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实务讨论:14. 仓库环境的衡量

原文地址:http://blog.kantli.com/theme/5

这一系列的文章,是小团队内的实务讨论稿,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交流与讨论。其中多是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体会,必然存在许多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一、问题


不同仓库对于环境肯定会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一些特种仓库来说,有些要求是可以用非常准确的技术指标进行量化的,比如说温湿度,不过多数常规仓库都不会这么麻烦,或者说,没有这么幸运。

如果没有那些准确的技术指标,一个仓库的环境好坏,又要怎么来衡量呢?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是:当我们在讨论仓库环境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许多时候,上级和客户来到仓库,对现场环境的概括,叫5S,这个5S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常见的包括:

  • 地板没扫干净,天花板上竟然还有蜘蛛网,5S没做好;
  • 现场工具东一个西一个,拣货车这边一辆那边一辆,5S没做好;
  • 货物码放歪歪扭扭,货架上一阵风可以吹起沙尘暴,5S没做好;

也就是说,仓库现场的事情,被分为三块,一个是正常的出入库操作,一个是安全相关的工作,所有其它的,都被“5S”这个词所覆盖,也就是现场环境的维护。“5S”工作所指的范围很大,内容多半琐碎,好像也从来没有人真正地梳理过,从而给我们一个系统的认知,因此我们做起来,当然是不太容易做好的。

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个系统化的标准,放诸四海而皆准,就好比有一把尺子,你拿出来一量,一米还是九十九公分,一目了然,绝无争议。


二、思路


现实的仓库中有没有这样的尺子呢?多数都没有,但有些仓库是有的。

有制定现场环境标准的仓库,一般是因为上级或者客户要检查,其中上级的检查也往往没有给一套明确的标准,只是凭感觉而已,只有经验丰富而且很细心的客户,才会拿出一份密密麻麻的文本档案,可能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楚里面写的繁杂的规定和标准要求。

每次到现场检查,一条条细则过去,达标的得分,不达标的扣分,最后得出一个总体结论——这个仓库的环境维护到底如何,也就有了一个可以用数字表达的说法。

我们知道,很多仓库在很多方面都有两本账。比如说出入库记录:

  • 一本是给客户看的,可能没那么详细,盘亏多少就是盘亏多少,侧重最后的结论;
  • 一本是给自己看的,各种信息,能记录的都记录进去了,一种货物盘亏了,到底是什么情况,什么原因,哪位操作人员导致的,后续的处理方式和改进措施等等,清清楚楚,侧重过程的管理。

在现场环境的维护方面,我们有时候也需要两本账,一本是客户的账,一本是自己的账,给客户一本账是为了让客户放心,给自己一本账是为了明确标准,方便管理。

哪怕客户并不是很关心,我们自己的账本是不能少的。一个账本一般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尺子,也就是标准,一部分是我们定期或不定期用这把尺子进行衡量所得到的结果。

没有这个账本,甚至没有尺子,你就敢说现场环境的维护做得很好,别人就是愿意相信你,也没法信啊!

有了尺子怎么量,量出来的结果怎么样,其实讨论的空间不大,我们还是先回到尺子的问题上来。其实刚才说到5S涵盖的内容的时候,我们所举的例子,是分了类的:

  1. 第一类是基本卫生维护;
  2. 第二类是现场工具的定位与维护;
  3. 第三类是货物本身的整理维护;

从这三类出发,分别制定细节标准,就可以作为我们最后衡量的参考。不过,这样做出来的标准给客户是好用的,对于现场团队,则显得太侧重结果而涵盖不到现场管理的过程,因此,我们希望有另一套标准,可以从具体的管理过程出发。

就我们自己总结的内容,这套标准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定位、标准、标识、责任


三、定位


首先是定位。一般来说,一个操作现场看上去不整齐、不漂亮,定位没做好要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原因。我们知道,现场管理一般要求所有东西都有指定的放置位置,然而要做好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定位没做好有几种表现:

  1. 一种是根本没有定位:一样东西这边放也可以,那边放也可以,一个位置既可以放这种东西,也可以放哪种东西,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凭感觉,看顺手,怎么方便怎么来。

一般来说,现场通常都会做一些定位,完全没有做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比较常见的是一部分物品有定位,一部分没有,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比如说栈板有定位,塑料筐却没有,液压车有定位,拣货车却没有,扫把有定位,垃圾桶却没有,办公用品有定位,私人物品却没有。

