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

公众号版: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

全国第五届教育行走(苏州)自由论坛3 激情演讲微信群

第八份分享活动公告

今天晚上,将进行第八场分享。

主題: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

分享人:范明刚 山东省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泰山名师

主持人:许建峰 陕西靖边县教研室任职语文教研员

特邀点评嘉宾:

步会敏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副教授

戴耘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时间:7月8日晚上7:30-9:00半小时分享,半小时点评,半小时自由讨论。

资料收集:赵健汝

音频合成:韩春慧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1张图片

范明刚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白云山学校科学教师,教科室副主任,致力于科学教育教学、学校文化策划与顶层设计、校本课程建设,现为山东省第四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担任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级小学科学工作坊主持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策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先后执教省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多节,系部级、省级优课获得者;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主编《课堂教学的八大铁律》《教师笑着教书》《教师不跪着成长》、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教材《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全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培训教材《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主持了两项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均结题;参与《君子文化系列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荣获山东省首届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参与编写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环境教育教师教学用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曾获得“全国第六届优秀校长、泰山名师、泰安市优秀教师、泰安市教坛英才、山东省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先进工作者、泰安市模范班主任”等称号。

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2张图片

这是我的分享课件,最近太忙,今天才做出来的,需要说明的是我是一名小学科学老师,考虑到分享群体的普适性,我就选择了这个选题,意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享智慧。请在看我课件的过程中思考:1.您是否做过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2.您认为与院校派的专家教授相比,基础教育段的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优势与劣势?3.请结合您的教育教学情况,说一说您如果做学术研究,将从哪些方面做起?4.针对我分享的内容,您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  期待大家在群中,或是私信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想,如同课堂教学一样,多元互动才能共生智慧!

好,非常感谢许剑锋老师、厦门大学的步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的戴教授,以及为组织这次激情演讲活动而精心运筹的王绪卫老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者们,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分享的题目是《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我已经作了说明,本来呢,我想讲的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探索,但是考虑到大家可能任教的科目不同,所以我想选择一个大家都能够比较关注的一个视角。

我的题目比较大一些,叫“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为什么要触摸呢?因为我是一名小学的科学老师,作为一个基础基础教育段儿的老师啊,往往的是忙于教学事务多。而做学术研究一般是大专或者本科甚至大学一些院校派的专家、教授的主要工作。但是为什么要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呢?我想在一线的教师也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实践,也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活出另外一种生命样态,那就是做学术研究,通过做学术研究,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涅槃。

我们的老师,如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知道传道授业解惑,或者说成为知识的传声筒。那么我们这个教师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本身的潜能和那种创新性就很难发挥出来。而教育呢,它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一种社会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拥有很多的研究资源,每个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所以我们一线的特别是基础教育段儿的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要相处,要进行关于课程、教学方方面面的一种思维的碰撞、交流。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3张图片

今天我的交流呢,我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交流,一是揭开学术研究的神秘面纱;二是恋上学术研究的故事分享;三是精选学术研究的关键专题;四是活用学术研究的八字真诀;五是开展学术研究的智慧感悟。说实在的,我呢本身虽然也学有专科、本科,是主要是学的中文,但是对于纯粹的教育科学的研究还是一个门外汉,还需要好好的学习。我所讲的很多内容是结合着自己真实的体验来总结的,所以在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些需要指引的问题,我也期待着通过这次的分享,能够得到步教授、戴教授,以及各位同仁的帮助和指点,我好进一步的完善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说到这个学术研究啊,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顾泠沅教授,他是上海的,我也和他相遇过,也和他做过短暂的交流,顾泠沅教授原来就是一个中学老师,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了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的位置,也是特级教师,华东师大的教授、博士。从他的成长之路讲座以及当面的分享中,我了解到他潜心写专业日志,用26年的时间积累了九十五本札记,500万元,而且他与美国掌握学习的倡导者者布鲁姆进行了多次的当面的交流,那么他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一线教师是可以做学术研究的。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4张图片

揭开学术研究的神秘面纱,我们就要搞明白什么是学术研究?我今天稍微做了一下总结,我觉得当我们认知一个事物的时候,如果说它是什么,我们可以看一看它不是什么,或者说与它相近的有什么?我认为学术研究不能不等同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的问题的,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搞的教研活动;学术研究不等同于这种科研课题研究,因为我所了解的很多中小学校的课题研究是虚的,而且在结题的时候都是网上百度一些资料,搜集一些,然后拼拼凑凑就算结题了,至于出没有出成果儿,这都是很难说的。学术研究也不等同于教育叙事、教学常规管理、业务理论学习、各类教育教学培训。那么学术研究应该是在校本教研等等我所列举的这些不等同的内容中,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具有高度、深度、广度、长度的一个深层提炼的体系化的研究,它是基于一个问题导向的。

