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他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甜甜蜜蜜,但某一瞬间恍然发觉哪里不对劲?好像藏匿在草丛里的毒蛇突然出现一样?
你是何时发觉ta和你之前暧昧热恋期的样子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你发现ta总和前任纠缠不清你无法容忍的同时却无法抉择是否放弃?
你是否总是分手后恍然发觉自己曾经喜欢的怎么会是这么个烂人?
你是情场老手回顾几段恋情后会怀疑自己眼光么?
PUA招式已经臭名昭著,大肆摆爱心蜡烛、送大捧玫瑰花、在众人的起哄声中表白这种感情绑架的招式你都知道了,那你知道为什么么?
那我换一种问法好了:你小时候有过父亲摔门而出的场景么?你经历过家暴而母亲躲在一旁哭泣么?你是否和奶奶爷爷一起生活父母角色缺失?你是否正在承受着一个家人酗酒、吸毒、赌博的痛苦?
摘录片段希望可以引起你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尽管摘录例子很少但仍可能勾起你不愉快的回忆,在你踏上这段阅读之旅时,尽管我不能一路相伴,但我希望你能感受到我的关心、牵挂和鼓励。
她们总觉得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却又因为无法自控或无法改变自己而挫败。实际上,情绪失控、安全感缺失、对关系敏感看起来好像是她们的问题,其实却只是关系的一个信号灯,暴露出来是他们的相处模式的问题。
很多在关系中痛苦的女性以为,只有先改变自己,或者是改变自己的伴侣,现状就会好起来。实际上,只有她们从关系中退后一步,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婚姻和人生走向!既看到关系的本质,也看见自己是如何支持这样一段不平等的关系时,作为个人在关系里的能力和力量就开始被看见。
回首往事无异于顾影自怜。不过自我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激动人心的新选择,我们越是了解自己性格的成因,就越能顺利的摒弃我们无意义的行为和态度。
他们与一位固定的伴侣长相厮守,白头到老,但他们的初衷却有别于自恋者,他们需要的是掌控,而不是被人爱慕。
其实,女人早就习得了这种行为,一个自我评价低、听话顺从的女人,在社会上往往会得到回报或颂扬,可是“做个温柔、可爱的女人”这种从小所受的教育,恰恰是她频频遭到虐待的根源。“受虐狂”这个概念格外有害,因为它为欺负女性的行为开脱罪责,一口咬定“女人就爱这样”。
再说我们哪来那么多时间!旋风般的激情来得又急又快,只会冲昏两个人的头脑。凡是有损伴侣完美形象的事,我们一概视而不见,仿佛两个人都装了滤镜,双眼只盯着对方带给我们的快乐,却忽略了他的为人。我们还自有一套逻辑:和他在一起的感觉那么好,那他一定是个好人。
他骗不骗我,而是他赶快把婚给离了。鲍勃的欺骗本该引起劳拉的警觉,她应该好好审视一下他的为人才是,可她却不想看破,还是执意认为鲍勃就是她的梦中情人。
这种畸形关系的早期反复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双方潜在的绝望感:他们都生怕失去了对方。拯救感恐怕是畸形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它构建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然而拯救却是一种重复性的行为。这种男人手头一向拮据,动不动就来找你求助。他工作不定、生活无着,却一味地怪别人待他太刻薄。
那些一事无成又大男子主义泛滥的男人才期待被人拯救。他的一事无成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手头拮据、吸毒、滥情、赌博,或者守不住一份工作。这种男人经常向别人发出求救信号。许多女性,尤其是有着自己事业的女性,听到信号后往往会带着救生工具匆匆赶过来,殊不知一个回头浪,反而搭上了自己的幸福。
控制型男人性情暴躁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一旦你们确立了关系,爆发就成了一种常态。这里的“确立关系”可以是一句口头承诺,也可能是同居、订婚或结婚。一旦他认为自己已经“占有”了你,就会立刻换一副嘴脸,对你的控制就开始了。
确立关系之初,控制型男人会频频做出类似的试探。他会不断寻找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边界,虽然有时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遗憾的是,他的伴侣却以为当他伤害了自己时,不去反抗或质疑他的行为,才是爱他的表现。落入这个圈套的女性不在少数。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爱能感化一切”。我们只要得到一个男人的爱,从此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了获得那份爱,我们必须具备一些美德,比如“息事宁人”“宽容忍让”“主动道歉”和“温柔
