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国际,我只扶持你,主巾长户,心动吗?

官网,代 理 ,渠 道,终 端客,送 ,送 ,送…
正大
主巾长户

在崇明乡间,常听到当地人谈起“种花地”或“花地的收成”。这些话,放在崇明举办“花博会”的当下,外人还以为崇明人都是花农,家里的农田都用来种花了。
其实,在崇明话里,各式各样的农田耕地都叫“花地”,而种田务农就叫“种花地”。
语言来自生活。明清两朝,植棉织布产业是崇明的支柱产业。崇明话“花地”最初指“棉花地”,后来泛指所有长庄稼的农田。
明太祖朱元璋曾题赐崇明“东海瀛洲”。明清时,崇明有“瀛洲八景”之说:七浦归帆、层城表海、金鳌镜影、玉宇机声、渔艇迎潮、鹾场积雪、吉贝连云、沧江大阅。其中的两景“吉贝连云”和“玉宇机声”就是讲崇明的棉花和织布。
吉贝即棉花。咸丰年间的竹枝词云:“秋来吉贝远连云,茅屋家家纺织勤”,描写的就是这样的壮阔画卷:平坦明净的崇明岛,秋高气爽,广阔无垠的棉花地,一朵朵绽放的白色棉花,迤逦至天边,与天上的云朵连成一片。月光如水的夜晚,空寂的村野上,从家家户户的茅草房里传出机杼声;此起彼伏,仿佛交织出一首美妙的乐曲,直达天上的琼楼玉宇。
正大国际,我只扶持你,主巾长户,心动吗?_第1张图片
据史载,清光绪年间,崇明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布匹达250万匹之多。当时,全县居民约13万多户,63万多人,织土布的织机竟达十多万台,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土布纺织生产。
然而,崇明一开始不适合农业生产。唐武德年间(618–627),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是为崇明岛前身。此后数百年,长江口出现很多个不停涨塌的流动沙岛。当时长江入海口偏西,主航道在北,崇明沙洲大半都在海潮中,土咸盐重,不宜耕植而适合芦苇生长。人们主要从事晒盐和渔业。
崇明农业的起步是以种植棉花开始的,因为棉花能够耐碱性。植棉自然带动纺纱织布。崇明的土布传统纺织技艺源自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松江乌泥泾黄道婆从海南黎族地区学到的纺织技艺。
明洪武初年(1368年),江流变化,大片盐田坍没,灶户逃亡,制盐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明万历崇明县志记载:“崇人自耕稼渔樵而外,别无他业。”这说明城郊百姓的生存手段开始以“耕稼”为主,宋元、明朝前期中期的“芦苇”、“渔盐”等退而居其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大国际,代理模式,社交网络,实时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