我通过在网络上百度也了解到,学术是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结果应该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所以说,我们的学术不仅仅是单纯的做个课题研究,更是在我的这种工作、教学教研实践的过程中。

我觉得学术研究的显性化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术研究要有深度,所谓的深度,比如说我从教师从备课到转向对教材教参的解读,从对教材教材教参的解读,到对教材教参的批判、批评,以及建设、完善。我能够给你提出新的东西来,你应该怎么来编写教材,你应该以怎样的设计来更加的符合我们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叫有深度了。他就超越一般的备课。学术研究还有一个长度和宽度的特点,是从对某人的观察与细致到对某一群体的系统观察与教育的研究。我曾经对单个儿的留守儿童进行过观察、研究,然后进而扩展到我们山东的、江苏的、福建的、浙江的当地的一些参与过对留守儿童研究的老师、校长,我们进行集体的研讨,这样就达到了一个有长度,有宽度,视野更加宽阔,然后对事物的认知更加全面。第三个特点就是,我觉得学术研究应该体现出一定的高度,从最微观的管理现象的分析,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顶层的设计,见微知著,从小地方起步,然后慢慢的聚合到大的问题,滚雪球似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对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师用书的优点进行过分析,这是2006年的二月的时候,在我对教师用书做出分析之后,我又分析了它存在的若干个问题,并结合着问题提出了三条建议,比如增加参考资料的内容,变每单元编排一次为每课编排一次;每课均补充上两种思路的教学案例,其中添加上相关设计意图,既是教案,又是课标解读的实例;每课教学建议增加上评价建议,从评价主体、内容、方法、时机等多个层面去和教材内容契合,充分发挥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当我的意见和建议,发给了这个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常初芳教授以及苏教版科学教材的责任编辑后,他们都予以认可,然后在教材教参的这种修订中,完全采纳了我的意见,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从单纯的对备课、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上升到了学术研究的层面了。

我还参与了山东省地方课程《环境教育》、首都师大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教材、青岛版小学科学教参的编写。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一个教师,你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够从事更高级的、更有思维含量的教研活动,或者说科研研究。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5张图片

第二方面呢,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我恋上学术研究的一些故事,其实做学术研究啊,是需要有引路人的。有个人能够做的比你好,或者他走在你的前面,就会成为你的榜样。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好像是2008年,我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零零碎碎的发表一些豆腐块儿,发表一些文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比如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教育一加一博客、新思考网博客。通过博客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朋友通过网络联系到我,这是重庆的中发全老师。他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老师,然后呢,他希望我能够和他共同参与书稿的编写,当时呢,他出版了一本儿《校长原规则》这样一本儿书,我看了之后呢,我也给他提了若干个意见。正在对这本儿书的那种感觉,因为我毕竟曾经在这个农村做了十年的业务校长。所以我对怎么做校长肯定有一些思考,所以当我给他提出若干意见之后,我们就一见如故,交流挺好,后来就陆续地参与了一些书稿的编写。再后来呢,我又组建了两个关于研究团队,一个是关于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的一个团队,这是因为在2009年这个时间啊,北师大的褚宏启教授和北大的王继华教授就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化发展持不同见解,王教授认为校长要走职业化之路,褚教授认为校长要走专业化之路,当时这种争论和研究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然后我就面向全国召集了一些校长,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专题的研究,比如说江西的黄行福校长,福建的陈松信校长、福建的傅建林校长、浙江的段云成老师等,我们这个研究团队呢,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通过对相关的校长的一些采访与交流,我们把研讨了一年多的研究成果编写了一本全国的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然后,后来我们又组织了一个团队,又主编了一本《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也正是这样,那时候还没有微信,我们主要是通过QQ群,然后进行这种交流,我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集体的分享。比如校长专业化一书中,我们围绕着校长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如何抓好教科研,如何抓好教师专业成长,如何抓好学生管理,如何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时间关系呢,我们这个团队进行合作的具体的细节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讲第三个方面,精选学术研究的核心专题。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极广,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觉得必须要从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研究的领域开始。也就是说要找到核心专题来研究。那我今天晚上讲的内容呢,我想主要侧重汇报我的一些做法,其实就是现身说法,通过现身说法啊,能够使大家对这个问题有着一个更好的认知。那么,选题呢,来源一般就是从教育的政策与改革的热点问题入手,比如说翻转课堂、慕课浪潮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来变革?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相关的研究;再比如说我们还可以聚焦科研的课题,很多学校都要承担一些科研课题,我们把科研课题的这种研究的过程,提升他的理论的含量,提升实践的扎实程度,真正的把我们的学生或者教师或者教学课程作为研究的一个载体来进行深入研究;第三个选题的来源是学校发展的瓶颈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学校本来是小学六年,结果变成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那么面对这个管理的难题如何来化解?有的学校是集团化办学啊,他们怎么优化管理?教研组建设或者是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也都可以开展学术研究,把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的研究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第四个来源就是就是我们的教育生活的关键的问题,比如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怎么来提升?管理中怎么做到以人为本?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6张图片

