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说:众生皆认为生死乃是解脱,殊不知人心一解脱,佛便从心生,肉身也可成佛。
当人刚降生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拥抱这世间便是一种幸运。
当人随着年龄老去,随风而逝时,每个人都认为,离开这世间就是一种解脱。
何为幸运,何为解脱?难道说“生死”之事才算是幸运和解脱吗?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有高远的、空灵的境界,才可以在这个人世间,这个宇宙里,自由自在地飞,才能得到逍遥。”
生死,仅仅只是人生的开头和结果。可你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活得怎样,全看个人的悟性和造化。
有些人认为,活得怎样,听天由命就好,不需要想太多。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全然掌控在自己的手上,不需要理会外在的一切。
不管是完全的听天由命,还是完全的自我中心论,都是有失偏颇的,都是走极端的。因为这世间,人不能走极端,而是要平衡。
在佛家眼中,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平衡的,都是不能走向极端的。
《金刚经》中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句话大致的意思就是,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要想修成真我,就得摆脱在外的诱惑,坚守内心的清净,做到守己守心。
而任何“守心”的过程,就是一个修炼自我的过程。而修炼到最后,便能正心无我,与自然一切融为一体,真正得到内心的解脱。
02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去爬山。那座山,应该说是较为险峻的,而他们俩人花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也无法登上山顶。
当他们从山脚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感觉特别累,不知道为何,就有放弃且不想再爬的想法出现了。
一个年轻人说:“我们都爬了那么久了,还是上不了去,那就算了吧,与其受苦受累,不如下山吧。”
说完后,这个年轻人便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此地下山去了。
而另一个年轻人便说:“我也感到很累,可我们既然已经爬了一半了,为何就不把另一半爬完呢?我们看过了山脚的风景,为何就不看看山顶的风景呢?”
说完后,他便起身,准备继续攀登。而他的同伴看到他这样,于是嘲笑他说:“那么险峻的山,你还坚持,我真的不明白你在想什么。”
于是乎,前者便离开了,只留下后者在一直向前。
经历了千难万苦之后,后者终于到达了山顶。而在山顶处,他看到了一间小庙,他便走了走进。
他看到有一位老禅师向他走来,老禅师说道:“年轻人,老朽多年都未见再有人爬上山来了。能见到你,是我们俩的缘分啊。我送你两句话,一心可证千般事,一心可渡万众生。”
年轻人不解,便问道:“老前辈,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禅师只回应了一句:“这是你的路。”
03
一心可证千般事,一心可渡万众生。
何为“心”呢?那便是这个世界中独特的存在,它能让人成佛,也能让人堕落。
真正的成佛,并非叫我们像和尚那么去修行,而是说要懂得用“心”去感悟这个大千世界,然后顿悟这空明宇宙。一心,便是一宇宙。
真正的顿悟,并非说让人装作高深莫测的模样,而是说要与自然相融,真正让心融入到这个世间中,渡人渡己。一心,便是一众生。
很多人便问,这“一心”,又跟我们人生的“解脱”有何关系呢?
其实,当人的心能融入宇宙天地之时,你也就进入了“无我”的状态。
何为“无我”?直白一点来说,便是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过分执着,哪管是得到的,还是得不到的,把心放开就可以了。
过分执着,人不管在哪个时候,他都不会安宁。而当他真正想去探究这一生,就好比唐三藏要历经八十一难还是无比从容一般,只想传来大道,度化世人时,那便是“无我”。
不管什么时候,要想“解脱”,要想真正做到“明心正意”,你就得学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摆脱俗世的烦扰,别被一般的俗念所缠身,而让内心纠结。
就像你成功了,你也别过分骄狂;就像你失败了,也别过分自责。要相信,三千尘世,必然是苦乐交织,成败与共的。
当你能看透这苦乐交织,接纳这无数的成败荣辱后,你将会看到一个新的天地。那片天地,有佛,有你,有苦难,有幸福,有从容,有坦荡。
纵横人间万里,不如心守一方。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