口头协议是:我爱你,我希望和你在一起。非口头的协议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恐惧,对我们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在这份非口头协议中,关于你的条款是:我的安全感全部来源于你的爱,为了得到那份爱,我愿意百依百顺,放弃自己的需要和希冀。关于他的条款是:我的安全感来源于一切由我说了算。
男人并非个个都气势汹汹、扯着嗓子恶语相向。他们也会用冷嘲热讽、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对方碴儿的方式折磨人。这种精神虐待格外隐蔽,因为它往往打着教育女人如何为人处事的幌子。批评好比是滴水穿石:最初几滴没什么要紧,但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便会在石头上留下深深的、抹不去的沟痕。与此同理,控制型男人没完没了地批评和找碴,也渐渐毁掉了伴侣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控制型男人一贯认为,就算他表现欠妥,那也是你有错在先。这类男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你相信是你做事欠妥,才惹得他们失态,他们情有可原。借这一招,他们将责任推卸到你的头上,从两个方面保护了自己:首先,他不必承认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免得良心不安;其次,他让你相信,你的性格缺陷才是你们闹别扭的真正根源。凡是对他的指责或质疑立刻就变成了你做事欠妥的证明。
友谊、尊重和关爱。即便性冲动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退或改变,但其他因素仍在。但对某些男人来说情况却截然相反:相处得越久,他对伴侣的关心和爱护越少,越是指责她不像个女人,缺少女人味。
如果他失败了,就指望有个人随时拉他一把。那个人自然就是那个爱他的女人。不管哪一类控制型男人,都会牢牢控制着经济命脉,以巩固自己对伴侣的操纵权。如果妻子出门工作,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那么对掌握经济大权的竞争往往格外激烈。决定他是否取得这项权力的不是他挣钱养家的能力,而是他操纵女人的本事。
不管家中有几个孩子,他必须做那个最受宠爱的孩子。
可惜他要的永远没有尽头。你爱得永远不够深,永远不够关心、不够支持他。他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如果你认为自己再努力一点就能让他放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父亲有时候也会硬将孩子拖进这个不良的三角关系中。控制型男人会挑拨孩子,让他们对付妈妈,说她无能、自私、没有爱心。他会拉拢孩子,贬低妻子,刚进入心理咨询这个领域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从小受父亲或其他长辈家暴的人虽恨父亲,但更恨母亲,恨她不护着自己,任由别人打自己,恨她忍气吞声,懦弱无能,不肯挺身而出,拦着父亲。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见惯了大人间的互相指责和互相攻击,他们不懂什么叫互相同情和互相尊重。因此,长大以后,这些孩子很可能会重演同样的家庭闹剧。
没有人能绝对控制另一个人。因此,控制型男人的诉求往往不能得逞。于是,他会产生挫败感和愤怒情绪。有时候,这种愤怒能被他巧妙地掩饰过去。但有些时候,这种愤怒就会以精神虐待的形式体现出来。但话又说回来了,不论什么恶魔在心里作祟,成年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用珞琳的话说:他那么做是担心我的安危。他还说,那么做都是因为太爱我了。
控制型男人反复无常的态度在他们伴侣的心中植下了一个信念:只要出错,一概由她来负责。这些女性非但意识不到这种荒谬,反而不惜一切地换取对方的爱和认可。
对于许多被控制型男人迷了心窍的女人来说,把罪过一股脑儿地揽在自己身上,要比认清对方的行为绝不是出于爱要容易得多。
明明受到了伤害却又说对方出于好心,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依赖控制型男人的女人身上。在瑞典银行抢劫案中,人质非但不痛恨劫持他们的绑匪,反而为他们求情。他们这么做,为的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中求生。但在银行抢劫案后,有好几名人质竟然对劫匪产生了同情和爱慕之情。事后,社会学家首次评述了这种行为,并将之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的抬头,人们开始广泛讨论这种现象。