这是我开展研究学术研究的一个路线图,2006年到2010年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的规律,然后出版了《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2011年到2012年,主要侧重于班级教育叙事、校本课程的开发;2013年到2015年,侧重于中小学校、幼儿园文化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可以说,虽然我在小学工作,但是我所研究的范围是已经突破了学段的限制,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职业学校,我都对他们的管理、文化建设、教师的发展有相关的涉猎,然后2016年的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中小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家校共育;2017年侧重于是科学的微课程的研究,并且参与出版了《翻转课堂100问》一书;2018年,主要是研究以儿童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另外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著《仰望教育的星空》,阐述了我的课堂观、教学观、教育观以及班级管理的一些做法。

这是我的学术研究的专题:课堂教学的规律主要是科学和语文学科,然后中小学主题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场”》,当然也对很多的学校进行过现场的调研,做过相关的文化的理念的设计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

这是我参与或主持的一些科研的课题。那么我对课题的研究呢,一方面是严格的落实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操作的流程;第二个是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是真正把课题作为提升自己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的一个载体。那么,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也发表了相关的上百篇文章。这是我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体环境》,是我在这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我来思考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有怎样的环境。文章很短啊,也是结合我自己的这种实践来提炼出的。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7张图片

接着来讲,第四个方面是活用学术研究的八字真诀,学术研究是有一些方法的,其中最知名的方法应该说最通常的方法就是检索文献法,我们需要进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种检索文献的方法,我们要知道我所研究的这个专题目前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它的先前的研究者、前行者已经研究到哪里?以此为坐标,再往下深度的研究。同时还有资料整理法,大量的查阅资料,然后制作资料卡片,分类整理核心观点,然后提炼理论的空白点,然后第三个方法就是量表统计法,通过设计相关的量表,然后统计信息获取证据,还有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书刊寻宝法。我为什么总结了一个书刊寻宝法,就是通过阅读书刊来寻找与学术研究的选题关联的理论研究的成果。我来进行这种学习,可能就触类旁通,提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这个文献检索的方法呢,可以直接检索,也有一般检索法、跟踪法、循环法、计算机检索法,可以通过我的课件可以看到,我们一般是通过百度、百度文库搜集资料,也通过知网、维普网、万方网等网站进行相关的检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专业的文章。当然,目前我所用的一些文章,主要是从知网上进行检索,通过购买知网卡,然后下载使用的。

除了这种常规的教育科研的、学术的研究的方法之外呢,我也应这个《当代教育家》杂志的邀请,写了“基础教育教师学术化的可能”专题下的一篇文章《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刊发在上面,这文章的,内容主要就是基础教育教师学术化的可能。在约稿的过程中,我主要阐述的观点,就是基础教育教师走学术化道路的八字真言,这里与各位同仁进行一个分享,方法主要是读写行创磨帮研著。我做一个简单的诠释,所谓的“读”呢,就是将个人的专业成长与专业的阅读结合起来;然后“写”的内容就比较多了,比如说反思、叙事论文、研究报告、教育评论等。“行”是将我所学到的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到实践中去落实;“创”则是开创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教育策略和课程资源;“磨”则是通过磨课的方式进行观课,进行这个课例研究,多视角的观察课堂。在磨课的过程中,我通常是通过录下自己的课,然后进行反复的观看,来研究自己的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语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帮”则是通过做志愿者,通过网络与网友进行交流,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来提升自我;“研”则是建立学术研究的问题库进行问题会诊,深度的交流;“住”则是著书立说,发表文章,写作个人的一些数据,通过这一些方法的来切实地提高自己的对问题的理论研究的深度。

在阅读方面,我要说的是我一些做法,简单的给大家汇报一下,在阅读方面要体现长宽高深,要追根溯源,所谓的长要尽可能地读的,某一个领域叫他长一点;然后知识要宽泛一些,不要光读你这教的这一个学科的,比如说我是科学老师,我还要研读语文的、数学的等其他学科名师的著述,然后提高我这个学科教学的认知;高呢,则是要读有高度的书,要读那些高品位的书;所谓的深呢,是有深度的阅读。在文本对话中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

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慢慢的开始写作。因为在读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很多的想法,就某些选题某些问题,我有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就陆续的发表了一些关于科学教学的、语文教学的、学校管理的、班级管理的等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先后刊发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科学课》《新课程研究》等一些刊物上。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感受到虽然我在小学做老师,但是我的声音通过网络、媒体、杂志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就好像对世界发出了我的声音一样。

