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心记真实
文/情绪化的大笨蛇
第[212]篇
《省俭有方》这篇文章,今次暂摘取名录完毕,也粗陋发表感触完毕,与诸君共赏:
45.最花钱的东西,断断乎不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46.学生得到了他所垂涎不止的闲暇和休息,就经常逃避人人必不可缺的任何劳动,得到一种可耻而无益的空闲,而唯有这种空闲结出硕果的经历,偏偏没有学到。
47.他们不应该拿生活当作游戏,或者仅仅拿生活来研究一番,而同时在这场昂贵的游戏中还要这个社会大家庭供养他们。他们应该自始至终认真地取得生活的体验。
的确,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花销大的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急需的东西,而习惯了一日三餐去食堂、习惯了平时不需要做家务、习惯了只沉浸在专业知识、小说、电视、电影的世界,一旦毕业,就觉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当然,这并不是所有人的常态,还是有很多人利用在学校的时光掌握了很多有益的知识,且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不过,大部分人,在学校学的更多的是脱离生活的理论知识,或者沉溺于虚拟世界中不可自拔,只有脱离了这样的环境,真正走出、融入社会,才开始有所成长。我们的教育,这一方面的确是一个缺失。
49.最快的旅游者是安步当车的人。
50.单独出行的人今天说走就走,而结伴旅行却要等到别人准备就绪,也许还得等上老长时间才能上路。
多少人心里羡慕、嘴上说着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又因为这那的原因而不了了之。我庆幸自己除了码字之外,已经找到了另外一个爱好--旅行。也曾经说走就走,因为没有计划、随性而行,会感觉比完善的计划更容易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更多的时候,是计划周全,或报团或自由行,因能够享受到旅行的乐趣,方式就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旅行自然有一个人旅行的好处,只是年龄越大知道的事越多胆子就越小,现在的我反而很少选择一个人出远门旅行,为了安全也为了内心更充实,更愿意选择结伴而行。至于结伴而行,需要根据同行者的情况作出对时间、地点等内容的调整,也是人之常情。既然选择了同行的方式,自然就要接纳因此带来的各种变化。
51.耗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去挣钱,为了享受最不宝贵的时间里那一点儿可疑的自由。
我想起了一则“放羊的人”故事:
有个人看到一个人悠闲地躺在山坡放羊,就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外面挣钱。放羊的人问为什么要出去挣钱?那个人说出去挣钱是为了买更好的东西,做更多的事情,最后可以悠闲的享受人生。然后,放羊的人说--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吗?
这则故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方面,放羊的人目光短浅,即使他认为自己在享受人生,但毕竟只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环境,没有去外面的世界经历诸多精彩,难免有“坐井观天”的情况;可另一个方面来说,放羊的人其实很睿智,他明确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因此比之一般人更超脱、潇洒。
个中体会,因人而异。
于我而言,我有自知之明,喜欢看小说、码字,喜欢旅行,享受悠闲,所以势必成为不了一个事业心强、财富地位均能让人仰望的人,也不愿意有限的人生陷于挣钱、奋斗这些事情中。而每个人的人生,到底要怎么过,只有自己才知道。分得清自己人生中在意事情的轻重程度,就能够明确未来的路怎么走。
52.我能随着自己的悟性行事,而悟性却是瞬息万变呢。
53.一颗单纯的独立的心灵不会听从任何王孙公子的旨意去干苦活。
我一直认为,此生能过得随心、自在,就很满足了。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也慢慢发现,心或者说脑海中的念头,是会发生改变的,也无法衡定某个确定的不变的念头。不过,想来,无论心思如何变幻,做选择的当下心中甘愿、无悔,就足够了。
现在的社会,阶级的划分变得薄弱,人人已经习惯了平等的概念,所以,当我看古代的小说时,虽然理解古代阶级的存在,却一直难以真正认可一个人心甘情愿的效忠于另外一个人。想来,任何一个心有傲气,身有傲骨的,独立的,有尊严的人,都不会愿意抛弃一切为另外一个人卖命。
54.人们免不了经常挨饿,不是因为短缺必需品,而是因为缺乏奢侈品。
梭罗宣扬简单、质朴的生活。他认为,人可以像牛马一样,只要有填饱肚子的植物,也照样健康。因此,挨饿的人们,有时候缺乏的并不是基本的必需的食物,反而是对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才宁愿挨饿,那时候更美味加工更复杂价钱更昂贵的食物就成为了奢侈品。
当然,这句话放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来说,可以理解。但如果放在战乱纷飞、食物紧缺的时期,人们挨饿的因素必然不是因为对更精致可口食物的追求,而纯粹是生存条件恶劣、无法果腹而已。
55.人这种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气候和环境。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人类统治地球的原因,不仅在于拥有智慧,还因为有极其优秀的适应力、创造力、模仿力等因素。(这感触,总感觉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56.人死了,不外乎复归尘土罢了。
我很认可这句话--人死了,就尘归尘,土归土,一干二净了。然而,理解是一回事,可真正面对死亡降临,能做到理智、不害怕、无执念、看得清放得下,才更令人钦佩。
