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评评《不管教的勇气》--跟阿德勒学育儿

作者:岸见一郎(日本),  译者:渠海霞

读读评评《不管教的勇气》--跟阿德勒学育儿_第1张图片

一、  阅读正文之前

A.  书本简评:一本小书,文字不多,行间距也大,两个小时可以看完。观念重复的内容也多,是否值得一买,可以先看这里的归类总结。

B.  思想总结:有勇气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和与孩子的相处互动方式,懂得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学习相处之道,构建好学习以外的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孩子心中有爱有自我价值感,父母的建议孩子才会愿意去接受。而要想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做事有他自己的理由,要放平姿态静下心来听孩子怎么说。父母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归属感;而孩子对他人的帮助会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

C.  阅读建议:择听则明,全听则暗,特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要全盘否定或接受。

因为阿德勒的思想理论即使能够理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人们往往不太容易接受与传统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新观点。

二、    本书观点。

(一) :教育的目的:让孩子达到“自立”:自立的三大条件: ①:能够独立做出选择。②: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不会因别人不认同自己就否定自己。③: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二)  不批评也不表扬,而是要表达感激谢意。

1)  为什么不能批评和表扬。

A.  孩子被批评也不改变自己的行为,父母不得不更严重的批评。思想上要认识到: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改变,说明批评并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被批评,做错事要么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父母需要明确的指令来引导;要么是因为好好做得不到父母相应的回应,他们就做让父母头疼的事情,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2)  体罚是父母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的权威,心中怒火无处发泄,对孩子的报复手段。因此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愤怒正当化。

3)  教会孩子好好用语言来表达(很多大人都不能好好使用语言而是感情用事)。父母并不是厌倦孩子要求的内容而是讨厌他们的诉求方式。比如孩子索要东西得不到而哭闹这样的事情,要么一开始就答应而不是等孩子哭闹,然后自己顾忌别人眼光而答应孩子;要么和孩子事先约定好不买,或者只有孩子用语言好好表达时候才买。如果约定好不买而孩子继续哭闹,要不带任何情绪地平静地带孩子离开,不要训斥或讲道理或打骂,这时的孩子只有情绪。

4)    经常被表扬会造成孩子“做事必须要得到表扬”的想法,得不到表扬就不去做或者不好好做;会让孩子为了满足别人期望而去选择和努力,从而不能判断自己的价值,不能决定事情该不该做。不表扬那应该怎么做呢?要注意到孩子良好行为后,父母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后表示感谢,这样孩子会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这样孩子即使得不到表扬也会好好做。

(三)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1)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父母而学。考不了好成绩也只能是由孩子自己来承担责任。父母的唠叨和干涉会催生孩子不学习的逆反心理,只会破坏亲子关系,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会再跟父母开口。说“为了你好才……”的父母,都是打着爱的名义来支配孩子。

2)  学习好坏,表扬或奖励或者批评惩罚都是不应该的。孩子要能够从学习和成绩这件事本身中获得喜悦和满足感,而这种喜悦与学习是否获得有形的回报无关,所以父母不必进行额外褒奖。如果形成了学习是为了获得表扬奖励之类的想法,那孩子觉得考好希望不大的时候就会放弃学习,或者为了考试结果就会产生作弊行为。有求知乐趣的孩子才会学会坚持。

3)    学习不是为了被别人认为优秀,而是为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用。为了获得老师或者家长认可而学习的孩子其实是只关心自己。要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在助人中提升自我价值感,然后感觉生活有了意义,才不会痴迷于网络或游戏。

4)  孩子失落难受考不好的时候,只有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去询问“你有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呢?”父母的协助必须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础上。先观察再说话最后在行动。

5)  要激发孩子从学习中找到求知之乐,父母自己也要有这样的思想。享受自己的工作和时刻保持学习的习惯。如果父母认为工作和学习很无聊艰苦,孩子也会觉得学习是苦差事。

6)  不要开口只谈学习。除了学习,关注孩子其他的优点,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7)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树立自信,一个在其他方面没有自信的孩子不可能在学习上有自信,树立自信后孩子才能投入到学习中。

8)  并不是考好了就一定有好的未来。这种想法会让孩子在高考或者中考后就不再学习。

9)  不要因为是考生就享受特殊待遇。比如让孩子只管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管,比如父母为了孩子备考而不去工作或者不去娱乐。一旦父母说只让孩子管好学习,孩子就会借着学习这个理由不去承担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长大就会没有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更不懂得感恩。

10)  说学习是先苦后甜的观念是错误的,学习是持续一辈子的事情,是人的权利。

11) “只要你态度好点/细心点/不玩游戏等,学习肯定提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越说其实能做到就越不会好好学习。会让孩子活在幻想中,觉得自己现在学习不好是因为这个,如果不玩游戏了但成绩没有提高,就会更加沮丧没有自信。所以孩子就更不愿意改变现状。

12)  如果孩子不学习怎么办?向孩子坦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最近没怎么看到你学习,我非常担心”,如果孩子说就是不想学,那怎么办?只能等待。强硬干涉只会适得其反。

13) “明明拼命学习了,但成绩就是不理想”怎么办?不要只去关注学习。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地方找到贡献感的孩子会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它会有助于培养直面困难的勇气。而孩子如果经常被批评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最终也不再想去学习。

(四)  :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1)  接纳孩子的真实面,接纳现实中而不是理想中的孩子。孩子体会到自己无论变成什么样,父母都会接纳自己之后,就会获得一种无可替代的安心感,有了安心感,才会去努力。

2)  通过行为看根源。孩子的叛逆可能是家人的唠叨造成。孩子抽烟打架背后是家人的打骂。

3)  父母要分清自己能决定的和不能决定的。

4)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关注优点就会消除缺点。孩子的缺点就像是黑暗,不能移走也不能消除,那怎么办?投以光明就可以,有光明,黑暗就会消失。

5)  让孩子和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和通体合作很重要。只有孩子跟父母和其他亲属成员保持良好关系,并作为家庭一员和大家合作,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孩子才能喜欢自己,进而树立可以独立解决学习在内的各种难题的自信,最后学习上才能取得进步。

6) “怎么样让孩子愿意帮助别人和劳动?”。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伙伴,平等的让孩子帮助自己,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有用。不要命令,要礼貌的说话,从孩子那里学习。孩子体会到给他人帮助的愉悦感,就会增强社会贡献感。

7)  只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寻求父母的指导。

8)  父母焦虑不能冷静的时候,要选择回避孩子。

(五) :阅后感

很多观点耳目一新,与一些书籍的观点相左,所以需要用借鉴和在实践中变化的方法来辨证看待。孩子的问题各种各样,可是父母却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爱,态度平和,透过现象看本质,三思而后行,不小看孩子等等,育儿过程才会显得一些轻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读评评《不管教的勇气》--跟阿德勒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