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杂谈 | 为什么别人晋升运营总监,我却依旧打杂?

一日,我问朋友 A 近来忙什么工作,A 答:「嗨,每天打杂呢」,我追问,原来朋友 A 和我的工作一样——「运营」。当时调侃笑笑,心里却不以为然,忿忿怎么将运营说成是「打杂的」!

二十天后,家庭聚会,二姨问我目前的工作,我笑答「运营」,二姨不解,追问「什么是运营呀?具体是做什么的啊?」,我将自己日常分条罗列出来,自以为还算清晰,不想二姨眉头更紧了。我低头一笑,摆摆手「嗨,每天打杂的」,二姨笑了「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像」。

运营杂谈 | 为什么别人晋升运营总监,我却依旧打杂?_第1张图片

是的,相信不仅是我,同样做运营的你,或是你身边从事运营工作的朋友,在生活、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状况,似乎在别人的眼中,运营总是扮演着「打杂」的角色,做着看似意义不大的事情,单调无味似乎是每日循环曲的基调,什么技能都会一点,却什么也不算精通。

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绝非如此,只是我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击。

近日,我的在读书单中多了一本「运营之光」,作者是三节课的创始人黄有璨老师。书中,黄有璨老师为运营正名的自白深深打动了我。在这里,我也将书中的观点分享出来,加上自己的些许思考,与君共勉。

运营必然为行业发展所需要

黄有璨老师对运营的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1)运营的价值在互联网行业曾经被低估了,直到现在,行业内大多数人对于“运营”的理解仍然是模糊和有偏差的。这一状况终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改善,运营在行业中所占据的权重和重要性也会越来越高。

(2)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们所反复提到的所谓“好的运营”。这既是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当前所渴望的,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

接着黄老师的观点,我也来谈谈我对运营的一二见解。

无论是互联网的时代,还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不少工作都渐渐被机器所取代,机器擅长数据分析却难以真正理解人的心理、思考。运营免不了与人打交道,也免不了思考用户的需要,因此难以被机器所取代,在当今的时代,依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运营需要极强的执行力和对细节的把握力,这也体现了运营的工作更具有灵活性,也是机器难以具备的特质。运营工作需要关照方方面面,既要关注大局,明确战略性的目标,亦要关注细节,明晰如何更具体地执行。

不少人都认为自己做运营是单调的打杂工作,有时我也忍不住这样想,那么,我们如何跳出这种悲观的思维呢?记得曾听一位在 BAT 工作的资深工程师说,「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你的岗位有一位特别特别牛的人来做你的工作,你觉得他会不会做的比你好呢?如果是,那么证明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反观自己,如果你认为运营的工作枯燥无味,那么设想如果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运营大牛来做你的工作,他会不会在你目前的工作上有一些更新奇的想法,做出更具创造力的事情呢?

我相信,90% 的人都会回答是的。既然我们的工作有可突破的空间,为何不去做呢?

在运营中寻求突破点

寻找运营工作中的突破并不难。我们先来看看书中提到的案例——基于网络的文件存储和同步工具——Dropbox 的例子。

Dropbox 的创始人 Drew Houston 基于电脑上文件存储与拷贝十分繁琐的痛苦,诞生了一个产品 Idea——做一个基于网络的文件存储和同步工具,面对新产品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他「找出最核心的不确定要素」,即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并「先以最小成本搭建起来一个真实应用场景」:

他自己一个人花了几天时间,用几乎为0的成本做了一个视频,并把这个视频丢到了 YouTube 上面。

这个视频发出之后,迅速得到了用户的强烈反响,Drew 发现,迅速就有几十万人留言问:这个东西在哪里下载?太牛了,一定要用等。

最终,通过视频来到 Dropbox 网站和留言表示强烈使用意愿的用户,累计有几百万。

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棒的用户调研方式了。其实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和 Drew 一样的烦恼、瓶颈而难以开展下一步工作,此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阻绊我们的最核心问题到底是哪个,学会以最低成本搭建真实应用场景。类似这样的运营思维和方法能帮我们节省下来巨大的成本,无论是沟通方面的成本,还是实际工作中的投入时间、物质等成本。

时代洪流里溯游而上的运营人

黄有璨老师的「运营之光」一书中,介绍了运营工作非常重要的 3 个底层方法和 4 个运营思维,十分受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起来,不仅是运营,也可以复用到其他领域。

3 个底层方法

(一)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

面对网络上、现实中林林总总的热点信息,我们要保持高敏感度,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必须要持续学习,接受和了解新事物,不断贴近和熟悉更多类型的用户。对新鲜事物保持高度敏感,例如杜蕾斯的运营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在林丹事件发生时,还是 2017 年末的感恩节,每个热点都追得十分恰当、有新意。

(二)让自己拥有对于用户的洞察

最好的运营在哪里?恐怕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身上去寻找答案。

要么,近一切努力去了解你的用户,要么,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这像极了一种「换位思考」,让自己大量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

久而久之,我们便会慢慢拥有一种对用户的“洞察力”。而这样的洞察力,很多时候也会成为一个优秀运营身上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三)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让自己的表达和说服在用户面前变得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一点。

还记得几年前李叫兽「X 型文案和 Y 型文案」流传甚广,为何我们更钟情 Y 型文案呢?因为 Y 型文案的表达更具打动力和说服力,而非单纯的自嗨。

4 个运营思维

(一)流程化思维

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后,需先回归到流程,把问题的整个流程梳理出来,培养我们整体看问题的视角。我的思考模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问题-流程-分析」,即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流程和方案,接着分析流程的利弊问题,三个环节构成三角,不断循环,若分析后继续产生新的问题,那么可以再构建一个循环。

(二)精细化思维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我们需要具备很强的精细化思维和精细化管理能力。这是一种从整体聚焦局部的思维,即我们有能力将大问题拆分为小问题,逐个击破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做到对于所有细节都能够心中有数。

(三)杠杆化思维

好的运营需要有层次感,我们需要先做足一件小事,再以此为一个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发生,典型的比如小米的粉丝,以小群体去影响更大的群体。因此,我们需要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围绕着我想要达成的结果,当前可能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我的杠杆点?」

(四)生态化思维

所谓生态,其实是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发展和生长的一个大环境。好比,一个一百多人的社群,若是有部分人在其中非常活跃,能够为其他人提供一些价值和新的信息点,促使这个社群持续发展下去,它就称得上是一个小生态了。


最后,我想再次重申开头中提到的观点,运营绝非简单枯燥的「打杂」工作,透过运营的工作,我们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提升之处。正如黄油璨老师在书中所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们所反复提到的所谓“好的运营”。这既是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当前所渴望的,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相信,每一位运营人,都将在时代的洪流中溯游而上。

CHANGELOG

  • 190128 晴子修订旧文
  • 180121 晴子创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营杂谈 | 为什么别人晋升运营总监,我却依旧打杂?)