再说一下,“行”方面,我主要是将我对课程、教学的一些认知和理解服务于学校的发展,这是我参与开发的君子文化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架构图,详细的我不展开讲了。如果以后有机缘,我可以就课程方面和大家进行探讨。

“创”,在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过程中,我先后通过网络,检索了大约50万字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的相关的理论研究的资料,然后在这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也开始自己编制了微课程,我的微课程先后获得了全国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我也参与了这样一本《翻转课堂一百问》一书的编写。当时是面向全国征稿,这样,全国各地的稿件一上来,对我来说,我在编辑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是我通过对大约上百位名师的交流研讨,结合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四好老师的原点基础上,我来思考优秀教师到底应该具有哪些本质化的特征?然后我总结了十个特征,刊发在《新课程研究》上。所以说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我还有一点体验,就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写作,不断的发表,不断的获取这种学术研究的成功感,也不断地追踪课程改革的潮流。这是我为某校所开发的蕴德雅行课程体系,当然,在这种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我肯定要对学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调研,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了解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开发。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8张图片

然后第五,所谓的“磨”呢,主要是磨课,我陆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若干篇精彩课例以及关于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的文章,通过这样一个磨课的过程中,我对课堂有了一个更深的把握,也先后获得了省级和部级优课的称号。特别是在承担一个《小学科学定量观察的实施策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见过的研究成果与总结,并用大量的课例和我研究的结论相印证,然后发表了相关的研究的文章,在网络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同时,我还倡导科学课“动手之前先动脑”的教学理念,也予以发表,具有一定的理论的阐释,更用自己的教学的课例来阐述我的观点,所以这就是一种学术研究,对我的成长帮助是很大的。

“帮”,研究的过程中啊,一定要视野开阔,不能局限,也不能光考虑自己。同时呢,要有一种成人之美的心态,我还自觉的承担了国培计划的这个专家志愿者的工作,以及远程研修课程专家指导团队的成员。今年呢,又成为省级小学科学教师工作坊的主持人。在这些过程中,我就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指导很多的老师,我还通过网络为四川省、沈阳市等地的科学教师进行过问题的答疑。我觉得这对我而言呢,这就是一种帮助,在帮助他人中成就自我。

第七个方面是“研”,也就是说我们的在学术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研而有果,就是通过研究,你要拿出自己的理论成果来。这是我在《数字教育》上刊发的一篇文章,就是《从课程属性视角认识小学科学微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微课程的研究的系列文章中的一篇。而这一篇大约字数在8000字以上,也就是说我从课程的性质以及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逐个方面来对小学科学微课程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对于一线的科学教师而言,他如果要想做科学微课程,通过读我这篇文章,就能够把握住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这些特点,我觉得这种成果是比较有用的。

第八点“著”,我想说一下,就是我陆续的著作的著,在著书立说方面呢,我先后参与主编了一系列的书稿。比如说《教师笑着教书》《教师不跪着成长》《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2017年的时候,独立出了一本儿《仰望教育的星空》。在这些的过程中,大家从我的这个出版的这些书稿中,应该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做得还是比较杂的,我当校长的时候,我必须要在校长这个岗位上有自己的学术研究的成果。当老师的时候,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我要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课堂教学方面我都要有所产出,那么我想一个老师只有全身心的在一种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话,那么我想他是累并快乐着的。

好,最后呢,再说一下,第五个方面我从事学术研究的智慧感悟吧!何为智慧感悟?我感觉呢,我们做学术研究不应该是纯粹的、自娱自乐似的光学习理论,必须要以实践结合起来,打通理论实践的通道,让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验证与丰富理论。所以我在《中国西部教育》上,曾经就刊发过这样一篇理论的研究文章,理论研究文章的题目叫做作《厘清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很多的在我接触的一些包括一些研究生吧。同学,他考上研究生了,但却拿不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而是故纸堆里寻风流,那我觉得这不好,我们的学术研究一定要坚持做好这个实践的结合文章,让它变成一种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的具有一种生产力作用,同时才能够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一个感悟主要就是说是一定要在真实的研究中破解课改之难题,不要在这些理论研究书籍,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沉迷在其中,走不出来,那样不好。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们的现在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我觉得我们的每一个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反思的思考者,是个同伴互助的合作者,是个专业引领的学习者,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是课程研发的创生者,是科研教研的研究者,是个评估反馈者,是个和谐共生的管理者,这就是我的一个对学术研究的一个思考,我想只要达到了我们这些角色的要求,我们的教师才能够真正的因学术研究而实现了另外一种生命样态,而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自我的发展。

