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心雕龙谈声律

   音乐之所以为古今中外文人雅士偏爱,是因为它的音律富含节奏。声音发自人的内心,出自人的唇齿。有雄浑、有细腻、有洪亮、有尖锐、有温婉、有沙哑等等不一而论。声音的产生是由胸腔里气体由内向外的发生过程。说到声音,大家都不陌生,有人注意到声音的不同吗?有的人说话温文而雅,如清泉涓涓流于石上,沁人肺腑。有的人声音尖锐,粗糙得让人捂住双耳。我们知道是先有了声音,才有了乐器和音乐。美妙的音乐让人陶醉,能深深地感染听者的喜悦心灵,使听者产生共鸣;伤感的音乐让人垂泪,能悄悄地把吹奏者的悲伤转移到听者心里去,使听者感同身受。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啊……

  

  女儿会问:我们前头好像讲完了写作,怎么还谈起了音乐呢?呵呵!这就是普通的写作与高明的写作之间的区别呀!声律和写作息息相关,这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到的。我们都知道老师总会要求我们朗读课文时,让我们要带着感情去读,要抑扬顿挫去读,这个感情和抑扬顿挫久和我现在所说的声律有关系,怎么样才能做到带着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课文呢?我只是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等到你真正能够熟悉了写作,再来看这一篇话题,你会悟到好多与众不同的收获……

  

  关于声律其实爸爸也不在行,只是略知一二,所以怕自己写出来的理论误导了你的理解,只有把一篇前人写的文章摘编下来供你稍大一点参考。这篇文章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

  

  《文心雕龙·声律》在我国诗歌声律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 本于人声 的自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内听 、 外听 、 和 、 韵 等范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声律理论体系,体现了刘勰对心与声、音与韵两个层次的和谐的追求。在新诗百年来的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两种相对的、较为片面的主张。审视刘勰的声律理论,无疑会让我们对写作的很多问题有更为正确的认识。……

  

  以下摘抄出自刘勰原作《文心雕龙·声律》

  

 Z(声律第三十三

  【原文】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①,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②,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③枢机,吐纳律吕,唇吻④而已。古之教歌,先揆⑤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徵⑥。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⑦;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⑧,廉肉⑨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⑩,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战?良由外听易为察,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11求,难以辞逐。

  【注释】

  ①肇(zhào):始。血气:指人体的血气流行。古人认为血气是生命的象征,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血,血液;气,呼吸。

  ②器:乐器。写:仿效。

  ③神明:精神,智慧。

  ④唇吻:即嘴唇,指嘴。

  ⑤揆:度量。

  ⑥“疾呼中宫”二句:宫商比较强,徵音比较弱,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的大小,与音的高低决定于振动数多少的不同。因此这里的急徐指强弱说。中,合于。

