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训部出来,弟弟的小车驶上了318国道。他说要去船厂办事,还说船厂即将关闭。我一听钢铁造船厂,兴致顿生,这是我大港上村唯一留存的老厂啊!
我的出生地大港上村,曾经叫“钢铁大队”,就像浮楼村叫“团结大队”、川心港村叫“战斗大队”一样,这是特殊年代的产物。
我小时候,村里的工厂只有两家:爷爷负责的水泥预制场和荷王负责的造船厂。预制场仅仅用水泥和钢筋浇灌一些低档的水泥栏杆、休息板,后期才开始浇楼板,产品送往上海;船厂里的船都是木船,技术工都是木匠,生意主要为青浦运输队做维护保养。那时候还没有外来人员,厂里的工人都是本村的村民,大部分都认识。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得到改造。木船淘汰后改为水泥船,又改为钢板铁船,船的吨位也从十吨到百吨,甚至千吨。1997年,钢铁造船厂转制,由集体资产转为私人所有,老厂长荷王当仁不让成为船厂的主人。
1998年发大水,太浦河水大涨,水利部门在流入大港上的咽喉部建造了一个水闸。水位高,大船进不去,严重影响生意。于是,那年年底,荷王就在318国道南侧、分湖滩边建起了新船厂。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钢铁造船厂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
历经21年的风风雨雨,船厂有点破旧,但不影响正常运作。那天的厂里就有两艘500吨的船只正在改建、整修。
走进去,刚好遇到国荣骑着助动车出来,他是船厂的出纳兼记账员,也是同村人,比我大十来岁。
河岸边停靠着一艘改建完工的大船,弟弟建议我上去看看。这么高,我肯定能上去。小时候在农村摸爬滚打惯了,这点危险吓不到我。
爬上甲板,走在船上,弟弟给我拍照。船厂没了,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在分湖里坐大船了。
正在船头干活的工人听到姐弟俩的对话,起身张望。这不是村里阿叔根林吗?
很显然,他也认出我来了。浑身油腻腻、脏兮兮的根林,叫我小红的时候,表情有些尴尬。
这里正是太浦河流经分湖的段位,是太浦河,也是分湖。小时候,我去荣字娘娘家度假,经常在分湖滩边割草、摸螺蛳,然后看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那时候,大船不多,木头运输船用橹摇,有高高的桅杆,还有一张张船帆,我们称之为“驶风船”。
现在的太浦河里,缓慢行驶的都是几百吨上千吨位的大船队,浩浩荡荡,非常气派。
分湖,一湖中分,河对面就是浙江地界了。
驾驶舱里,假装掌舵的船老大。
走进船舱生活区。里面有厨房、卫生间、卧室,空调、冰箱一应俱全,感觉与陆上差不多。
船长、机长都在,他们很热情,与我们聊了起来。
这个船队属于恒力集团,当初也是钢铁船厂建造的,每三年保养一次。
每艘船的侧面都印着“吴江北厍钢铁造船厂”的字样。
弟弟说,这些钢板应该拍一下,这是造船的基本材料
船上刻有吃水深浅的数字。
船厂现场,工人们正在忙碌,比我年纪小的大都不认识。
荷观,荷王的弟弟,见到我们,停下手中的活。多年不见,感觉很亲切。
73岁的老厂长荷王,与我父亲同岁,村上弟兄,一起长大,一起到老。
自从1975年开始担任厂长,已经40多年了,老厂长对船厂倾注的感情难以言说,即将关闭,痛惜又无奈。
文件袋里都是图纸,说是过期了。
贴在墙上的图纸,选择几张拍下来。
想到船厂即将消失,我突然生出一些想法,把营业执照等拍下来留存。
办公桌上的便笺也印有“吴江市北厍钢铁造船厂”。
一下子拍了很多照片,这里不一一公布。
晚上与我父亲说起船厂见闻,这个昔日的村支书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