感谢各位的聆听,因为我今天才紧急情况下做了这样一个课件,有些内容还是处理的比较粗糙,还请戴博士、步教授、许剑锋老师、王老师等各位朋友给我指正,谢谢大家。



精彩点评

主持人许建峰老师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9张图片


下面由我作为主持人,简单的概述一下,我聆听了范老师的这个精彩分享之后,自己的一些感触,范老师今天分享的题目是题目是《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他从五个方面做了精彩、有效的分享。一句话概括:范老师告诉我们开展学术研究的五步法。这五步法最大的特点是真诚、朴实、有用、有效。有一句话概括就是大道至简,虽然他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学术研究,但是对于我们各学科的一线老师来说有莫大的启发和教益。那么,我作为一个教研员,曾经提出的理论是“教而不研则隔靴搔痒,研而不教则闭门造车”。教,是理论指导的实践;研,是实践丰富的理论。我认为,范老师的成功是一个草根教师执著成长的典型,可资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一是教育情怀,二是专业交往,三是执著如一。

下面,我稍微详细地阐述一下,范老师的教育情怀是让我非常欣赏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多少年都坚持不懈,没有一种教育情怀是做不到的。而且,他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这不是情怀是什么?第二是专业交往,让我非常感触的是,有一句俗语说“你和什么人交往,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新教育的创始人朱永新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专理论,他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要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来实现。他说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提升;专业交往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我特别有感触的就是范老师他所谓的这个专业交往就是帮助里边所谈到的,他受到很多同伴的影响,外在的一些点燃,引发了他的内驱力的自主发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啊,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这次教育行走,教育行走就是一种互相帮助、互相照亮、互相前行。第三,让我非常佩服的就是他的执着如一,一个人最怕一辈子非常认真地干一件事情,范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你说他的八字中任何一个字,如果你能坚持下去都会有不小的成就。何况,他这样把八个字都坚持到了。所以,他的成长成功是必然要实现的,这也是对我们这些草根老师受益最大的三点,那么就是我们要有教育情怀,要有自己的专业交往,要执着如一,谢谢大家。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步会敏教授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10张图片


尊敬的许老师、范老师、周环香校长和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看到的是范明刚老师分享的《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其实最初我是觉得看到了“学术”这两个字,我是想着大家都没有说要做点评嘉宾。那我就凑合一下上场,但是真的上场听完范老师的分享之后,我一下子觉得非常非常的惭愧,因为范老师分享的真的太好太好了,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

首先,范老师在前言中讲到了“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我们学校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说,作为教师,你不只能只是教书,一定还要育人。但是呢,你只是教书育人不行,你还一定要做科研,因为不做科研的老师不能成为一名完整的老师。所以这一点呢,就是作为在小学阶段做科学教学的范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真的特别特别敬佩。在范老师分享的第一部分,是揭开学术研究的神秘面纱,他讲到了教材的编写,讲到了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这一点儿我非常赞同。因为我也曾经在中学呆过,我曾经是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那时候也是在学校的逼迫下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快乐教学,因为那时候我的英语考试经常全县第一名,我的平均成绩会比其他班级的平均成绩多20多分,就是拼出来的,但是从来不会写东西。那是因为有一次在在全县的教师代表大会上发言之后,写了那样的一篇文章,但是并不知道作为一名老师,要经常去写一些东西。其实是在进了大学之后才知道,作为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够把更多的好书和好文章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所以这一点儿我想跟所有像当年的我一样,在咱们的小学或者是中学,在咱们一线奋斗的老师们说一下,我觉得其实学术研究真的没有那么神秘,关键是你有没有开始去做,你有没有真正的去行动,。

其实有时候啊,我自己认为人有时候是需要被逼一把的,因为没有人逼你一把,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所以在科研上面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个课题你不申报,你就永远没有机会。”我赞同这句话。那我想跟所有的老师分享的就是范老师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揭开学术研究的神秘面纱,希望我们的老师们,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先试试去做一下课题,万一中了呢?那你说万一不中呢,万一不中不就是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吗?所以我记得当时我曾经在2016年的时候,我申请省社科课题,我用了整整一个假期,五一假期九天的时间,信心百倍地交上令我非常满意的课题。然后左等右盼等了两个多月,结果遭遇失败,那时候,我其实是一蹶不振的,我后来曾经有两年的时间进行疗伤,我不敢看到学校里面发的邮件,不再申请任何课题。

