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础知识简介
李玉柯
序
《格律诗基础知识简介》主要面向热爱和学写中华诗词的华清中学老三届的校友们。文稿的编写,得到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学友的支持和指导。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和暨南大学教授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等有关专著和资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舛误和不足在所难免。
《简介》诗例引用了古诗人名篇以及郑欣淼和几位学友的大作。国内发表的新韵诗本人未予收录,文稿中用了本人部分拙作,借以抛砖引玉。
考虑到老三届学友们基础不齐,为了使大家都能读懂,文稿写得有点繁细,望悟性高的学友谅解。
借此,特向编写和刊出时帮助过自已的诸位学友致谢!
<20年秋月于深圳>
目录
一 古典诗歌的分类和源流
(一)分类
(二)近体诗(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三)古典诗歌源流
二 诗韵浅议
(一)声韵与韵书
(二)近体诗(格律诗)的用韵原则和禁忌
三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一)绝句的平仄格式
(二)律诗的平仄格式
四 格律诗的拗救
五 格律诗的对仗
一. 古典诗歌的分类和源流
一)分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今体诗又称近体诗、格律诗。诗词界普遍认为,唐以前,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①近体诗有固定体式,古体诗体式松散。句数不限,长短不拘。
②近体诗用韵有严格规定,古体诗押韵即可。
③近体诗句子有平仄格式,古体无。
④近体诗讲求对仗,古体诗可有可无。
三)古典诗歌源流:
(战国前)《诗经》→战国楚辞→汉魏乐府诗(含歌行体)→南北朝古诗.齐梁体→唐今体诗(律诗、绝句、排律)→宋词(诗之余)→元散曲(词之余)→现代诗歌
上面只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应当注意:新的诗体的出现,並不意味着旧的诗体消失,这些诗体仍有很强的生命力。有的诗歌作者,会交替选用几种诗体进行创作。直至现代,中国古典诗歌的花园中,依然是百花竞秀,风姿绰约。
二. 诗韵浅说
一)声韵与韵书
外国人说,“中国人说话象唱歌”,这是说中国话具有“音乐性”。中国话如此有魅力,是因为有声调,说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而中国诗词则更讲求声韵。诵读时音韵和谐,起伏回环,如髙山流水。我国早期的古诗,在声律上除特别重视押韵外,还运用了诸如比兴、对仗、回环、排比、重叠等修辞手法。现在吟诵仍荡气回肠,余音缭绕。我们看下面古代诗歌中的句子。
《诗经.小雅》有一首写征夫回乡的《采薇》诗作。其中有两句千古绝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至今读来,仍令人黯然神伤。荆轲刺秦时,传说他在易水河畔饯别时慷慨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每每吟颂,令人动容。汉高祖刘邦,打胜仗回长安,途经故乡时,设宴招待故旧父老,酒酣耳热之际,击筑(乐器)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又是何等的王气风发。声韵给古诗歌融入了音乐美。由于诗曲等韵文创作的需要,从汉朝起,人们就开始研究声韵学。孙炎创造了“反切”法。三国时就开始有韵书出现。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 李登的《声类》和后来晋时吕静的《韵集》。后人研究,这两书用“反切”标注字的正确读音,並解释字形、字义。实际只是在诗文写作中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齐、梁)沈约等人开始研究诗歌艺术,发现了汉语的古四声:平、上、去、入。据传,这个重要的声律发现,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梁武帝曾问他的大臣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答曰:“天子圣哲”。这四个字巧妙地表达了当时语音的四个声调:天(平)、子(上)、圣(去)、哲(入)。 我们知道,汉语的“音节”只有加上声调才能形成语音。而诗词的韵,更是与声调密不可分。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语音和诗韵也需要逐步统一。而反切法和四声的发明、发现,为韵书的编写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陆法言编写的韵书《切韵》就应运而生。这部韵书系统完整地保留了当时的语音系统,开创了正规韵书编写的体例,后世一直沿用至近代。可以说,《切韵》(193韵)具有化时代的意义。可惜的是,这部韵书今已不存。《切韵》之后的韵书,大都依据《切韵》进行增补、修订,如《唐韵》(195韵)等。《唐韵》是盛唐以后的用韵标准,现也只存残本。到宋朝时,第一部官修韵书《广韵》出版了。