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018091-2 博客作业

此作业的要求参见[https://edu.cnblogs.com/campus/nenu/2018fall/homework/2101]。

1. 建博客

  我的博客地址是:https://www.cnblogs.com/fuj905/

2. 博客作业

(1) 回想一下你曾经对计算机专业的畅想

当初你是如何做出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决定的?

  由于自己高中阶段比较喜欢数学与化学课程,加上家长们比较希望自己未来从事教师职业,而我本人也有此打算,所以2014年高考后,我将东北师范大学放在我的第一志愿,专业全部选择了师范专业。可惜自己成绩不高,最终被调剂到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现在它已经和计算机学院合并为信科学院啦)软件工程专业。坦白而讲,我对计算机领域并不熟悉,本科之前接触到的所有计算机技术也只有word、PPT、Excel、flash以及ps,不过幸好师大在一开学就给新生介绍了本专业的大致毕业去向,加上大一时开始接触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比较有意思的课程,我开始逐渐对计算机专业产生了兴趣。大二学年,开设动态网页jsp课程,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我也实际参与到几个项目的开发之中,每天的编程与最终的丰硕成果让我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你认为过去接触到的课程是否符合你对计算机专业的期待,为什么?

  我认为本科期间接触到的课程比较符合我对计算机专业的期待,身边其他专业的同学都说计算机专业课程比较难学,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的,但好在师大的老师们(也包括给我上过专业基础课的吉大、工大、理工老师)教学都特别优秀。无论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还是操作系统,老师们都讲得灵活生动。首先最基本的让我理解了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其次注重实践,真正的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最重要的一点是极大的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课程内容繁多,老师不可能在90分钟内讲得完全透彻,提前做到预习、课后主动上机练习、不懂的问题及时与老师发邮件进行沟通等,都是一个计算机专业人必备的学习能力,IT领域日新月异,保持较高的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你觉得计算机是你喜欢的领域吗,它是你擅长的领域吗?

  我认为目前而言,计算机是我最喜欢的领域(所以我考研了),但并不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计算机专业只需要学习并付诸于实践就可以收获想要的结果,这是比较吸引我的一个方面。并不擅长的原因在于我本科期间主要做的是Java Web,我仅仅会配合前端人员做出一个能实现预计功能的网站系统,但对于别的方面则爱莫能助。未来也希望自己有所突破,让计算机变成我所擅长的领域。

(2)考取研究生,对照前人们走过的路和描述未来发展,现在的你自我感觉你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有哪些?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上还差距哪些?

已具备的能力

专业知识:本科学过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加上考研期间的复习,所以脑海中有一个计算机基本知识框架。

其他知识储备方面:英语已过六级,所以在结合有道的基础上,阅读英文文献不存在较大困难;数学知识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平时看论文中的数学公式一般查阅资料之后都能理解。

项目经验:我本科期间主要做过两个项目。一项是科研立项时使用APiCloud技术做了一款跨平台手机app,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准大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新学校的衣食住行学等各种事项,最终获得优秀结项。另一个项目的持续时间比较漫长,使用SSM框架开发并维护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功能为统计毕业生毕业去向、学院学校就业办对毕业生三方协议的一个审核发放等。18年毕设时,我添加了就业数据分析模块,分析不同生源的就业率升学率并可视化。

自学能力:本科期间我比较喜欢刷慕课网学习,自学过jsp和SSM框架,研究生入学之前,我在网易公开课学习过吴恩达老师的机器学习课程。我认为自学一靠兴趣二靠坚持,找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并加以练习就可以得到收获。

欠缺的能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虽然说自己是科班出身,但并没有真正做到了解计算机,本科四年只是上完了课程,做了一些练习,最终在期末时候拿一个说得过去的成绩。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得到什么了。所以我比较希望读研期间我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强大的编程能力:本科只有在老师布置大作业、有比赛(非常初级)或者某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的时候才会去写代码,而且做得项目都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技术亮点。所以我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文档编写能力:我的文档编写能力比较差(就比如这篇博客废话太多),比如可行性分析、需求说明书等都写的比较复杂,本科毕业论文也写的比较长,所以比较希望自己能提高文字精简能力。

and more...

(3)每天都是一个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学术研究、工程项目、社会实践 (?)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对照以上你阅读的前人们的经历,你的选择是什么?在这种选择下,你认为你相比其他同学来说有何优势,有何劣势?针对你的选择,你给自己的本学期的规划是什么?