但是后面呢,我又一次激起了申请课题的欲望。就是这个时候成功了,所以我再申请失败的时候都没有什么感觉了,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凡是打不死你的,都可以让我们更坚强,人生真的要看开一些,潇洒走一回,因为你申请课题,其实可以抱个平常心,中了是惊喜,真不中了,就只当这事儿没发生过,只不过多一次历练,多一次成长罢了。就不要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太大的期望的时候,你会失望很多。我分享范老师刚才分享的第二点,恋上学术研究的故事,这里边有一句话非常认同,说教师要有引路人,这个引路人呢,要走在你的前面去引导你,鼓励你我觉得这一点我非常非常认同,其实在2010-2011年的时候,我出版了我们的第一本书。那时候,当我们的领导告诉我们要编辑《客房服务与管理》书的时候,因为我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当时我们所有的人都不会,但是主任就告诉我们,这两个月时间,你们可以把课上的不怎么好,但是这个书一定要给我拿下来,所以那时候每天都在逼着自己去查资料呀,找东西呀,等到两个月之后,我们的书真正变成电子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真的非常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引路人,要逼你,去引导你,然后你才可以成长的更快,所以我也经常会比较喜欢跟比我厉害的人——我的师长,就是我的老师、领导,在科研方面做的非常好的人,喜欢去听他们的指导和教诲,因为他们会经常逼着你成长,逼着你优秀,这样的话我们会慢慢的爱上做科研。在范老师分享的第二部分,我觉得这里边呢,就是当你陶醉到这个科研里边呢,你可能会非常痴迷其中并留下一段段历久弥新的故事,这个我有特别特别深刻的体会,我想让所有的同仁们一定要动起来,不管我们做的怎么样,但是你只要去尝试了,一定就有成功的那一天。

现在我分享范老师刚讲到第三部分精选学术研究的核心专题,这个地方,我觉得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因为范老师讲的实在是太好了。范老师从自身的现身说法做起,他首先讲到了选题的来源,这个选题的来源呢,一定要关注当前国家的政策和改革的热点问题,比如说我们目前的翻转课堂、慕课等,这些我觉得这一点很好!当然呢,他还说要提升科研课题的理论含量,并且注重它的实践应用,这一点我觉得也非常棒,当然作为研究方面,我们还一定要关注到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或者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难题,和第四部分教育生活的关键问题,就是你要热爱生活,然后去认真的观察生活,你会发现里边有很多的课题可选。

那范老师在分享他的学术研究路线图中,讲到了他从2006年到2018年的这个研究的路程。我觉得真的让我特别特别感动,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教育家,我用教育家这样来定义范老师,我觉得一点儿不为过,因为它真的研究的非常好,尤其是他2018年出版了研究以儿童为中心的《仰望教育的星空》,让我现在都想买一本,赶紧去看一下,我觉得会非常好。当然了,他在这个我的学术研究专题里边他讲到了中小学校主题文化培育,里边讲到了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场”。我觉得这个可能也需要我们中小学的老师去认真的体会一下我们的学校文化,因为我毕竟离开中小学已经十几年了,我2005年就离开,就到了大学,所以可能就是现在有点儿脱节。大家要善于观察,可能会更好,我觉得那个范老师讲到这一点的时候,真的实在是太佩服了,我觉得他讲的特别特别棒,尤其是他讲到了他发表的上百篇文章,真的很厉害很厉害,你就说这是神人么,其实不是。因为当他写文章有兴趣了之后,他会抑制不住这种写文章的兴奋,然后他会一篇一篇的发出来,这一点儿我觉得感同身受,因为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我觉得范老师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那第四部分呢,就是范老师讲到的术研究的八字真经。我听到这一块儿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她真的太厉害了,尤其他讲到了学术研究的常规方法,讲到了第一个检索文献法,他讲到了从坐标的深度发展去研究,我觉得这一点儿特别好!然后呢,他讲到了量表统计法的时候,我真的特别特别佩服他,我认为范老师不愧为科学老师,因为他的逻辑思维特别特别强让我深感佩服,然后呢,他在文献检索的方法里边,范老师给大家讲到了百度文库、中国知网。在讲这个的时候,我特别特别惭愧,因为范老师在写文章的时候他用的是中国知网,然后他是购买卡。但是我们学校吧,就是每个老师一间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里边都给你配备打印机。就是每个办公室里边都有打印机、床、电脑所有的东西,包括是给我们已经购买好的中国知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全部的检索资料。可是我们真的很懒,都没有怎么去用。所以我真的很惭愧,同样作为老师,我今天觉得我自己太惭愧了,以后我一定要认真的深入地去研究一下去。

在范老师分享这一部分的时候,他也讲到了,就是被《当代教育家》约稿,约稿的这个选题是基础教育教师学术化研究的可能,那他也送给了基础教育教师走学术化道路的八字真经,这八字真经呢,就是读写行创磨帮研著。用咱们许老师的话就是说一个人最怕很执着的一辈子干一件事情,你可能只要把范老师的八字真经中的其中一个字给他深入的研究一辈子,你就很厉害了,但是我们范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 把八个字都深入的研究,坚持了这么多年。所以可见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教育家的情怀,所以这一点我非常佩服。