广韵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按当时的四声平、上、去、入,又细分为206韵。这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广泛流传的一部很重要的韵书。《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广韵之后,金代人王文郁将广韵中的通用韵进行合并,著《平水新刊韵略》(106韵),几年后,南宋刘渊著《新刊礼部韵略》。因二人刘是山西平水人,王是平水地方官,后世将其韵书都称为《平水韵》。两种韵书在分韵上基本相同(只有两个韵的归並不同)。专家研究认为:刘著韵书实际上是王韵书的翻版。元朝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时,定《平水韵》为106韵。《平水韵》实际上是《广韵》的归并、缩略本,基本保留了唐宋诗人的用韵。元、明、清以后至今,格律诗的作者,为继承唐宋诗人传统,基本都用平水韵。共和国建立后很长时期,国内诗刊选用的格律诗,也大都是平水韵诗。
时代在发展,语音在变迁。一些古时不同的语音,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同音;有些现在不同韵的字,古时同韵。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入声,除一些方言外,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现代汉语也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了便于掌握,专家建议可用“出门四备”(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中四个代表字的声调表达:身shēn_手shǒu_钥yào_钱qián(谐音:伸手要钱)。
我们看到,从广韵的206韵,到平水韵的106韵,韵部越多,韵分得赿细,每个韵部就越窄,写诗可供选择的同韵字就越少。这显然不利于诗歌的写作和繁荣。因之,在近代,就有适应时代的韵书出现。民国时期编的《中华新韵》,就把诗韵归并为18个韵部。改革开放后,中国诗词界进行声韵改革,提出“倡今知古,双轨並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方针。主张创作旧体诗词时,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2010年,中华诗词学会正式发布了《中华新韵》。新韵只有14个韵部。每个韵部的字,按普通话四声进行分类。编辑用两句话来代表这十四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普江涛写玉篇。——只要你懂普通话,记住这两句,写新韵诗时,就基本知道所选的韵脚是否是同韵字。 2019年,经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批准,在吸收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中华诗词学会编辑发布了《中华通韵》(16韵)。並开始在全国试行推广。《中华通韵》十六个韵部,依汉语拼音韵母顺序排列。每个韵部所收的字,仍按普通话四声分类。
近体诗(格律诗)的标志,是体式!韵只是一个形式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所以,我们用格律诗的体式写诗,仅使用了普通话韵,也是与时俱进。同时,写诗提倡用新韵(通韵),并不排斥爱好者用平水韵。
(平水韵、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三种韵表手机百度上都可以查到。)
二)格律诗的用韵原则和禁忌
韵,是诗词格律基本要素之一。隋以后,古人写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在诗词写作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诗词,几乎沒有不押韵的。诗词中押韵的字放在句尾,叫韵脚,不押韵的句子尾字叫白脚。一首诗押不押韵,一般人都能感觉到。
什么叫“韵”?我们今天有了汉语拼音,对韵的概念就容易说清了。“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但不包括韵母中的韵头(i、U、ü),只是指韵腹和韵尾。韵腹与韵尾合在一起叫韵身。有句话叫“同身同韵”,韵身相同且声调一致的字才能叫同韵字!这些字在韵书中放在同一个韵部。同韵字才可以相押。写诗词时,对押韵字和句中平仄掌握不准,就要翻检韵书。韵书中的韵有宽韵、窄韵、险韵。宽韵可供选用的字多,写诗易;险韵字少,功力低的人一般不会选用。所以,在酝酿诗句时,首先要注意从字多的韵部选好韵脚。
用韵原则:
①限用平声韵。唐诗也有少数以五言为主的仄韵律诗。有专家认为,那只是近体诗的变体。
②偶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七律、七绝以首句押韵为正格;五律、五绝以不押为正格。首句可以押邻韵,古人叫“孤雁出群”。中晚唐和宋朝诗人,以为时尚。
③一韵到底。
用韵禁忌:
①除首句外,忌单句(白脚)用韵和用平声字;或用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叫撞韵)。
②忌出韵(落韵、走韵),即用其它韵部的韵或用仄声字,此乃诗家之大忌!