他们虐待自己的伴侣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对女人极度的惶恐。他们身陷对女人的爱的渴望和对女人根深蒂固的恐惧之间,始终无所适从。他们想与女人亲近这一正常的需要,又掺杂着担心她用感情将自己俘虏的担忧。为了打消这些顾虑,控制型男人往往下意识地压制他生命中女人的权力。他有一个隐秘的信仰:只要能打压女人的自信,她就能像自己依赖女人一样,乖乖地依赖自己。女人没了底气,不但离不开他,也打消了他担心自己被抛弃的顾虑。所有这些强烈又矛盾的情绪,使得控制型男人的伴侣不仅是他深爱的女人,也是他的出气筒,是他恐惧、担心和仇视的对象。
与许多父亲是暴君的孩子一样,摆在艾德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他要么学妈妈,也就意味着懦弱、无能,成为一个牺牲品(艾德的弟弟就是这样,他胆小怕事、多愁善感,从没找到过一份长久的工作,三十好几的人了,还跟妈妈住一起);要么学父亲,掌握权力和控制力。艾德选择了后者。他效仿父亲,压制和欺负别人。“父亲的道理是唯一的道理”在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只能通过父亲狭隘、僵化的规律了解世界。
他不能探索新思想,形成不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和态度,也不能犯简单的错误。只要胆敢违背父亲的观点,他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只要他与父亲的观点不一致,那就是他学坏了。在父亲看来,只要儿子有不同的声音,无异于忤逆。“你学着点儿,”他记得父亲常说,“我不会输。我说了算。”
艾德看着父亲虐待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心里也暗暗滋生出“瞧不起她”的情绪,因为她无力辩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女人的要求太过分”还不到六岁。她哭哭啼啼地说爸爸对她有多不好,她心里有多难过。她哭得我心里难过极了。她说我才是她的唯一,只有我才真心爱她。我暗暗发誓,我要不惜一切努力让她开心。但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怎能处理得了妈妈放在他肩头的大人的问题?为了安慰妈妈,讨好妈妈,艾德努力过。他幻想着把妈妈救出父亲的魔掌。可当他没本事减轻妈妈的痛苦的时候,只能空留下深深的愧疚和失败感。孩子认为自己有责任让妈妈幸福、开心,他自认为应该拯救妈妈。妈妈强加给孩子一个他无力承担的责任,实际上是在他心中种下了怨恨的种子,日后他会转而对女人发脾气。
操纵包括妻子在内的每一个人,成了他补偿自己深深的无能和无助感的手段。
如果一个妈妈过分依赖儿子,那么她其实是造成儿子日后对女人的需要感到恐惧和痛恨的根源。只要女人对他表露出痛苦或需要,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厌恶、愤怒和蔑视,因为她让他想起了母亲的过分要求,让他觉得力不从心。
只要是孩子,都渴望一份安全感,渴望得到父母的保护和爱。他们长大成人、独立自主需要父母的首肯。一个人只有在小时候依赖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长大后才能独立。如果依赖这个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心中会形成一个空洞,这种空虚的感觉将伴随他跨入成年。
许多受过虐待的孩子往往怪罪他们的母亲,而不怪虐待他们的父亲。一个格外认同父亲的孩子很难从父亲身上挑出毛病,哪怕父亲蛮不讲理。挨父亲打,母亲却不能袒护自己,男孩往往会迁怒于母亲,因为母亲是一切爱和安慰的源泉。
长大以后,查理特别喜欢像母亲一样没用、孤苦无依的女人。他下意识地要挽救她,了却他幼年没办法实现的心愿。不过,他的拯救欲望却伴随着同样强烈的,想要报复自己小时候母亲给他造成的伤害的欲望。作为一个成年人,他现在可以实现埋在心里的欲望了,因为他现在不仅能挽救一个女人,还能把她攥在手里:怕事,一副战战兢兢的模样。我估计她只要树立信心,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所以我要鼓励她,给她信心。我要拉她一把,然后她会对我感恩戴德,永远爱我,我们一起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父亲是控制型男人,儿子长大后也成了控制型男人不难理解。但耐人寻味的是,在父亲委曲求全,母亲强势、独揽大权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会成为控制型男人。
母亲始终不让儿子吃哪怕一点苦头,实则是给他传递了如下几条讯息:●你不必承受挫折。●不论你做错了什么,始终有人为你解决。●你天生是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命。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讯息给了小孩子一种无限的优越感:他渐渐形成一种认识,只要是他想要的,没有他得不到的。
如果孩子有一位可以效仿的、强悍的父亲,他也许能树立信心,摆脱强势的母亲,可惜大家都知道,强势的女人嫁的往往是唯唯诺诺、懦弱的男人,很难给儿子树立一个代替母亲的榜样。