时间关系,我不说太多,在这里边呢,我就又提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他会把自己讲的课,反复的录像下来,反复观察观看,这也让我们很多老师值得学习。因为我今年也是被厦门市评为鹭江讲台的特约报告人,因为这个鹭江讲坛的特约报告人一般都是比较资深的五六十岁的老师,作为我来说才只有30多岁,应该是才疏学浅的。但是呢,我被评为这个鹭江讲坛的报告人。我觉得我从来一直都有敬畏心,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并没有特别的敬畏心,我从来都没有把我自己上的课全程的给录像下来,反复的去观察一下,认真的看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不足,这又让我深深的感到惭愧,我觉得范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范老师分享的第六部分八字真经的第六个字是帮。这一点儿我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我也一直在做志愿者、做义工、做助教,老师也都是义务帮忙的,因为我们学院有很多台湾的老师,台湾的老师非常注重义工。尤其是一些出国留学的,比如说在港澳台呀等等,他们会非常注重这种公益事业,其实在这么多帮别人的过程中,我也深深的发现帮助别人,其实最快乐的是你自己,因为你得到的会比你付出的要多得多,所以这一点儿为范老师点赞。我也赞同更多的老师在暑期或者在寒假能够加入到我们教师公益行走的队伍中来,为更多的山区的孩子带去更大的福利。范老师的微课堂的做法特别特别好,又让我深感敬佩,因为我们知道一位优秀教师的身上都集聚了好多好多的优点,但是我们范老师在新课程研究的第12期。他发表的一篇文章是对全国的上百位优秀教师,是跟这个上百位优秀教师的交流和研讨的学习和探寻过程中。发现并思考出来的优秀教师的特质,我觉得真的太厉害了,所以他身上集中了不只是一位优秀教师的优点,他集合了上百位优秀教师的特点,这才是让我们的范老师今天得以成为一名全国非常非常厉害的教育专家,就是非常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样的一个前提。范老师最后讲到,我们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写作,科学课要动手之前要先动脑,要不断的去发表,不断的获取课程研究的成就感,我非常认同。借用许老师的话,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多少年的坚持不懈,参与公益性活动的志愿者。况且呢,就是是有专业交往的,这也是我今天学到的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词。我们都知道跟什么样的人交往,会决定了你生活的档次和层次,所以我也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们能够很执着的去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全身心的让自己处于一个就是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累并快乐着。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就是能够成人之美吧,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然后在真实的研究中攻破课改的难题,而不只是理论学习,让我们更多的教师拥有教育家的情怀,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受益更多,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就到此结束,谢谢。


纽约州立大学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戴耘教授

【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_第11张图片

刚刚那个步老师已经做了很好的一个总结,然后对范老师的这个演讲做了非常详尽、非常到位的点评。我觉得很多地方我都非常同意,我也非常欣赏步老师点评中所显示出来的对教育的热忱。所以我表示自己的一种赞同。

那么我的发言想稍微简略一些,然后更多的呢,就是从一个比较大的方面啊,从我自己的一个背景。来对这个范老师的这个题目,来做一个简单的点评吧。因为范老师的题目是《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实际上这个天花板本身就有一个意味,就是说,一般的老师都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或者说比较高不可攀的,或者说有点神秘性的啊!我觉得我们教师到底能够做多少不是很有把握的,这样一个意味在里面,那么我觉得这个范老师已经现身说法的把他怎么做的,用非常有操作性、非常具体的方式给大家交流了。所以我觉得呢,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呢,我给大家的一个体会,就是讲与体会是学术并没有那么高深,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日常经验、我们的教学、我们和学生的打交道等过程当中,甚至是我们教学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挫折。都成为我们的一个反思的对象,所以说一定上来说,学术、学术研究是从反思开始,实际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思的延展。那么,刚刚这个范老师也说了,他的八字诀里面有磨课,观摩这个课,那么实际上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你可以用这个比喻,就是说,学术研究实际上是从复盘开始的。就是说,我们复盘这个概念是从围棋当中产生的,我们下了一盘棋,比如交了一门课是一样的,那么围棋就是复盘,就是看这个棋怎么怎么,这盘棋是怎么下的,问题再次出在什么地方,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复盘去找到了问题的那些节点,那么我觉得这个上课也同样的样子,它有一个复盘,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一个过程进行一个,我们所谓review,就是重新去比划一下,重新去看到底这个过程出了什么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比较赞成磨课。其实研究从教学这个角度来说,从案例研究开始,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我还有一点补充的,就是作为一个人来说,刚刚那个范老师说了要深一点,要广一点,要宽一点,站位要高一点,这个也是完全是完全赞同的。但是实际上呢,在具体操作上的每个老师之间还是不太一样,有些老师喜欢做一个汉堡包,把它做的很好,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的。问题是说,你自己去画这个圈,然后呢,在这个一个圈里面,你把它做的很好,我觉得也是可行的,也有一些人呢,可能做的广一些,像范老师他能量比较大,那他就可以做很多题目对吧?他的那个范围就可以圈的大一些,所以还有一个就是说,有些人就是刺猬,刺猬就是做一样事情,有些人就是狐狸,狐狸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情。

