡。)
豹猫,因为长得像猫一样乖巧,又浑身是豹子一样的斑纹而得名。
穿山甲,它没有牙齿,听觉和视觉都较差,但嗅觉非常灵敏。能嗅到地面以下两米深的白蚁穴。要是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泛滥。
豪猪又名箭猪。它虽然叫“猪”,但与猪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不是一个家族。猪是偶蹄类动物,而豪猪为啮齿类动物。
(平时豪猪身上的棘刺贴附于身体表面,当它遇到敌害时,会迅速将身上的棘刺直竖起来,由于肌肉的收缩,使身上的硬刺不停地抖动,如同颤动的钢筋,互相碰撞,发出“唰唰”的响声;同时嘴里也发出“噗!噗!”的叫声。如果猎食者仍不听警告继续向豪猪进攻,那么它只好调转尾部,对准入侵者,并且倒退着使臀部上的长刺,刺向猎食者,与敌害作殊死的决斗。因此大多数食肉动物都不轻易招惹它,只有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或者那些无法捕捉行动敏捷的动物的衰老或伤残的食肉动物,才不得不向它发动进攻,结果不可避免地被刺得皮肉溃烂或者眼睛失明,甚至丧命。在自然界中,偶尔才有有经验的豹或猎狗,伺机将它踢翻,使其柔软的腹部朝上,才能将其制服。)
在国外动物展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斑马,它来自于非洲草原,它身上黑白相间的条纹,不但是斑马极好的隐蔽色,而且还像人类的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据说全世界没有两匹斑马的斑纹是完全相同的。
来自非洲的草原的角马,由于它身体长的像马,头上又有一对角而得名。
黑猩猩是非洲的一种猿。它的个体仅次于大猩猩和猩猩。
(黑猩猩浑身黑色,最明显的特征是耳朵向两边突出,眉骨很高,双眼深陷。黑猩猩没有尾巴,手臂却很长,能够到比身高长一半的东西。热带雨林区的黑猩猩,主要靠爬树采摘成熟的水果为生。它不但有像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的表情,还能学会用手势或符号同饲养员对话。林地黑猩猩捉白蚁时,会用一根修饰整齐的小枝或草茎插入白蚁洞内,把白蚁引出来吃掉。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黑猩猩的智力仅次于人类,是动物中智力最高的一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它们不会行走,只会跳跃。小袋鼠生下后凭着本能立即爬进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
旁边这只白色的也像刚才我们看到的白化猕猴一样,是因为基因缺陷而形成的白化袋鼠。
二楼:铸形标本展示柜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铸形标本展示柜,这是本馆的特色之一。铸形标本是怎样制作的呢?在动物死亡的短时间内,器官还没有完全丧失活力的情况下,注入化学物质,剥离有机体,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铸形标本。它展示的是毛细血管的走向,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这就是刚才在一楼给您介绍过的小象的心脏。正常的心脏应该只有一个的,但它的是两个长在一起,正因如此,它仅出生一天就被母亲踩死了。
在宠物展区我们看到的都是大家熟悉的家养宠物。您看到的这些标本做的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我们博物馆精湛的标本制作水平。
二楼:人与自然生境柜
您来到的是人与自然生境柜展区。在这里您可以看到一幅由草鸮、豹猫、赤麂、斑嘴鸭和水牛构成的和谐生态环境图。灯光逐渐暗下去的时候,您还可以看到,拿着弩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猎人和元阳梯田,这个生境柜反映的是现代文明之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随着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以及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才是永恒的自然法则。
二楼:熊猫生境柜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熊猫的生境柜。这个生境柜的制作运用光影等技术,基本上还原出熊猫生活的真实环境。在这里您可以看到“珍珍”,在竹林里漫步。