我的选择是工程项目。

很荣幸张慧杰老师同意我进入东师可视化实验室。而我也将在这里度过两年多的时间,希望自己可以做出一些项目然后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

优势

兴趣:本科期间我对图形学课程比较感兴趣,然后选修了这门课。后来考研失败,最终调剂回东师的时候我打听到张慧杰老师也是教图形学课程,进一步了解之后,知道老师是做科学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方向,而我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联系导师顺利入组。兴趣应该会是我未来几年一直支撑自己在这个方向继续学习的首要动力吧。

学习态度:我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自己也在开学之前提前学习了一些知识。希望自己在读研期间能努力保持考研期间的刻苦吧。

团队开发能力:本科期间由于自己参加过工作室,所以有一定的团队开发经验,比较熟悉团队开发的一些流程,也比较能适应与不同的人来进行合作。

劣势

能力:自己的编程能力真的很差,身边的同学们都比较优秀,还是希望自己能提高编程能力吧。

表达能力:我的表达能力较差,比较不自信。本科做项目的时候,一般都是负责写代码和做PPT,一般会下意识去逃避讲PPT。但是!实验室未来每周都会有组会和讨论班,估计我两三年下来就会好一点了吧。

自我怀疑:从今年三月份我去北理复试被刷掉之后,整个人就处于极度自我怀疑状态。后来终于有一点点想通,自己仅仅只努力学习了一年然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也是说明努力的不够吧。万幸,师大最终还是接纳了我。希望我能吸取本科的经验,不再浑浑噩噩,努力学习吧。

本学期规划

本学期我比较希望自己能跟上实验室的学习节奏,讨论班努力做到能听懂。

学习openGL和webGL。

认真完成各科老师与导师给我布置的作业任务。

多读几篇论文。

(4)你对这门课的期待是什么?你打算平均每周拿出多少个小时用在这门课上?

  本科的时候我选修过软件工程课程,使用的是张海藩编写的第五版《软件工程导论》。我使用的是自己做过的一个项目,然后详细记录了项目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种文档。9.11号上午听了杨老师讲的软件工程课,我感觉这会与我本科期间的课程有所不同,本科我已经对软件工程的理论部分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而杨老师更注意实践。我比较期待本学期可以让自己在实际开发之中更加了解软件工程的全过程,更加熟悉各种方法模型等。

  由于我本周的全部作业还没有完成,所以我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计。最近我每天从18点学习到21点,因此,一周要用到的时间大致为180* 7 = 1260分钟。

3. 《构建执法》随笔

问题一

  我在第六章6.1小节中,读到敏捷开发的原则其中之一是“以有进取心的人为项目核心,充分支持信任他们”这个观点时,产生一个思考。有进取的人确实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时刻激励着团队成员,但是否一定要以他们为核心呢?我查了一部分资料,关于项目中的核心或者leader,大多有以下几点是必备的:足够的能力;领导能力;合理的相处之道。结合我本科期间开发项目的经验,往往空有热忱并不能很好胜任项目负责人这一身份,确实他们会比较负责的激励大家,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而团队成员完全的信任该负责人的想法时,则极有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我认为上述观点应该修改为,以有进取心且具备领导能力的人为项目核心,充分支持信任他们。

问题二

  我在第八章8.3小节中,读到PM可以采用焦点小组、深入面谈、卡片分类以及用户调查问卷等各种调研方式来获取用户需求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想出各种方法来与用户进行极为细致的沟通,但在实际开发中,往往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只停留在需求分析阶段,当项目已经进行大半部分或者即将完成时,用户又会提出新的需求或者直接推翻原来的需求。我的问题是除了在需求分析阶段更多的诱导客户提出更加详细的需求、开发阶段将核心功能实现的更加完美、增加“惊喜”功能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或者补救用户随时抛出的新需求问题。

问题三

  我在第八章8.5小节中,读到关于针对不同功能所对应的投资力度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到“投入和回报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有时投入根本看不到回报”,思考到我们在实际开发之中,大多不会属于会在“无所谓”领域中投入的人,那么在有限的人力财力支持下,该如何权衡“核心功能”、“最基本功能或属性”与“惊喜功能”呢?

问题四

  我在第十章10.1小节中,了解到有人会想要将自己产品的功能进行无限的扩展,但是书上写道“一味的追求最大的扩展性也会有很多的副作用”,我的问题是这个扩展的度应该如何把握,产生的副作用又是用什么标准定义出来的呢?

