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十七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十七_第1张图片

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十七(1118)

提问和思维相契合

教师提问要看准时机,适时提问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比作一潭水,教师的提问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投石”过早,学生的思维尚未充分活跃起来,学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的启发诱导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而“投石”过晚,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就很难达到开启思维的最佳效果,知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案例及解析——方程是什么?

一提到在“方程”一课中应该渗透哪种数学思想方法,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模型思想。但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感受到模型思想,体会到每个方程式都是一个模型,又是一道难题。

陈千举老师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困扰大家很久的难题。当学生们经历了操作、分类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时,陈老师并没有就此写出课题,而是指着20+x=100这个式子说:“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方程,谁能结合这个式子来说一件事,这件事要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

一个男孩子打破了短暂的沉寂:“妈妈带了100块钱去超市,花了一些钱后,兜里还有20块,这件事就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桌上有20块巧克力,把盒子里的一些巧克力倒在桌上后,桌上就有100块巧克了”“原来有20张纸,又拿来一些,就是100张纸了。”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讲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可以用同一个方程式来表示。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不仅能够用语言描述程的意义,而且认识到只要数量关系相同,同一个方程式能够嵌入不同的情境中,感到了方程式既简单又强大。模型思想的种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扎根了。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是否善于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促使其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应从学的思维特点出发、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进行追问、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的回不仅正确、而且会富于创造性,让课堂呈现未曾预料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