不够细致的结果就是现场空间依然被一些不明物品所占据,很难真正做到统一整齐、干净清爽。每次上级或者客户来检查,整理一次干净一次,然后在日常使用中又恢复原状。

  1. 一种是定位标识不够明确。有两种可能:
  • 一种可能是光凭口头说,连边界都没画出来,或者虽然画了,却只是一个大框,这样的定位就很难发挥作用。

光凭口头说当然没用,有些人听到了,有些人没听到,而且没有明确的界线,操作时没法参考,更谈不上监控管理。

画一个大框也是不行的,就以液压车停放区为例,有一个明确的停放区当然是好的,但最好同时把每一辆车的具体位置也画出来,不必一一对应,但至少不会有因为一辆车停放的位置不对,其它车要停进去,就要挪一下的问题。

我们看街道边的临时停车位,一般不会只画一个大长条,而会一格一格地分好,这样利用率才会高,也省得那么多腾挪。

仓库中放置栈板货物的区域比较容易有这个问题,一般栈板区会有明确的标识界线,细一点的还会画成一个个长条。有时候画成长条就够了,一个栈板靠一个栈板放置,不会有问题,但也有些时候,画成长条还不够,因为栈板放置的时候并不是一个靠一个进来的,而有可能会放在中间位置,比如一些暂存区,这个时候就要把每个栈板的界限都标识清楚。事实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标识清楚一些不会有什么坏处,成本也不高,为什么不呢?

  • 另一种可能是边界画清楚了,但缺乏必要的隔离措施。

我们知道,操作现场有些东西是会长脚的——它们会自动地扩散,占领周围的空间。

比如说卫生区,大家印象中,一般会用垃圾桶,这个桶本身就是一种隔离措施,扔进桶里,就不容易跑出来了。但也有一些卫生区,需要放置大量废弃的包装材料,垃圾桶是不够的,有些现场就在地板上画出一个区域,专门放置废弃包装材料,然而效果并不好。

因为在紧张的现场操作过程中,不太可能有时间把包装材料整整齐齐地拆好叠好,结果就是这些东西拆下来,一开始是叠在指定位置,后面就成了堆在指定区域,再进一步,就要用力扔到垃圾堆的顶部去了。

堆起来的东西,大家知道,就是长脚的,不采取网格栅栏之类的隔离措施,早晚是要跨出界线的。

另一个容易出问题的物品是现场的单证,明确指定放置在哪张桌子上,一般是不够的。还是要有一个容器,最好多数时候都能闭合起来,要放进去的时候很方便地打开,否则就容易散乱或者遗失,在现场用心观察一下,想必大家就能心领神会了。

在这边,我们想强调的一个观念是:可以用工具解决的问题,当然用工具解决最好,什么严格要求,培养良好习惯,建立监控制度,都是成本很高,不得已、确实必要时才采用的办法。凡事不考虑技术性的解决方式,一味地搞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往往是管理学没学通的末流,给自己找麻烦,我们能避免的就尽量避免。

  1. 再一种是缺乏控制与调整机制。

也就是说归说,做归做,仓库规划时定位很细致,后期运行却不能保持规划时的定位标准;或者说,随着情况的变化,原有的定位方案已经不再适用,现场团队却缺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的意愿或能力。

控制的问题涉及现场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没有必要每个地方都来说。基本的原则就是:有明确的标准,有具体的责任方,有检查机制,有结果反馈。至于调整,则涉及仓库团队的自我更新和持续改善能力,我们之后再来详细讨论。


四、标准


其次是标准。可能操作现场的定位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看起来还是感觉差一些什么,不能给人一种整齐漂亮的视觉效果,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物品码放的标准。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标准,指的就是物品码放的标准。横着放就是横着放,直着放就是直着放,如果一个往左边斜一点,一个往右边歪一点,现场的整体视觉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栈板的排列,我们已经画出来一个个栈板码放位置,清楚明确,但画出来的位置一般会留一些余地,而不是完全按照标准尺寸,这个留出来的余地,就给后期的操作埋下了隐患。

我们要怎么确定标准才能让一排排栈板不会歪扭呢?有经验的人应该知道,要求所有栈板都放在所画位置的正中间是不靠谱的,为什么呢?试操作一下就知道,做不到!因为正中间没有参考线,需要依赖人的视觉判断,而一件事情,只要依赖人的主观判断,就肯定会出现一些误差。

正确的做法是,要求所有的栈板放置都以某条界线甚至界线交叉的角为基准,有了参考线,就容易对齐了。同样道理的还有库位标识,有些库位标识贴起来不容易对齐,那么最好先确定一条基准线作为参考,可以使用线条或者纸胶带等,操作起来就方便得多。

