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亿美元,微软向Nuance支付了高昂的“嫁妆”。
诞生于1992年的Nuance,在语音识别领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曾为苹果的数字助理Siri提供语音识别引擎,自主研发的Dragon软件也在行业中有着不小的知名度,甚至有说法称全球超过80%的语音识别都采用过Nuance的引擎。
不过在微软史上第二大收购案中,被着重提及的并非是Nuance的资历或者技术,而是智能语音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Nuance被微软看上的业务亮点和冲刺IPO失利的云知声可谓非常相像,就连时常和Nuance对比的科大讯飞也在布局智慧医疗。
然而就彼此在资本市场的讨喜程度而言,云知声、科大讯飞等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俨然没有Nuance这般好运。
01 没落的语音巨头
某种程度上说,Nuance并不一家有想象空间的企业。
或许Nuance曾在语音领域一统江湖,至今仍顶着“全球最大语音技术公司”的桂冠,专利数量和市场份额都不可小觑。可一步步被后起之秀超越,技术专利上的壁垒被逐步瓦解,也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2015年初的时候,苹果就在Nuance的总部波士顿悄然成立了语音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挖角Nuance的语音技术大牛,以消除对Nuance的技术依赖。同样这么做的还有谷歌,为了避开Nuance的专利障碍,在2004年就挖走了Nuance的联合创始人Mike Cohen,并长期担任谷歌语音识别等相关技术研发的掌门人。
除了人才被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疯狂挖角,Nuance的技术优势也在IT巨头的大力追赶下不复存在。比如谷歌在2016年向第三方开发者免费开放了语音识别API,对Nuance产生了致命打击,一大批开发者抛弃Nuance转投谷歌,同时用户数据的增长也让谷歌在语音识别准确率方面直线超车。
结果就是,Nuance不出意外的进入了下滑模式。
在专利申请方面,Nuance每年的专利申请从2010年开始逐年下滑,拥有的AI专利数在2017年进入下行拐点;在市场份额方面,Nuance一度占据全球70%的市场,但2018年时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31.6%,谷歌和苹果开始进入前三;在市场营收方面,Nuance自2013年开始由盈转亏,然后持续多年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可以参考的是2021财年一季报的数据,Nuance的营收为3.458亿美元,同比下滑4%,净利润仅有700万美元。
医疗可以说是Nuance目前仅有的优势领域,在营收中的占比约为50%,主要业务是为医生提供语音识别和转录服务,能够智能识别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内容,并将数据输入到电子病历中,以提升医生诊断的有效率。据悉Nuance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0万名医生用户,并且覆盖了77%的美国医院。
或许是借鉴了Nuance的经验,云知声将业务重心放在了医疗领域,并在IPO招股书中宣称在语音病例录入系统的细分市场有着高达70%的市场占有率。只是医疗也是科大讯飞的战略方向,在投资者的质疑下,科大讯飞被迫公开斥责云知声数据造假。
02 微软的并购逻辑
Nuance也有M*Modal等竞争对手,但幸运的遇到了微软。
2019年微软推出“微软医疗健康云”后,迅速和Nuance建立起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Nuance将部分基础设施和托管产品迁移到微软医疗健康云平台上,并联合开发了临床智能识别技术等行业应用。
对于为何将Nuance纳入囊中,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给出的解释是:
“Nuance在医疗保健交付点提供人工智能技术,是企业AI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的先驱。AI是科技的最重要优先事项,而医疗保健是其最紧迫的应用。我们将与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一起,将先进的AI解决方案交到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手中,以推动更好的决策,并创建更有意义的连接。”
作为云计算的忠实拥趸,纳德拉做出收购Nuance的决定,可以视为“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的延续。可以佐证的是,Nuance在交易完成后将计入微软智能云部门的营收,Nuance首席执行官马克·本杰明将向微软云与AI执行副总裁斯科特·格思里汇报。
也就是说,微软以197亿美元的代价并购Nuance,内在逻辑可能并不是Nuance当前的市场份额,而是并购带给微软的可能性。
比如微软可以将Nuance的技术和云服务进行整合,进一步夯实AI驱动云增长的路径。除了作为营收主力的医疗业务,Nuance还涉及语音和图像有关的核心技术、DragonGo等消费级语音产品、车载语音和企业业务。至少微软和Nuance已经验证了在医疗领域合作的“杀伤力”,不排除在其他市场复制先前合作模式的可能。
再比如微软将Cortana退出To C市场,看似是以退为进谋局企业市场,却也暴露了微软在智能语音技术方面落后谷歌、苹果等友商的事实。倘若微软庞大的研发投入和渠道优势,可以重启Nuance团队的研发能力,进而摆脱寻求营收平衡的局限性,或可以在语音技术层面逐渐追平和谷歌的差距。
当然还有一个不应忽略的因素,执掌微软长达七年之久的纳德拉正在加速微软的扩张,提出了横向多元化战略,并在过去半年中频频围绕游戏、社交等领域下注,以期为微软的长期增长打下基础。Nuance在这个时候成为微软的新棋子,或许会给人一种英雄迟暮的遗憾,但对比处境尴尬的中国同行,Nuance又不可谓不幸运。
03 微妙的行业信号
也许Nuance的运气不可复制,背后的经验却值得借鉴。
依图、禾赛、云知声、京东科技等AI独角兽的IPO进程均已夭折,在估值过高、盈利能力不足、持续亏损等行业通病的制约下,预示着大批的AI独角兽可能以破产的方式草草收场。微软对Nuance的并购虽然和国内的AI独角兽并无直接关系,背后却隐藏着行业不景气现状下的生存哲学。
首先应该被聚焦的是云和AI的融合。
尽管国内也有百度智能云等玩家选择云智一体的路线,可大多数AI独角兽的商业逻辑还是纯粹的输出解决方案。兜售算法的商业模式固然见效快,一碰就到的天花板则直接制约了企业的想象空间。
就像行业中时常提及的一个例子:几年前一套价值千万的人脸识别算法,在算法的门槛被拉低后,已经跌至40 万元的价格。价格跳水可以视为行业回归理性的表现,首当其冲的却是一大批独角兽的营收数据。倘若以云计算的方式输出AI服务,看似拉长了盈利的时间点,换来的则是稳健的商业增长。
微软和Nuance在2019年的“战略合作”,值得被国内的AI独角兽参考借鉴,有时候抱一抱云计算巨头的大腿,也是活下去的一种方式。
其次应该关注的是国外巨头的并购案。
风险投资数据公司CB Insights不久前公布了一份数据报告,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共有635家AI公司被收购,其中Facebook、亚马逊、苹果、微软、Alphabet是收购的主力军,仅苹果就在过去五年中收购了25家AI公司。
进一步梳理的话,苹果收购的AI公司主要集中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边缘AI等领域,目的正是迅速弥补自身技术短板,或者是为计划进军的新领域在基础技术方面提前布局。
国内的AI厂商似乎走进了一条岔路,不仅在技术方向上和BAT们相似,寻找的业务场景也趋于同质化。比如自动驾驶的吸金能力被佐证后,陆续有AI独角兽转换赛道将目光瞄向自动驾驶。不是想着和巨头差异化竞争,偏偏站在了巨头的对立面,自我终结了被巨头以补足技术软肋而收购的机会。
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于,在研发投入、人员规模、数据资源等无法和巨头匹敌的情况下,创业者想要形成独特的商业壁垒无异于痴人说梦。Nuance何尝不是最直接的教训,即便在语音领域抢跑了十几年,最终技术门槛还是被谷歌们瓦解。
04 写在最后
Nuance的遭遇是个警钟,也是活下去的启示。
在这场不公平的较量中,即使小企业早早占据了赛道,仍然存在被颠覆、被淘汰的可能。可一旦小企业在垂直场景上构筑起市场优势,未必不会成为巨头眼中的优质标的,给自己一个价值最大化的归宿。
选择权其实留给了云知声等IPO遇阻的玩家们,当资本市场不再有耐心,是时候思考换一种活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