③忌凑韵。韵脚用了与诗意关系不大的 字。
④忌僻韵。用生僻字作韵脚。
⑤形、音、义相同的字,不能在一首诗的韵脚中一起出现。即不能用两个相同的字或同音字作韵脚;也不能用意思相同的字,如忧_愁,芳_香,花_葩等。
⑥排律忌用单数韵。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排律“用偶不用单,乃见正格”。单数韵给人以诗韵不协,诗意未尽之感。首句韵不算。偶句押韵,即一韵两句,偶数韵至少四句。排律诗句应是四的倍数:12句,16句,20句……。盛唐以后,诗人写排律,多用偶数韵。
三. 近体诗(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平仄是针对声调而言。就字义而论,仄,即不平之意。平仄大体可以这样表述:平声,平和低长;仄声,起伏高短。声调对于诗词,犹乐曲对于歌词,十分重要。但诗词声调变化,是有一定规则的。从南北朝后期到唐初,诗人们就开始研究声调。他们将声调四声(平上去入),分为两类:平声一类,叫“平”;上、去、入统归一类,叫“仄”。这就是平仄之由来。普通话的四声,第一、二声(阴平、阳平),叫平声;三、四声(上声、去声)叫仄声。在诗词中,按一定规则,平仄交错,声调多变,就造成了诗词的节奏美。
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的平仄规则,各有四种形式。这些规则都讲究:交替、粘、对。初学者一提到这些,往往觉得“头大”。其实,只要掌握了其中规律,是不难理解且容易记住。
一)绝句的平仄格式
从《诗经》以来,就有四句一首的诗歌。南北朝时期,“绝句”就已经定型,定名。就发展看,五绝成长在先,七绝在后。唐代开始出现讲求平仄的律绝(唐以前绝句称古绝)。下面介绍的是近体诗绝句(律绝)的平仄格式。
① 首句不入韵的绝句
A 首句不入韵的五言绝句
第一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依据这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可以推导演变出一首五绝的平仄格式。
先看上句,仄_平_仄是交替的。
再看第二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一、二句平仄是对立的。这叫“对”。
看第三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注意:第三句第二字与第二句第二字都是“平”,(即平仄一致)这叫“粘”(nián)。粘,即“贴”(粘贴,挨近)之意。粘可使一首诗的平仄避免雷同並形成一个整体。诗人们常说的“粘”和“对”是平仄规则。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
第四句又要与第三句平仄相对: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一首完整的五言绝句平仄格式。请看首句格式的第二字为“仄”,这首绝句就叫“仄起”式。(不看第一字,是因为第一字平仄大都允许有变化。所以,格律诗平起、仄起都看首句第二字)。再看首句最后一字的平仄是“仄”,显然首句不押韵。所以这一格式就叫:
仄起首句不入韵。
这是五绝最常见的格式。它可以派生出近体诗各种平仄格式。
下面是唐.王之涣用这种格式写的一首诗:
登鹳雀楼
平水韵(十一尤)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起首句不入韵)
登鹳雀楼
平水韵(七阳)
郑欣淼
廿字足千古,斯楼想盛唐。
今犹无限意,觅句不须长。
(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首句,“足”字半拗,可不救。
新韵格律诗,我保存甚少。诗例只能用本人拙作,以抛砖引玉。(后边不再署名)
游欧州大峽谷
新韵(十阳)
李玉柯
壁峭幽峽静,霜林落叶黄。
画中留醉影,笑脸映斜阳。
(仄起首句不入韵)
——这一格式,一、三、四句首字可平可仄。
再看五绝的第二种格式。很简单,只要把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一下即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一格式叫“平起首句不入韵”——注意看:首句第二字为平。仄起和平起是两种格式,这两种格式的不同,只是上边两句与下边两句作了调换
下面是“平起首句不入韵”诗二首:
听筝
平水韵(一先)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平起首句不入韵)
这是一首描写弹筝女子寻觅知音的五言绝句。金粟柱、玉房都是筝上物件。三国周瑜精乐律,时传“曲有误,周朗顾”。
黄龙即景
新韵(十一庚)
瑶池仙境水,绚丽彩图屏。
迷目皆秋色,白云伴我行。
(平起首句不入韵)
