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

目前基于Redis实现的分布式锁常用的框架是Redisson,它的使用比较简单,在项目中引入Redisson的依赖,然后基于Redis实现分布式锁的加锁与释放锁。

Redis分布式锁的底层原理

​ Redisson这个框架对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图如下:

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_第1张图片

加锁机制

​ 某个客户端要加锁。如果该客户端面对的是一个Redis Cluster集群,它首先会根据hash节点选择一台机器,这里注意,仅仅只是选择一台机器。紧接着就会发送一段lua脚本到redis上,lua脚本如下所示:

锁互斥机制

​ 如果这个时候客户端B来尝试加锁,执行了同样的一段lua脚本。第一个if判断会执行“exists myLock”,发现myLock这个锁key已经存在。接着第二个if判断,判断myLock锁key的hash数据结构中,是否包含客户端B的ID,但明显没有,那么客户端B会获取到pttl myLock返回的一个数字,代表myLock这个锁key的剩余生存时间。此时客户端B会进入一个while循环,不听的尝试加锁。

watch dog自动延期机制

​ 客户端A加锁的锁key默认生存时间只有30秒,如果超过了30秒,客户端A还想一直持有这把锁,怎么办?其实只要客户端A一旦加锁成功,就会启动一个watch dog看门狗,它是一个后台线程,会每隔10秒检查一下,如果客户端A还持有锁key,那么就会不断的延长锁key的生存时间。

可重入加锁机制

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_第2张图片

释放锁机制

​ 执行lock.unlock(),就可以释放分布式锁。释放逻辑是:每次对myLock数据结构中的那个加锁次数减1,如果加锁次数为0了,说明客户端已经不再持有锁了,此时就会用“del MyLock”命令,从redis里删除了这个key。然后另外的客户端B就可以尝试完成加锁了。

上述Redis分布式锁的缺点

​ 上面方案的最大问题,就是如果你对某个redis master实例,写入了myLock这种锁key的value,此时会异步复制给对应的master slave实例,但是这个过程中如果发送redis master宕机,主备切换,redis slave变为了redis master。

 这就会导致客户端B来尝试加锁的时候,在新的redis master上完成了加锁,而客户端A也以为自己成功加了锁,此时就会导致多个客户端对一个分布式锁完成了加锁。这时就会导致各种脏数据的产生。

​ 所以这个就是redis cluster,或者是redis master-slave架构的主从异步复制导致的redis分布式锁的最大缺陷:在redis master实例宕机的时候,可能导致多个客户端同时完成加锁

 

你可能感兴趣的:(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