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知识的?

你是如何理解知识的?_第1张图片

“知识改变命运”、“Knowledge is powre!”,听起来很励志也很有道理的话,然而我却很少甚至木有想过知识是啥,只知道别人说啥就是啥,书上说啥就是啥,说白了,欠缺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很幸运的是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有这样一位老师一直手把手的教我们把生活中很多概念理解清楚,这是很重要的。

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看他的头脑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那么知识的概念是什么呢?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两个关键点: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能否做出更好的决策,翻译一下,学到的知识是否有用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比如有巨大影响力的笑来老师在他的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学习再学习)推荐好的电影,按照以上对知识的定义,这个是知识:

1.他推荐的电影使读者做决策——一些读者真会去看,并且真的觉得电影很棒,而老师也只推荐他认为极好的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

2.长期来看,他对读者带来了更好的结果——比如品味和品位提高了,这两个和耐心一样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那么读者的品位和品味提高了,将来的输入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把知识的概念搞清楚了,那么我就知道其实绝大多数信息根本算不上是知识。

看了这个案例,我思考着,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可以多看牛人看过的书,牛人看过的电影,看牛人经历过什么事情,具体做事的方法是什么,从而怎么一步一步变成牛人的,那么牛人做过的一些事情,我能不能做,他们运用的方法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能行得通吗?

最近一直看樊登读书会,听樊登老师讲书,昨天就输出了关于《放弃的艺术》这本书的文章,帮助我们如何更好的放弃,如何认清自己的目标,关键是樊登老师在讲书的过程中会讲许多他知道的案例或者他结合书里面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情况,比如他是怎么放弃当大学老师,然后创办樊登读书会的。那么我也很相信大咖不仅花时间读书,还把书中的精华整理出来和我们书友分享,这本书肯定是有它的价值,才值得和我们讲,那么可能影响书友做决策,会去买这些书一睹为快。事实上有些出版社就因为樊登老师讲过某本书而销量大增。

大脑中一直有一些印象,即之前听到很多老人,大人对我说过“要努力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你看我就是学的知识太少了,所以没啥作为”、“读书读出来就有用了”等等,我妈也经常和我说,“因为学到的知识少了,所以吃了很多亏”,一开始不理解,因为她并没有和我说过因为没学什么知识所以吃亏的经历,只是这样一句话反复多次的强调在我的脑海中,所以其实是很模糊的,就像一个人写文章,满篇都是大道理却没有案例来论证,就让人觉得你说的道理我都知道,如果作者写了自己的案例就不一样了,因为作者不仅“知道”而且“做到”了,但是读者“知道”不一定“做到”,所以自然那感觉就不一样了。最主要的是有了案例那么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内容。回到知识,其实因为对知识定义不清楚,所以我脑子是模模糊糊的,很幸运的是随着不断的学习,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关于知识是否有用这一筛选判断标准很重要,那么还有另外一个也很重要,那就是加上“时间”这个属性,即这个知识长期来看有木有用,因为短期有用的长期不一定有用,短期没用的长期不一定没用。

很多牛人都一样,不怎么在意绝大多数“新闻”——因为那些一地鸡毛的琐事,实际上对自己不仅没用,短期没用,长期来看依然没啥卵用。然而在特定的领域他们却火眼金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起码比别人知道得多)。比如沃伦•巴菲特说自己“从来不看新闻”,大概是说他从来不看小事件,然而和他的人生选择相关的大事件,他了解到比任何人都先知道的地步,所以也用不着看别人发出来的“新闻”了。

突然想到以前的我总是关注一些对自己并没啥用的“新闻”,比如哪个明星出轨了,人家出轨关我毛线事,捂脸!从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注意力。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很多大咖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有“输出倒逼输入”、“教是最好的学”,其实这也是一种知识,第一指导了我做决策,非之前那样苦哈哈的学,啥有用没用的文章都看,而是因为要输出有用的文章,所以要输入有用的内容,而想要把知识学得更好,所以需要“教”他人理解这个知识,那么把他人教懂了,难道自己会不懂吗?

第二长期来看这肯定是对我有好处的,比如“有用性”会逐步增强,那么进而很有可能改变我的选择,我的生活,比如今天输出的关于知识的概念学会了,那么以后再学知识的时候就有了筛选标准,而不是啥鸡毛的信息都一起往脑子里面塞了。

你又是如何理解知识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如何理解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