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当“卷首语”

20160618(六)“卷首语”

一场说干就干的“修行实验”——由武入道?由弱及强的修行假设。

虽然仍不得不用文字来表达,由此选择了信息折损的代价,但也只能如此。我尽量不想用图片,尤其是那种迎合“高颜值时代”审美需求的,过度PS的所谓精美图片,原因很简单:本末倒置、哗众取宠。而我本身的文字功夫也很初级,值得如此,期望得遇能够识别文字背后真意的有缘人吧!

这次的实验冲动,源自一系列很简单的、真实的生命经验。

记得一个文艺创作者友人,一度高产,微电影、艺术展、个人出版、演艺主持...几年间蹿升至风头浪尖,似乎距离成功已戳手可得。然而结果却是其人换上了忧郁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失眠...乃至一系列的日趋严重的心理生理疾患,于是迅速潦倒败落。接触到的一些圈子内的心理学家、咨询师与疗愈者,包括医生,纷纷献策,在这位友人曾经不缺银子的状态下貌似也消费了大笔开支,尝试购买各种身心疗愈服务,然而囿于各种原因,最终无果。钱没了,也就更灰心了,进一步去潦倒、躲避人群,甚至尝试自杀。在偶然一次面对面的血泪诉苦大会之余,我有些不厌其烦,于是毫不客气也毫不负责的打击他说道:“你TM就是太矫情、太娇气了!面对压力就塌窝倒架了,仅此而已!”——他瞬间表达不服且愤怒,于是瞬间拳脚相交,打了一个大约2分钟的“架”;内心绝望的他自然而然的迅速战败了,痛哭流涕、寻死觅活...然而隔天,有趣的事情来了,他电话过来嬉皮笑脸的表示道谢与惊疑:“我居然连续睡了十五个小时的觉?!心里轻松多了,怎么回事??”——靠,还是欠挨打!我心里如是反应。

后来的一段日子,大约七八个月有余,这位文艺兄台迷上了格斗,越来越上瘾,从戴着各种护具的模拟对抗,到一点点学习拳击扭摔之类的技术,一路练了起来。半年下来,几乎换了一个人。

这个故事就这么简单、粗暴、无趣的发生了,结束了。没有什么后来,一则我不再关注、操心他,看上去他也越来越不需要别人操心了;二则毕竟工作领域有异,交集越来越少,但两三年过来,据听说,他还在一个搏击俱乐部里定期训练,应是一切安然。

这类故事亲自经历过不少次了,各种各样的场景、背景原因,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诱发机制,假使交给专业心理学研究者,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们来研讨,估计会分析出繁复非常的各种假设、原理、模型、效应、可能性,乃至悖论与错误观点等等吧;然而每段经历的背后,从我的第一观察来体会,却多沦为简单:当事人心里软弱,并因此积压了太多负面的情绪,乃至变异变形而不自知。而这种软弱,更像是源自生物本能层面的一种知觉经验:怕挨打,或者说不敢打人。彷佛是一粒种子,一旦在内心深处种下,便不由得不生根发芽、一路伴随成长而悄无声息的滋长蔓延着,直到有一天成熟,遇到不知为何的外因突然引爆内在自我的一系列坍塌...

这种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文明的和平的时代,所以少有真实的战斗发生,尤其是男性,本能中潜伏的攻击原欲被史无前例的压抑了,正在异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新奇表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起真实血腥的战斗,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现实的另一面,是更加简单、有效的一个古老的规律始终在左右着人群: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好吧,在此我并无意替社会达尔文主义招魂,那么换一个温和的说法:强者总是更能获得人群的信任与托付。无论在创业领域,还是职场竞争领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吧。而如何成为强者?——这个命题似乎在当今的信息爆炸、超复杂社会系统环境里也变得无比繁复而趋于无解。我比较习惯于回到切近、简单的思维环境来理解问题的根本:生,形与知所处也。暂时抛开“知”的复杂命题,回到立足点:物理的形的力量,就是一切“力之所生也”的基点。

好了,这的确是个大话题,也很难有效管窥。所以,我试图用“武”这个线索来探索一条“道”,一条由弱及强的路径。急行无好步,我们面临的常态现象就是“有心无力”,知道的太多,想到的更多,但能做到的、力所能及的又是史无前例的在萎缩。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差距,导致无比巨大的挫败感与不真实感,让我们更多人宁可在观看好莱坞大片中获得些许力比多的释放,而非行有余力的去修炼自身、施展拳脚。

客观上看到的趋势的确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个体的能力就越低。反过来也是说得通的:因为个体能力趋于萎缩,所以要依靠建立一个更加繁复的社会协作系统,来解决这种能力衰退的困境。好消息是,经过十余年间隔的尝试,我们能够通过一些针对个人原始能力训练、激发的方法,切实让很多普通的、伪装成文明善良的,实际在极力逃避争斗的成年人们,开始重识“力量的源头”。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格斗类训练在内的方式,去重新释放内心的恐惧、熟悉它、接受它、驾驭它,从而不知不觉间在真实生活中转变为全然不同的赢家心态、强者姿态,嗯,这真的值得欣慰。

这种训练与激发模型,你可以称其为“武道训练”,也可以理解为格斗术训练,诸如此类的概念吧;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动机与社会上流行的“体育健身运动”有所不同,训练的指向、目标也有巨大的差异。我们并非单纯通过技术习得,训练一批接近专业格斗运动员的人——事实上也毫无必要——每个参加训练体验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应是掌握训练技术,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以及超越当下被恐惧束缚的自己。所以,并非“专业武术家”或“职业体育明星”就可以胜任这种教练任务,更多的素质,是对于“强弱关系”的真实生命体验与深刻理解的程度:到底什么是强弱?我们到底如何变弱了?到底如何变强大?...

综上,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格斗训练”,不是一种“培训班”,更不是某种“认证班”。由于一些熟视无睹、或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社会上此类教育资源历来极为罕见;如同传统武术界的门派秘传心法,从古至今,几乎都是隐学,而非显学。我们会在此尝试,破局、创新,通过科学精神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把各种隐匿于江湖民间的“秘传秘法”进行梳理提炼,用现代教育技术重新设计研究,去探索“普适性强者训练技术”的究竟。

好吧,我还是称其为一种“修行实验”吧!期待有缘人的参与,共同探索、研究、经验。无疑,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体验者,都将获得近水楼台的直接利益:对自我力量提升的深刻理解。


(*注:这将是一篇开放式的接力长文,会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角色的人生经验来进行填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未完待续”的状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且当“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