57.打短工的人最独立不羁,特别是短工这个职业,一年里头只要三四十天,就可以养活自己了。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形下,或者两个志趣相投的夫妻,是可以从事这样自由的职业。一年中只努力一段时间,挣得满足基本温饱的钱财,然后做一些别的感兴趣的事情,想象一下,的确很美好。
58.我倒是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各不相同的人越多越好……也许我们在预定期间到达不了我们的港口,可是我们断断乎不会偏离正确的航线。
越来越赞同“和而不同”的处世观,能够看到梭罗也有这样的想法,真好。
人之一生,因着各人个性不同,际遇不同,命运也截然不同。有的人明确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向前走,分叉路口视而不见,也许很快就到达想抵达的彼岸;有的人则对未来没有具体的目标,随遇而安,碰到分叉路口,走不同的路就有不同的结果,可无论怎么样的选择带去什么样的结果,想来都是顺了彼时选择的心意。
也有在尘埃落定之后,后悔当年没有走另外一条分叉路口的情形;也有在慢慢行走的人生中,与曾经熟悉因为选择不同道路而变得陌生,最后甚至擦肩而过成为过路人的情形。再回忆,也许会后悔不迭,也许会恍然若失,只不过,人生终究只有这一次,如何过才是最好,无法明确,所能确定的唯有顺从心意罢了。
59.与其说服别人相信合用一堵墙的好处,你还不如自己动手造房。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求人不如求己,历来是国人尊崇的美德。不过有时候呢,未必是自己做不到,而是一个人过日子和一群人或两个人过日子终究不一样。
60.如果说一个人有信心,那他不论到哪儿都会跟同样有信心的人合作;如果说他没有信心,那他就会像世界上其他的人一样,继续过自己的日子,不管他跟什么人作伴。
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倘若自己没有信心,就算给再好的条件、再多人辅助,也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如若自己有信心,即使前路荆棘密布,也会踏着泥泞之路、披荆斩棘,笑着摘取荆棘丛中的花朵一路前行。
61.“做好事”,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职业……行善走了味,那才是奇臭难闻……有哪个慈善大会真心实意地提议过,给我或者像我这样的人做点好事……你务必给穷人给需要的帮助。
慈善事业,几乎成为了有一定地位和财富之人的标配。定然有真正行善的人,他们不求名,不求利,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行善;也有那为了获得慈善荣誉的人,唱出了慈善的大名,背后却吝于出手,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
我也幻想过和梭罗一样的想法--用比较法来说,我也是需要接受帮助的,怎么没人提议给我或者像我这样的人做点好事呢?然则,这毕竟是一个念头而已,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财富、地位才是最可靠的,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想来我也不会纯粹接受,反而会质疑背后的目的。
况且,真正的慈善,钱财都是次要,给接受帮助的人最迫切需要的才合适,往长远来看,更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62.我们应该广泛施与人们的是我们的勇气,不是我们的绝望;是我们的健康和舒适,不是我们的病恙,而且还要小心莫让疾病通过感染四处蔓延。
最触动人心的,是处于人生最艰难的境地中,依旧能够看到或者给别人带去--一束依旧开的灿烂的花,一个鼓舞人心的笑容,一首积极向上的歌,同时,珍惜或者尽可能成为一直陪伴的人。
63.救起溺水的人,系好你的鞋带。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莫忘记保重自身的安全。
64.唯有柏树,不为时间所限,四季常青,所以叫做自由。
自由的定义很难确切表达--当下的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职业、伴侣、生活,相对过去的人而言,我们是自由的,可是,因着责任、义务,我们也很难轻易挣脱束缚,这么一看我们又不是自由的。
或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内心的几度挣扎、洗礼,依旧不改变,依然执着的,就能改变身边之人的看法,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由?
写在最后的感触
梭罗的《省俭有方》看完了,或者说是我在地铁上下班途中陆陆续续看完,又根据做出的笔记,重新整理归纳完毕了。然而,纵然经过了一遍阅读、一遍浏览,并结合自己生活、感触的思考,我依旧难以对这篇文章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
这篇文章,从前后文段表达意思的不同,我猜测是梭罗几经修改,经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慨最终融合,为着方便对周围的人宣传理念或者方便记录而放在了一篇文章中。
坦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很难全面概括文章的内容,梭罗在自身理念、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理解、教育、慈善、健康等等方面,都提到了很多见解,有些我深以为然,有些我认为他为了宣传的效果或者不同的理念有些偏激,有些夹杂了诸多不同文化深觉晦涩难懂。
作为一个文学上的无名小卒,我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可能显得肤浅、片面、不自量力,但这并不影响我愿意将这篇文章乃至这本书好好阅读,深深思考,细细琢磨。想来,被称之为世界名著,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也值得多次研读,且与众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