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大家可按照上面两种格式,用新韵先行练习作诗。(五绝稍难于七绝)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格律写诗,並不是一成不变,有的地方用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哪些地方可以灵活,仍然有严格规定。(这一点后面要讲到)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先按上述格式写为好。这样,平仄不会出问题。
B 首句不入韵的七言绝句
知道了五绝首句不入韵的两种格式,那么七绝首句不入韵格式便好记了。
七绝是五绝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的头。仄前加两平,平前加两仄。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天门山
平水韵(十灰)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平水韵(十一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意:七绝首句不入韵不常见
② 首句押韵的绝句
上边是五绝和七绝“仄起”和“平起”各两种格式。这四种格式,首句尾字都为仄声,不能押韵。那么,要首句押韵怎么办?更简单: 把“首句格式”换成“尾句格式"即可。看下面:
换前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换后的格式:
A 五绝首句入韵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
唐.卢纶
平水韵(一东)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武汉民众送别援鄂医护人员
新韵(五微)
危难共欢悲,惜别热泪挥。
长揖送天使,深意伴车飞。
另一换后的格式:
平起入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鹭
唐.李嘉祐
平水韵(五歌)
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
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
注:渌,水清。
园山游
新韵(五微)
天光映翠微,林密恋春晖。
遐念随流水,故乡何日归。
注:翠微,指缥缈青翠的山景。
B 七绝首句入韵格式:
同样,首句格式换成尾句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留意: 七绝这一格式最常见
早发白帝城
平水韵(十五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乡杂咏(其一)
平水韵(十四寒)
郑欣淼
莫言秋事已瓓珊,
渭北烟凝着嫩寒。
别有清芳当看取,
麦苗新绿柿如丹。
仄起首句入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月
平水韵(八庚)
李商隐
过水穿楼触处明,
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
未必圆时即有情。
宝鸡磻溪钓鱼台
新韵(八寒)
郑欣淼
十月磻溪秋水涟,
玉璜闲立乱石间。
文王不遇垂竿客,
重写姬周八百年。
(首句平仄变体)
观学友重回母校视频有感
新韵(八寒)
鸿燕飞归情总牵,
故园风物梦中谙。
青葱已伴年华去,
幸获骊珠代代传。
(首句平仄变体)
注:骊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这里借指“华清风范”。
二)律诗的平仄格式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初唐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
【一】首句不入韵的格式。
首句不入韵的绝句格式叠加,即再重复一次,就是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平仄格式。
① 五律
A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
春夜喜雨
平水韵(八庚)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武汉抗疫赞
平水韵(十五删)
郑欣淼
江汉伤时疫,鼠年春正寒。
凶神凌北海,峻骨节南山。
奋翮看黄鹤,同舟挽赤寰。
一番风雨后,岁月记斑斓。
(第二句拗句自救)
初冬游园
新韵(六豪)
李玉柯
绿草添织锦,红枫似火烧。
花残香气在,叶瘦弱枝摇。
唳鹤虹桥过,轻舟碧水飘。
疑知游客意,倦鸟夜归巢。
同五绝一样,五律以仄起首句不入韵最为常见。
B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
山居秋暝
平水韵(十一尤)
唐.王维
空山新语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王孙,隐居人。这里自指。
端午
平水韵(六麻)
郑欣淼
南熏饶瑞气,节物感明霞。
槐绿百年树,榴红五月花,
文符情密迩,蒲酒意幽遐。
霜鬓他乡客,犹思陇上麻。.