熊猫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也被称为生物界的“活化石”。那您知道它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吗?那是因为在几十万年以前大熊猫曾经遍布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几十万年之后,与它同时代的物种都相继灭绝了,只有它还生存于世。
(熊猫又被称为猫熊,很早以前是一种食肉动物,但后来逐渐演变为杂食动物。可它仍然保留着一些食肉性动物的特征。比如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农夫家里饲养的家禽。
您喜欢熊猫吗?喜欢的话,我就再给大家增加一些额外的知识。您听过“熊猫醉水”的故事吗?熊猫醉水反映的是熊猫的一种嗜好——特别爱饮水。它一旦找到了水源,就象酗酒的醉汉一样,躺卧在溪边,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路。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二楼:湿地生境柜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湿地生境柜。您知道什么是湿地吗?湿地是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的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
湿地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所以又被称作“地球之肾”。它的净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些湿地,例如沼泽,就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芦苇)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因为湿地特有的地理条件,使它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为鸟类提供了一个繁殖和迁徙的绝佳处所。因此,湿地也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在这个生境柜中,您所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鸟类。左边这只红嘴、红眼、红腿,全身披黑毛的鸟叫做黑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别名乌鹳、黑巨鸡,属于鹳科。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在长江以南越冬;台湾。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置于附录I,禁止在国际间进行贸易。)
右边那只叫做灰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属于鹤科,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体羽灰色。头顶裸皮为朱红色,并有稀疏的黑色短羽;两颊至颈侧灰白色;喉及前、后颈灰黑色。初级、次级飞羽黑色;内侧飞羽延长弯曲成弓状,羽端。羽枝分离成毛发状。嘴青灰,先端略淡,呈乳黄色。脚灰黑色。栖息范围较广,近水平原、草原、沙滩、丘陵地等地都可见。以水草、嫩芽、野草种子、谷物。昆虫以及水生动物为食。繁殖期在4~5月份,筑巢于未耕过的田地上或沼泽地的草丛中,多选择离水较远而干燥的土地。巢很简陋,每窝产卵二枚,淡棕色或红褐色。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期约1个月。雏鸟夏天长大后随双亲游荡,秋天南迁越冬。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灰鹤,最多一年达1100多只。繁殖于新疆、内蒙古;越冬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迁徒时广泛见于内陆湿地。)(这里可以加入灰鹤与丹顶鹤的比较)
在水中悠游的是绿头鸭。那边正要展翅高飞的是黑颈鹤。黑颈鹤又被称作是“高原上的旅行家”。它们繁殖于青藏高原及邻近的高山沼泽湿地,秋天迁往西藏南部的拉萨河谷或云贵高原等地。它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没有,这个生境柜展示的是湿地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生态环境。在夜幕降临之后,您可以看到湿地上空满天的繁星,也可以看到一些在湿地中生存的夜行动物,如水獭和蛙类。
随着天空逐渐变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副由美国的艺术家以我们云南碧塔海为背景所创作的油画。这里您可以看到湿地的生态环境与在湿地中生存动物的完美结合。