格里在梦中塑造了一个妈妈,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童年经历。长大以后,他认为女人一个个都冷漠、自私、靠不住,同时他又认为理想的女人应该乐善好施、抚慰别人受伤的心灵。“好女人”应该一心只想着他,围着他转。稍有差池,稍微漠视他的需要,都会揭开格里无助和无人疼爱的旧伤疤。
不闻不问型母亲也好,脾气暴躁型母亲也罢,她们的冷酷和漠然对儿子造成的伤害、屈辱贯穿了儿子的整个童年。这两种类型的母亲一手培养了控制型男人。
伴随格里和奈特成长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长大成人后,他们始终在寻找一个自己从未拥有过的温柔体贴的好妈妈。
在辅导初期,发现身体的警示征兆和自己行为之间的联系后,查理特别激动:我不是恶语相向,就是想办法树立我的权威,教她明白这个家谁说了算。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渐渐相信自己和离不开母亲一样,离不开他的伴侣。这种依恋的本质是唯恐妻子会弃自己而去。他害怕又像从前一样孤独、无从应对。
马克吸引她的显然是他外在的气质,但外在气质掩盖下的东西也深深吸引着杰姬。爱上一个人,我们总要给出种种理由,不过我们和谁相处、如何相处,多半取决于我们对父母婚姻的认识。
恰恰是这种破损的自我印象害得她们心甘情愿地忍受伴侣的虐待。
孩子学习父母的一个方法是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读取信息。我这里所指的信息,与父母跟孩子间直接的语言交流无关,而在于孩子是如何解读父母的言行的。
适感和慰藉的由熟悉的人提供的熟悉的经历和关系。因此,不论我们发过多少宏愿,结果往往是重蹈童年的覆辙。父亲是酒鬼的女人到头来却嫁了一个酒鬼,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重温了熟悉的时光,如今她想说服自己,作为成年人,她有能力改写从前的家庭剧本,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父亲当初终日醉生梦死,给不了她想要的爱,如今她却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醉鬼身上。往逃不脱迷局。尽管她们暗下决心,好好与丈夫相处,好好经营一段婚姻,可惜最终却躲不过一个雷同的结果。
虽说父母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了这样和那样的信息,但是只有反复出现的主题才会形成孩子眼中世界。如果女儿看到妈妈对爸爸的身体和精神虐待忍气吞声,她会认为男人可以对女人为所欲为。一个受到虐待并选择忍受的女人其实是教女儿,女人要想留住男人的心,必须忍气吞声。
她告诉我。尽管母亲口头上支持葆拉追求事业,但母亲放弃自己的事业这个榜样对葆拉的影响恐怕要大得多。可喜的是,孩子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便家庭矛盾重重的孩子也能从中吸取到积极有益的东西,长大后形成阳光的性格。
由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完全依靠父母,所以父母的爱绝非可有可无。如果父母吝啬表达爱意,成天期期艾艾,孩子对依恋父母这一正常的需求会更加强烈。父母越是板着一副面孔,孩子越怕父母抛弃自己,越是千方百计地迎合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亲昵。在无所适从的孩子眼中,爱孩子又伤害了孩子的父母如同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用恐吓和爱要挟孩子,达到左右孩子人生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必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一方面迎合父母,一方面避免父母发火。
为了女儿不辞辛苦的好爸爸和脾气暴躁的爸爸把小杰姬弄糊涂了,她看不清男人的真面目。时不时享受着父亲宠爱的杰姬,反而更受不了他勃然大怒。
一遇到伤心事,她不是寻找安慰,而是斥责自己,这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说到丈夫马克对她凶巴巴的态度,她说:我烦透了我的样子,烦透了我这副德性。我坐在那儿,哭得像个孩子。怪不得他烦我。杰姬一感到心里不畅快,就惩罚自己。她走起了当年她爸爸走的老路子,成了自己最险恶的敌人。成年人的某些抉择,比如离婚或分手,必然会伴随着痛苦。如果迟迟不做抉择,一味地自责、自怨自艾,痛苦只会越来越深。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都把吵闹误当作爱情。长大后,他们会把这些元素当作爱情的调剂。久而久之,他们渐渐迷恋上了做戏。做戏能有效地掩饰婚姻和爱情中无益和幼稚的一面。喧闹让处于混乱情绪中的人当局者迷,分不清方向。夫妻双方往往斗得难解难分、筋疲力尽,没工夫细想隐藏其中的问题。在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为紧张气氛是爱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女孩是风流倜傥、脾气暴躁的控制型男人的最佳伴侣人选。夫妻打架、战战兢兢、事事夸张对她来说是再正常和熟悉不过的事。她认为只有经历过从绝望到欣喜、从恨到爱、从谩骂到甜言蜜语才算得上是真爱。