岭南冬暖
平水韵(十五删)
鹏城度冰月,云水尽春颜。
临涧游鱼乐,瞻空浮鸟闲。
繁花惹骚客,碧树笼丘山。
柳岸飞莺唱,喜庆春早还。
(五句特定句式;末句拗句自救)
〖注〗 I〉鹏城,深圳别称。2〉农历腊月,古亦称冰月。
②七律
A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
平水韵(二萧)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峽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①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②
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
①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的四川仍战乱不断,民众流离失所。
②跃马,指西汉末年据蜀称帝的公孙述。卧龙,诸葛亮。
赞华清老三届群
新韵(十一庚)
每忆榴花红胜火,
魂牵母校恋青葱。
昔别骊麓五十载,
再聚友群一瞬中。
文字激扬论国是,
心潮起落叹艰程。
见识相左和为贵,
风范勤思品似松。
(颔联拗救;五句特定格式)
B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寄李儋元锡
平水韵(一先)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年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
南国秋赋
新韵(十唐)
岭南秋末风光秀,
野外杂花染草香。
杜仲葱笼一院绿,
决明摇曳满街黄。
神驰远景苍山郁,
路遇溪流碧水长。
退隐方知林涧乐,
坐观云起鸟飞翔。
注:杜仲、决明,南方景观树, 皆可做药材。
注意:平起首句不入韵七律较少。
【二】首句入韵律诗的平仄格式。
与首句入韵的绝句一样,用尾句格式换掉首句格式即可。
①首句入韵五律格式
A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伊川独游
平水韵(十五删)
宋.欧阳修
绿树饶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和诗友
新韵(九文)
j种受命
耆暮忝诗人,聊闲作浅吟。
高山流水曲,鸿爪雪泥痕。
苦望春光好,何辞眼目昏。
扪胸忧乐在,含笑踏红尘。
B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平水韵(九青)
唐.王维
王维等为赵都督出征饯行。席间,有人提议用抓阄法分韵作诗,王维抓到“青”字,以之为韵作此诗。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龙庭,原匈奴祭天之地。“取龙庭”借指克敌制胜。
注意: 平起首句入韵的五律比较少。
② 首起入韵七律格式
A 仄起入韵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
平水韵(十五删)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颔联写两场战事。
桃花原
新韵(九文)
王嘉民
临潼零口原上有万亩桃花,每到春天桃花盛开之时,车水马龙,涌向桃花原。
三月桃花倍媚人
车流客队涌烟村 。
亭台掩映瑶池树,
溪水潺湲龙阙墩。
柳浥清风挠笑靥,
花蒙晨露染粉裙。
膏衣绢蕊拂情乱,
长驻桃源不怨春。
步韵嘉民友《桃花原》
种受命
三月春光醉旅人,
车流滚滚涌乡村。
花经雨露开山野,
水过石桥抱古墩。
碧草掩蹊休驻脚,
茂林滴翠任湿裙。
几多烦恼浑抛去,
顿发诗兴共咏春。
注 步韵(次韵):
用原诗韵,並按其韵脚字出现的先后次序写的和诗。
步韵嘉民学友《桃花原》
李玉柯
丽月韶光最诱人,
秦东烟柳绿原村。
灼灼正盛红云景,
簇簇将开雪梅墩。注
抚蕊顽童香染手,
踏青少妇露湿裙。
煦风拂面游客醉,
日暮桃原期驻春。
(“梅”处应仄而平,未改)
注:雪梅墩,荼蘼花的别名,春季最晚的花。
B 平起首句入韵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使次安陆寄友人
平水韵(八齐)
唐.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
久客将归失路溪。
暮雨不知涢口处,注
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
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
门前五柳几枝低。