现在您所看到的湾鳄,是泰国赠送的。湾鳄的成体最长可达10米,体重超过1吨,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物。
(我馆所展出的大部分展品都是我们云南的动物。云南没有鳄鱼,但因与泰国的生态环境很相似,所以在这里摆放了湾鳄。)(海鳄、咸水鳄,古称“呼雷”。爬行纲>>鳄形目>>鳄科>>鳄属。分布于东南亚沿海直到澳大利亚北部。吻较窄长,前喙较低,吻背雕蚀纹明显,眼前各有一道骨嵴趋向吻端,但互不连接。外鼻孔单个,开于吻端;鼻道内无中隔,其后端边无横起缘褶而有腭帆。眼大,卵圆形外突。虹膜绿色,有上下眼睑与透明的瞬膜,也有瞬膜腺与泪腺。耳孔在眼后,细狭如缝。下颌齿列咬□时与上颌齿列交错切接在同一垂直面上。头后无枕鳞,亦无后枕鳞。颈部与头、躯无明显区别,颈背散列的颈鳞合成方块,左右各有1枚纤长骨鳞。驱干长筒形,为头长的5倍;背鳞16~17行,中背6行起棱而不成鬣,棱鳞入尾者最外1行离棱成2行尾鬣。尾粗,侧扁,其长超过头、体的总和,可作有力袭击。四肢粗壮,后肢较长,五出,第五趾短小,趾基有蹼,外趾全蹼,内侧两趾半蹼,内侧3趾有爪;肢体后缘鳞片起棱成锯缘。背深橄榄色或棕色,腹浅白色;幼体色浅,有深红斑点,或底色较深,有浅色斑点;吻色浅而明。湾鳄生活在海湾里或远渡大海。在淡水江河边的林荫丘陵营巢(距海6万米以上),以尾扫出一个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真径3米的安放鳄卵的巢,巢距河约4米,以树叶丛荫构成,每巢有白色钙壳卵50枚左右,卵径80×55毫米;母鳄守伺巢侧,时时甩尾洒水濡巢,保持30~33℃温度,75~90天孵化;雏鳄出壳长240毫米,1年可达480毫米,3年可达1156毫米,重5.2千克。凶猛不驯。成鳄经常在水下,只眼鼻露出水面。耳目灵敏,受惊立即下沉。午后多浮水晒日,夜间目光如炬。幼鳄则带红光。5~6月交配,连续数小时,而受精仅1~2分钟;7~8月产卵。雄鳄独占领域,驱斗闯入者,一雄率拥群雌。常食鱼、蛙、虾、蟹,也吃小鳄、龟、鳖。咀嚼力强,能碎裂硬甲。)
三楼:寒温带生境柜
云南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多河,多峡谷。因此我们云南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滇西山地,位于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的南段,横断山脉高大的山系和幽深的峡谷在该区域内逐渐展开,主要表现为中低山宽谷地貌。
您眼前所看到的这个生境柜是世界自然博物馆中最大的生境柜。左边的高山峡谷是我国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右边的是梅里雪山,平均海拔最高峰为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
这个生境柜所展现的是云南滇西北地区从海拔1600m左右的怒江或金沙江河谷地带,到海拔平均6400m左右的梅里雪山区域的动植物垂直变化的规律。植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常绿阔叶林过渡到落叶阔叶林,然后到针叶林,再到高山灌木、荒漠地带,最后到雪山。而动物也从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白马鸡、黑熊,到生活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的小熊猫、红腹角雉,再到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滇金丝猴、扭角羚。
三楼:水生生物展区
云南地处内陆高原山区,没有海洋,只有高原构造湖,因此我们这里展示的很多都是模拟标本。
在楼下的兽类展区,您了解了动物四大名香中的两种,而在海洋生物中还蕴藏着第三种香,您可以猜猜是哪一种?对,它就是龙涎香。它来源于抹香鲸大肠内的一种蜡状液体。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问,这个区域有没有标本呢?现在看到的鲎,就是标本。它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大约和三叶虫生活在同一时期,比恐龙出现时间还早。最惊奇的是它在海底生活了近4亿年,竟然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又被称为“海洋中的活化石”。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也是这些海洋生物唯一的家园,正如本展厅顶部,从中间到四周所展示的一样,鱼类终将归于大海。
这个生境柜所展示的是深海中的海豚、鲨鱼、珊瑚,都是您所熟知的,而旁边这几个圆柱形柜中的鱼类您可能就了解甚少。
在深海中,由于光线的昏暗,所以很多鱼类都进化了特殊的荧光作为它们的警戒色,就像我们看到的这种黑龙鱼(深海鱼类)。
