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的例会

从业十余年,每周三,我们都会开策划例会。内容或多或少,主要是见面沟通各自工作体会,提升策划内功。

今年以来的例会,我们小组由我来主导,我在延袭以往风格(因领导风格未变)的基础之上开拓性地提出“学习型例会”。不再是“我这周联系了谁”“谁有意写哪个题目”“有人想写这个题目,不知道行不行?”这类泛泛的讨论,感觉编辑像个到处找作者的推销人员(实际上也是,知识的贩卖者吧,一本图书的产生,有可能是作者想往外倒的,更有可能是编辑根据自己长期对相关领域读者的观察提出的选题);不再是汇报性质的“我今天做了什么,明天打算做什么”,像是学生向老师汇报,编辑是一个知识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style,有自己的 风格和喜好,在其职,谋其位,只要编辑喜欢做事,根本不必打报告,因为编辑是有个性的知识性工作者。

哈,感觉有些跑题了,再跑一下下,出版是个传统的行业,IT出版更是其中小之又小的门类,计算机刚刚引进国内时,计算机书算是“奢侈品”,上次碰到一个作者还告诉我曾经花98元在1996年买过一本Windows宝典。所以,目前来看,计算机书仍是高定价,低印数的路线,但是越来越多的内容独特交叉领域的好的计算机书,销量持续走高,不比任何社科经管励志类差,且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任何领域不怕小,就怕好!

刚刚的例会,其实讨论的是出版和编辑相关内容。我的“学习型例会”内容之一就是学习新的畅销书,我们编辑对书的学习不单单是从内容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出版的角度考量,多了品相、定价、排版、内容架构、写作手法等等。

这次我们学的是《参与感》,我关注了读客的微信公众号,号称销量已达18万册,东北某养鸡场老板一次性团购500册送给员工和朋友,杨澜、李静、周鸿祎、柳传志及蔡文胜都纷纷推荐,我在会上说了这个消息,大家反映不一,有惊叹的(18万册,于我们社里目前图书的销量不可想像的),有质疑的(养鸡场也要互联网?这是必然的)……我更多的是羡慕呀!本书作者黎万强在前言当中提到的十年前的写书任务,实际上是找的我,但始终未能如愿,不过十年前如果写成销量可能也远远不如今天的《参与感》。

相应地引出了许多话题,大家例会上讨论得相当热闹。从图书品相到图书内容;从图书阅读品味到个人喜好;从编辑修养到出版取向;甚至谈到《参与感》与《数据之巅》的一个如此落差悬殊的对比(我感觉就像《小苹果》与《命运交响曲》的一个对比,当然这个类比似乎很不恰当),请原谅,编辑就是这样的天马行空!

单单从出版人的角度来看,《参与感》在生意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社会效益上也有一定的口碑,它仅仅是一个快消品,正如一颗明星突然闪过,后面还会有更多明星闪现一样!有的会比它更耀眼,有的会稍逊于它,但也会给很多人带来知识和进步!这或许就是出版人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刚刚的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