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er 2008种内 种间 杂种优势 桉树

  1. Volker PW, Potts BM, Borralho NMG. Genetic parameters of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Eucalyptus globulus and E. nitens. Tree Genet. Genomes. 2008;4:445–60.

摘要

利用常见的亲本,将桉树属和球形桉种内杂种与种间绦虫×球毛直接比较。直径(年龄2,4,6,10和年龄)和Pilodyn(年龄6岁)分别用作生长和木材密度的间接测量。估计所有交配类型和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一般组合能力与一般杂交能力的直接比较。杂种优势是对种内和种间杂交体估计的。两种物种中的种内杂种表现出中间遗传力和加性遗传方差的水平。种间F1种鸡×球状体在年轻时显示出高的异常发病率,并且高龄的晚年死亡率高。存活的种间F1杂交体的平均表现对于亲本特异性杂交之间的所有性状通常是不同程度的中间,并且很少有证据显示显着的杂种优势。不同的E. globulus来源可能对杂交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塔兰球菌的种间F1杂种似乎比使用King Island原产地生长性状的那些平均表现更差。有证据表明,对于所研究的一种或另一种性状,产生的特异性杂交家系胜过大多数纯种家族;然而,没有可靠的定量遗传学方法来预测应该使用哪些亲本


桉树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硬木属(Eldridge et al。,1993)。它们在新环境中的快速扩增,加上它们的特异性杂交能力(Griffin等人1988; Potts和Wiltshire 1997),已经导致许多商业杂种的发展。许多早期选择通常来自散发的杂种,发生在源自天然林或外来物种试验的种子收集物中(参见Eldridge等人,1993)。现在对特异性育种杂种的兴趣越来越大(Martin 1989; Nikles 1992; Nikles和Griffin 1992; Shelbourne 2000; Vigneron 1991; Vigneron 1995; Vigneron和Bouvet 2000),特别是F1,尽管杂种种群的理论和遗传学是很少了解。有几个关于桉树的特异性F1杂种优势的报道(Paramathma等人1997; Venkatesh和Sharma 1976,1977a,b,1979; Venkatesh和Thapliyal 1993),巴西(Bison等人2006; Blake和Bevilacqua 1995; Campinhos和Ikemori 1977,1989; Kageyama和Kikuti 1989; Wright 1997),刚果(Vigneron和Bouvet 2000; Wright 1997)和南非(Darrow 1995; Wright 1997)。然而,种内控制通常不存在或具有不良的准确性(即,与F1的开放传粉或无关的)。缺乏适当的控制使得难以评估杂种和纯种之间的差异是否仅仅是去除近交繁殖效应的结果。问题在于,是否可以通过在物种内通过广泛的种内杂交和选择来消除近交繁殖效应而达到可比的遗传参数和增益(Eldridge et al。1993)。
如果F1杂交产生超越偶然杂交,那么这样的基本信息是必要的,使得可以开发用于育种改良杂种的严格策略。一个关键问题是相互的或简单的轮回选择方案是否最适合育种优越的F1杂种(Baradat等人1994; Bison等人2006; Bouvet和Vigneron 1996; Dungey等人2000b; Kerr等人2000; Nikles 1992; Nikles和Griffin 1992; Shelbourne 2000)。这些育种策略的分化取决于最佳纯种选择是否产生最佳杂交组合,或F1杂交表现与亲本在纯物种组合中的一般组合能力(GCA)无关Nikles和Newton(1991)提出了一般杂交能力(GHA)的概念作为混合组合中性状的“加性”表现的量度至于哪种策略是最合适的,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GCA和GHA估计之间的相关性(热带松树杂种-Nikles和Newton 1991; Powell和Nikles 1996),更准确地说,纯种和杂种表现(Dieters and Dungey 2000; Newman and Reverter 2000)以及它们分别在纯物种和杂交种群中的相对变异性。类似地,无论是通过种子(全同胞家族)还是克隆繁殖,哪种亲本组合产生用于部署的最佳F1杂交体的可预测性将取决于杂交组合中特异性组合效应的大小,称为特异性杂交能力(SHA ; Nikles和Newton 1991)
桉树是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森林树木(Dutkowski and Potts 1999; Jordan et al。1993)。由于其高的纸浆产量和木材密度,它是硫酸盐制浆工艺的首选桉树(Greaves和Borralho 1996; Greaves等人1997),因此它广泛种植在世界温带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加利福尼亚,智利,中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Borralho 1992; Eldridge等人1993; Tibbits等人1997),但种植园被限制在相对无霜区域(Tibbits等人1991a,1997)。更耐寒的物种,桉树属的桉树,常常被用来代替在较冷的地方的种植园中的桉树(Tibbits等人1989,1997; Tibbits和Hodge 2001,1991a)。
虽然肯定有机会通过利用E. globulus(Dutkowski和Potts 1999)和E. nitens(Tibbits和Hodge 1998)中的遗传变异来改善密度,生长和抗冻性,但是在这些之间开发杂种具有相当大的兴趣两种(Espejo等人1995; Rojas Vergara等人2001; Tibbits等人1997; Volker 1995)。实际上,当考虑到改进的生长和增加的密度的育种或部署目的,加上增加抗冻性的机会时,已经提出了E.和E.的杂种作为理想的组合。本文比较了E. nitens和E. globulus ssp的特异性F1杂种的表现和遗传参数。球状体和在相同位点上生长在2,3,4,6和10年龄时的内部特异性杂交和在单个位点6岁时的木材密度。交配设计在迄今为止的桉树杂交种的研究中是独特的,这是由于(1)相对大量的亲本参与,(2)在纯物种和杂种杂交中维持共同亲本,以及(3)起源和特异性杂种。这种设计允许在纯物种对照中不存在明显的近交的特异性F1杂交表现的比较,对来源,来源间和特异性杂交的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方差的估计和直接比较父母在混合和纯物种组合中的表现。本研究扩展了霜霉病遗传学(Volker等人1994)和抗病性(Dungey等人,1997)在E. nitens×globulus的特异性F1杂交种群中的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Volker 2008种内 种间 杂种优势 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