一个女孩从童年开始的所有经历开始融合,形成一个成年人。
遭到性侵犯的女孩,难以启齿的羞愧往往让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乱伦的混蛋往往把自己的罪责推到被他欺负的孩子身上。女孩渐渐认为自己下作、肮脏。童年时期为了生存而忍受侮辱、背叛和侵犯的女孩,长大结婚后往往重蹈覆辙。
如果一个女性从小不敢发脾气、憋在心里,她往往指望控制型男人替她发泄一部分怒气。然而,控制型男人恰恰耻于承认自己的需要。他所以看中自己的伴侣,是指望她替自己表达一部分脆弱的感情。
对控制型男人和他们的伴侣而言,无论是他们之间互相吸引,还是他们替对方发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都不是有意为之或者刻意安排的。但是这种无意识的情绪交换,却是维持他们关系的强大而隐秘的力量。依赖感互换控制型男人觉得悲伤和无助感令人不适,所以一般不愿外露,脆弱可不是他心目中的男子汉形象。不过,他的悲伤和无助感并没有消失,就像愤怒一样,这些情绪和感受必须要想办法排遣。当他的伴侣表露这种情绪的时候,控制型男人也算是间接地得到了发泄。况且,把她掌控在手中,他会觉得自己仿佛又控制了内心那个吓坏了的小男孩。这种负面情绪和感受的互换,有两个固有的弊端。一方面,对于控制型男人来说,女人表露的痛苦恰恰是他又恨又怕的。他虽说需要她展示脆弱,却又瞧不起她的脆弱或“病态”。他希望她替自己表达羞于启齿的情绪,接着又讨厌她这么做。另一方面,对于控制型男人的伴侣来说,尽管他打消了她遭人遗弃的顾虑,也叫她不敢离开他,可惜的是她心里只想着自己的苦恼,无暇顾及他“需要被呵护”这个难填的欲壑。所以他常常认为对方不管自己——这恰恰是他的一大心病。
愤怒互换正如控制型男人通过伴侣的行为排遣一部分依赖感一样,伴侣也通过他发脾气排遣自己的一部分愤怒。杰姬告诉我,虽说马克发脾气非常吓人,让她心里很难过,但她明白自己嫉妒他能痛快地宣泄:我可不能那样发脾气。他至少知道怎么把憋在心里的事发泄出来,不会像我一样憋在心里。半拿她撒气,他的恶言恶语不但没能排遣她的愤怒,反而让旧伤未愈,又添新创。杰姬和许多女性一样,没有几个朋友,因此排遣不了心中的怨气。她既要压抑对马克的新怨,又要控制过去的旧恨,心中的憋屈连自己都觉得害怕。她担心如果任由自己这样下去,哪一天真的就承受不住了。
你偏偏把正当的怨气撒到了自己身上,它们让你消沉、自责。这是女性处理怨气和愤怒的典型办法。
许多离不开控制型男人的女性,在童年时各有各的不幸,她们结婚前早就埋下了抑郁的根苗。此外,最近的研究证明,某些抑郁和焦虑是由于体内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不过,男女相处中存在的悲痛、迷茫、自卑和忍气吞声提供了一块滋生或加重身心疾病的沃土。
控制型男人往往认为,女人的苦恼只是进一步证明她少根筋。如果她身体垮了,精神也垮了,只会让男人更加瞧不起她,认为她没用、无能。在他的眼中,她既可怜又缺心眼。
一个女人哪怕再没脾气,哪怕再习惯于一个人暗自苦恼,因伴侣的刻薄和蛮横而产生的怨气也并不能全憋在心里。恰恰相反,她会不知不觉地以种种捉摸不透但又充满敌意的方式发泄出来。
珞琳的冷嘲热讽只会让奈特认为,对她狠一些纯属她咎由自取。
夫妻中一方有权表达敌意,而另一方却没这个权力,那是权力不对等。可惜认为自己无能的女人往往无法看清真相。其实,她比丈夫更有权力,因为与其说是她依赖他,还不如说是他依赖她——她只不过没看明白罢了。他的需要、控制欲、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强烈的占有欲,以及他扭曲的世界观,反而让他成了一只纸老虎。不论他外表有多么强悍,他也只有在控制她、摆布她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个男人。控制伴侣给了他一份安全感,但也让他身陷这种行为模式中,不能自拔。相比之下,女人一旦学会了准确地评估自己的优势,反而能更好地把握人生,断了他想要改变伴侣行为、掌控伴侣人生的念头。
学会区分想法和感受是你成长的第一步。要想把握自己的人生,你必须要先把握住你的想法。以下几个例子说明人们往往将想法和感受混为一谈。比如,你烧了一桌好菜,准备和丈夫一起吃晚饭,他却突然找你的碴儿,说你叠错了餐巾。他喋喋不休地说:“你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你什么都不管,特别是我,你知道我对整洁的餐桌有多在意吗?”“你真是个没脑子、自私自利的懒女人。”丈夫的长篇说教,可能会让你觉得害怕、丢人、愧疚和气愤。你当时的感受大抵如此,在你看来那些都是真实的。但关键是你要认识到,你跳过了“弄清你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的重要一步。在感受到这些强烈的情绪前,你其实就已经有了想法。认清这些想法,你最终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最初试着找出想法和心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或许有些困难。不过,这项练习能帮你掌握打断下意识反应的技巧,尤其是在倍感压力的情况下。
