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看得懂代码,那为啥说看不懂书?

最近在看龙书,看书的过程中偶尔会分个神。可分神回来后,发现自己居然看不下去了。但是我很想快速的把书看完,所以我会强迫自己强行的去接着看,去试着看懂每个字的意思。可我滴个乖乖,我看的可是中文书啊,每个字都是汉字,每个字我都见过无数次了,可我心里还是有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一边跑一边喊口号:“啥啥啥,这写的都是啥?”

既然看得懂代码,那为啥说看不懂书?_第1张图片

说也巧,我刚好看到的地方讲的是上下文无关的文法。在举反例的时候,就提了下哪些不是上下文无关的文法。比如说,大部分的程序语言,在涉及到先定义后使用的时候,就不是上下文无关的文法了。

“先定义后使用”,这不就是在尝试理解书的内容时所做的事情吗?没做好这个事情,“没定义就使用”,不就是在看天书吗?

我试着对着书套了套,发现还真是这个道理。这种技术类书籍甚至说理科类的教科书,是通过定义一个一个的概念开始的。书本对每个概念解释说明,把概念组合起来,去证明这个组合出来的结果的某个特性,用这个特性去回答某个答案。

首先,看书时先抓住提到的概念。一个都不能放过,不仅要看了,关键要去理解,否则后面就会晕。比如在看书时没用心去理解“闭包”的定义,那么后面在谈及闭包的特性和应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不知所云。更严重的是,我发现这种问题常常是很隐蔽的,因为我看过定义,但是没理解这个定义,所以我会觉得那个概念很熟悉,熟悉到就像自己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一样,但就是不知道它的特性和应用是怎么来的。自己就会去死抠后面的文字的描述,而不会想到回去重看定义。

其次,在概念定义的后面,会跟着一个更加详细的混搭例子的描述。这个描述是概念的补充,是理解概念细节的辅助。比如定义了一个“加法”,在这个描述里面,会更详细的说明在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的下面,这个加法的动作是什么。我会选择这部分混搭前面的定义来理解,因为我是在跟书本对话,对于定义里面用文字描述不清楚的,我不能跟作者Q&A,只能选择看这部分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最后,就是这个概念的使用场景。写程序定义了变量要用,看书提到了概念肯定会说明它存在的意义。在理工类的书籍里面,每个概念定义出来,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的,而这部分就说明这个概念怎么与这个问题交互,从而去解决它。这部分的篇幅最长,而且一般都图文并茂,这部分往往也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因为相对前面的章节,这部分需要思考的东西最少,看起来也就最轻松。然而必须要在完全理解前面描述的情况下,这部分文字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否则这部分是最容易脱线的。

总结完成后,每次被打断都试着按照这三条整理思路重建现场,倒也发现有用。我兴奋的将这个发现分享到了技术群,没想到被人泼了冷水。有个人冒出来说了一句,我还没法反驳。因为他的说的是:“看书是不是能看进去,这件事,主要看智商 ╮(╯╰)╭”。

你可能感兴趣的:(既然看得懂代码,那为啥说看不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