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听课有感

锦绣小学“名师课堂”的含金量是越来越高,邀请到的名师分量是越来越重。昨天,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为,等待中的“名师课堂”终于拉开了序幕……

《平均数》听课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先来认识下本期“名师”。周凤梅,吉安市新干县逸夫小学副校长,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市“十佳师德标兵”,市县名师。先后荣获华东六省一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部级优课,省级特等奖,市级一等奖。从教25年深切感受到:工作着是美丽的,享受工作更是幸福的!

当看到周老师照片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美女”老师一枚;待看到现实中的周老师时,感觉到本人比相片还要好看,美的感觉上了一个档次;这还没完,当完美的教学设计,精湛授课的教师,聪逸灵动的孩子,共同呈现了一节堪称“大咖”级别的“平均数”课例后,心中那份的“美好,美丽”的感觉呈数学指数级的上升……

《平均数》听课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平均数”属于“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知识,重在培养孩子的“数据分析观念”。何为“数据分析观念”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描述的:

《平均数》听课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要培养孩子的数据分析观念,必须让孩子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孩子在第一时间里想到了要用数据来描述表达这个问题;为了清晰的描述表达这个问题,就要收集数据,然后整理、分析、描述数据;再依据数据做出判断或者做出决策……

课开始的时候,周老师用三秒记忆数字游戏快速的把孩子导入到课堂中来。在孩子意犹未尽时,抛出问题:谁的3秒记忆数字的能力更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收集了三个人的记忆数据。甲:5,5,5,乙,4,5,6,丙3,4,8,

引导孩子们由特例中的5,5,5这组数据可以用5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到感悟到可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进而,理解统计意义下的统计量“平均数”的代表意义以及适用范围……

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节课是“数学概念”课,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掌握平均数的各种特性,以及明白平均数的适用范围……

《平均数》听课有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平均数》听课有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平均数》听课有感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节课还是技能训练课,训练孩子求“统计量之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技能——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

上述三个方面中,无论那个方面,在周老师的课堂上,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而且,详略安排的特别好,既培养了技能,又发展了数据分析观念,在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整节课最引人入胜的环节在——再给小雪一次机会,能保证赢吗?这个环节,点爆了孩子的可能性思维,孩子们在有序的分析了小雪这次机会的各种可能性后,指出了小雪赢的可能,培养了孩子的数学理性思维……

这还没完,当孩子们感觉到平均数可以很好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量后,周老师尽心设计了…——篮球场上,8个跳绳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推断出这8个人的年龄吗?

孩子各种推算,有理有据,表达得当。当孩子得知真实的情况是:一个42岁的老师,带着平均7.7岁的7个孩子跳绳的时候,顿时感悟到“平均数”有时候很调皮,老师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这个定时炸弹把极端数据的味道充分的儿童化的表达出来了……

孩子们感慨说:“数学真好玩!”,“数学套路好深呀!”,“平均数好神奇!”。

一节课,引发了孩子对数学深度思考,激发了极大的探究兴趣。既有着当下的即时价值,又有着课后的延时价值,而且本节课的延迟价值无法用任何一个“数据”来表达……

《平均数》听课有感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本着让这节课更精彩,更完美的角度出发,个人以为,如果再用一个完全不能用平均数来代表的例子,就更能完善孩子的认知。比如,某宾馆开张,客房中的床能否用广大人群的“平均身高”来确定呢?让孩子感悟到,平均数有作用,但是,不是万能的。当然,个人的这个想法是否可行,还是值得商榷的……

总之,课是难上的,因为,一节课既要有教师自己的设计,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更要依赖于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任何一节课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憾,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进一步去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均数》听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