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是作业练习的批改与点评。自己昨天晚上花了接近三个小时完成作业,感觉特别烧脑。要编辑场景对话,注重将自己的意图融入其中并显得流畅,其实并不容易。当然,这些练习最核心的目的是检验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一个自我反馈的过程。
你,要飞多高,就要付出多少努力!
作业展播让我们看到: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但同样自己最难看到自己的盲区,通过看别人省自身,打破认知盲区。
(1)作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迭代:
1、缺乏模拟对话,未将“认知”进行真正“落地”。其实和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行动”之间依然差一步,有强大的认知但没有行动的落地,等于“然并卵”,练习之所以非场景化和场景化的框架之所以不同其实一个理解层面一个是决策层面,只有把认识和理解落地到决策层面,你的思考才能产出结果,不然就是YY。
2、陷入惯性作答,用原来的认知去直接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计划是我们以往经常做的,但是为了我们追求10倍于原来的成长,我们必须抛弃以往一些低效的做法,做到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上的更新,而目前的这堂课是学习底层的一些逻辑,你需要高度渗透才能跟上后面的课程。
3、10本书一样学习对象(书籍)我们要先密集的看完全部的这么实操的书籍再去做实践,这样的学习思路其实是比较低效的,所以在规划的时候集中性学习的规划可能并不妥帖。对于学习的规律的认识需要提升,为什么叶教练说的”1000小时学习“是很多轮,而不是一轮呢?其实背后是我们的学习规律决定的,如果我们快速学习快速迭代,其实1方面对于你认识理解的吸收效率速度会加快;2是有了一轮之后你对学习对象有一定的实践认知了,你再下次学习的时候能快速甄别学习重点,能快速更新最快学习方法等。
4、林拜找到郑秋冬,目标是为了在大部门内部推广郑秋冬训练员工的方法,以期提升整个部门的效率。因此,需要郑秋冬梳理出可以被快速复制的训练思路,考验的是化繁为简的能力,即能否从模拟对话中提炼出自己的核心方法,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实践。学会做复盘:基于结果的学习循环下来,我们该怎么做正确的复盘,核心点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才是正确的打开姿势,才能促使我们进一步成长。对于领导而言,他想投入资源做这个事情,他会考虑哪些点?他们看到的是有效的结果非常有效,但是这个单一的结果本身不能说明全部,他需要真正理解这背后发生的路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核心,这样他就能做出判断。那么,这个模式背后的全部计划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被大家接纳?如果大家没有兴趣,或者坚持不下来怎么办?这就是思考原则的来源。关于这些内容的呈现也需要引导青春提前做好准备。
5、场景化练习的价值在于提前演练,这些场景在真实职场中是会遇到的,比如汇报就是非常常见的职场场景。通过场景化练习,提前演练,真遇到时可以更快思考出对策,从而在职场上快人一步。
6、思考一下,这场“汇报”的目标是什么?是林拜找到郑秋冬,林拜想把这个方法复制给整个大部门。那在自己的汇报中,有没有体现如何复制呢?目前看来还没有尝试总结到这一步。职场上的大多数人,接到任务后,第一反应就是快速做完,然后就没事了。而只有少数人会在接到任务时,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个事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自己想不清楚,需要去和自己的领导做确认,以确保自己的方向不会跑偏,这一点非常重要。
7、如何解决这个问题?a.开启思考目标的意识。有个小窍门,时不时问自己,“我在干嘛?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别笑,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时不时跳出来,避免陷入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像这次答题,如果问了自己“我在干嘛?”可能得出回答“我在模拟一场汇报”,继续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汇报?”,给出回答“为了能在部门推广这个方法”。好,问到这里,目标就出来了,后续的动作中始终围绕自己的目标。
b.还没理解成为自己的东西,很正常,先不用着急。解决方法是有的,多听几遍课程。当你听上3遍以上,能回忆出80%课程内容的时候,对于“十倍成长速度”的原理,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应该就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思考原则1和2,搞清楚认知的境界差异是展开后续思考的基础。
①伪知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错误认知;
②虚知是能经得起时间检验但自己并没有用实践亲身检验过的认知,很多道听途说的观点就是虚知,特点是经不起问,碰到对同一件事情有深刻认知的人就会露出马脚;
③真知是经过自己实践检验的认知,经得起追问,就像起明商学的课程内容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但真知往往只能解决某个特定场景下的问题;
④洞见是在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可以解决一类问题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场景下的问题;
⑤元认知是最顶层的认知,可以迁移到任何场景下去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以读书为例,伪知就是书读得越多越好,一年多几百本书才是勤奋,其实那只是翻书;虚知就是教练告诉大家读书要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在按照这套方法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真知就是你自己按照这套方法努力实践,发现这样读书真的花了更少的时间,但获得了更多的成长,并体现在自己的职场人生中,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分享给他人;洞见就是在使用这套方法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优化调整,让他更加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元认知就是经过把这整个过程抽象成假说/验证模型,可以应用于任何其他未知领域的学习和开拓中。
8、在作业中两位同学并没有完全用自己的话深入浅出的表达出问题的答案,而且对于招股书、行研报告这些二手资料的作用夸大了。即使在跟高手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赞赏,如果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而不是自己用认知解决问题之后的验证结果,那么仍是虚知。真知是能够自己在内心非常笃定的,并一定不需要用别人的态度来证明。
思考原则1,事前思考逼迫自己在现有的认知体系中去思考一个未知的领域,在一片黑暗当中更容易触及自己思维的盲区。而略过这一步,直接看到了高手的分享,会觉得原来不过如此,那就失去了一个挑战自己非舒适区的机会。
思考原则2,事后思考是跟事前思考对应了,有了事前思考才能有效梳理自己的认知框架,然后去跟高手的思维框架去对比融合。这时除了学习到直观的系统知识外,还有可能发现更深层次思维框架上的差异,从而更加底层和系统的解决自己思维上的结构性问题,优化底层的思维结构。
思考原则3,化繁为简是把知识总结为触及本质的几句话,而这几句话可以完美的解释学习对象中体现的知识点,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把书读薄。下一步就是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削足适履的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育出自己的打法。从削足适履走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化简为繁,见招拆招,实现学习的闭环,成为所学习领域的真正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