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育随笔]“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反思

        伊川县直中学      叶关林

        有效教学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教育实践者们也一直在追求更好的教学方式,并试图在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追求有效的教学模式。“走班制”分层教学就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审视“走班制”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内涵

1、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目前,典型的国内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和发展型两个纬度:一是基础性纬度,包括: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有效的使用教育资源;二是发展性纬度,包括:是否能灵活运用、编制和选择教学计划;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允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把研究过多的拘泥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和其他外界系统的联系;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2、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自己教学的策略。

二、“走班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校推广的“走班制”分层教学确实使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1.缺少教师精心准备和系统反思

首先,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其次,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再次,许多教师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2.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

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3.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照不够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4.缺少学生智慧的生成

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士也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

三、建构“走班制”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教学行为应尽量合理规范

课前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根据班级学生所存在的学习能力差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妥善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分配使用时间,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预案,不

能以某种原因提无效的问题、进行重复的讲解,并及时准备好教学所需各种教具学具,应尽量做到能在教室里候课。

上课时,教师也应和学生一样,养成听到上课铃声响、人在教室里就位的习惯。上课中可多多借鉴以下几种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语言幽默、有趣、生动,富有意境,体态语言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保护与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气氛和谐;公平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不袒护;学会自我控制,不在课堂上发脾气,学会忍耐;提炼备课内容,立足课文备课又能脱离课文执教,在大脑中形成清晰教学框架,能抓住目标与要点;教学方法有效、多变、新颖,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究评价艺术,及时、适可、有针对性、有效刺激,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富有教学机智,及时捕捉教学资源,处理好课堂生成知识;合理调控“听、读、思、说、练”过程,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自主建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会自己面对问题。

课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精练、合理。首先杜绝“拿来主义”及随心所欲,要有计划、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另外,每次作业都要先于学生做过,以防有错题现象,对于那些学生有一定困难的习题可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讲解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还有,练习题的设计最好能一题多练、一题多用、一题多效。

2、教师须做到有效调控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感召正常的教学活动,近期课堂纪律问题,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要达到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

一是积极的预防,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之后就是防患于未然。教师要使学生知道,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一件事,并尽量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二是要掌握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技巧,应做到“二要、八不”。“二要”指要对事不对人,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心。“八不”指不忽视年龄特征,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待问题行为;不混淆实施与谣传,作判断时不以部分事实为依据;不忽视情景因素,多考虑环境影响和客观原因,少将过失归咎于个人品质和主观意图;不做简单推论,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以以往过失来推断当前的问题行为;不以感情代替理智;不按个人好恶来取代原则;不做主观判断,即不把个人观点为依据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不投入个人情绪,处理问题时应摆脱个人情绪的影响。

3、教师应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达到课堂教学高效

由于教序媒体日益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选择和利用媒体日益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能合理运用电脑、电视及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合理使用优秀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对教学中需要出示、演示、操作的内容精心设计或制作课件、学具等,有效缩短学生的理解时空,提高教学效率。在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注意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灵活调整教学媒体的运用。比如,在外语教学中,当要求学生掌握某一语法规则时,往往采用教师讲解、辅以板书或投影材料,帮助学生在井井有条的教学安排中形成清晰的语法规则;而在要求学生就某一题材进行英文对话时,则适合采用角色扮演,辅以幻灯或录像材料,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条件写掌握真正的语言技能。

其次是注意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美体育教学方法的协调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与之配合的媒体,并使之协调,以产生最佳效果。

第三是注重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由于认知水平不同,对媒体的相容性也不同。在选择教学媒体必须考虑它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难以持久保持,对他们可以较多的使用色彩鲜艳的幻灯和录像,但每次篇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届时力求细致,尽量避免抽象概念。

此外,在选择和利用教学媒体时还要注意形式上的美观性和手法上的创新性。媒体的画面构图要情绪匀称、色彩逼真,字体大小适度基排列适当。在使用守法的设计上,防止单纯模仿,要有所创新。防止因过多的追求情节和画面美,而引起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外的信息”,形成教学上的干扰因素。

4、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

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教育•教育随笔]“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