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

闲扯北宋历史的另一面(3)赵匡胤

科举制是隋朝创建的,这个制度绝对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后代抨击科举制,只是因为他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并非这个制度怎么着了。不信你瞧,从隋朝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除了考试,还有更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制被发明出来了吗?

科举制发明之前,比如汉朝魏晋,都是什么察举制之类的。虽然通过举孝廉,举秀才,可以找到一些人才,打破了一些世袭权贵的豪门垄断,让一些下层人才入新型地主阶级有可能入仕,但规模和效应还是有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还是那样。

而且后来的进行察举中,有权力的人都尽可能选择年少能报恩的人,被举荐的人就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门生故吏为了利禄,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主,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又结成了一波利益集团。所以这个制度的弊端挺多。

到了隋朝,隋炀帝,这个一般被定性为昏君的皇帝,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先河。其实隋炀帝还是个挺想干事的主,比如征讨高句丽,开疆辟土不是好事吗?汉武帝、唐太宗干的时候大家不都叫好啊。修大运河,现在还起着内河航运的重大作用,不是利国利民吗?但隋炀帝的问题是,这么多的大事别一起干,老百姓受不了。

一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_第1张图片

扯远了,大业三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给天下读书人开启了的进取之路,也给后世王朝留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好办法。唐朝袭承隋朝的先进经验,继续扩大了这一办法。所以天可汗李世民同学,站在城门洞子上,看着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虽然马上得天下,但赵匡胤知道不能马上治天下,否则就马上疯了。宋朝官家对于招揽人才非常重视,科举制度虽发明于隋唐,但它的丰富和扩大,是宋朝开始的。宋朝初年的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赵匡胤为了选拔人才,也可能是亲眼见了才放心,于开宝六年实行了殿试。自此以后殿试就成了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传至后世。殿试以后,就不需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赵匡胤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不是揣测赵匡胤小心眼,他还是不想这些即将入仕为官的候补干部,跟原来的官员拉帮结派,希望他们都为皇帝服务的。再比如说赵匡胤对文人的态度,就曾有传闻说,赵匡胤曾立有三条祖训让后代牢记,其中之一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老赵一个武夫,知道自己的不足,希望充分利用读书人的价值为自己服务。

一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_第2张图片

公元963年,赵匡胤的第一个年号建隆用腻了,想改元,特意跟大臣交代选个以前没有的年号。宰相们议了半天,选了乾德这个名字,当年就改为乾德元年。乾德三年的某一月的某一天,皇宫里出现的一块镜子,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字样。赵匡胤吓了一跳,把镜子拿给宰相赵普看:现在是乾德三年,竟然出现一块刻着“乾德四年”的镜子,时空穿越了?

赵普一辈子就读过一部残缺版的《论语》,他哪知道。后来儒生窦仪来了,窦仪说:“这块镜子应该是从蜀地来的。前蜀最后一个君主王衍,用过‘乾德’这个年号,镜子应该是那个时候铸的。”原来当年,即赵匡胤的乾德三年,大将王全斌带领宋军已攻灭了后蜀,一些后蜀宫人进入大宋宫廷,带来了蜀地的旧物。“乾德”这个年号,已经被人用过,而且还是个亡国之君用过的年号。赵匡胤不知道是多大的晦气,连连叹息:“宰相须用读书人!”

赵匡胤为了江山社稷,需要不断的发掘人才,他扩大科举规模,提高了考试级别;读书人有了上进之路从而为个人崛起而发奋读书,两宋有大量的饱腹才学之士通过科举进入了朝廷。不过话说回来,宋朝官家自打赵匡胤开国,就对文人给予了无限宽容与信任,是想用其才能为自己的江山服务的。赵匡胤一个武将出身的皇帝,犹如汉高祖刘邦,对读书人的酸腐和卖弄,打心眼里,还是挺不爽的。