当然,我们在这边讨论的物品码放标准,主要还是指货物的码放。货物的码放,批量入库时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但在日常的存储和操作过程中,不太可能说保持得平直锋利、一尘不染,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必要。

我们看许多标准仓库宣传片中的东西摆放得这么漂亮,有时候感觉很震撼,转而觉得神奇,继而就想到,这些都是以特定的标准包装的货物、充足的存储空间以及富余的人力资源作为前提条件的,在实践中的参考意义不是很大。

我们通常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一个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提高操作效率,或者更准确地说,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影响到操作效率;
  2. 一个是标准规范的货物码放有利于保证货物安全,不容易碰到、摔坏或者遗失;
  3. 再一个是保持库区的整洁,照顾操作人员的感官和心情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在标准方面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

  1. 第一个是操作标准,也就是我们要怎么进行出入库日常操作,怎么取放货物,怎么拆装打包。

这个方面的标准挺繁琐的,主要是不好控制。一个操作人员的日常操作过程,我们也不可能随时随地跟着看,可能有人会说看见一次记录一次——这种控制办法我们之前是讨论过了的,基本是自己给自己找事,操作起来很麻烦的。

关于这个标准,最关键的还是前期的操作习惯养成,然后在之后的运作中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反思,经常提醒。不过,在项目前期,可能现场的大多数心力都在保证流程顺畅,效率提高上,标准上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可以在后期运行过程中人为制造一些关键期,或者说,习惯养成期。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有搞运动的习惯,时不时来一场“安全月”、“节能提效大比拼”、“学习某某人先进事迹”,不仅党政机关有,国有企业有,一些私营企业也有。现场操作人员对于这些东西一般是嗤之以鼻的,其实也没有必要。我的体会,就是把这些时不时来扰乱正常操作的活动,看作一些操作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比如说,就在活动期间,特别强调一种操作习惯,开始的时候制定计划,期间进行持续的引导和监控,后期进行总结反思,持续保持。能通过几个关键期养成一两个好的操作习惯,对于现场来说,是非常大的成功。

不需要贪多,多了也做不到或者做不好,与其累死累活,最后还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还不如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情况不对就退回来。

这里的情况不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认为一个很好的操作习惯,持续控制一段时间后,依然非常艰难,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先反思:是不是这个习惯没有想象中这么好?是不是违反了什么基本原则?是不是还需要配备一些支持性的工具?

乔布斯说Keep Foolish,意思是要保持探索和尝试的精神,我觉得还可以加一条注解,就是保持虚心,多想想自己犯错的可能性。

  1. 第二个是整理标准,也就是我们定期对现场进行整理所需要遵循的标准。

相对来说,这条标准是大家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整理都有一个结果,摆在那边一目了然,整理的责任也容易区分确定,控制措施就好执行。整理的行为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清理库区出现的废弃包装,一般会以比较短的周期执行,比如说半天一次。大家不要忽视这个操作,对于保持库区整洁,可能这一个动作是最为关键的。

可以想一下,破坏库区整洁度的都有哪些东西呢?主要的就是拆下来的包装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碎屑。我们会发现,通常整进整出的仓库是很整齐干净的,整进零出的区域却很难保持,原因就是没有非常明确的废弃包装整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合理,责任不清晰。

你说让拣货人员把废弃包装带出库存区,或者就地取材进行利用,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责任分散。我可能一时不方便带,或者一时忘记了,别人也一样,你也不能确定属于谁的责任。

于是库存区出现了废弃包装——一开始,废弃包装放在货物上面,影响我拣货效率——之后,废弃包装出现在过道上,货架顶上,其它货物的库位上,暂时没有放置货物的可用库位上——于是,你准备把所有操作人员召集起来进行一次操作习惯教育,顺便组织一次库区大清理。那还不如设定专人,定期清理,省得费这么多神气。

  • 一种是整理货物,清洁库区。比如说把拣货时打开的纸箱给盖上,把堆叠不整齐的进行重新码放,清扫灰尘及其它污染物。只要标准清楚,责任明确,执行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1. 第三个我们不常提到,我称之为管理标准,也就是对于库区中的不同货物,我们采取不同的存储或操作方式,而我们选择不同存储或操作方式的时候,遵循一套统一的标准。
  • 比如说,所有零散的货物,我们都采用某种统一的容器进行存储;
  • 比如说,不同类型的库位和货物,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标识;
  • 又比如说,不同批次的同种货物放置在同个或者相邻库位上,我们采用统一的办法进行区分;
  • ……