注:涢口,古时涢水流入汉水处。水上交通要道。
榕颂
新韵(九文)
李玉柯
南国老树远嚣尘,
沐雨经霜色愈新。
片片叶繁皆似玉,
层层荫厚欲成林。
气根触土先穿地,
翠盖迎风后挺身。
放目生机收不尽,
满城绿染满城春。
注:榕树,枝繁叶茂,生命力特强。其枝杆须根下垂入地成柱,支撑枝杆不断向外扩张,有的甚至独木成林。 (刊于《中华诗词》2016年第八期)
注意:
五言律诗和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常见。
七言律诗和绝句,以平起首句入韵为常见。
平仄格式总结: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式,排起来共有十六种。但“万变不离其宗”。你只要掌握其变化规则,则十分好记。
绝句,“仄起、平起”格式的区别,只是将前两句格式与后两句格式作了调换。
七绝格式,只是在五绝前,仄加两平,平加两仄。
律诗格式,只是将绝句格式重复了一遍。
首句入韵格式,只是将尾句与首句格式作了调换。
每首格式,所谓仄起、平起,入韵、不入韵,只看首句而言。
四 格律诗的拗救
(一)格律诗的“联”与“句”
格律诗(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首联(一二句)、颌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每联上句也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绝有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之分。
(二)何谓格律诗拗救
格律诗讲拗救。所谓“拗”,即不顺、拗口之意。诗中平仄不谐(不合律)的字叫拗字,句子叫拗句。所谓“救”,即补偿之意。按一定规则补偿之后,就合律,诵读就顺口了。
(三)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在谈拗救之前,我们先看在诗人中相传很久的一句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诗句一三五字可以不拘,二四六字平仄分明(不宜动)。对五律、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最后一字不用说,韵脚是平声字,白脚是仄声字。这个口诀简单明了,对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但它的阐述是有问题、不全面的。
先说一三不论。我们用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五绝平仄格式作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先看平平仄仄平句式,如首字换成仄,即成仄平仄仄平。因为除了句尾押韵的平声字外,全句只剩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律诗犯孤平,为诗人大忌。据专家研究,古人写近体诗,几乎无人犯孤平。所以说,这种句式,第一字不能不论。(如在七言律绝中,是指第三字。)这个字换成仄声字后,就叫拗字,此句也成拗句。但这一处,拗后可救。(后面会讲到。)
再说五言第三字。
看上面五绝第一句格式:
仄仄平平仄
如第三字平改为仄,尾三字就成为:
仄平仄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改平为仄,尾三字就成为:
仄仄仄(三仄尾)
第四句:仄仄仄平平,第三字改仄为平,尾三字就成为:
平平平(三平尾)
仄平仄、三仄尾、三平尾,都是古风句格。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五言诗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下面再看“二四”分明:
上边五绝第一句 仄仄平平仄 的第四字“平”,
第三句 平平平仄仄 的第四字“仄”,这两个句式,都可以“拗而救”。
所以说,五言律绝“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两句口诀是不全面的(七言亦如此)。
从挥洒自如的古体诗,到格律严明的近体待,诗人们终于找到既能守律,又能自由发挥的变通办法。这就是“拗救”。拗救使打乱了的平仄规律在新形式下重新达到平衡。但拗救仍有一定规则。
(四) 格律诗的拗救规则
前面讲过,七言格律诗是五言的扩展。只在每句前面加了两个字。按平仄要求: 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第二个字,按格式不可变动。拗救只是在后面五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本节只讲五言格律诗的拗救规则。