最让她伤心的是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对他的虐待忍气吞声,其实是纵容他继续虐待自己。
单单靠诉苦恐怕改变不了苦闷的心境。咨询者必须体会、审视,进而想办法改变现状。这个过程往往苦不堪言,但效果一向不错。
有时,改变做法连想一想都让人觉得可怕,别说动真格的了。但要想改善你的生活质量,你势必要主动改变态度,尝试一下新的行为模式。令人欣慰的是,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改变的路也不止一条。你的收获将以“自信”的方式来支付。力求改变自然增加了你的自信。一旦发现自己能影响周围的事物,人们对自己和人生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多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一旦上述情况打破了这种脆弱而敏感的平衡,控制型男人常常会变本加厉地虐待妻子。
其实,你们的关系非但不会转好,反而会变得更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更加积习难改,或者说无意去改。你接受现状,无异于放弃了你应该享有的尊重和尊严,在夫妻关系中,你主动要求做一个受害者。
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权利平等的基础上的,还需要关照对方的情绪和需要,以及欣赏对方身上的特点和品质。当然,健康的亲密关系还要容得下争吵、发脾气和意见有分歧。不过,互相体谅的伴侣一般能妥善解决双方的分歧,不会把每次冲突看作一场非得分出个胜负的战争。
恰恰相反,我要求她们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只须记住一点:现在,是她们自己选择要如此行事的。一旦你选择做某事,那些行为就不再是一种自动的反应。它变得有意识、有计划,我们的行为在我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你变得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承受。
耐人寻味的是,出于恐惧或胁迫做出的反应让人不舒服,而同样的反应,如果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却令人心情愉悦。这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转变,却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自己选择去做出的反应,有助于你消除在这段关系中的无助感。
从中得出的认识能让你鼓起勇气,主动改变你的境遇。请你记住,生气、吵架、痛苦,甚至觉得亏待了自己或为自己感到不值,都是你的权利。但同时你也别忘了,走到这一步你付出了多少勇气!请你想想,你见过多少对不和的夫妻或情侣,女人默默地忍受虐待,却不指望能改变现状。你比她们强,你在想办法改变。你看到的真相不容乐观,令人心碎。但你要坚持,不能却步。当你怀疑自己的认识和内心理性的声音时,当你说不清伴侣是否真的错了时,当你己以前没看清真相,而是要承认你如实看待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以及誓将改变你们关系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只有多练习,你才能适应这种思维暂停法。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恐怕很难立刻停止折磨自己的旧习。不过,一旦思维暂停练习见了效果,你会立即摆脱自己给自己添的痛苦,长舒一口气,觉得一身轻松。
为什么要回首往事我们往往误以为只要不主动去记起或否认痛苦的往事,它们就会自动消失,最终不复存在。但事实上,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魅影和断断续续的记忆在我们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让我们永远难忘。你矢口否认或极力掩饰的痛苦往事控制着你,但只要说出来,它们就会像鬼魅见了阳光一样,顿时烟消云散。