旁边的这条光鲜亮丽的鱼,叫蓑鮋,它长得年漂亮,但背部和两鳍藏有剧毒,因此被称为“深海中的毒蘑菇”(中海鱼类)。
一楼展厅有一种“会爬树的攀鲈”,而这里却有一种会上树的鱼,叫弹涂鱼。它主要栖息在海边的红树林里,当树林中涨水时,它栖息于根部,而当水退去时,它便靠着像人手一样的前鳍爬上陆地,行走、攀升、求偶、觅食。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也是我国的珍贵鱼种,主要生活在长江、黄河、钱塘江里。由于它的肉质鲜美,遭到了人类的肆意捕杀,现有野生中华鲟数量稀少。这里展示的,是60年代由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赠送给我馆的中华鲟。
三楼:皮张、热带雨林
走进皮张展区,您首先看到的是野牛角和犀牛角:野牛角是骨骼衍生物,和人类的指甲一样,都是由骨骼发育而成,而犀牛角是毛发衍生物。事实上犀牛角是由成束的毛发发育而成,并且有十分高的药用价值。
(请您观察一下,野牛角和犀牛角有什么区别呢?在这个角度,您可以发现:野牛角是空心的,而犀牛角是实心的。)
接下来您看到的是鸭嘴兽的皮张。鸭嘴兽仅生活于澳洲,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它的嘴和四肢都与鸭子相似,善于在水中生活。当它潜入水中时,会把耳朵和眼睛都闭合起来,靠嘴来感觉水里的状况,从而达到捕食的目的。您知道吗,鸭嘴兽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它是卵生,而且,雌性鸭嘴兽没有乳头,宝宝们都是趴在妈妈的腹部,通过添食乳腺来获得乳汁。
接下来的这张皮张来自霍伽坡,可能大家都没见过这种动物。它只生活在非洲或赤道地区。属长颈鹿科,四肢皮毛的斑纹比较像斑马,更特别的是它的舌头,长得可以伸出来清理眼睛和耳朵。
云豹是生活在云南的豹子吗?不,它的得名和云南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体侧由数个狭长的黑斑连接成云块状的大斑,故得名“云豹”。又因其背部的毛色花纹很像龟纹,所以也叫龟纹豹;接下来的这两张豹皮也因身上的斑纹像钱币,而被称为“金钱豹”。
这两张是印支虎和孟加拉虎的皮张。孟加拉虎皮张的颜色比印支虎浅,扁担花较细,面部更扁平一些。
接下来我将带您去印支虎生活的热带雨林里走走。进入热带雨林区,请您小心脚下,特别是在黑暗的溶洞里。
在这片热带雨林中,您会发现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由于它们都经过化学药品的处理,所以请不要用手去触摸。
热带雨林区分为两部分,以部分是溶洞区,另一部分是雨林区,我们先看到溶洞区。在云南,有不少喀斯特地形地貌,地上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有石林,地下的有九乡、燕子洞等。在热带雨林的一侧,您可以进入溶洞去观察和感受一下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幔和泉华等。这个溶洞,制作精湛,能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同时,您也可以了解到无眼金线鲃和蝙蝠等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它们组成的小生态系统。
为什么叫热带雨林?在不下雨的时候,笼罩在森林上部的浓雾也会凝结成水,从树叶上滴落下来,就像是下雨。热带雨林为调节地球气候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今,地球沙化严重,气候变暖,也与热带雨林面积日益减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热带雨林中物种丰富,不信?您抬头看,树上有两只白眉长臂猿,它们玩乐了一天,想要来溪边喝水,但惧怕树下正要扑向云南兔的那只印支虎。如果您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溪边有条蛇,也在这等它的猎物出现。
此时在您耳边响起的,是热带雨林中打雷下雨的声音,这是通过运用声、光、像、影等高科技手段,让您体验到逼真无比的热带雨林环境。待会儿,我们又将和这些可爱的动物一起沐浴于雨后的阳光中,和它们一起欢呼雀跃。
到这里,我们已顺序参观了我馆一至三层的展览,在浏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云南动物的分布情况以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只是生活在地球家园上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最后,请大家自由参观,欢迎您留下宝贵意见和建议,也希望您再次到昆明动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