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丛书是美国著名作家、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的代表作,是伟大的心理学著作。斯科特不仅从自己身边的案例出发,告诉我们一些心理学的名词和现象,还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去分析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心灵治愈和心灵成长的书籍。
第一次接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力推)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只是赶着新鲜看看心理学的书,同时也是被它的名字给吸引了。现在买了一套书之后又重新读了一遍又是一番思考和成长。这一系列的书既有联系也有不同,相同的是都以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为目的,不同的是每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进行重点讲述,不过中间也会穿插其他册的故事和结论。
这些书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会的,心智一下子就可以成熟起来的,它们需要多次阅读和思考,比如第一遍只是了解内容大概,第二遍需要针对每个部分段落文字进行认真品读和详细的思考,以致可以延展到其他心理学著作或是其他学科领域,第三遍可以要把这一系列书都读完,把作者的思路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等情况进行整理,得到更为清晰的系统脉络。甚至在不同阶段阅读,结合人生经历更是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第4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如何在矛盾中思考和抉择,以及在焦虑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和自我的超越,内容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
1. 反抗草率的思考
2. 在复杂中摔打,在矛盾中抉择
3. 前半生追寻自我,后半生放下自我
开篇第一段仅有的六个字就非常意味深长,道尽千言万语——“生命是复杂的”,正如第一本书开篇——“人生苦难重重”一样。生命是复杂的,人性是矛盾的,生活没有简单的答案。接下来我将介绍书中几个具体的方面,其中部分引用了原话。
思考
思考是大脑活动的表现,思考是困难的、复杂的、麻烦的,但是不思考我们就无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正如笛卡尔的那句“我思故我在”。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问题,我们都需要思考,需要深入地思考。
人们不能深入思考的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懒得思考;二是根据肤浅的逻辑、刻板的思想和贴标签的分析,来臆测推断出一个偏执的结论;三是只凭借本能反应进行非努力的思考;四是认为思考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原因都会让他们草率的思考和决定,无法解决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问题,甚至会引发情绪的波动。所以,我们要让思考变得更深入,更完善,这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大脑,运用自己的大脑,发挥潜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总会感到烦恼和焦虑,很难深入思考,而且思考时间越长,经受的烦恼和焦虑越痛苦。但是心灵的成熟,正是在思考中成长,在痛苦中前进的。草率的思考和抉择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们在深入思考时,要避免流行盲从、先入为主和贴标签,更不能陷入混乱的思考和犯罪性思考,这些都是疾病心理的体现。但要承认自己的缺陷和知识上的漏洞,不要让自恋、自傲、恐惧、懒惰等引导我们去做一个全能全知的角色,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独立的思考、倾听的思考以及正直的思考,在自由和责任中进行深度思考,以化解生活矛盾、领悟人生智慧。
学习与成长
“世界是人类学习最理想的场所,我们在痛苦中学习成长,在面对死亡时学会生存,在悲伤中学会坚强。我们的生命旅程是持续的学习,最终的目标似乎是灵魂的完美。完美的意思并不是说人类可以达到完美,或我们要求事事完美,它只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学习、改变与成长。”正如那句古语“活到老、学到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是更高的自主与独立,具有更高的心灵层次。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竭尽全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一生都要经过婴儿咿呀学语的被动学习,青少年时期的主动学习,成年后的自律学习,只有在学习中锻炼思考能力、提升意志力、提高情商,才能在成长中摆脱自恋、学会自爱、掌控情绪,早日踏上心智成熟之旅。
学习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态度、性格和价值观。“态度是一个人的心理倾向,以及对事情的一般看法。”“性格是人格的心理部分,存在于基因中。”“价值观是我们觉得很重要的有价值的精神特质,我们会根据价值观做决定,我们在面临选择时,选择的依据就是价值观。”态度和性格受先天影响较大,但并非不可改变。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改造自我的同时,价值观在不断树立,性格和态度都会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我们只是学习还是不够的,要知道学习什么、何时学习、向谁学习,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意识,再用意识指导实践,以此来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抉择