问题五

  我在第十六章16.1.6小节中,读到“IT界的人士有时候会把‘功能的增加’和‘技术的创新’等同起来。但是功能的整合被很多人忽视了。”,我有这样一个问题:功能的整合是否属于技术的创新呢?,我查询了资料之后了解到这样一个名词:整合创新,即有效集成各种要素,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比如以前我们可以使用相机进行拍照,但是现在手机平板等基本都有相机功能,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那么这种整合属于创新吗?如果这是创新的话是否只要有用户使用的整合就是一种创新了呢?该如何评价这种整合呢?

4. 超出身边90%人的一个优点

  说实话,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应该属于比较不好回答的。所以我准备硬答一下。前两天研究生院公布了英语免修名单,信科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共有八名同学免修,而计算机技术专业一共有30人,我是那个八分之一,所以英语过了免修考试这是一个超出了身边73.4%的一个优点。再提高一下百分率的话,我坚持背英语单词最大连续天数是273天(准备考研总天数),所以二者取并集,英语免修且每天坚持背英语单词超过20分钟大于250天应该是我一个超出身边90%人的优点了。

  如果上述有异议,那我比较擅长找各种考试资料。准备考研的时候身边所有人的复习资料都是我帮忙寻找的。之所以我能找到这些资源,是因为我在准备考研之前就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王道论坛、知乎、贴吧以及询问学长学姐,所以在正式开始的时候我才可以及时快速的找到资源。姑且认为这是一项超出身边90%人的一个优点吧。

5. 采访作业

  由于上过本课程的学长学姐目前大部分在工作或者科研,比较忙碌。所以本问题我采访了我的高中同学ZLH,她本科就读于北京一所211学校,学校水平稍高于与东北师大,所以我认为可以参考。

(1) 当时的项目有多少用户,给用户多少价值? 现在还有人用吗?

  ZLH同学她们学校的软件工程课程是全班分小组开发了一个教务系统管理系统。使用SSH框架。当时的项目开发人员是小组6人,主要供学校教务处进行排课选课、成绩管理、消息通知等的事务处理,按照预期计划将给教务处带来极大方便,将整个学生的管理工作信息化而非人工化;学生也可以线上进行各种查询工作等,避免了直接去办公室找老师的繁琐工作。但是,一般这种系统每个学校都会有,而且,一般会比本科同学做的更加成熟,所以,“课设答辩完了就完事儿了”,该项目最终未投入正式使用,所以严格来讲当时零用户,现在零用户。价值就是上述我提到的预期目标了。

(2) 这个项目能否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源代码/文档还有么?

  “很抱歉,答辩结束该项目就没有价值了,所以源代码没有保存。”,所以这个项目不能给我们团队继续开发。

(3) 项目开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经验就是项目开发要按照软件工程的流程来进行,比如先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不要上来就开始敲代码。编码工作完成之后,要预留出很长的一部分时间来进行调试与测试,切记集成测试之前先进行模块测试。理论上只要项目还有人用就要安排人员进行维护。至于教训,团队开发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安排人员的工作,根据个人所擅长的领域合理分配文档编写、编码、测试等各项工作。最后在项目完成进行汇报的时候,要根据个人贡献合理计算个人贡献值。

(4) 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什么建议

  首先要经常与指导教师沟通,老师阅历丰富,经常与他们交流会帮助我们自己挖掘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思路。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本科参加科研立项,选题的时候一直拿不准主意,先是和老师多次线上交流然后待在老师办公室聊了一下午分析各种利弊之后终于确定选题,最终项目答辩时在选题方面得到评委老师们的一致夸奖。其次要注重理解各种软件工程模型,开发项目时要循序渐进,按照步骤来进行。最后就是注重实践,实践中注重合作与学习。

6. 代码量问题

  大致算了一下,截止到目前,我的代码行在10000左右(加上各种学习语言时写的小小小程序),这对于一名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本科毕业生并且将来想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达标的。我认为一位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为了有资格入职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那么他需要的代码行数在3000行之上。我没有开玩笑,毕竟问的只是有资格进入。我有很多同学以及同学的同学,本科代码量在2000-5000行左右,现在他们都已拿到offer,大多从事测试类工作。而作为一名一般同学想进入互联网公司并且有一个不错的岗位拿一份能刚毕业就勉强养活自己的薪水的话,我认为代码量在3w-5w左右。而对于一名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如果想进入IT公司那么代码量应该在5W行之上,若想进一步发展的话,那应该是没有上限。

  听了杨老师的第一节课,我了解到该课程的编程任务主要有个人编程、结对编程、团队合作。一般参与人员越多,项目越复杂那么相应的代码质量要求也更高,所以我预计本课程结束时,完成4000-7000行代码。该课程共计18周,分配下来每周有222-389行左右。

