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古建考察日志 01

        八日中午前往广州火车站乘车,虽觉已尽力提早前往,无奈我大中国铁路系统意在考验我等意志品质坚定与否。高温潮湿,漫长的队伍缓慢前行,间或有人高声呐喊着或是默默无闻地插入前面的队伍。数次往来于这条京广线的我对于这些事情早已失去了愤慨的动力,杨阳师兄还在自语着:“要是能打过他们,早把他们打死了。”

        火车上的时光,在车轮与铁轨碰撞的隆隆声中飞逝。已有大概两年时间没有乘过卧铺,自从郑州通了高铁、动车,在家与学校之间早已习惯了一日之内的迁移。车速快了,我也不再是候鸟,终于可以随时回家看看,但在北上的火车上,难免也有一些近乡情更怯。  

        早晨在吵吵闹闹中醒来,收拾完毕坐定,发觉离终点站仍有数小时的距离,于是翻看梁先生一篇《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终究心思也全不在此,只翻了几页,记得一句“记而不考故曰‘纪’,纪而不详故曰‘略’。”当时觉得,我等此行,怕也是不考不详,同样可用“纪略”一词,只是比之梁先生,心中怕也是羞愧难当。


        初入正定,中巴车内玻璃上满是水汽,朦胧中只得见一处城楼及远处一段塔影,有人道便是花塔。老实说我不知花塔为何物,只是一面庆幸自己带了长袖衣衫可以避风寒,一面希望能快快寻觅一处饭馆。待水足饭饱,才有了兴致顶起风雨去一见这传说中的花塔。哦,也不可称之为“传说中的”,只因实在是未曾听说过这些传说。

        一座石塔,以我之所见,大致可分为三段。不曾记得初建时间,约略可追溯至魏?(实为唐)塔身正八边形,最下一层又外接四个六边形小室,其顶上有窣堵坡。正门前新立一尊弥勒佛,不知梁先生见了是否会笑言不妥。塔刹之下的一段塔身,雕刻华丽,最下一层金刚力士,之上青狮,再上白象,再上莲花座,最上为八个人形,七黑一白,白色仙人稍显精致,竟有双臂抱胸只神态。问林老师,不明其中道理,自认是白色仙人表明塔之朝向。塔身中心对称,除了南面为正面,似乎也并无其他判定方法。算是意外发现么?也许只是维修的匠人偷了其他七只去卖了换酒而已。

        听林老师释“中华”二字。非“中心之国”这等地理上的盲目自大,而在文化上的“中正仁和,不偏不倚”。这样的初心自然是好的,只是时至今日,人人愤而力求“向上”,处处实力比拼,哪里还能容下什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人所见皆为花塔的精湛工艺,自然视其为表里如花,谁又会在意定名之初此塔被寄予的厚望。

        次站开元寺,所存一天王殿,一密檐砖塔,一唐风钟楼。

        何为唐风?既为风,则无形而至,又心照不宣。当然可以从比例、构造、用料等角度分析对比,但所谓“铺面而来”,恐怕还是流淌于血液之中的亲切。立于檐下,则觉屋顶展翼欲飞,柱上斗拱厚重庄严,一次又一次反抗地球引力抬头回望,依依不舍,念念不忘。开元寺钟楼,我想,才算得上我古建生涯的启蒙。

        至于砖塔,不多谈其他,单说基座之上,塔之四角所刻八个金刚力士。之前未曾注意在花塔之上的金刚力士是否也稍有差别。开元寺须弥塔这八力士真可谓形神各异,有袒胸露乳的,有身着衣衫的,有梳发髻的,亦有光头的,更有一位力士嘴大唇厚,异于其他,故赐名“厚唇力士”。

        今日最后一处去往临济寺,同样有塔,只是雕刻更甚,看来也是受了世俗的影响。塔前一殿有匾书“不二”二字,特拍照微博之。“佛之与道,是一是二?”“不一不二。”不解禅机,不明其理。

        最大的受教是在塔后大雄宝殿。观其外观,清式无疑。既已受唐风,此等小殿自然是不入法眼的。孰料殿中构造,竟意外重重。移柱、减柱、垂瓜柱、叉手瓜柱、圆盘柱础,一处处明证说明其身世的不简单。像是被人抽了一嘴巴,羞愧得低下头来。

        得见唐风不假,同时也被这劲风吹得轻浮。

                                                                                                                                        七月九日

                                                                                                                                          于   正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4 古建考察日志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