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逗了,失败才不是成功的母亲咧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大概是我们喝过的最早的鸡汤了,每每读起来,心中总是充满了力量,嗯,安慰的力量,失败怕什么,反正失败的后面是成功嘛,我们总喜欢那这句话安慰别人,哎呀,失败了,没关系,谁没有失败呢,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再接再厉,胜利属于你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失败是并不可怕,谁没有失败呢,再多失败几次吧,会成功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抵抗住那么多次的失败,因此“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一个标准化的前提是,能够付抗住无数次的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足够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很显然,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的

奉行“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教条,大多数人,得到的结果就只剩下教条的前面两个字了,心理学上把这称为心理暗示,暗示失败,无所谓,成功不都是一个个失败堆积起来的,所以人生可以经历多次的小失败,但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了大失败

别逗了,失败才不是成功的母亲咧_第1张图片

打个比方,你很喜欢做饭,每次家庭聚会你都想露一手,当你把菜端出来之后,亲戚们都觉得特别好吃,你对于做菜的自信心就会一点点的增加,那么你就会更加努力地去主动学习食谱,练习厨艺,再到后来你可能会变成一个朋友圈甚至是社会上厉害的美食厨艺大师

那么相反,每次你做的菜,挺难吃的,剩下的很多,他们虽然不怎么动筷子,但会安慰你,可能一时没注意,盐放多了,或者菜炒过了,以后慢慢就会好的,那么第二次你做的菜还是那样,又是一次失败,如果第三次呢?你还有信心做饭吗?不,你会开始自我否定,然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做菜难吃,不会做饭的人,以后关于做饭的一切,你都会说不行,这只是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不会做菜,当然不足以改变人生。

失败并不可怕,只是失败后,我们不断的否定自己才是最可怕的,失败,会让自己失去一点点的希望,看不到希望就激发不出真实的自信,没有自信,就不知道如何去坚持,就难以判断离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当我们用“失败乃成功之母”安慰自己的时候,找到的其实是一种“虚”的自信,这种自信没有力量以面对接下来还要失败的困难,心理暗示开启,我不行,我不会做,我没有天赋,我是笨蛋,这就进去了一种恶性循环,想要跳出这个圈,来,喝下这碗不苦,而且挺好的良药,——成功才是成功的母亲

别逗了,失败才不是成功的母亲咧_第2张图片

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一项突破性研究发现:能够使大脑发生改变的是成功的经验,成功可以激发大脑发生物理性质的改变;而失败却对大脑不产生任何影响!

根据神经学家对猴子大脑所做的实验: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是大脑跟踪成功和失败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神经细胞在某一行为成功后,会进行一些精细的调整。所以,每一次成功之后,大脑的信息处理都更为高效。但是在失败之后,大脑活动几乎没有变化。换言之,大脑并没有储存有关失败的任何信息供下次执行任务时使用。

因此,成功实际上比失败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在得到奖励时,大脑会记住之前正确的行为。但是,在失败的情况下,大脑会一筹莫展,不确定要储存什么信息,因此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每一次的失败,只会引起身体里负面情绪的波动,所以当一个人经常处于负面情绪包裹的时候,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远。

知道了“成功是成功之母”后,那么怎么办呢?那就要去生活中寻找成功的生命经验,当你定一个目标,比如我要学习吉他,我们就从每一个小而细微,且分步骤的成功开始,首先你要成功地买一把吉他,这不难吧,然后成功地认识了吉他的构造,接着成功地熟悉了1到6弦的位置,再成功地可以按住C 和弦,之后成功地熟悉了节奏型,再以后成功地弹了一小段《生日快乐》,最后成功地可以完整弹奏一曲《天空之城》,你看能够把《天空之城》弹奏出来,都是一步步成功的脚印连起来的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失败了8000多次,曾经有人讥讽他“你失败了8000多次,真了不起!”,爱迪生却坦然地说“先生,你错了,我只不过是成功地证明了76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而已”

看,小学课本里的“失败乃成功之母系”鼻祖——爱迪生,都在找自己成功的生命经验,那么你呢?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请给我一个成功的生命经验吧,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转个发或者评个论,赞个赏啥的,我会很开心的微笑的

别逗了,失败才不是成功的母亲咧_第3张图片

哈哈

恭喜你,成功地阅读完了这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逗了,失败才不是成功的母亲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