7. 阅读材料写心得

(1) 读《你为何要来上课并且认真参与》

  作者在文中提到当做不到专心如一的听老师讲课之后,读一篇2000字的文章都会越来越没有耐心。幸好我读完作者这篇2271字的文章之后还意犹未尽。但是不得不说,其实我本科至少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好好听课。突然有一种预感:如果持续下去,五年后的自己可能就被归类到读不进任何文章的原生态思考模式人群了。

  首先进行一个深度剖析,本科期间除了有两次办活动逃过两节人文选修课之外,从未逃过任何专业课。但是,大一基本是水过去的,直到拿了一个非常一般的奖学金之后觉得非常丢人大二才开始认真听课(虚荣心啊啊),到大四之前一直就是前半学期认真听讲,中途走神,快期末开始认真。所以,读这篇文章,我还是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总结几点作者的观点。“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确实是这样的,我记得大一期末考试的时候,每天去图书馆的时候我都不敢带手机,因为只要带了手机,那么这半天就废了。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是绷不住的弦。后来到了大三上,我只选修了两门课程,图形学和计算机网络,计网是考研408其中之一,虽然我不确定自己会考408,但是为了以防万一,所以听课还是比较认真。图形学则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一门课程,加上这门课只要一走神基本上再跟上老师的思路就比较费劲,所以也是全程都比较专心。养成了习惯之后真的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比如考研期间敢带着手机去图书馆了。关于“课程有用无用不是一个大学生的格局能判定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高等院校的教学大纲基本都是经过多年不断修订的,所以基本上课程只要设置了就会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帮助。高中时候老师曾经讲,当我们高二结束的时候,应该比自己的任课老师要强,毕竟老师没有考上你想考的学校。这话我听很多人讲过,包括我的本科同学也讲过类似的话,并类比到大学之中,按照我的想法,其实这话放在大学里应该就没那么试用了,大学教师都是精于某一个领域研究了多年之后才可以任教,并且他们一般都是理论扎实,手中有很多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的科研项目。所以质疑老师的水平问题很有可能已经暴露了自己的水平(起码对我身边的环境来说是这样的,所以这话并不绝对)。读完文章,收获不少,比如“跟上老师的节奏,梳理你的思路,这是最快的进步”,现在是读研的开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认真参与课堂,跟上老师的节奏,争取最快的进步吧。

  感谢这篇博客,在开学之际,比较简明地说清楚了上课听课这件事,我想我会遵守的。

(2) 读《你在大学中体验到了哪种师生关系》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站在教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我是比较赞同作者观点的。现在我按照作者的逻辑顺序从学生角度谈一下我所认可的师生关系。

  首先谈一下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应该是两个相互平等的个体,学生渴望学习某一种知识,教师擅长这一领域,在“选课”这一个操作之下,学生开始自愿跟着教师学习,从而确定了师生关系。学生可以接受、质疑、反对老师的观点,老师也可以教育、评价、奖赏惩罚学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是比较赞成“健身教练与学员”这种类比关系的,教练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环节给予学员一定的指点,学员靠自己的练习结合教练的指点完成自己的健身训练。

  关于课堂教育方法环节,从小学一年级至今,我已经上学16年,接触过很多老师也上过无数节课,有直接念PPT的;有提前一天发预习教案,课上发课堂教案、课后发练习题的;也有上课就扔出来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最后讲着讲着讲到课本上来的;还有上课跳跃式思维,学生完全跟不上最后期末考试时狂刷两遍课本就可以拿80+分的,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了我对课程的兴趣进而影响到专业选择研究方向选择。我比较向往的课堂是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让学生在这种互动之中可以做中学,当然这种互动不是“xxx起来回答一下”,而是教师设计的课堂环节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避免了老师上课就开始板书,学生在下面拿着笔记本开始抄这种课堂的枯燥。比较遗憾的是,以前的很多老师都是上课点名,点够次数之后平时分就是满分,这样再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加权之后就得出最终成绩,一学期的课程也就划上了终点。当然也有不少老师设计的课程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这些课最终基本都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至于作业方面,本科印象比较深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与一体化实践课程,那时候每周都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做网络课的课后作业,实践课更是每天早出晚归小组讨论项目开发,写代码。最终这些课程的成绩都是由平日里的小作业、大作业、期末考试组成的。个人而言这种判分更加对学生负责吧,记得一位长辈跟我讨论过“高考就是一锤子买卖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今后的职业生活大多不是只靠这一锤子的,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旷日持久的练习。因此,我也比较赞同邹老师与杨老师的判分方式。

  最后一点,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进步。就是我比较向往的师生关系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fuj905/p/9660607.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