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上的乡愁·豆腐

    重庆渝东南有个县城叫酉阳,酉阳县城东南百里外有个山村叫李子溪,那里就是我的故乡。李子溪坡地居多,土地也说不上肥沃。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无论父老乡亲们多么辛苦地耕作,也总是不能从家乡“吝啬”的土地里丰收粮食来保证一家老小的温饱。黄豆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经济作物,也只是在田间地头被种植一些,豆子因其产量低而且显得格外金贵。既然没有豆子,又怎能做出豆腐来呢?所以,豆腐便成为一种极为稀罕的佳肴,只有在家里来贵客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才会不辞辛苦地磨豆腐!在我心里,豆腐从此便享有了与腊肉同等的地位。     

      我之所以用词“不辞辛苦”,那是因为要让豆子华丽变身成为豆腐,母亲需要完成至少包含六个步骤的一系列操作流程。首先,母亲要把黄灿灿豆子倒入箩筛里,经过一阵又一阵的颠和簸,混杂于豆子里的豆壳草屑或土粒石子之类的杂物、还有干瘪劣质的豆子便从筛眼漏下,留在筛子里的就是那饱满浑圆的优质大豆。第二步,母亲会用清水洗净被筛选出来的黄豆,再用清冽的泉水来浸泡一整天。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也为了能够让豆子充分泡软发胀,就得先把筛选出来的干豆子磨成河沙那样粗糙的颗粒,再用温热水浸泡。第三步,等到豆子浸泡好了,就进入最费力气的步骤 — 磨豆浆!因为那时候没有豆浆机之类的电器,磨豆浆就得完全依靠人的体力来完成。为了磨出细腻的豆浆,母亲就得推动那一扇百十来斤重的青石磨盘来磨完一大木盆泡胀的黄豆,那该要付出多大的辛苦和劳累啊!豆浆磨好了,随即进入到第四个步骤 — 熬煮豆浆。因为豆腐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母亲会在熬煮豆浆前用一大张粗纱方巾过滤出生豆浆里豆渣,以示主人待客的真挚和热情。熬煮时,母亲会用锅铲子不停搅动豆浆,以防锅底的豆浆积淀烧糊。土灶里熊熊燃烧的柴火会把铁锅里的鹅黄色的豆浆熬煮得沸腾翻滚,等到豆浆熟透且闻不到豆腥气味时,母亲就朝豆浆倒入特制的酸汤,来促成豆浆凝成豆腐。你可千万不要小瞧加酸汤这个环节!在我看来,往豆浆里加酸汤是制作豆腐的所有环节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关键一步。酸汤加少了,豆浆不能充分凝结,做成的豆腐浑浊疏散而缺少柔绵;酸汤加多了,豆腐则会变得酸涩粗糙而失去清爽回甜的口感。幸好!母亲却总是能够凭借其丰富的经验恰如其分地把控好这一步!第六步,豆腐凝结了,母亲就用粗纱方巾把豆腐包裹好,再放入长方形的木箱模具里,并在木箱的盖子上压以重物来挤压出豆腐中饱含的汤水。豆腐里的汤水挤出来了,终于,白豆腐就制成了。

      我的家乡虽远离繁华的都市,那里却是民风淳朴。自己家里磨豆腐时,一定会给邻居家里或者年高的长辈家里送去一碗,来表达敬重的心意。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借用了别人家的酸汤,也要送上一碗自家的豆腐以示感谢。当您到我的家乡做客,如果主人专门磨豆腐来款待您,请您记住,他们已经敬您为上宾!

      如果不是为了款待客人,很多人家更多愿意选择吃菜豆腐,因为这样就可以把豆腐渣一起利用起来而不致于造成浪费。磨好的豆浆无需过滤掉豆渣,便直接倒入锅里进行熬煮。当豆浆开始沸腾时,即刻往豆浆里加切得细碎的青菜叶,再继续熬煮。等到豆浆和青菜都煮熟透了便倒入适量的酸汤。豆腐凝结成团后,用筲箕隔离着挤压出其中过多的汤水,一青二白的菜豆腐就做好了!坦诚地讲,菜豆腐吃起来口感粗糙,远不如白豆腐那样细腻柔软。可是,菜豆腐里因为加进了青菜叶,就融入了一份蔬菜的清爽味道,也就独具风味了!印象中,用柴火煮熟的苞谷面饭配上菜豆腐是人们的最爱!