嗨,小宝贝,我真后悔,不该对你百般挑剔。是我错了。你是一个优秀的小姑娘,我知道你很努力,想把每件事都做好,好让大家,尤其是爸爸喜欢你、爱你。可惜事与愿违,对吧?要我说,爸爸是爱你的,只可惜他不懂如何表达。他给你买过许多礼物,但我猜你宁愿不要礼物,而要他偶尔对你开怀地大笑,轻轻地拍拍你的背。我想告诉你,我爱你,我要爱护你,我不会再让别人伤害你。我是你的依靠,我决不会抛弃你。你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小姑娘,我希望你牢记这一点。你幽默风趣、聪明伶俐,我知道你努力做个乖孩子,努力学习。如果你不喜欢弹琴,根本不必碰那架破钢琴。爱你的大妮姬许多人对过去难以释怀,放不下他们从小受到的屈辱和怨恨。不少来访者甚至一口咬定,她们自己真的是又丑又淘气。给内心受到伤害的小孩写信,帮妮姬拭去了父亲强加在她心头的愧疚和自责。她现在总算明白了,她小时候不过是父亲失意时的一只无辜的替罪羊,这个认识让她不再过于苛责自己。卸掉不该背负的责任,不仅能吹散无辜的孩子心头的阴霾,而且能让长大后的他们坚强起来。作为成年人,如果妮姬不培养自信、确立自我价值感,他人再多赞许和认可恐怕也无济于事。因此,只有彻底抚平从小烙在心头的伤痛,她才不必迫切指望别人给她一个好心情。当内心又响起父亲刻薄的声音,呵斥、批评自己的时候,妮姬渐渐清楚自己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姑娘。她明白,关键是要赶走这个刺耳的声音,代之以她最近练习对自己说的亲切、肯定的话语。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妮姬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她不再苛求自己,说话也委婉了许多,而且觉得一身轻松。她对自己更体贴、更宽容。(写一封宽恕信同理,如果你打算展示给施暴者,其实对施暴者什么用都没有,但这个过程是宽恕自己的过程,你压抑太久了。)
现在她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对父亲的感受,她可以将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当初那个渴望父爱的小姑娘和吝啬给女儿关爱。
对不起,我没工夫去菜市场。●我尽了力呀。我上班也累得要命。●我有个班要加,所以回来晚了。这种回应的问题在于,这不是解释,而是开脱责任。你为没按他的要求去做事找借口,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现在你要学着不用借口来回应。我告诉葆拉,下次格里再为晚饭发脾气,不妨用下面的话答复他:●是呀,晚饭的确没做好。●下次我尽力早点做。●我们出去下馆子吧。(我觉得这一段示例写的特别好,把什么错都归自己身上干嘛呀?你又不是神仙老子,除非对方叫你爸爸,不然让他滚)
你对着空椅子一个人练习的时候,不论在想象中你先生怎么羞辱你,对你恶语相向,你都要坚守阵地,不为所动。请你用上文所列的措辞回应他,哪怕一开始听起来不够一气呵成。请你记住,你是在检验自己的新力量和决心。
面对伴侣的新力量,有些控制型男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一套反应,他们声泪俱下、连声道歉,信誓旦旦地答应悔改。控制型男人使出这一招,像个吓坏了的、伤心的小男孩,显得楚楚可怜,女人见了恐怕都会心软。不过,耍横、霸道也好,哭哭啼啼、连声求饶也好,控制型男人的目的都是一个:让伴侣别想着改变这种关系,维持之前存在的、令他觉得安心的权力。男人的上述种种反应进一步证明,你才是两个人当中的强者,因为只有你才愿意调整态度,改进行为,不惜代价地做出改变。你最了解自己的心情,不靠摆布或制服别人,你也能活得下去,活得很好。
葆拉挑战格里的权威时,格里的反应是变本加厉,葆拉不知何去何从,不知究竟谁更有优势、更强大。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困境,不妨试着换一个角度想,不是“我究竟哪儿有问题,他要这样对我”这种老一套的观念,而是“他究竟哪儿有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男人变本加厉地对你的时候,这种新角度会一路陪着你坚守阵地,承受痛苦。当他胡搅蛮缠的时候,你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我用不着去管他。●我吃得消。●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我。
我告诉葆拉,格里对她格外好的时候,她要学会使用下文的语句:●你……时候,我真的很感激。●谢谢你……。●我喜欢你……时候。●你能……真好。●你……的时候,我真的好开心。格里经常从办公室带些杂志回来给葆拉做拼贴画素材,这是他体贴的一面。我嘱咐她,一定要让格里知道,她非常喜欢,也非常感激他这么做。那次她一说出口,格里顿时变了个人似的。“他开心得像个小孩子!”她说。
一旦发现你再也不听任他的摆布,许多控制型男人反倒会服软,变得更好相处。如果是这样,你们就可以培养亲密无间和平等的关系。
一个男人动粗的时候,你更要对他的行为有所约束。我在前文介绍了言语的约束,但对动武,言语约束无异于一句空谈。如果对方失去了理智,开始动粗,你必须立即离开他。对一个暴徒你无法讲理,必须先躲开他,如果有孩子,请带上孩子。请你记住,你的做法是身教,教他们以后遇到类似事件的处理办法。如果他动粗的时候你还不走,等于告诉他“你做什么我都能忍”。你可以去亲戚朋友家避一避,或者直接去受虐妇女收容所,哪怕你没有挨打,仅仅是被推了一把,也要切记躲开他!