下面是五绝的平仄格式。这一格式有四个句式:
①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
A ②句式: 平平仄仄平 拗救:
首字平改仄,成为孤平,拗。为救孤平,将第三字仄改为平 : 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也叫“孤平自救”。
例诗:
(请注意以下例诗用平水韵还是新韵!二者用字平仄有所不同。)
宿五松山荀媪家
唐李白
(平水韵)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第二句“寂”字
第六句“月”字,都是该平而用仄。二句“无”,六句“明”,平声救孤平。
新疆行
七律(平水韵)
(平起首句入韵式)
天高云淡旅途长,
如画北疆秋意凉。
雪压峭峰朝日亮,
沙弥瀚海晚霞黄。
湖光掠影鸟飞远,
草甸杂花风送香。
不倒千年生死树,
轮台古地颂胡杨。
这首诗首联对句:(只看后五字)
XX北疆秋意凉
XX仄平平仄平
“北”字处应平而仄拗,“秋”字处改仄为平,救孤平。
注意: “犯孤平",诗词界有争议。权威学者王力先生认为: 只在押韵句发生,主要是 平平仄仄平 句式。不押韵句即是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B ①句 式仄仄平平仄 拗救:
如果①句式第三字或者第四字改“平”为“仄”,拗,就将对句②句式第三字改仄为平救。
上李白诗一句第三字“五”字,该平而仄,二句“无”字除救本句“寂”字,同时救对句“五”字。。
看上诗《新疆行》颈联:
XX掠影鸟飞远
仄仄仄平仄
XX杂花风送香
仄平平仄平
出句 “鸟”字处应平而仄,拗。
对句“风”字处改仄为平救。
注意:“风”字同时救了本句“杂”字(“杂”为仄声),也起了孤平自救作用。
如果①句式(出句)仅第三字拗,称“半拗”,可救可不救。(第四句拗,必救。)
看下面郑欣淼
登鹳雀楼
(平水韵七阳)
廿字足千古,斯楼想盛唐。
今犹无限意, 觅句不须长。
第一句:
廿字足千古, “足”字半拗(平水韵仄声),可不救。
如果出句三、四两个字都改平平为仄仄(双拗),也只将对句这第三个字改仄为平。
例:
夜泊水村
宋·陆游
(平水韵)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止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仄声,都拗;第六句“向”字亦拗。六句“无”字平声,既救本句“向”,又救对句“有万”二字。
读学友诗有感
五律(新韵)
读诗知韵味,夏日送清凉。
云重五岭远,月明一梦翔,
隐居觉景美,劳作叹蔬香。
三届群缘厚,殷殷诉热肠。
颔联:
云重五岭远,
仄仄仄仄仄
月明一梦翔。
平平平仄平
出句:“五岭"二字处都改平为仄,並拗。
对句:“一”字处,改仄为平同救(这种拗救,清李少鹤《拗救谱》称之为“一平字拗五仄”法。)
这就是说,②句式(对句)第三字“仄”改为“平”,既可以救本句第一字(自救),又可以救出句三、四两个字。(一字救三拗。)
注意:①句式和②句式常连用,在一联中互为出句和对句。①句拗②句救叫“对句相救”。(对应A“本句自救”)
C ③句式 平平平仄仄 的拗救:
本句式的第四字“仄” 改平,只需将第三字“平”改仄,也就是将三、四两个字平仄调换一下:
平平仄平仄
月夜
唐杜甫
(平水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中第三句和第七句,本该用平平平仄仄,都改用平平仄平仄自救。
赞华清老三届群
七律(新韵)
每忆榴花红胜火,
魂牵母校恋青葱。
昔别骊麓五十载,
再聚友群一瞬中。
文字激扬论国是,
心潮起落叹艰程。
见识相左和为贵,
风范勤思品似松。
颈联出句: xx激扬论国是, “国”字处应仄而平,“论”字处应平而仄,平仄调换,成 平平仄平仄 格式。
这一拗救格式,诗人用得非常多,所以也叫“特定句式”。
须注意,用特定句式自救后,五言诗的第一个字,七言诗的第三个字(如上句“激”),不能再换成仄声字。即不能搞成 仄平仄平仄 句式!
拗救句型,主要体现在上面①②③三个句式中。(④句式无拗救。)你只要记住这几种规则,就会在写格律诗时得心应手了!
(五)如何参照近体诗的平仄谱式写诗
为了方便近体诗的写作,后人将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制成了谱式(表)。
用“一”代表平,用“丨”表仄,用⊙代表可平可仄(或在平、仄二字外面加上圆圈)。
你只要记住:七言律、绝的第一个字和加圈的字(或⊙),不用管平仄(可平可仄)。符合拗救规则的地方,可以发挥。其余的字,平仄要按表中规定。
初学者可以先不学拗救,全按谱式写,那一定平仄合律!