第二点呢,刚刚那个范老师也说到和我们和院校派作对比,作为老师做学术研究和院校派的这个大学里面有什么不同?我打一个比喻,院校派的这些基本上都是一些象牙塔的人,象牙塔的做教授的、研究员啊,当然他们也会到那个壕沟里面去看一看,但是他们主要还是在象牙塔里面摸索比较优化的、比较理想化的。对在一线的老师来说,他们会思考一些更加实际的问题,更加具体的教学,所以根扎得比较牢。当然这个里面呢,他们之间实际上是可以互补的啊,这是我想讲的,到底我们过去认为在象牙塔里面产生的东西最后是更有用的呢,还是说在那个壕沟里面产生的东西是更有用的呢?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哈耶克。哈耶克提出的计量经济学当中,他们希望把计量经济学用更加量化的、更加形式化的方式来表述,比如说价格理论啊,或者说其他的各种理论。那么哈耶克提出的问题就是说,你们可以提出这些理论,但是最终来说谁知道怎么去运作?这个价格是怎么运作的?还是地方,就是说他把这个最终的decisionmaking就是做决策的人,不应该是象牙塔的人,而是应该在壕沟里面知道这个具体的经济运作的人。他们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所以我们把我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实际上还有一个叫打入项目,也提出了这个fuckfuck是哪儿。traction。那么实际上这个问题,我觉得今天我们已经不那么认为说像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一定是象牙塔里面产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感受,去提炼他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式。那么这个呢是我要讲的这个第二个,那我要讲第三点。

作为老师来说,刚刚范老师也说了,比如从翻转课堂等改革的一些热点入手做学术研究。我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师们也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来做学术,如读经典,比如我们能不能在课余之间读一些杜威、布鲁纳、怀特海、雅思贝尔斯这些关于知识本质、思维、教育的哲学书与文章。第二点呢,能不能就是说更多的在从事教和育这两方面去探索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而不局限于一些我们现在热点上的东西也是可以的。

第三,那我刚刚讲就是第三点呢,我们也可以读一些儿童心理学,我觉得儿童心理学对我们老师都会有间接的帮助,他可能不是直接的帮助,但是我们会产生对小孩子他是怎么学习,他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会有什么样的冲动去了解这个世界,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有的。

时间关系啊,我就讲这个三点吧,总结起来,今天这个范老师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觉得学术研究本身应该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从我们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对每个老师多多少少是一个需要的东西啊,不一定把学术看得非常高深。而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素养当中,可能是比较需要的一个东西啊,我今天就讲这些吧,谢谢啊范老师,也谢谢步老师、许老师。

台中市慈明高中国文教师莫文玫点评:

專業、深究,無與倫比。我像是入了寶山,不空手而回,收穫滿行囊。

湖南周环香:

我听范老师讲座后的感受:

1.范老师早已突破自己的天花板,现在是在触摸天空。

2.专业之路每个人都可以去走,只要坚持,就会越走越宽。

3.当我们缺少方法时,就去做,做着做着就有方法了。

4.当我们获得成绩后,有成人之美的心态可以让自己更优秀。

5.人是要有立场的,有立场不完全是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性建议。

安徽省市泾县育才徐春英老师点评:

@范明刚 山东泰安    范老师听了您的演讲肃然起敬!记得宁波行走我们几位老师还和您在一起合了影的。那时听讲您是小学科学老师,我还以为您跟我一样是一位很普通的老师,哪晓得您竟是像大学教授专家那样搞学术研究的在我面前能堪称大神级的老师,是研有成果并落地生根的名副其实的学术专家老师。您真的为我揭开学术研究的神秘面纱,让我相信学术研究小学老师也是高能所攀的!想想小学科学和手工课是多么好多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课程啊,可我们这里大多学校都没有专业老师上,而且每周还只一节,都是随便搭给语数英老师的,每到期末复习就被语数英“鸠占鹊巢”。中国教师如果都能如范老师这样,教育才大有希望啊!遗憾的是还有像那种让二年级学生暑假每天抄一篇作文只重分数只重利的老师。真庆能参加行走并入这个群。几位点评的老师也是能高屋建瓴的给我们以指导!感谢感谢!敬佩敬佩!

陕西靖边县教研室许建峰主持并点评:

谢谢范老师精彩的分享,也谢谢步老师深刻的点评,戴老师经典的剖析,非常感谢您们三位,让我这个主持人今天不虚主持,收获满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行走】范明刚:触摸学术研究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