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冬宵引赠司马承祯

宋之问•冬宵引赠司马承祯_第1张图片
宋之问

冬宵引赠司马承祯

【唐】宋之问 

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

(选自《全唐诗》051卷045首) 

【注解】

宵:夜。

兮xī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北户:古国名;指南方边远地区;向北开的门。

墐jìn:用泥涂塞;沟上的路;掩埋。

美人: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喻君上;品德高尚的人、贤人;妃嫔的称号。

屡lǚ:接连着,不止一次。

盈缺yíng quē:盈亏变化。

的的dí dí:明白,昭著;副词,的确、实在。

寒潭:寒凉的水潭。

青松:表面意思即苍翠的松树,喻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幽幽:深远貌;寂静貌;轻微、微弱(形容声音、光线等);悠闲貌;深暗貌。

吟: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鸣、叫。

劲风:指介于微风和飓风之间的风; 强劲有力的风。

俗人:佛教指没有出家的世俗之人;平庸的人、庸俗的人。

爱: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好;容易;重视而加以保护;吝惜。

恨:怨,仇视;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

宋之问•冬宵引赠司马承祯_第2张图片
冬望王屋

【读悟】

这是一首宦途人怀想修道人的诗。

宦途人是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约712),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诗人,约生于唐高宗也即武则天夫妇时期。宋之问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工书、富文辞、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在唐高宗时饶著声誉。宋之问三兄弟各得父之一绝,一骁勇过人,一精于草隶,宋之问工专文词,时为佳话美谈。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由此踏上仕途, 武则天时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唐睿宗时流放,唐玄宗时赐死。

修道人是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735),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弟司马馗之后,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自幼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浙江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代皇帝多次召见司马承祯问道,以师事之,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观修道,司马承祯由此称为道士帝王师,名满天下。王屋山陪伴和见证了司马承祯的晚年,司马承祯则开启和奠定了王屋山在道教史上的崇高地位,卒亦葬于王屋山中岩台。

司马承祯博学多才,在文学、音乐、书法、诗歌、制琴、铸镜等多方面才艺卓著,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其中,司马承祯与诗仙李白是忘年交,有师生之谊,与宋之问等人则有诗歌唱和。宋之问写给司马承祯有三首诗——《冬宵引赠司马承祯》《寄天台司马道士》和《送司马道士游天台》。可惜司马承祯的诗歌大多没有流传下来,《全唐诗》只存有唯一的一首《答宋之问》。

宋之问•冬宵引赠司马承祯_第3张图片
冰雪天坛

这首诗同否与王屋山有关,读诗时看到的资料里有不同的说法。王明信先生《济源古代诗词赏析》认为,宋之问写司马承祯的诗作有三首,另两首都标明“天台”,即浙江天台山,独这一首没有注明地点,且诗意写北方,符合王屋山气候特征,故收录之。

按《旧唐书·司马承祯传》,司马承祯“(开元)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开元十五年(727 35年),司马承祯奉唐玄宗之诏始建阳台观,开元甘三年(727 年)宫观建成,而宋之问大约卒于开元元年(713 年)。司马承祯有没有在开元十五年前游历王屋山,辽宁师范大学黄超在其硕士论文《唐代王屋山相关诗歌研究》中认为没有记载,此诗当写于浙江天台山。孰是孰非,我还不知。

“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一个寒彻的冬夜,宦途人宋之问独坐山中,独对河山冰雪松月,道路泥泞,几回怀想远方的高德贤人司马承祯,明月映在寒潭,青松幽幽,劲风吟唱,多想和修道人聊聊此情此景,但终是怀念而不得相见。此诗写于何处,所对松月寒潭何在,不得而知。

言为心声,诗亦为心声,诗里的寒夜正是诗者宋之问作诗当下的心境。宦海沉浮,前路和信念何在何从,诗者或许追慕修道人,或许想一得修道人通达超俗的某点拨动,但客观的身不由己和主观的徘徊游移,几回怀想,终了还是没能到达一个通达的结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之问•冬宵引赠司马承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