文中主要介绍了个人的生命抉择、团体的生命抉择、在社会中的抉择三部分。个人是团体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在抉择前都要思考,分清重要级别、紧急级别,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重要的抉择上。每一项抉择后都会面临一种结果,不管如何,都要学会适度对抉择负责。
在这里我想谈下职业的抉择。许多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职业选择,这无可厚非,但是每个人的兴趣、才能或是天赋具有多重性,不能仅凭一方面兴趣而否定潜在的兴趣和能力。正如书中所述,当我们选择职业时一定要出于爱,一个合适的职业不仅要和天赋匹配,更多是它能够让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能够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纪伯伦说过:“通过工作来热爱生命,就是领悟了生命最深的秘密。”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不同,社会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职业,社会的各个组织才会相互需要、相互联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群居的物种,更是承担多种角色的社会一份子。人的本性是改变,通过意识改变动物本能的行为,所以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时,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抉择,有了抉择才有改变。虽然在抉择时会有本能的畏惧和恐慌,但是只有勇敢的克服它,就能得到心灵的成长。
文中又介绍了几种矛盾:
一、人人平等的矛盾:生而平等只是理想中的,现实中的我们存在多样性,从出生就带有一定的差异。虽然说人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但是“我们社会责任不是去建立平等,而是去发展系统,合乎人性地处理我们的不平等”。
二、责任的矛盾: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在抉择后要主动负责,既不要像神经官能症患者一样为自己强加责任,也不要像人格失调症患者一样不愿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要学会合理适度负责。
三、时机和金钱的矛盾: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只顾赚钱而缺少时间在有意义和必要的事情上,比如家长忙于工作,缺少对孩子的爱,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全、人格缺失等。“在生命的旅程中,金钱只是手段,自我完善才是目的。我们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通过牺牲身体或者出卖灵魂的方式去追逐金钱,而应该通过金钱来获得自我成长,提升生命层次。”金钱是我们生活质量保障的一个方面,而更加富足的保障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生命在焦虑中超越
人的成长必然会有一定的焦虑,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有意识存在,“意识是痛苦之源”。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很痛苦,而自我意识弱的人却不那么感到痛苦,因为意识强的人知道走向独立必须要经过痛苦,独立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责任。而意识弱的人选择逃避痛苦,放弃了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导致观察性的自我(我们在经历情绪时,能够观察自己的情绪。)缺失以及无法了解自己的情绪,最终会丧失心灵的成熟。
“灵魂是观察性自我的结果,意识发展的最高成果是灵魂。”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有三个阶段:混沌阶段(9个月—5岁)、独立自主阶段(青春期开始)、自我觉察阶段(成年以后)。第二阶段意识很贴近自我,是浅层次的。而第三阶段的观察性自我中,意识更贴近灵魂,是深层次的,会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当一个人选择心灵成长作为毕生目标时,灵魂的独特就开始慢慢彰显。追求精神成长,其实就是追求身体、心灵和灵魂的统一。”身体的存在只是短暂的,而精神是可以长存的。
在苦难的人生中,自我需要拥有来填满欲望,而灵魂需要舍弃来放空内心。“前半生是努力追寻自我,后半生就要放下自我,让自我追随灵魂。”在前半生努力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充斥着许多占有欲,身上附有许多不良情绪和矛盾,所以在后半生要放弃自我,实现灵魂的提升。要学会在焦虑和痛苦中,为内心腾出“空地”来容纳灵魂。前半生我们在喧嚣中努力实现自我,后半生我们要静下心来倾听灵魂的声音。
在焦虑的年代,我们必须学会思考、学会抉择、学会学习,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完满,克服心智不成熟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实现自我和精神成长过程中,获得自我的超越和灵魂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