比如北宋的自媒体作者文莹和尚,在《湘山野录》记过一件事。有一回赵匡胤视察汴梁城的市政建设情况,并亲自指导规划。走到朱雀门,见城门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大字,就指着匾额问身旁的赵普:“何不只写‘朱雀门’,这个‘之’字,有球用?”赵普回答说:“是个语气助词。”赵匡胤听了轻蔑的一笑,以鄙夷的口吻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言语之间,对文人的轻视都掩饰不住。

不信的话还有一回,应该是开宝六年的事,赵匡胤造访赵普府第。老赵这点不错,很亲民,加之他跟赵普确实私人感情挺好,经常有事没事的直接去赵普家。这回来到赵普家,正好赶上吴越国的国王钱俶派人给赵普送来了信函和礼物。送礼的人送完礼留下条子就离开了。礼单上面写着“海物十瓶”,就放在堂屋的左廊下。

一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_第3张图片

赵匡胤看见了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顺嘴说:”是海货“。赵匡胤接着说:“钱俶大老远送来的海物,一定很贵重,咱们打开搞个海鲜扒吧。”赵普命人打开了瓶子,结果令让大家很尴尬:十个瓶里装的都是瓜子金。Party是开不成了,赵普立马跪下承认错误:“我还没顾上打开看,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如果知道,一定拒绝掉。”好在赵匡胤大度,笑着说:“尽管收下,不必过虑,外边还真以为国家大事是由你们这些书生能定的呢。”赵普倒霉,这几个事都是他赶上了。

最后说说赵匡胤自己开创的殿试的故事。老赵发明的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大殿之上,当场答题,当场阅卷定名次。开科取士为国选贤,这是国之大事,后代皇帝为表重视,一般都是亲自到场当监考官,甭管是装装样子还是真能看懂。赵匡胤这会儿,因为五代乱世刚结束,中原文气未通,虽然重视了科举,但制度处于完善期,还不是特别规范。比如,赵匡胤时期科考几乎年年有,但每期取得人不多,只选拔尖的几个。另外当时规定,只要格式文字不差,谁先交卷谁是状元。这不有一回,出幺蛾子了。

能进入殿试的士子,肯定都是人精,谁比谁也差不了多少,写得快的人也不只有一个。宋太祖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的考场上,两个棋逢对手的书生碰到一块了:王嗣宗和陈识几乎同时完成了作业,率先起来同时交卷。

主考官把考生的试卷和考官们的意见书呈给了赵匡胤,让皇帝自己定夺。由于两个高手几乎同时撞线,在没有慢动作回放的情况下,随便判谁第一谁第二很难服众。赵匡胤心里恶搞的念头冒了出来,他把两人宣上殿,让他俩角力分胜负。宋朝的角力,就是摔跤,或者叫相扑也行。

一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_第4张图片

王嗣宗和陈识都是饱读圣贤书的文化人,哪会打架啊。忙活了半天,终于王嗣宗占据了上风,将陈识打趴了。王嗣宗跑到赵匡胤面前喊道:臣赢了。据说赵匡胤大笑,封王嗣宗为状元郎。王嗣宗作为满腹才华的文士,最终却通过一套王八拳当上了状元,难免会成为某些人奚落对象,被称为“手搏状元”。这哥们也倒是个人才,为官颇有政绩,后来一直当上了枢密副使。就是“手搏状元”一事,成为内心最敏感的伤痕,一遇到有人提这事就发飙。估计夜深人静喝上两杯以后,自己个儿也搞不清,当年太祖皇帝选我当的到底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

话说文无第一,宋太祖赵匡胤让文化人摔跤定输赢,也算是空前绝后了。难保不说他作为一个武人,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或者说对文化人舞文弄墨有些许的不爽,通过这种戏谑的方式发泄一下。

一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_第5张图片

这个故事记录在宋朝人写的《玉照新志》上。司马光在他的《涑水记闻》上也写了这个事,不过他记的是王嗣宗和赵昌言打得这场架。赵昌言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才中的进士,跟王嗣宗就没在一个赛道上。

怪不得后世老有人挑战司马光,嫌他写的东西可信度有问题。本朝太祖太宗的事也能记得这么糊涂,这位史学大家真是够可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