管理标准执行起来是不难的,而且统一的管理标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操作,节约操作和整理时间。难点在于现场人员要保持对现场的关注,对问题的敏感,对淘宝的兴趣,以及对简便优美的解决方案的满足感。

以上就是我们对标准的讨论。


五、标识


现场环境需要关注的第三个要点,是标识。库区中的标识有许多种类,不过说到底,还是对前面所说的“定位”和“标准”的支持。

为什么这么说?回过头想一下,如果没有标识,会发生什么问题呢?主要有两条,一个是定位不好做,一个是标准不明确。所以,我们对现场的标识进行规划时,所想的还是如何定位与建立何种标准的问题。

不过,我们讨论标识的问题,关注的是标识本身需要达到什么标准,标识的设立有什么要求。通常来说,为了达到定位、区分、明确标准的目的,我们希望标识是醒目的、直接的、统一的

  • 醒目的意思,就是很容易看见,或者说,没法假装没看见。就标识所在的位置而言,标识可以分为地面标识、墙面标识、货架标识和货物标识。

地面标识 一般用于划分区域,或者区分栈板库位。在地面上的问题之一就是不容易看见,所以可以贴在墙上或货架上的标识,一般是不建议放在地面上的;第二个问题是容易磨损,这个很好理解,不论是使用涂料、胶带还是纸质材料,往往需要定期的更新,同时保持地面清洁,否则就不容易看清楚。

墙面标识 比地面标识容易看,而且除非比较大,否则多半会设计在视平线高度或者稍微偏高一点,因此一般没有醒目的问题。如果有,一定是设计的问题,比如说选用颜色没有和背景产生对比度,或者字体太小,冗余信息太多而重点信息没有凸显,或者太繁复,做不到一目了然。

但是容易看见导致的问题就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一眼就看得出来。因此,墙面标识的统一性非常重要,不论是标识的大小、字体或者提示符号的统一性及其大小、颜色、粘贴的高度,都有必要进行统一设定。

货架标识 往往限于粘贴的位置,大小有限,因此不会有太多选择,只能最大化地体现关键信息,库位号就是库位号,货物代码就是代码,名称就是名称,而且多数时候只能体现一条,想要同时体现更多信息的结果就是什么信息都体现不出来。

货物标识 一般用于区分不同货物,或者区分同一种货物的不同批次。就区分批次来说,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文字进行区分,也可以使用颜色进行区分。

我们的建议,当然是使用颜色进行区分比较好,但是操作起来没这么方便。因为我们使用一种颜色标识新入库的物料时,同时也要更换原来库存中的一个、两个甚至三个批次物料所用的标识颜色。除非是只标识一个批次,也就是最先入库的批次,那么只需要在一个批次的货物出库完成时挪动标识就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颜色标识要比文字标识醒目得多。

  • 直接的意思,就是容易理解,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几层加工。

比如我们上面说宁可采用颜色而不使用文字进行批次区分,原因很简单,文字还需要经过大脑处理,颜色则可以促发直接的条件反射。

当然,也许有仓库说,要有点新意,所以把红、黄、绿倒过来用,使用红色标识最新入库的货物,而用绿色标识最早批次,也就是需要优先出库的货物,问题当然没有问题,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逻辑成立的,但对许多操作人员来说,可能就需要多动一下脑筋,因此,这些新意的具体实践还是需要多考虑一下。

仓库的一些操作标准,可能也会通过标识表达出来,这类标识最容易出现满纸文字,没人看过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多数标准都可以采用图片来表达,如果可以使用图片,就要比文字直接得多。可能有些地方还可以使用现场照片,把执行标准的结果拍一张挂在墙上,随时都可以对比,有没有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 统一的意思,就是标识本身的统一。

一般来说,仓库现场的标识体系是比较简单的。区域的标识、库位的标识、货物的标识、批次的标识、操作标准的标识,都遵循一定的规范:大小、颜色、字体、字号、图片规格等等。

现场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其实是这些统一的标准本身是随机的,看设定人员的心情而变的,因此,我们推荐建立现场操作和管理标准的基本文档,其中既包括操作的标准,也包括管理的标准,还包括标识的标准。

  • 标识的问题,除了不醒目、不直接、不统一,还有一个不深入。

在操作现场,标识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的。比方说,许多仓库可能都有过一种困惑,如果同批次货物进来两个栈板,我们都放在拣货区,拣货人员拣货时并不一定只拣一个栈板上的货物,而会随手拣,有时是这个栈板,有时是那个栈板。

