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如果拖延,你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这样也会增加你的压力,因为你清楚自己必须完成一个很讨厌的任务。其中的神经模型会变得模糊黯淡、残缺不全,你的思维基础七零八落、摇摇欲坠。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尤其对于数学和科学来说更是如此。假设你为了考试临阵磨枪,或者是想快速应付地写完作业,那就别指望能记牢概念,搞懂难题或者是建立知识结构图了。哪种神经模式都需要时间,可你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留出余闲。

——[美]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


1、“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自21世纪初以来,神经学家就巳经对大脑中两种思维网络模式间的互相切换取得了研究上的长足进步,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这两种思考状态基于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我们将其分别称为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它们对学习都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大脑会频繁地在两种模式之间不停切换。尽管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你也无法同时处于两种思维模式之中,不过,对有些你并不太关注的事情,发散模式确实可以悄悄地在后台处理。有时候,你突然一恍神,那就是发散模式现身了。


2、“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样东西上,然后砰的一声,专注模式就开启了”

专注模式下的思维活动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必不可少。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位置就在脑门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样东西上,然后砰的一声,专注模式就开启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电筒发出的光,打开开关,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关注的目标上。

3、“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模式思维就出现了”

发散模式对学数学和科学也同样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不得思路,它会冷不防地提供一个新点悟。同时,它也与宏观视角相关联。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模式思维就出现了。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与专注模式不同,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它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看来发散模式也难为无米之炊!)

学习过程中,不同脑区进行着复杂的神经元发放活动,同时两个大脑半球之间也发生着互动往来。这说明学习活动可没那么简单,比在专注和发散模式间简单地切换要复杂多了。还好,在这里我们无须对生理机制做更深的了解,我们要另辟蹊径。


4、“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区别”

还有另外一种直观的方式来看待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区别:想象从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专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紧密,穿透力更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而如果你拨到发散模式,光柱会分散开,照亮的范围更广,但各处的光强都会降低。

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直到你锁定了一个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如接下来要看到,发散模式有其自由意志,它可不会听话地被打开或是关闭。不过没关系,我们很快就会讲到帮你在两种模式之间切换的小技巧了。


5、“为什么要有两种思考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样两种思考方式?答案可能深藏于生物演化之中。脊椎动物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就要面对两个主要问题。让我们用一只鸟来举例,一方面,它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从地面上啄取谷粒,获得食物;与此同时,它也必须警惕视野中是否有老鹰之类的天敌出现。处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任务,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把它们区分对待。它可以让一个大脑半球集中注意力啄取食物,另一个则集中注意力在巡视周围环境的危险上。当两个大脑半球倾向于分别完成各自不同类型的任务时,生存下去的机会就更大了。如果你观察鸟类,就会发现,它们先啄一下,然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上去就像是不停地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6、“‘有的人是左脑主导的,有的人是右脑主导的’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人类大脑的运转方式也相去不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大脑的左半球与慎重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项联系更紧密。它似乎也更擅长处理连贯性的、富于逻辑性的思考:上一步推导出下一步,诸如此类。而与大脑的右半球相关的,则更多是像四处扫视环境、与他人互动或是处理情绪之类的活动。同时,应对即刻发生的活动或是宏观问题的处理也与大脑的右半球相关。

从两个脑半球的细微区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思维处理模式可能产生的原因。但请一定注意,“有的人是左脑主导的,有的人是右脑主导的”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7、“除了某些琐碎的小问题或概念,大脑要理解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这种信息之间的往来传递”

无论是专注模式,还是发散模式,都要求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参与。想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而且保持创造力,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被用到,对它们的强化训练缺一不可。

归根结底,任何学科中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两种基础思维模式之间的相互切换。一种模式接收信息并进行处理,再将结果传给另一种。除了某些琐碎的小问题或概念,大脑要理解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这种信息之间的往来传递。我们在这里提出的观点,对于理解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尤为重要。但你会逐渐发现,它们对语言、音乐或创意写作等许多领域也同样奏效。


8、“如果拖延,你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

许多人都挣扎于拖延症。关于如何有效地处理拖延,我们会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详述。暂时我们只需要记住,如果拖延,你就没有时间供专注模式稳扎稳打,只够走马观花地过上一遍。这样也会增加你的压力,因为你清楚自己必须完成一个很讨厌的任务。其中的神经模型会变得模糊黯淡、残缺不全,你的思维基础七零八落、摇摇欲坠。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尤其对于数学和科学来说更是如此。假设你为了考试临阵磨枪,或者是想快速应付地写完作业,那就别指望能记牢概念,搞懂难题或者是建立知识结构图了。哪种神经模式都需要时间,可你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留出余闲。


9、“番茄工作法:在这25分钟里,全神贯注于一项任务,什么任务都行。不用担心能不能完成它,专心去做就好”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拖延(不少人都有过同感),来看看这个。关掉手机,或是任何其他会发出提示音或闪烁的干扰源,用一个计时器设定25分钟,在这25分钟里,全神贯注于一项任务,什么任务都行。不用担心能不能完成它,专心去做就好。25分钟的时限一到,你就停下来奖励一下自己,看看网页,翻一下手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注意,奖励和工作本身一样重要。你会惊讶于这25分钟的成效一尤其还是在你专注于任务本身,而非在意任务能否达成的情况下。(这就是所谓的番茄时间法)

如果你想试试这个方法的进阶版,那么来想象一下,假如现在就要入睡了,你正在回顾这一天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你想到的任务是哪个呢?把它写下来,现在就去做。在这天内,试着用至少3个25分钟(“番茄时间段”)来处理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任务。

当曰工作真正完结后,看看自己在待做清单上划掉了什么,这会儿就可以尽情地享受成就感了,然后把明天要做的关键事项写下来。这种前期准备有助于你的发散模式开始预热思考明天如何完成那些任务。


10、“小结”

◆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你会在两种模式之间转换,择一而用。

◆ 如果我们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

◆ 想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接着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儿。

◆ 定式效应就是说因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记住这一点,有时候你的思考得灵活点。想要解决问题,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转换。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误导。


11、“学习提升”

1. 你怎么才能意识到自己处于发散模式中?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2. 当你有意识地思考一个问题时,是哪种模式被激活了,哪种被屏蔽了呢?怎么才能解锁被屏蔽的模式呢?

3. 回顾一下你处于定式效应的时候,怎样才能改变思考方式,跳出预设的错误概念?

4. 解释一下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怎样类比手电筒的可调光束的。何时才能看得更远?何时视野更开阔,但看到的距离更近?

5. 为什么有时候对于学数学和科学的人来说,克服拖延症格外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