      不可否认的是,豆腐是否美味可口还与调味佐料有很大关系!一碗好的调味佐料往往能够让一砵朴素的豆腐大放异彩,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山里人的餐桌上是不会缺少辣椒的,调制一碗辣椒佐料就理所当然成了吃豆腐的标配。然而,你可知道?辣椒佐料的首选材料必是二荊条干辣椒。先把干辣椒放到滚烫的柴火灰里烫得焦糊黢黑,嘴吹手拍除去糊辣椒上沾附的火灰,再把糊辣椒握在手里搓揉成粉末或块屑装入碗中,添加适量的盐或酱油、榨菜头碎末、葱花、味精、蒜末、花生碎或炒熟的芝麻,淋上几滴香油,搅拌均匀。然后?然后你就可以享用美味了!

      曾经有一种红油肉汤炖白豆腐,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食印迹。记得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初中生,学校刚放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从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乘坐客车回家过年。客车在崎岖的山区公路上颠簸了一整天后终于把我带到了县城的客车站。我刚刚下车,凛冽的寒风便吹得我直打哆嗦,肚子里早已饿得咕咕直叫。直觉告诉我,必须得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填饱肚子。车站外面不远处有几间牛毛毡房顶的棚屋,油腻的玻璃窗上贴着几张已经泛白的菱形红纸,上书“站前饭馆”四个黑墨大字。在老板热情的吆喝声中,我快步走进了饭馆。饭馆灶台里的柴火烧得很旺,几只铁鼎罐里咕嘟咕嘟地炖煮着香味扑鼻的菜品。虽然我也很想把鼎罐里的那些美味都吃遍,无奈方孔兄未能与我同在,我只能抑制住自己的奢望,花了五毛钱,买了一碗米饭、还有一大碗红油大骨汤炖煮的白豆腐。可能是又冷又饿的缘故吧,店小二刚把米饭和豆腐端上桌,我便狼吞虎咽地开吃了。由于在肉汤里炖了很久时间,豆腐内里已经炖出了蜂窝眼,蜂窝眼里还灌满了汤汁,所以豆腐早就充分汲收了红油肉汤的鲜香和麻辣,吃进嘴里自然是唇齿留香、余味绵长。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可我硬是没用多长时间就把一大碗米饭和一大碗肉汤炖豆腐给吃得精光!甚至连豆腐汤也喝得一滴不剩!

        又是一年的寒假,我携妻带子回老家过年。我们特意在县城留宿一晚,为了寻觅当年“站前饭馆”曾经的味蕾记忆。可令人遗憾的是,时过境迁,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年的牛毛毡窝棚饭馆哪里还有踪影可寻!正当我心有不甘之际,家住酉阳县城的志文兄盛情相邀,说是要为远道而来的老同学接风洗尘,我和妻子欣然应邀。让我惊喜的是,志文兄还邀请了秀武、广军、会蓉等数位初中同窗赴宴餐欢聚,推杯换盏间几十年的同学情谊自然是热情洋溢。妻和子则是陶醉于家乡的美食之中,洋芋锅粑饭、腊肉炒酢海椒、腌菜咸烧白、米豆腐、凉拌折耳根⋯⋯ 至今,妻子一谈及回老家过年的事,在感慨同学们的深情厚谊的同时,她总是念念不忘志文兄家那一大砵腊排骨炖菜豆腐!

      侄儿军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每年春节将至时,他便会从千里之外给我邮寄一些故乡的土特产,其中豆腐干是不会或缺的。新鲜的白豆腐里加入适量的盐、压干其水分、切成半截砖块一样大小,用煮饭炭火的余热烘干至外皮微微发黄。经历过烘干,豆腐干不会轻易发霉变质,利于较长时间保存。豆腐干外干里软,吃起来筯道绵软且细腻化渣。因为加入了适量的盐,豆腐干品尝起来总是那么滋滋有味,实在是一道难得的下酒小菜。如果刀工不错,你还所以把豆腐干切成面条般粗的丝,加入鸡汤里与干黄花或金针菇一同烹煮,吃起来当别有一番风味!

        ……

      现今的能工巧匠们早已研发出了不胜枚举的方法来对豆腐进行后续烹制,喜爱豆腐的人们也能够大快朵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碗至简的豆腐却承载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和向往,也饱含着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感恩。多姿多彩的生活总是瞬息万变,唯有生活中的美好情感能够引人共鸣并长驻心间!                                                                                              2019年5月上旬

你可能感兴趣的:(舌头上的乡愁·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