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十九天学习心得

图片发自App
        今天学习《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省 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著名哲学家,明代“ 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 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 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
      可见,罗整庵在当时也是大儒之一,阳明先生也是非常尊重他的。两人的学术探讨可谓高手过招,惺惺相惜。
      见道固然难,体道更难。学要讲,但却不能安于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点,阳明先生深以为然,连称“幸甚幸甚”!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与格局都是有其局限性的。而对于天理的追求和探寻是无极限的,就此而言,学术上的交流与思想上的碰撞也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对于整庵先生的直言不讳,阳明先生深表感激。关于讲学的问题,阳明先生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用心去讲,一种只用口耳去讲。这其实也是治学的态度问题,讲学本身也是自身的学习增益、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按照诚意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才是治学者应有的态度。
        关于整庵先生质疑格物的必要性问题,阳明先生再次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针对一个共同的对象:理,即性。它们都是治学的要求或形式而已,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应是诚意的基础上由格物入手,良知固然在那里,但人因为有个人的角度和判断,要达到致良知是要有一个在不断地去私欲、不断趋近存天理的目标的过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第十九天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