  ⑦宫羽声下:宫平声与羽入声最接近,入声稍引长即成平声,而且音高较低,所以说“宫羽声下”。

  ⑧攒唇:发唇音。攒,聚。激齿:发齿音。

  ⑨廉肉:指元音的宽窄、洪细。廉,棱角,指尖锐。肉,肥满,指饱满。

  ⑩摘文:即作文。乖张:指音调不和谐。

  11数:术数,指乐律。

  【译文】

  音律的起始产生,原本根据人发出的声音。人的声音包含宫、商、角、徵、羽五音,本于人的生理气血的活动,古先圣王就是仿照它来创作爵乐歌曲的。所以我们知道乐器模仿的是人的声音,而并不是人的声音去仿效乐器。所以有声的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表达情思的机构;吐词发音要符合音律,在调节唇吻等发音机关罢了。古代教唱,要先树立一个标准来衡量发音是否准确:使强音合乎宫调,使弱音合乎徵调。宫调商调的音调高,徵音羽音的声调低;声纽方面,有发喉音和发舌音时喉头和舌头的差异,发唇音和齿音时嘴唇和牙齿的不同,另外还有韵部元音发音窄宽、瘦肥、细洪,人的发音同乐器的音或者饱满或者尖锐相合,音的强弱明白的可以分别。今天有人弹琴如果不协调,弹琴者知道把琴重新改装过,可是作文的音调不协调,却不知道使它协调。那琴弦上的音响,能够调得和谐;而心声发自我内心里,却失掉了和谐的声律。这是什么缘故呢?实在是因为听身外的乐调容易辨别,而听内心的声调难于听得明白啊!所以听身外的琴音容易辨认它合不合调,琴弦的协调可以用手来调定;而听内在的心声困难,声韵与内心的情思复杂;前者可以根据乐律来衡量,后者难于根据文辞来考求。

  【原文】

  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②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③,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④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⑤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⑦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⑧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⑨,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

  【注释】

  ①双叠:即双声、叠韵。双声如惆怅,声母相同,都是ch,故叫双声;叠韵如蹉跎,韵母都是uo,故叫叠韵。

  ②辘轳:井上绞汲水桶的工具,摇起来上下转动。这里用来比喻单调,指一句中全是平声或仄声字。

  ③蹇(jiǎn)、连:都指不顺利。

  ④趣:趋。

  ⑤玲玲:形容玉声。

  ⑥“吟咏滋味”二句:当作“滋味流于下句”。下句,安顿字句,即造句。

  ⑦同声:指句末押韵相同。

  ⑧属笔:指写作。

  ⑨缕:一条一条的,详细。缕言:逐言细论。

  【译文】

  所有的声音都有飞扬和下沉两种,字词的音响有双声和叠韵两种。两个双声字中隔断了读起来就不顺口,两个叠韵字离开了,念起来一定别扭;一句之中全用沉抑的仄声字读起来很不方便,声响的发出就像要中断了一样;一句中全是飞扬的平声字读起来也不顺口,声调就好像飞扬出去回不来一样。配合起来就像辘轳一样上下圆转,像鳞片难于紧密排列;如果违反了声律配合的规律,念起来那就会佶屈聱牙,这种病症,好像作家得了口吃病一样。文章之所以有口吃病,是写作的人爱好诡奇造成的,文辞过于追逐新奇趋向怪异,所以弄得声韵纠纷杂乱。想要解开这个疙瘩,主要在于坚决果断地去掉癖好。左边有了障碍,也可以从右边去寻找毛病,末尾阻滞不畅,也可以从上面去调整。这样,那声调念起来就很圆转,清脆得像是宝玉发出的声响,那词语听起来就很悦耳,圆转得像贯穿起来的累累相连的珍珠一样。所以文章声韵的美恶好坏,寄托在吟咏里面,韵味从安顿句子上流露出来,气力尽用在求和谐和押韵上。句内的音调随从协调叫做和谐,句末相同的声韵相呼应叫做押韵。押韵的规则有一定,所以收声相同的音容易安排;声调和谐要注意抑扬平仄变化,所以遗下的音响难于协调恰当。拿起笔写文章易于工巧,然而选择声调的协调却是十分困难;连缀词语成为文章难于精致,然而押韵却甚为容易。虽然其中细微曲折的变化难于详述,然而它们大略的纲要,不会超出这些论述。

  【原文】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龠;翻回取均①,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②;龠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陈思、潘岳③,吹龠之调也;陆机、左思④,瑟柱之和也。概举而推,可以类见。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知楚不易,可谓衔灵均之声余,失黄钟⑤之正响也。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⑥,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⑦,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⑧哉!