手机上现在有检测近体诗平仄的软件,可以试用。
使用软件检查诗词平仄时,尤其要注意:
①你用的是平水韵还是新韵,二者字的平仄有所不同。
② 有的字是多义、多音字。同一个字,不同的义就可能有不同的音。这就要求依据语言环境辩别平仄。
五 、格律诗的对仗
对仗是格律诗的要素之一。这个词源于古代官府两两相对的仪仗队,与修辞中的“对偶”相通。古今常见的对联,就是从格律诗的对仗演变来的 这一节主要讲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基本要求:
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语义相关,句型一致,词性相同。所谓词性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其它虚词相对。这是对仗的基本要求。古人只将名词看作实词,对其分了好多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花草等等。认为只有同类相对,才算"工对";否则,只能算“宽对”。不同时代对词类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但古今一致认为,不能为了同类对而牺牲对仗的气势和意境。在内容需要时,应该不受“同类词”的束缚,自由地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气势,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在对仗中,我们应该注意: 数目、颜色、方位,自成一类,很少跟别的词相对。连绵字,只能与连绵字相对,但必须是词性相同。专用名词只能与专用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等等。不及物动词,可与形容词相对。
(二)对仗的位置
律诗对仗的应用比较灵活。对仗常用于律诗的颌联和颈联,这是正格。
诗例: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间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大荔
新声韵(一麻)
郑欣淼
卅年一瞬念思遐,
又见同州春事嘉。
城绕鳞波六湖水,
风拂倩影满街花。
河滩广引冬熟枣,
沙苑长生清贡茶。
最是烟村幽树里,
几声静夜涝池蛙。
和欣淼《大荔》
新韵(一麻)
李玉柯
同州春色望无涯,
地绕三河聚物华。
赫赫丰图义声远,
萋萋沙苑果蔬嘉。
斜阳古塔一城韵,
湖水轻舟两岸花。
群策欣迎中国梦,
鸿篇待展起云霞。
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只在颈联对仗叫“蜂腰格”。首联和颈联同用对仗叫“偷春体”。尾联和颈联同用的叫“藏春体”。首联、颌联、颈联同用对仗叫“富对仗"。
律诗四联都用对仗,难度很大,但也有。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此诗,"八句皆对"。被誉为 “唐人律诗第一” “古今律诗之冠” 。
应当明确: 律诗以中间两联对仗为正格!其它皆是变体。对于初学者来说,包括平仄在内,均以正格为准。
(三) 绝句和排律的对仗
绝句,古人有的称“截句”,认为是截取律诗而来。截取律诗一二联和三四联,有一联对仗。截取中间两联,全对仗。截取首尾两联,无对仗。绝句对仗,可用可不用。
排律除去首尾两联,要求中间各联,必须全部对仗。
(四)工对、宽对和流水对
宽对: 只要求词性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即可。
工对: 除宽对的上述要求外,还要对名词进行详细分类,如天文类、地理类、花草类等。
工对中,有一种“当句对”: 不仅两句相对,又有本句自对。这种对仗,深受诗人喜爱,长用不衰。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病中杂吟》其三
郑欣淼
又回病榻正忧心,
忽报好音情不禁。
原上青烟鹡鸰鸟,
耳边萧竹板桥箴。
红尘紫陌荣和辱,
苍狗白云浮与沉。
东海一轮明月夜,
风云歇浦自堪吟。
颈联:上句: 红尘-紫陌 荣-辱
下句:苍狗-白云 浮-沉
(北京市诗词协会刘会长曾对此联有很高评语)
流水对: 一般对仗,两句各说一事。流水对,一句话分两句说,语义相承,有先有后,有如流水。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尾句)
依韵和建元、受命学友
七律(新韵)
潇潇细雨洗轻尘,
欢聚西京窗谊深。
往事笑谈常似梦,
旧情追忆顿凝神。
艰途终炼苍松志,
青稚尽成白发人。
莫论昔时悲与乐,
且斟杯酒酹离魂。
颈联:
写经历过艰苦磨炼的年轻学友,现在尽成白发之人。
(五)对仗的禁忌
诗词大家举了古代诗人一些例子来说明:
①忌“合掌”。即不要用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子对仗。如下:
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闻、听,同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两句都说的是山林幽静。
(逾: 更加。)
“合掌”,乃对仗之大忌。
②忌颔联和颈联句式雷同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茵。
两联都用了名词十动词十名词的结构,句式雷同。
③不顾意韵和语境,过份讲求“工对”
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一味地追求工对,就会形式损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