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4

论语.子路4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文】(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通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学究】

      这是孔子的自信,也是孔子的期待。孔子研究和传承周礼制度,希望当下的社会恢复到周初时的社会繁荣,让君臣父子各归其位,理顺社会秩序。

      这样的自信来源于什么理由呢?那就是一份为民为政的心和严密清晰的逻辑。

      这里孔子清晰自己目标和目的,也明白所有诸侯君主都希望有一个平顺和睦的社会环境,但各人心态不一样,对什么样的制度能做到就特别期待。问题就出在当政者出发点在哪里?立足点在哪里?期望点在哪里?也就是有没有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这些,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论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就明白,所有的方法论其实很简单,一旦君主和自己的三观一致,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管理当下的社会,一年就会一个样,三年必定大变样。

【原文】(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通译】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学究】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坚持一百年不动摇,自然会出现预期的结果。对于一个政府,如何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理想,丰富自己理论,梳理自己系统,不断践行,成果自然如期而至。即便去杀之为也是以德政为中心。

      目标固然重要,去除行证中的干扰更重要。特别是一个泱泱大国,要形成一个共识的确不容易,那就在于当政者是否能清晰保持既定目标坚持下去,不断排除干扰,才能逐渐显示成果。有时候韬光养晦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

【原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通译】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学究】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很漫长,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是一个小阶段。只有三十年坚持不变的理念才能使国家步入轨道。纵观古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看看我们国家,三十年让自己站起来,三十年让自己立起来,三十年让自己富起来,三十年让自己强起来,三十年让自己厚起来,三十年让自己贵起来。看看这样的轨迹,就明白我们政府的战略高度和执政理念是何等的有远见性。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了这样的论点,可见我们古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何等的丰厚。文化自信才是真的自信。

论语.子路4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子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