不论是出于节约位置还是方便管理的角度,我们都希望拣货人员在同一个栈板拣货,然而每天开会不断强调的效果,可能还不如在其中一个栈板上放一个红牌,表示禁止拣货。

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凡是可以用技术手段达成的管理目标,都是不值得花费口舌的。现场的标识体系就是一个很常用的技术手段,帮助达成现场管理目标,只是往往被忽视了,需要外来者的提醒才能恍然大悟。


六、责任


最后我们来讨论现场环境维护中的责任问题。分清责任的管理原则,大家是知道的,一件事情你做也行,我做也行,最后当然就没人做。

可是,现场的环境维护,出现问题,往往都不在定位、标准和标识,而在责任,或者是责任没分清楚,或者是虽然分清责任了,却没有监控和反馈机制,还是等于没责任。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定位、标准和标识都是一次性的工作,而责任是持续性的工作。一次性的工作,一鼓作气,当然容易做好,持续性的工作,却在长久的时间中消磨着我们的判断、感情和意志。水滴石穿,人都有个懈怠的时候,一旦懈怠,要再回去就很难了。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我们中国人讲,“人亡政息”,意思就是事情都得靠人做,上台什么人,就采用什么政策,这个人下台了,这些政策统统废弃,重来一套——我们把这叫“人治”。任何事情,只要是“人治”,都会有“人亡政息”的一天,哪怕人还没走,可能经过长久的时间,心已经走了,政也就息了。

我们不要“人治”,要“法治”。“法治”的意思,就是通过一套制度来,而不是通过一个人来管理,官方一点的说法,就是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直白一点说,就是担任管理或领导的个人和组织也要服从一套制度的约束。

从仓库现场的角度说,就是仓库主管人员,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定期做,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些事情是要看过程,而不只是看结果的。这就回到了我们讨论过的非常规安全问题,就责任方面来说,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我们不可能等待一个结果,然后以结果论成败,而只能看过程,以过程分优劣。

记得之前说,我们很难见到非常优秀的现场管理人员,不能怪人,而要归因于我们不能很好地区分结果型管理和过程型管理。

有些事情是看结果的,制定过多的约束就没有必要,有些事情是看过程的,就势必会有很多条框。现场环境维护中的责任问题,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区分责任,我相信对于有现场经验的人来说,都不会难,另一个是监控与反馈,就是要对监控和反馈本身制定原则,定期反思,这个是不容易的。

关于责任,这边就说这么多。


七、总结


以上,我们讨论了仓库环境的几个主要因素:定位、标准、标识和责任。我们对于仓库环境的衡量,就以这四个因素为基础:定位工作做得怎么样,标准是否明确,标识是否清楚,责任是否区分并执行到位。现在,我们不必以一个宽泛的“5S”概念做现场环境维护,而开始着眼于相对准确的工作定义:

  1. 定位具体:

    • 现场工具有几种,是否都有准确定位?

    • 现场都耗材都有哪些,是否有定位?

    • 现场货物如何分类定位?

    • 现场产生的废弃物都有几种,是否有准确定位?

    • 办公区、休息区等现场其它区域的定位是否清楚?

    • 现场是否有哪个区域是没有特定功能定位的?

  2. 标准明确:

    • 现场有几类操作,分别设定了什么标准?

    • 现场如何对货物进行分类?标准是否明确?分别的操作或管理标准是否明确?

    • 现场的定位,每个区域的整理标准是否清楚?

    • 现场标识是否有统一的标准规定?

  3. 标识清楚:

    • 不同定位区域是否有标识?

    • 不同货物批次是否有标识?

    • 不同操作方式是否有标识?

    • 标识是否清楚、统一?

    • 标识的悬挂粘贴是否清楚、统一?

  4. 责任区分:

    • 现场环境的维护是否有责任区分制度?

    • 每一个现场环境问题是否可以找到直接的责任人?

    • 监控反馈机制是否良好运作?

    • 针对主管或经理的相关工作流程与责任制度是否存在并有效执行?

循着这些问题,结合现场的现实情况,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仓库制定不同的环境维护标准,或者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对这套标准进行调整改进,适应新的情况。有了标准,我们进行衡量和改进就有了一个基础,我们日常的工作,也就有了一个准绳。

你可能感兴趣的:(仓储实务讨论:14. 仓库环境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