总的来说,你要找的咨询师应该给你一种和他在一起很快乐的感觉。哪怕第一次接受辅导,你也能感觉到他在听你的倾诉,没有对你评头论足,让你有安全感,觉得受到了尊重。如果几次下来,你始终觉得别扭,请相信自己的感觉。你可别以为这是你的错,或者说你内心抵制改变。治疗效果取决于咨询师的医术和医患双方的沟通程度。这是一段时而亲密无间、时而难以相处的过程。你和咨询师相处得融洽与否,以及他的学识和医术水平高低,都关系到你的成长。如果一位咨询师理解不了你的心情和需要,请你不要在他身上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这里是作者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对读者选择咨询师的建议,男女朋友也是如此,一旦你感觉哪里不对劲,提出来后毫无用处,那么马上逃离。)
少了马克,杰姬认为自己前途迷茫,但这纯粹是她内心那个小姑娘在作祟。她生怕孤苦伶仃地了此残生,这种担心其实是源于幼年时脆弱、无助、没人疼没人爱的心情。
你瞧,转变想法不仅变绝望为希望,而且也找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了新的立场。如果你处于类似的境遇,不妨列一份你的顾虑和担忧,然后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变绝望为希望,从中找到解决办法。每次恐惧涌上心头的时候,请拿出这份清单好好看看。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其实很强大、很有能力。这个练习不一定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变绝望为希望肯定能打消你无端的恐惧。
罗莎琳德和吉姆就好像一个心软的妈妈和一个幼稚的孩子。她分不清被需要和被爱的区别,认不清反复无常、不负责任的人救不得,他们会一再地沉沦,到头来还反咬一口,说救他的人磨灭了他的意志。
家人或朋友指责你,对你说三道四的时候,你不妨用以下几句话作为回应:●你那样想我很遗憾,但这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我知道咱们家从没有人离过婚,但我不能因此而不离婚。●我知道你们对付过来了,但我不想吵吵闹闹地过一辈子。●我需要你们的支持和理解,不是你们的建议。●多谢你的关心,但我不想谈这件事。●不谈这事好不好?●我做这个决定无意伤害大家,我只为了我自己。●请你别跟自己过不去,也别怪我。只要你态度坚决,不为所动,他们的态度根本左右不了你。(你的父母在对方出轨时劝你忍一忍了么?
“他不过出轨罢了哪个男人不这样?/她不过出轨罢了孩子还小你难道真的要给孩子娶个后妈?“
这种说法这样普遍存在有它的市场基础,不过,你的家人、朋友始终不是那个和出轨方一起生活的人,你的生活还是要你自己过的)
认为妻子可能要离婚,连平时再蛮横的控制型男人也会表现出一副可怜相。他会哭哭啼啼地哀求,甚至放声大哭。他会不住地道歉,保证改好。他会诉说你们共度的美好时光,说他多爱你,离不开你。他的种种反应只会动摇你的决心,以为他已悔过自新。你改变主意,决定不分手之前,要自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他道歉了,也保证了,之后是不是真的能改,能坚持多久?他可能会自暴自弃,一旦认为自己要遭到妻子的抛弃,有些控制型男人会自暴自弃,尤其是有过酗酒、吸毒或抑郁史的人。女性这时候会担心自己一走,男人真活不了。他说不定会主动说出自杀或自残的打算,要她明白她非留下来不可。谁也说不好你先生或男友以后会不会以自残或自杀相要挟。有人的确走上了绝路,但留下来并不能保证你救得了他。如果你出于这个原因留下来,以后只要他以为你要抛弃他,就会祭出感情讹诈这一绝招。有自残倾向或情绪不稳的男人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救助。如果他执意不肯求助专业机构,一味地依赖你获得安全感,你要想清楚能不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如果你已尽自己所能帮助他、给他支持,他却变本加厉,这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自残是他自找的。
你把情况如实告诉孩子,是向孩子证实他自己了解的信息。你告诉他他的认识没错,其实是免得他自责,把家庭问题揽在自己身上。做了错事,责任该谁承担就谁承担——一般是家中的成年人——你的实话实说其实为他脱下了将来自怨自艾的枷锁。向孩子说明情况的时候,关键是要告诉孩子,父亲发火的时候,你没本事好好保护他。杰姬尝试向孩子说明真相的时候,我告诉她,要让孩子了解她保护不了他们,是因为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并且让孩子发表对此事的看法。事后她来告诉我:以前,我只想找一个不会离开我的女人。我最消极的担忧是,只要她有两只脚,她就会跑。现在我有了自信,不再有那种担心了。她完成了学业,找到了一份工作。说句老实话,我还真为她骄傲呢!她再也不是那个楚楚可怜的小姑娘,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自强自立,遇事据理力争,你猜怎么着?我还真喜欢她现在这种样子!她活泼可爱,谈吐风趣,比过去更有味道了!这么说吧,我比当初更爱她了。
“首先,我要告诉你,你不是不争气,而是大有进步。你瞧,你已经不再一味自责,而是当即认清了你受委屈时的心情、反应和情况。”“首先,我要告诉你,你不是不争气,而是大有进步。你瞧,你已经不再一味自责,而是当即认清了你受委屈时的心情、反应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