  【注释】

  ①均:均衡协调。

  ②乖贰:不合,不协调。

  ③陈思:陈思王曹植。潘岳:西晋作家。

  ④陆机、左思:均为西晋作家。

  ⑤黄钟:十二律之一,代指正声,指《诗经》的标准音。

  ⑥圜(huán):同“圆”。

  ⑦识疏:当作“疏识”。阔略:疏略。

  ⑧忽:忽视。

  【译文】

  至于音位固定而宫、商、角、徵、羽五音谐和的,就好比吹笛一样;反复地调音以求合乐的,又颇似调瑟一样。调整瑟弦要靠移动瑟的弦柱,所以有时调不准便会音调不合,笛子的孔在管上是固定的,所以无论怎样吹出来的音是一定的。曹植和潘岳的作品的声韵,就是吹笛的调子,陆机和左思的作品的声韵,是瑟柱的调子。约举两例加以推求,别的也可类推了。再有《诗经》的作者运用声韵,大多清楚明确,《楚辞》夹杂着楚国的方言,所以它的音韵不够清楚明白的实在繁多。到了西晋的张华论述用韵,说陆机的作品多用楚音,陆机的《文赋》也说用韵不容易,可以说继承屈原的用韵,却失去了《诗经》黄钟正调的音响。大凡音韵运用得正确贴切,那文势大都圆转自如而和畅无碍;但如果文章的音律发生讹变,比把方木榫插进圆孔还更加的不合适。能避免这种不和的现象,那么用韵就没有大毛病了。作家才识精深的,会剖析字句、钻研音响声韵、掌握调和声律的方法,如果学识疏浅,用韵就像偶然碰上的,如同长风吹过箫管眼孔,必然发出杂音,像南郭先生吹竽,只好滥竽充数罢了。古代的人佩戴玉石饰品,走路的时候左边的玉器碰击发出宫、羽的音调,右边的玉器碰击发出徵、角的音调,用来调节走路的步子,使其声调不失应有的秩序;何况在写作上音调构成文章的声律,怎么可以忽视呢?

  【原文】

  赞曰:标情务远,比①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②唇吻。声得盐梅,响滑榆槿③。割弃支离,宫商难隐④。

  【注释】

  ①比:合,指调配。

  ②钟:黄钟,十二律之一,指音律。

  ③榆槿:榆,树名,果实可食。槿,木槿,花可食。这是两种植物的皮含有滑汁,煮菜时用作使食物柔滑细嫩的调味品。

  ④难隐:不能隐蔽,即能够很好地掌握音律。

  【译文】

  总结:

  表明情志务必高远,

  调配音韵则要求细密。

  声音节律从胸中发出,

  调和音调在于唇吻。

  文章有了声律这调味的盐梅,

  那音响就像榆槿一样柔滑。

  摒除追逐新奇的不正之音,

  那文章的声律就更加动听。

  【评析】

  《声律》的“声”,指语言的声调;“律”,指语言的韵律。“声律”即语言的声调韵律。本篇主要讲声调和韵律的运用,即文学语言的和谐美。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声律的起源、文章语言的音律与乐声的比较,指出了研究声律对文学创作的必要。二、讲文学作品语言声调的和谐与押韵。其中涉及到双声、叠韵,平仄的配合以及和声、押韵等。三、联系具体的作家讲正声和方言的利弊,进一步总结掌握正声的必要。讲前人作品声律运用的得失及作者掌握好声律的条件。)C

  

  文学语言要求语音的和谐美。古代作者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声乐”,但也自发地注意到语言要和谐顺口。随着文学的发展,对语音和谐的规律逐渐有所认识,刘勰发现了语言音律的复杂性,并对这种复杂情况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比较符合语音科学的结论。

  

  看完这些关于声律的论述,我们就应该学会运用到写作当中去,写作时不光要讲究技巧,也要讲究声律,其实刘勰老先生讲了半天的声律无非就是两个字:和谐!明白了和谐的道理,写作的遣词造句就能够做到打动读者的心声。该温婉处得温婉;该雄浑处且雄浑;该平淡时则平淡;该煽情处需煽情。这一段结尾总结就是爸爸对声律和写作的体会啊!

  

注: 本篇中从Z到C括号中的内容为摘抄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八章 文心雕龙谈声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