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是开天辟地一痴猴

看完《西游记》,我刻意没有去搜别人的观感或评论,就是想看看我自己能从中看出多少“言外之意”。当然,吴承恩只写了个故事,他只负责呈现,“言外之意”什么的也许只是读者的附会,但好歹不枉我在这故事中认真穿行过一回。

读这故事,最让我唏嘘感叹的是孙悟空,即使他最后高居云台、餐英咀华,我也只有一恸复他:那一根棒子搅天庭,蟠桃宴上逗群仙,花果山上自在眠的石猴去哪里了呢?那恣肆狂欢的日子再去哪里寻呢?

悟空性真,虽是天地孕化,以石为胞,但他生就一腔纯真之气,这气表现在:拜菩提为师打破哑谜得真传,谨遵师命誓死不提师门;毫无机心被太白金星赚上天庭,两次三番受哄骗;蒙唐僧搭救,心里眼里只一个唐僧,哪怕被骂被咒被逐,念念不忘的还是师父。以紧箍咒约束悟空是如来的小气,孙悟空虽然不是君子,但以其日后行止来看,即使能够离开,他依然还是选择回到唐僧身边保护他。紧箍咒存在的意义也许只是让唐僧这样的俗人自我感觉很厉害,因为悟空的本领超乎他的想象,因为他从来都是在不该念的时候大念特念。

论行者对唐僧,其心日月可鉴。

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一怒之下赶走了他,后来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无计可施的时候,猪八戒不得已上花果山重邀悟空。悟空和八戒一起过了东海还惦记着要先在海里净净身子,因为“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无论去降妖还是去搬救兵,行者都不忘叮嘱其他人好生服侍师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我不要;若瘦了些,不出门”。


甚至取经功成,送经书到长安上空,八大金刚让唐僧一人下界时,悟空还替他操心:“吾师如何挑得经担?如何牵得这马?需得我等同去一送。”悟空啊悟空,你怎么如此痴心呢?

论唐僧对行者,其行让人觉得齿寒心冷。

逢山开路,降妖除魔似乎天然该是悟空一人之事,让八戒去巡个山,悟空还要动动脑筋才能得到唐僧几句肯定的话:“果然一个人也难”“我这里还有八戒沙僧,都是徒弟,凭你调度使用”。长老啊,长老,你果真知道都是徒弟吗?


更不用说耳朵根子软,只要八戒一撺掇,就念紧箍咒的事了。在这件事上,唐僧对行者从来毫无怜惜之心,不念得悟空眼胀头疼不停歇。更有甚者,把那紧箍咒颠来倒去,念有二十余遍,只等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方才罢休。唐僧之心,何其硬也!


虽是师徒,但唐僧对你我从来分得清。悟空打死歹人,唐僧在荒坟前祷祝:“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唐僧似乎完全忘了悟空打死歹人也是为了救他。

一桩桩、一件件,悟空啊,论知人,唐僧连他胯下的白龙马都不如,白龙马尚知你乃“有仁有义的猴王”,唐僧却只把你看做泼辣刁钻的猴子。你的一腔真情,一躯千金不换的自由身在唐僧眼里毫无价值,他看不见你的忠贞、看不见你为他剖肝沥胆、肝脑涂地,要不是那八戒、悟净太过脓包,唐僧早丢弃你千次万次。你啊你,为什么还如此痴心呢?那琼瑶美酒不好么,果蔬佳肴不香么,猴子猴孙自在逍遥不美么?何苦受这气、吃这苦,万里颠沛把真我抛?悟空啊,悟空,你也不跋扈,你也不飞扬,你只是开天辟地一痴猴却错付了衷肠!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本是开天辟地一痴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